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漂流读后感100字
《东京漂流》是一本由[日] 藤原新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漂流》读后感(一):难看加三观不正
《东京漂流》讲真,这本书超难看外加三观不正,虽然有点批判商业文明的成分在,但书里都写了些什么鬼,奸杀幼女的罪犯的供词被说成是修行白骨观,奸杀幼女的事实被弱化成收集芭比娃娃,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神叨叨的天葬画面配商业广告,结果公司翻脸还好意思说公司欺负他。书就是这么二就算了,最无节操的果然是书评人士。看看发表的书评,你们真的看过这本书?
《东京漂流》读后感(二):做个愚人 也挺好
人类终究只能留下肉体东京漂流断断续续得看了2个月 现在我要想好好看完一本书 还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
个人能力有限 理解表面 所以还请看客忍耐 若能指点 还是感激不尽的
这本书看到一半时 是想弃了的 因为我觉得作者活得太明白 太真实 他好像早已在他的世界里 冷漠 嘲讽地看着这个现实世界 而我想弃了地原因之一便是我真不愿把这社会的种种现象分析得毫无一丝冷暖 即使让我作为一个看客 我也不愿 即使我认同其背后的真实 原因之二便是这书读的实在压抑
活得太明白 太认真 有时还真不是件好事
东京漂流的文字 我感受到藤原新也好像已经找不到依存在这世上的理由 他看得太透彻了 所以我觉得这样是否活得太累 而且好像太没意思 太无奈 总之 我感受到的就是满满的厌倦感 虽然是这个丑陋的现实社会造成的
《东京漂流》读后感(三):美好是不美好的
一本三十多年以前的书,而且是社会观察和事件感想,现在看起来,完全不过时。
这本书是藤原新也与日本阔别十数年回归以后的感想。长期的远离导致的陌生,有人会选择尽快熟悉以融入。从印度放浪里展现出来的意识来看,作者显然不是会选择在群体生活中随波逐流来寻找安全感的人,这种疏离反而让他更自在,更去除了社会发展和演变裹上的滤镜。
从内容来看,两大主题贯穿始终,一是对商业化社会的批判,二是对人动物性丧失和压抑的反思。这两个主题也可以归结笼统为一个,那就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人如何寻找自我价值",作者的意见很简单,也很直接,向回走,往内心去。
阴翳礼赞式的生活审美。
与社会相接,更能识自我。
循环往复,虽然是日本三四十年前的情况,于今日之中国,却又十分合契,果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好在,中国目前还有乡村。
所以绝对正义,呼喊人人都知道的绝对正义,为的又是什么呢?唤醒民智?行为艺术?
困惑不解,并不释然。
......
看书过程中,我在每章的结尾写了以上的读后感。在这本约稿的过程中,藤原新也似乎一直在寻找他说的"人味",在我的理解里,他说的人味包含了人的动物性,包含了农耕社会里人的朴素美好愿望,包含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共存,等等等等,都是在城市化,商业化进程中一点点失掉的最原始的欲望或者性格。
这个应该就是他的世界观对城市化的反抗。
《东京漂流》读后感(四):外表干净、存在感稀薄,无声地穿梭在街上
我觉得藤原新也真实的有点让人害怕,像自己戴上的面具被人活生生的撕开一般,我想逃离他的文字,但那种疏离人群的美感与快感揪着我的心,不忍放下。
他说,外表干净、存在感稀薄,无声地穿梭在街上。就像他站在芝浦净水厂空中花园“绿地”里的那种感受,存在感稀薄得令人害怕。而我们,站在人群之中时常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他一直在远离人群,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专门挑文化人不住的地方”。这种远离,竟让我觉得有一种美感。
二十四岁时,他第一次去到印度,在南部的迈索尔,他以无知的善意杀了一个人,而他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个男人喝不了牛奶。他在印度大街小巷遇到的数不尽的麻风病患行乞,接过某位乞丐补回的零钱回家后,他把手和硬币都用肥皂仔细洗,然后喷上双氧水。这些画面让人忘不掉、抹不去、受煎熬。看着他的讲述,经历过某些相同境遇的人是会感同身受的陷入某种回忆里的。那些无数次夜里纠缠着我们的自我怀疑,在善意与虚假间来回撕扯,又怎能轻易的放过我们呢。
当许多人在东京的嘈杂夜晚中大吃大喝、互拍马屁、交换体温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去到常去的那座码头,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海。有时白天也会去。我也曾一次次逃离拥挤与喧哗,在老家附近被废弃的那个老水泥厂度过一夜一夜,很少有人路过打扰,我围着那个早已没有任何生机的池塘一遍遍绕圈儿,试图抓住记忆中的某些片段却徒劳而返,画面越来越模糊。偶尔会想想什么,多数时候就是放空自己。
藤原新也借着《东京漂流》的连载,得以释放储藏已久的能量,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拍下那些照片,写下那些文字,讲述着他看到的日本,以及经历的那个时代拥有的群像和印记。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是如此幸运。时代在淹没我们每个人,所有的过往被拉扯成碎片,他在拼凑自己的碎片,用自己的方式拼凑那个时代的样子。而我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茫然的不知怎样安放记忆与情绪。
可是啊,我知道这样的挣扎、这样的困惑,在我有生之年,还会反反复复的出现,一次次折磨自己,拷问自己。我们似乎逃不掉,也不愿意逃避,那就承受着吧。
《东京漂流》读后感(五):藤原新野的东京,里面是我们所在土地的影子。
《东京漂流》的腰封上印着:“当巨大的城市机器以效率为名高速运转,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成为都市里的漂流者。这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海市蜃楼。这里叫东京,或者别的什么。”
藤原新野讲的是八十年代的东京,我却在八十年代的东京中看到了新千年迄今我所在的土地的影子。
藤原新野看到椭圆形的列车轨道划分了东京的地价。于东京是山手线,于我的国家,则是环线们划分了城市的土地价值和人生等级。
他看见传统的开放的日本住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通通变成了封闭的集合住宅。我看到了现代城市的“千城一面”,我看到了现代城市设计与这块土地,与它的历史和现实无关,在它貌似严谨的知识构造和方法体系背后,是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系统拆解,对西方物质文明和人居思想的简单模仿和重复。
潦草的城市化背后,真相是人的工具化,城市生活中,人似乎变得更自由了,其实是更受束缚了。在城市中,你可以生活的很舒适,可是为了维持这份舒适,人们就不得不放弃闲暇,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我还看到了我们过去的生活场景正在消逝,我看到曾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那些树荫下的苏式厂房和家属楼逐渐消失,一座座现代化的商业楼盘拔地而起。人和人的距离在空间上更加密集,但是却更加疏远。最终“充满手工质感与人性温暖的住宅,逐渐变成量产的、冷冰冰的容器。”
藤原新野看到电视机取代了神龛,被放置在家庭的中心,电视机每天放着神谕般刺激消费的口号。藤原新野生活在一个电视时代,但新世纪的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一个更加娱乐至上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会接受比电视时代更多的信息,人们会接受更多的宣传和更多的暗示。人们会接受无稽的道德标准,会接受无稽的言论和思想。而这不过是媒体和自媒体为了促进消费所进行的无意识劝诱。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搜索引擎读取我们看到的内容,控制我们看到的内容,将我们可能需要的商品精准地推送给我们。你只能看见你想看到的内容,或者你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我看到我们越来越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传达思想的方式已经被改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指标化和概念化,而这些指标和概念又有多少不是被传媒所指定的呢?
我看到了消费主义和商业文明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改造。
藤原新野在六十年代的胶片中看到了日本曾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他来说,“六十年代以后的日本,不仅许多农地、海滩、传统住宅消失了,从更宏远的角度来看,就连日本与日本人所拥有的那片亚洲,也消失无踪了。”
庆幸我所在的土地上还有着过往亚洲的影子,但这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消逝和沦为另一种消费品了。
他还看到了消费主明即将走向的终点,或者说是资本社会的一种循环,一如他在书中引述的美国五十年代末的经济萧条,一如他未记述的日本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泡沫破裂后的大萧条。
他看到了战争和房地产是“创新革命后期提升消费文明的特效药”,看到了“现代日本人想象的最后目标不再是过去人们憧憬的未来极乐世界,而是一百平方米四室两厅的独栋住宅。”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生存状态,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所处的状态。
《东京漂流》读后感(六):藤原的意义
文 / 瓦罐
如果不做一点功课的话,《东京漂流》算不上是一本非常友好的书,尤其是你既不知道谁是藤原新也,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一路疾驰向前的年代里回望八十年代的日本的时候。
是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八十年代一个摄影师记录下的,连他自己也陌生的日本?为什么藤原新也看到的八十年代日本是这副样子?
那是日本经济奇迹的肥皂泡最绚丽的年代,不是吗?
《东京漂流》的另一重不友好,大概要藏得更隐蔽一点,它需要你隐约间触摸到什么是摄影师视角,一种既含混又独特的观察目光,我们偶尔会在各种新闻摄影和冷峻文字里撇见一星半角,却又总是恍惚间觉得无甚高明,堪堪擦肩而过。
是的,为什么要去看一个摄影师的时代观察?
很简单,归根结底,《东京漂流》的一切特质都归于藤原新也,即使对于日本而言,他也是个独特的存在。
《东京漂流》书衣上对藤原新也的介绍实在乏味:“1944年出生于福冈。日本知名作家、摄影家。曾荣获被喻为“摄影界芥川奖”的木村伊兵卫奖、每日艺术奖等殊荣。”
这些空泛的奖项对中国读者意义甚微,反而是隐没在内容和书本背后的藤原,让人心生好奇之余偶感钦佩。藤原新也十几岁时,承载他儿时诸多欢笑的老屋因政府规划拆除;二十出头来到东京学画建筑,却始终未曾在这个大城市找到归属感。六十年代末,二十三岁的他背上相机休学,从印度起步展开自己漫长而传奇的十三年亚洲旅途。当他再次回到日本定居的时候,东京已经不再是熟悉的城市,日本也开始陌生起来——他看到的是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时代下一幕幕诡谲的奇景。他在熟悉又陌生的祖国里保持着一个漂泊者的观察视角,把自己的东京定居生活变成了另一段漂流式的旅程——似是而非的光怪陆离,比全然陌生更加可怖可畏。而长达十几年的流浪过后,藤原新也迥异于一般日本人的视角,显然比八十年代消费文明喂大的日本新一代更容易看清那个时代的病灶。
藤原眼里的一切意象都是流动而关联的。东南亚的胶片像消逝的日本乡土,八十年代的日本雷同加利福尼亚的街景,大雨里腐臭味道弥漫的东京赤坂神似加尔各答,全民参加的反核运动与法国面包……他在流动跳跃里看到的关联,正是身为摄影家特质所在。追随着《东京漂流》的脚步,你有机会紧跟藤原的直觉,去模拟一场比说理逻辑和揭露论说更神奇的关联过程,一张掺杂着直觉的思考地图。
《东京漂流》琐碎的行文背后,透露给你的,是许多今天看来我们似曾相识的瞬间,你或许能够辨识出一星半点似是而非的扭曲侧影,它们周而复始,在彼岸异国新时代的噼啪声里节节高长,又静谧无声。
在1981年7月22日,藤原在大雨里的东京赤坂的感慨,就似曾相识得令人吃惊:“……我闻到马路上一股恶臭……我马上想起加尔各答的臭味……这种臭味与加尔各答雨季的臭味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加尔各答的街道上满是废弃物,把世间的恶意和善意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而当赤坂这个被精致外墙与平整柏油路包裹的都市内脏被强大的自然神力揭露出本性的时候,我发现这里与加尔各答并没有两样……东京都只知道人为的掩饰、密封与隐藏来对付街上的腐败,我闻不到加尔各答的率真,却闻到了一个都市看不见的病灶。”
你是不是闻到了什么熟悉的味道呢?
那是藤原的声音和图像构筑出的味道,八十年代的日本,他的洞察与厌恶,你看起来熟悉么?
对于我们而言,这份似曾相识,才是藤原的意义。而其他的因素,不过是书商华丽的外衣。
而穿上什么样外衣才是最酷或者最清醒的藤原,这其实跟藤原无关。它考验的,是我们自己。
《东京漂流》读后感(七):从消费十诫到家宅吉普赛人
说是东京漂流,其实主题都不局限于东京,而是整个日本。作者是一个吐槽达人,80年代以来的日本,各个地方都充满了荒谬,散发出腐烂的味道。
对消费主义的极力讽刺是作者的主要基调,日本人的新十诫是东大经济学者、诸多大企业的意见领袖林周二教授提倡的刺激大众消费的十大战略:一、用完即弃;二、夸张使用;三、鼓励赠礼;四、鼓励收集;五、配件产品;六、制造机会;七、单一功能;八、副用品化;九、备用品化;十、新款式化。
最近的友圈十万加即冯唐的中年男子避免油腻论有一条,不要停止购物,里头有详解——不能常换年轻女友了,一定要常买最新的电子产品,比如最新的电脑、最新的手机、最新版的VR女友——这不就是消费十诫第十条么?难怪有另一个号称内心是否萎靡才是中年是否油腻唯一标准的中年男子要说冯文“庸俗不堪而洋洋得意,流汤滴水丑态百出”了。
这消费十诫还不是独创,而是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万斯帕卡德五十年代末的著作《垃圾制造者》,可帕卡德著书是为了批判消费文明,到了林的手里却逆向解释了这十诫而为消费呐喊。类似的情形国内亦屡见不鲜,如民国时期的讽世之作《厚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成为国产成功学的滥觞风靡至今,但每一个顶着“厚黑”名目的成功励志著作本身也在话语层面完成了讽世的最初目的。遗憾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内省的作者或者“意见领袖”道出这种讽世的“自觉”。
日本人那里,藤原新也的笔头却毫不客气,其对物质的观察极为敏感,其中最为精妙的是对家宅形式的转变以及大众追求“心目中的神器”的论述。
日本人住宅样式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成长加速进行。传统建筑虽然不讲究功能性,但具有对外敞开的特质,就像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呼吸的生物。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以及战后的经济增长,土地被重新规划毁坏了传统的日式家宅,集合住宅的形式开始出现。社会转型期集合住宅的构想源自英国监狱的监视管理系统,日本从此进入了一个人被管理的时代。住宅的结构也从过去的开放渐渐倾向于闭锁,各家各户之间由交流变成隔绝。隔绝还不只体现在人际关系上,连与天气灵气(自然)交流的功能也在家宅中消失了:传统家宅的关键——神龛佛坛的位置——被电视机取代,藤原新也精准指出:作为传统家庭核心价值观之一的神佛……变成了刺激人世间欲望与烦恼的介质。
这还没完,经济增长的最后,人们在频繁搬家中,“成了一栋家宅和下一栋家宅之间漂流的家宅吉卜赛人”之后,开始寻找人生的终极“神器”,在都市郊区兴建独栋住宅。房地产商放出这样的口号——“在田园调布盖一栋自己的家!”这成了日本人为神殿献出全部人格与热情的殉道记,神佛和自然并没有回归,而是彻底被人们遗忘,人们继续在消费和物质的深渊中无间轮回。
单单对房子的论述可见藤原新也观察力的深邃和毒辣,国家标榜的现代城市生活在他的笔下已经体无完肤,而人们价值观的追求也变得可怜和空虚。“反核运动只是法国面包”,这种不经思考的浅薄的政治正确和速溶咖啡以及白兰地一样,不过是虚空内乏的装饰罢了。
——“在性恶论泛滥的时代,人们舍弃了良知与人性,纷纷成为商品的努力;现在欲望得到了满足,又开始觊觎精神层面。这可说是人在精神层面的觉醒,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以新的欲望取代原来的物欲。因此现今的精神主义唤醒的不是人性,而是全新的食欲。精神性的食欲与老鼠会式的商品文化无孔不入地渗进八十年代的日本家庭,或成为包裹着文化气息的企业营销手段。
——“现在许多想要自我救赎却又缺乏自觉的意念、傲慢且性急的人,转而以救济他人(牺牲自我)为救赎。为了进一步确认原来毫无根据的善念,他们反而心急地创造出恶念来。
—— “尚未自觉的善念,孕育出尚未自觉的恶念。
——“未觉醒的行善主义则是傲慢又可怕。
………………
诸如此类的论述,让人脊背发凉,现代性还剩下什么?物质消费主义培育的人性,在毫无自觉中自求伟大,而藤原新也正在击破这样的心安理得。日本的“现代病”,时下的中国一样不少,乃至更胜一筹,如何才能在庸常生活里保有这份敏锐和反思,或许可以离不自知的浅薄稍微远一些。国内这类都市读本显然太少了一些,可以有北京漂流或者成都放浪么?或许,藤原新也的笔调和那种色调的照片,都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吧。
非常期待《印度放浪》。
《东京漂流》读后感(八):坏血的味道
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东京漂流》,完全没想到它是这样的一本书,读了开头几十页之后觉得如获至宝,简直放不下了。
尽管如此,读完之后却产生了久违的羞耻感。并不是迎头痛击那种,而是隐秘的、细若游丝的,可以瞒天过海却骗不过自己的羞耻感。我为自己对这本书的着迷而羞耻,心里仿佛有个人在说“她啊,总喜欢读那种书。”当我清楚地听到这句形容时,我意识到一部分自己在小看读过的书,不光小看读过的书,还小看了认可这些书的自己。
但我这次不打算放过这细微的感觉,不想任由它消失在意识里,并隐藏在潜意识中伺机作祟。我想我能明白地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书,我读过为数不多的书中,与《东京漂流》类似的是《自由在高处》。
要插一句的是,我对日本的兴趣,一部分表现在收集当代学者写就的对日本看法的书籍。我好奇不同于杂志里的更真实的当下日本,在有文化的脑袋里过滤出的景象。买的书不多,都是闲时逛书店的邂逅,《静观日本》近期还看到了精装再版,《豆腐和威士忌》纯粹是因为作者是60年代末生的日本人。
这两本书我都不喜欢,无论立意还是视角,都不够摇撼人心,我这样极端的人,更喜欢向深处挖掘的东西。在此之前,《西风东土》是我觉得最好的一本,但毕竟也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东京漂流》年代早了近半个世纪,却很具有参考价值,也很深刻。
我喜欢书里经过理性思考的词句和思想,喜欢即便经过理性的淘洗依旧无法去除的热烈的情感。它们属于活生生的,并且生命力还很顽强的人。它们和他们都不打算向所谓的约定俗成妥协,也不打算歌颂生活,他们看到被藏匿的、遮掩的、粉饰的、却流着脓血的生活和人性,看到异变,看到足以撼动身心的情感,看到冷入骨髓的理性。
但在另一方面,在面对一切言论时,我习惯性地站在五尺开外。我不能立刻拥抱它们,无法任由快速思考的判断指挥我的大脑。不假思索地接受,对于这些书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我小看它们,也许正是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属于某个人的言论,而言论无论属于谁,都是有缺陷的。
我不允许自己喜欢有缺陷的东西,这是我的缺陷,但我又确实抑制不住对言论的兴趣,这是人类群体的缺陷。也许。
《东京漂流》读后感(九):《东京漂流》 ----时代激流中的观察者
藤原新也于1944年出生,是日本知名作家、摄影家。摄影家这一职业深深影响了藤原新也的写作角度。在摄影的同时需要观察,需要在瞬间抓住关键点、定格关键点,把观众带入到作者的视点上来,体味这其中的奥妙。摄影家是一名观察者,而作家也同样是一名观察者。这一次,藤原新也成为了一名时代激流中的观察者,漂流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东京。
东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堪称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购物胜地。追溯东京的近现代史,则不难看出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其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众多城市竞相效仿的榜样,同时也是现代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九六十年代,日本大踏步迈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社会的工作、生活接连产生了巨大变化,甚至连人们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经济发展而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正当时代转换的节点,藤原新也于一九六十年代末期离开日本,踏上了游走亚洲诸国之路,而当他于一九八十年代初期再次回到东京生活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时代的巨变,以及时代巨变对人们思想观念造成的巨大影响。他依然站在观察者的角度,用犀利的文笔捕捉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代下那新奇的一幕幕场景,让人不禁感慨、质问经济高速发展究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什么。
《东京漂流》共由十五章构成,描写了高速经济发展下东京各方面的新现象,影射了喜人发展形势下社会思想缺失的一面。藤原新也所观察描写的是八十年代的东京,然而文中的诸多现象与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如出一辙,让人不禁感慨《东京漂流》竟然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直指当今社会。
随着对作品的深入阅读,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八十年代的东京,又仿佛当年东京的林林总总原来也机缘巧合地在我们身边发生过。文中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不同国度的时代车轮竟然清晰地碾压出相似的车辙,其作品中的文学魅力更是不言而喻。
在“海市蜃楼”这一小节中,藤原新也提到“山手线有如划分东京人生等级的椭圆”。山手线是东京乃至日本最知名的通勤铁路路线,整条铁路轨道呈环状,环绕着东京中心运行,途中设有上野站、秋叶原站、东京站、涉谷站、原宿站、新宿站等诸多车站,串联了东京中心区域的多处繁华地段。山手线环状轨道以内则自然是地价高昂,汇聚了日本各界精英人士,而这种以地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形成,藤原新也不禁感叹山手线“铁道圈内的一切,才是东京人人生赢家的标尺”。
后文中,藤原新也又提到在家中阳台眺望时,竟然惊喜地发现净水厂里一栋建筑的楼顶有一块儿“强加上去的人工绿地”,而“这片绿地是幻想,也是谎言”,“扎根于空洞的绿,是都市的海市蜃楼”。把人工绿地比作海市蜃楼,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巧妙比喻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大自然原本就充盈着郁郁葱葱的绿色,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将郁郁葱葱的绿色活生生地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了环境。反过头来,却要在钢筋混凝土建筑顶端设置“强加上去的人工绿地”,这的确是“谎言”。藤原新也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抓住了这个常人不经意的现象,通过几笔简单的描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曾一度被人们忽视的不争事实。
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藤原新也在游走亚洲十三年,重新回到东京之时,看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京,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模糊了人们的双眼。这一次,藤原新也在时代激流中重新做回观察者,他依然用观察者独特的视点去分析眼前繁荣的东京,通过《东京漂流》中对一幕幕现象深入浅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东京大城市发展的诸多弊病、人与自然的发展矛盾、人与人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人们思想观念生的变化与信仰上的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笔者也曾在东京有过生活经历,那段岁月至今难忘,尤其东京的现代化商业体系和先进的科技应用让人能够充分领略到现代文明的美好一面,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机器中,人与人之间却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隔阂。正如藤原新也所言,“在以生产、效率为最高价值的现代商业体系中,人的生活都成了生产需要的功能之一”。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速度是否跟上了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速度,历史的发展总有惊人的相似,八十年代东京的诸多社会问题同样值得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深思。
《东京漂流》读后感(十):成为一个善良且精神富足的人
经济高速增长的六十年代、利己主义盛行的七十年代,商品文化主导的八十年代,民众受到商品文化的指导,更加努力的工作赚钱,以实现他们心目中贵族般的生活方式。有违主流价值观的世界被管理、隐藏了起来,传统的优良的价值观沦为了存在感薄弱的事物。而今,存在感最强的事物只能是金钱了吧。“努力工作,用心存钱供房,开心消费。”仍然是二十世纪的主流价值观。
藤原先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失望似乎太过愤世和消极,措辞刻薄,关联刻意而难免给人标新立异之感。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发现并列出了许多人类社会的病灶。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商业社会的自我本位主义泥沼之中,生活在一个缺乏真实感的环境中,作为被害妄想者或是加害妄想者偏狭的活着。年轻人也普遍缺乏主题感受的思考能力,他们的视野被局限在新媒体,碎片式阅读等的总结概括里,已经不会自发的深入的思考。 猎巫社会风潮在网络快媒时代更是大行其道,让冷漠利己的人们特别兴奋且团结的往往是一起围观高高在上(一直被大家羡慕崇拜的)人跌落圣坛的样子。
人类的欲望已经被养成了一个无底洞,病灶容易找到但良药难寻。日新月异的科技除了为军事、医疗服务,当然也一直在为商品社会所服务。我们注定继续和各种可以短暂吸引购买提升幸福感的神器一同前行。20世纪的三大神器是什么呢?iphone(最新款的电子产品)? 明星同款?环游世界?藤原先生不知道会不会惊讶,如今亲近大自然反而荣升为了给都市人带来幸福感的神器。 不去考虑经济学,和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密切相关且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才是成熟的消费行为,我们到底希望达到什么水准的生活质量”。说实话,那些能够保证舒适温饱的基本商品已经无法给人类带来幸福感了,在购买时,人们追求最新、限量、极致,而往往失去理智。
每年双十一、黑五、boxing day,排队抢购的人群,快递推积如山的中转站,场面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真的只有不停的购买才能获得幸福感吗? 韩剧《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里那款魔幻般的AR游戏,让我毛骨悚然,这一神器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激起许多人的购买欲,如果人们将依赖这样的游戏才能感到幸福,那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的“战场”?无数人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里奔跑追逐,手舞足蹈,飞车赶场?
看完这本书后还是去看看《小森林》那样洗涤心灵的日本电影吧。人,来世上走一遭,无需那么奢华,快乐可以很简单很朴实。至少我还不会对现今的社会那么失望,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在理性的享受生活的。
: 男巫的鸡汤干一杯,抵消阅读带来的阴霾。
Jason Mraz - Have I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