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九一九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九一九年读后感摘抄

2021-03-30 03:4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九一九年读后感摘抄

  《一九一九年》是一本由[美] 约翰·多斯·帕索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一九年》读后感(一):《美国》:是所有小人物构成的美国,是他们苦苦挣扎着生存下去的美国

  “资本家们控制了世界,我看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够摆脱。 ——约翰·多斯·帕索斯”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美国迎来了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人民又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美国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对这种大萧条一定是印象深刻的。在这时,他创作了《美国》三步曲,他以极为现实的笔触记录了美国的那个时期整个的社会状况,从曾经辉煌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到了萧条的境遇中的。社会的动荡不安、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这就是曾经辉煌的美国,就是这多斯笔下记录的曾经最真实的美国。

  《美国》三部曲,规模宏大,时间跨度近30年,这其中有着太多的历史事件需要记录。但作为小说,怎样把这些作者想要表达的事实连接在一起,而又能让读者更欣然的接受,成为一部好的并适合读者来阅读他的作品呢?作者借鉴了一种独特的写法,他以12个人物的人生命运作为载体,分别记录他们在自己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的经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经历就是社会经历的一部分,从个人经历中完全可以看到社会完整的一面,这种从点到面的叙述,读者在感慨个人命运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抓住整个社会的命运。

  在多斯的《美国》三部曲中,主体部分是在人物故事的穿插中构成,每一个人物都可以构成一部完整的故事,也都是一部好的小说。但这本书还有另外几个颇具匠心的小设计。引入了美国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资料,虽然他们都是独立的单元,也正是有了它们的加入让这部小说成为经典,成为人物构成的命运载体。

  “新闻短片”记录当时美国社会的很多背景故事,这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背景资料,这些曾经的美国社会或者世界中最重大的新闻,是我们阅读这本小说人物故事的一个底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开战,游行示威时有发生,各种花边新闻也都在这中间出现,大事小事,奇奇怪怪的构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时期。

  “摄影机眼”这是作者自己的背景资料,也是作者创作这本小说时的心理背景。我们从这些作者的小传中可以了解他当时的所处环境,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思想形成过程。

  “人物小传”是当时社会的名人传记,这些和小说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完全对立的名人,这些社会精英人士也是美国社会维持运转的一部分重要力量,他们才是影响美国成为美国的力量源泉,他们更多是资本家的代表,是美国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多斯都记录的那些人物吧?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美国》三部曲之二《一九一九年》中就记录了退伍水兵乔•威廉斯的人生故事。这个曾经的水兵,回归到美国正常社会后却无法有一个正常的生活。他身无分文,没有亲戚,没有家庭,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他又能怎么样呢?通过中间人找到一个在船上的水手工作,但还是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只能随船漂泊,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最终当然非常凄惨的倒下了。他就是美国最底层人的经典代表。

  中上层社会的人又能怎样呢?理查德•埃尔斯沃思•萨维奇有着一个不错的童年,还上到了哈佛大学并成为一个诗人,但战争来临了,他鬼使神差地参加了志愿者救护队,踏上了欧洲的旅途,命运开始转折,未知的命运等着他。

  《美国》三部曲,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斯通过如此全面深刻的刻画美国社会,也让他认识到了当时美国的根源性问题,成为同情社会主义的进步人士,当然他后期的思想有所转变,我们不再去做评价,但这部记录美国现实的伟大的作品,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阅读。

  《一九一九年》读后感(二):《一九一九年》美国的那些事儿

  

书接上回,我们说,约翰.多斯.帕索斯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作了《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年》和《赚大钱》。这三部作品广泛描写了上世纪前30年美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和命运。三部曲之所以成功,主要依靠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书中人物靠时间顺序联系,有的互不相关,有的情节有所交叉,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作者的构思富有独创性。他先以两三章的篇幅来叙述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然后搁在一边,继续引出第二个人物,并以相同手法介绍其他人物,直至把几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止。作者用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包括他们的出身、童年、受教育情况、工作、婚姻、直至死亡。

帕索斯使用了三种手法来分别介绍每一个新的情节转折,分别是“新闻短片 ”、 “人物传记”和 “电影眼 ”。作品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小节“新闻短片”,其中包括流行歌曲、广告标语、重要新闻、官方文件等社会资料文献。表面看来很杂碎,但却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使读者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潮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勾勒出三部曲的史诗风貌。

之前我们已经针对《北纬四十二度》中的几位人物做了个简要的解析。发表于1932年的三部曲第二部——《一九一九年》中,同样提及了五个不同阶层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着重刻画了生活在美国底层社会的水手乔.威廉斯,他是《北纬四十二度》中速记员珍妮的弟弟。在关于乔的部分,第一部中出现的珍妮依然在本书中作为一条暗线侧面出场。

这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性青年。他没有存款,没有过硬的背景及人脉关系,只能依靠在船上当水手换取些许微薄的收入,还要时不时忍受剥削。他把姐姐珍妮的照片珍重无比地放在靠近心口的位置,却放浪形骸,冒着染上性病的风险也要与其他水手一道混迹于风月场。在终于有了形似姐姐珍妮的结婚对象时,却不得不在婚礼当晚赶回船上。这一系列经历无不指向了乔这个人物的悲剧结局。而他的经历在当时的美国却并不具有特殊性。

书中其他各阶层人物也并不比乔的经历好到哪里。诸如很早便显现出生意头脑、受过高等教育却因阴差阳错的经历使他从军参加了医疗救护队的理查德去了欧洲战场,这段经历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走向,让他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乏力。前方,等待他的命运又会是什么?

三部小说共有“人物传记”28篇,包括20世纪以来有名的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作者把这些小传插入作品之中,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历史的巨大轮廓。第三种手法是“电影眼”,即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用的是诗意的散文,没有标点符号,表明特殊时刻及时地留在人们的意识之中。这三种手法未必都可取,但却有利于读者对作品获得更深一层的把握。

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国》三部曲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有激进思想的代表作品,其以独特的四种实验性技巧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书写二十世纪初期波澜壮阔的社会景观。作家不断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大环境发出为美国工人阶级运动摇旗呐喊的呼声,并试图克服自我主体意识的局限和所属阶层壁垒的,刻画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自主意识的鲜活人物群象!

  《一九一九年》读后感(三):谈作文写作与“美国三部曲”《一九一九年》

  

为孩子能写好作文,同事绞尽脑汁,买了一摞优秀作文选。奈何孩子作文依旧提上不去,很多书都落了一层灰。孩子写作总是不得要领,对各种书利用也不充分。我小时候,没啥课外书,看本故事会都津津有味,趴在沙子上能读一下午,现在的孩子,似乎对什么都兴趣寥寥。

同事为此操碎了心,孩子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推荐了几本训练作文写作方法的书,都是由全国特级语文老师编写的,也算是心血之作,希望孩子能看得进去。

现在很多作文辅导班,都是讲作文公式、套路等,让孩子记忆背诵作文模版,套来套去,这种方法被称为短平快,家长和教育机构都认可,这种方法,过于短视,早早把孩子培养得过于机械,对作文兴趣也无从谈起,生活中的美感丝毫寻觅不到,每个人写出来的作文,除了素材不同,其他风格几乎大同小异。

家长追求分数,教育机构追求效果,孩子在多方“培养”下,渐渐地变成了空心人。洞察力、思考力、感受力都明显不足,没有独特的视角,缺乏个性化思考。培养孩子写作文,其实不难,只是我们一直想走捷径,结果绕了更大的一个弯。

每条捷径的路上,都埋着一颗雷。即便今天侥幸没有遇上,也会在未来某天狭路相逢,到那时,修复捷径,会花费更多心力和时间,捷径,害人不浅。

大学时,喜欢5分钟了解一部电影,现在却喜欢慢下来,仔细体会重温每一部经典。短平快的内容剪辑,只能让我们了解大意,无法真正帮助我们思考,更无法代替我们感受。人与人的区别,不在于知识多寡,恰恰在于对世界的认知,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情感三观。

人生的有些步骤,总归是绕不过去的。网上各种干货、套路满天飞,知识变得很廉价,思考力却变得更稀缺。就像写作公众号,每个网红博主,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公众号,交给其他人运营,留言、评论数都能腰斩,这就说明,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多么重要。

作文也有套路,这个套路就是细致观察、体会生活,大量阅读构建知识体系,深入思考了解事物本质,穿越春秋,表达自我真实感受。做一个有灵气、有思想、有趣的人,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你名家的作品大多没有套路。美国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代表作《美国》三部曲,以藏而不露的写实风格及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描写了瞬息万变的美国生活,再现了美利坚广阔的生活场景。全书纵横交错,各种场景、各个阶层、各种人物刻画,都极为经典。《一九一九年》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从20世纪初到大萧条前夜,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上流社会到贫民窟,从企业界到知识界,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命运为经纬,织成的一部20世纪前30年波澜壮阔的美国社会变迁史。

全书有十二位男女主人公,28个“人物小传”,51篇“摄影机眼”,68部“新闻短片”。帕索斯使用“群像小说”的写法,集中描写了各个阶层的十二个人物,故事相对独立,各自成章,偶有交集。帕索斯还运用了较多实验性技巧,加入“新闻短片”“摄影机眼”“人物小传”,来更加立体地表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新闻短片”由当时的报纸标题、流行歌曲、官方文件等摘录组成,点出时代背景;“摄影机眼”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活动;“人物特写”为摩根、福特、爱迪生、邓肯、威尔逊总统等风云人物立传。小说语言简洁生动,幽默、生动自然,他的写作手法,一直被模仿,却无法被超越。很多作家都陷入画虎类犬的尴尬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视野、认知、感受等综合成为一个人的特色,有着鲜明的标签和印记。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说,“描写广阔生活本身在艺术上是一件难事,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美国作家能超过多斯•帕索斯。”每个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套路”这些所谓的“套路”都是躬身入局得来的,不是谁传授的。别人的经验,如果无法穿越自己的身体,是无法形成个人独特的体验的。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套路自己总结的最好用,总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不能从主观体验与认知中吸收新东西,势必会营养不良。多看看《美国》三部曲、《全球通史》、《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对提升写作及认知都大有裨益。少一些套路模仿,多一些真实努力,时间会分出高低。

  《一九一九年》读后感(四):《一九一九年》:心动的人物,心碎的爱情

  

(文/亦浓)

我很开心我能够遇到它:《一九一九年》,但匆忙草就的文稿,是在有负本书的盛名。先简单介绍几段,愚己娱人吧。

01.伊夫琳·赫钦斯:孤独的天才画家,缺爱的美丽女人

她善良,对穷人心怀悲悯。她缺爱,源于小时候帮生病的乔治洗澡时候,母亲对她的好奇不当的性教育及责骂她下流,两个姐姐与她的隔阂与生分。

情窦初开,她爱上了教授绘画的埃里克,但埃里克不爱她,她与埃里克聊天也并不投机。

她在美术学院结交了志趣相投的埃莉诺(后来,她也抢走了埃莉诺的情人)。

她爱上了德克,德克也并不爱她,德克芬奉行的是爱过就抛弃,且德克并不会选择女孩子的第一次;但她却无法忘记德克,这是她真正的初恋了。

后来她辗转于爱慕她的异性中,却始终难掩心底里的孤独,她害怕孤独。

她视美术学院的同学埃莉诺为知己,她们志趣相投并合办室内装饰公司,但公司运营过程中,两个人却彼此难以忍受。

伊夫琳坚信那些会通过奋斗成功的年轻人,埃莉诺嫌弃他们太穷,成为了公司的负债。

一位接受伊夫琳多次资助的弗雷迪的剧作上演成功,而弗雷迪很爱伊夫琳,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向伊夫琳示爱,可伊夫琳却只是喜欢和他坐在咖啡室里聊天到很晚。

与弗雷迪在一起,她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德克,她因此无法接受弗雷迪的爱,但却在照顾生病父亲的时候与有妇之夫奥里利发生了肌肤之亲。

与其说她爱奥里利胜过弗雷迪,不如说是,奥里利在绘画方面的天分让她想要占有奥里利。

就像她曾经对德克说的话“你不爱我,德克。但我当然是爱你的,爱你甚于爱任何别人……除了我自己……我的毛病就在这里……我最爱我自己。”

所以,她爱德克,但当得知德克不会为了她而改变自己不结婚的念头,并察觉德克没有很爱她的时候,她选择了接受失去这份爱。

她并没有多爱奥里利,但奥里利在绘画方面的天才令她觉得她需要占有他,她向奥里利贡献了她的处子之身,更确切地说,她因为奥里利的绘画才情,把他当成了她自己,因为她也是顶着绘画天才的名分,她爱她自己。

奥里利的妻子窥破他俩的地下恋情打上门来,奥里利选择了妻子而放弃伊夫琳。因为他需要一个能为他干活和做饭的好女人,就像妻子萝拉这样的。

她又被爱抛弃了,复归孤独。

她怀了奥里利的孩子,就找借口离开家,去找弗雷迪帮忙。

(一个女人在最无助的时候,不会去找自己爱的,而是往往去找爱自己的那个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胎的作用吧。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因为她的美貌,后来的她又分别被其他几个男人关注和爱慕,她也爱他们,不同的感觉、不同程度的爱意。

她爱埃莉诺的情人,那位华盛顿来负责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的约·华(摩尔豪斯少校);同时,她对致力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唐·斯蒂文斯也有好感,“伊夫琳想她也许早就爱上他了!”。

因为停战协议的签订,大家都变得疯狂兴奋,伊夫琳被众多年轻的法国士兵围在中间,幸好,唐的朋友保罗·约翰逊帮她解了围。

在与约·华的一次长谈中,伊夫琳得知,埃莉诺并不是约·华的情人,约·华不爱他生病的妻子,但妻子可以给他提供所需要的资金,他不能离婚,他多希望能够自由地爱伊夫琳啊,但是不能。

他们在旅馆里呆了两天,这导致这位少校得了重感冒。

最后的最后,伊夫琳深爱的约·华没能给她爱情,唐·斯蒂文斯也没能给她爱情,唐对她说“伊夫琳,我早就对你绝望了,卖相蛮好,却毫无用处。”

她又是孤独一人了,幸好,还有唐的朋友保罗暗恋着她。

伊夫琳是恐惧孤独的,在她的尽情挑逗和保罗的欲拒还迎中,两个人终于“手挽手走出酒家,彼此紧挨在一起,像巴黎所有的情人一样。”

“有保罗的手臂搂着她,使她多少觉得好受一些,使她忘记了令她感到惊惧的孤独感。”

“这是我一生中过得最美妙的夜晚,”保罗说,“我希望我正式那种你真正乐意让他带你出去玩的人。”

“我腻味眉来眼去,到处调情……我想我渴望得到我得不到的东西……也许我想结婚,生个孩子。”伊夫琳对保罗说。

“她看到一名法国士兵正俯下身去吻一个跟他一起跳舞的小姑娘的嘴唇,伊夫琳想,她要是那个小姑娘就好了。

……她内心深锁着的一样东西也像小狗一样地在悲号”。

是孤独和缺爱吧。那么,伊夫琳最后找到了她的家了吗?

当她告诉保罗她怀孕了,保罗吹了一声口哨,说,会去了解一下,美国远征军的人员想要得到结婚的许可该做些什么。

“我想要生下这个孩子,”伊夫琳说,保罗点点头。

伊夫琳,孤独使她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

孤独使她爱上了一个又一个人,但最终总是被抛弃。还好,她的个性让她一次次地从爱情的失败中站起来,最后,她很幸运地遇到了保罗·约翰逊。

在那个战争笼罩的阴影下,参加抗战的、反战的、为战争服务的,所有人都是迷惘的,对生命的不尊重,又怎么会尊重一段感情呢?

02.乔·威廉斯:可望不可即的岁月静好

唯一的不为战争所动的可能就是乔·威廉斯了吧。

乔·威廉斯一直想跟苔丝结婚后稳定下来,找一份工作,娶妻生子,过自己的小日子,可是那个社会不允许,他找不到稳定的工作,除了参战。

他只好又回到了船上去做他的水手,悲催的是,出发之前也得不到新婚妻子苔丝的眷顾缠绵,新婚之夜,他们没有肌肤之亲,而乔却必须在午夜十二点出发。面对着其他水手们的“被掏空了吧?”的促狭,他只能苦笑着打哈哈。

乔·威廉斯在船上思念着苔丝,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长信,苔丝的回音却是寥寥数语。

苔丝爱乔吗?书中看不出来,因为在乔归心似箭地回家后,看到的是苔丝与穿着军装的别的男人一起走上了楼梯。

或者苔丝只是想要找一个合适照顾她的人,但这个人却没有稳定的工作,还要四处奔波,这不是她理想的对象。

03.陶特尔·特伦特:为爱赴死的德克萨斯美女

陶特尔(安妮·伊丽莎白·特伦特),中产家庭出身,父亲是律师,自小母亲去世,几个哥哥和父亲对她极尽宠爱。

年幼时陶特尔喜欢上了父亲律所的实习律师乔·沃什伯恩,但乔跟别的女人结了婚。后来,她与埃德温·维纳尔订婚,由于二人最终政见不一,这桩婚姻也不了了之。

她最钟爱的哥哥巴德空军基地飞机失事去世后,她很伤心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与不同的空军军官跳舞,遇到了乔,在激情之下,乔向她诉说婚姻并不幸福,但在她向他说,她谁也不爱只爱乔·沃什伯恩的时候,乔却猛然清醒,解释说是“这场战争使我们所有的人都疯了,把这一切都忘掉吧。”陶特尔又对生活感到了绝望。

一想起巴德的死和乔的爱而不得,陶特尔就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后来,她参加了近东救济团,并在此期间认识了迪克,并与迪克发生了恋情,她怀孕了。

她开始感到恐惧,又感到开心,她觉得迪克会接受这个孩子,当然她的父亲和哥哥们可能不会同意,但只要她坚持跟迪克在一起,她也坚信迪克可以自立做得更好,她想她的父亲和哥哥们会同意的。

但陶特尔没想到,迪克却并不想跟她结婚,迪克希望她能自己解决掉这个孩子。

她试了很多次才让自己明白,迪克根本不爱她,或许迪克并没有做好结婚和迎接一个孩子的准备,也或许迪克真的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很爱你,可我并不知道爱情是什么,”,迪克说“你跟那些可爱的女孩子一样”,迪克并没有把她看的不同。

迪克出生于一个类似单身母亲的家庭,父亲进了监狱,在家庭中他的父亲一直是缺席的,母亲也并没有在孩子们面前维护她丈夫作为一名父亲的尊严,家庭责任淡薄导致迪克也不可能对一个与他发生关系的女孩子负责任。

陶特尔既不敢回父亲身边,也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孩子父亲的不负责任令她绝望,她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将孩子去掉,她索性做好了自杀的打算。

她躲开了令她感觉厌恶的纠缠她的巴罗先生,与一些法国军官们登上了飞机,然后飞机失事,新闻说“德克萨斯美女被军官抛弃……”

04.简单总结

本书《一九一九年》为作者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包含感情的文字娓娓道来,每个人物的性格无不涉及感情,焦虑、迷惘、没有希望,却不得不去面对。对战争的结局及战争的原因不明确,但是又不可控制,随着这个潮流被涌动着往前走。

讨厌战争、迷茫无措的情绪文字中,但他的思想主题思想却并不消极。语言也并不苍白,很丰富的内涵和饱满而不繁琐的描述,看似朴素的文字却令每个人物呼之欲出,不由得代入其中。

通过人物行为语言等细节刻画来展现其心理,像一个摄像机下的镜头,从第三视角角度将情节铺展开来,引人欲罢不能,一睹为快。

书中分不同章节重点讲述了5个人物:乔·威廉斯、伊芙琳·赫钦斯、理查德·埃尔斯沃思·萨维奇(迪克)、安妮·伊丽莎白·特伦特(陶特尔);并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带过了及与之相关的几个:本、乔·希尔、乔·沃什伯恩、保罗·约翰逊、乔·沃什伯恩

本书结尾,关于伐木工人韦斯利死前受辱最令人感到战争导致的疯狂令人发指。

“这场战争使我们所有的人都疯了,把这一切都忘掉吧。”

一段沉闷的历史,一曲时代的悲歌。一众心动的人物,几多心碎的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