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读后感100字
《东京一年》是一本由蒋方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一):人终其一生在于寻找自己
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对蒋方舟自己,她暂停找自己而且成功了,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找到了什么。 这本简短易读的随笔,带我们从中国青年女性的角度看日本,看艺术,无关政治,真好。 喜欢蒋方舟最后的短篇,雨男。讲女性工作与家庭的矛盾,为了家庭放弃理想,但这个样子说服不了自己,而有多少人就是这么勉强地选择勉强地生活。
《东京一年》读后感(二):不深入了解就不要评价一个人
看到很多短评里批评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就像是看窦文涛的《圆桌派》一样,每次蒋方舟作为嘉宾弹幕就好多人骂,仿佛这些人一个个很有思想一样,但是往往看了半小时以后很多人又夸她。就年龄来讲,方舟的阅读量超过了99%的中国人,就看事情通透程度来讲,她也是超过了99%的中国人,因为女生的羞涩很多话她只是不擅长表达而已。
《东京一年》读后感(三):面对自己
看评论讲到不满这本书里没有提到作者对东京的看法,没有从她的视角来介绍东京。我觉得不然。一是书里明明是有许多观察的,比如跑步,老龄化社会,各种日本人。感觉是评论的人没有仔细看,或者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而感到愠恼吧。再就是这本书也并不是一本介绍异国文化的书,是作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记录如何面对自己的一本日记而已。
《东京一年》读后感(四):东京一年
打着东京的幌子卖情怀,结果全篇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引经据典,各种逛展览,花着公费出游的钱,却丝毫不真诚,都说语言是打开一国文化之门的钥匙,蒋女士连基本日语都不想学的,每天吃吃逛逛,回头写点流水账,再看完本书售价,真的要想出这么一本书不用出国,在上海也有很多展览,写写是不是也可以呢?想说小学日记都没敢这么凑数,可能少年成名也只是一种拖累。
《东京一年》读后感(五):蒋方舟你何德何能?
开头一篇序言,把自己跟歌德相比,这不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所能够形容了;简直就是无耻。一个传说中的天才女作家,可从文学价值上,有什么作品值得称道?我觉得,摆正自己的位置,是最好的一种反省,在自己家马桶上就能完成,年纪轻轻,却取得了跟自己年龄和能力严重不相配的各种荣誉、职位,确实容易让人飘飘然;可我怎么觉得,你去东京一年,飘的更远了呢?
《东京一年》读后感(六):东京一年
这是从一位博主那儿知道了作者才看的这本书。他就像作者日本一年的日记,从所遇到的事再结合自己之前所看到书、剧、电影、展甚至事。所有中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去看脱衣舞了,就自己而言看同性之间不太理解,反倒会有点不好意思。而异性之间可能就是相吸,又或者是出于好奇。对于日本最期待还是花火大会,赶一场烟火大会与众人一起,烟花还是要数量多更精彩。
《东京一年》读后感(七):我不知道能不能算读过
在某电子书平台看了下,看了第一篇和第三篇,果断删掉了,感谢让我抹去买纸质书的欲望了,省钱了。如果不是作者名字的IP,我都觉得我写的日记比她更富有某种优势,空洞的流水账,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读民国到九零年代写出的作品。中国人浮躁的太多,把文学当作变现的手段。才女两字我感觉快可以拿去了,作品要学着带给人思考,而不是为了一些文字而去写一段文字。
《东京一年》读后感(八):快餐书轻阅读
类似于读快餐书,期间收获一些二手经验,大概是因为你没有自己去读原著的原因,这书读起来就显得轻松,权当消遣,观点不是新观点,知识分子蒋小姐大概是最浅的那个吧,比起那些作家们。
但还好文章没什么自怜气息。
篇末的小说,实在不忍卒读。非常单薄的情节和不能令人信服的写作。这篇小说又把蒋小姐打回为“美女作家”了。
《东京一年》读后感(九):tokyo tokyo
"我初次到日本时,喜欢京都的历史与文艺,觉得东京不过是个国际化大都市。长久待下来,却发觉京都的文艺是观赏性的,让游客不住赞叹好山好水好树好庙。
身处东京,却感觉到了一种日常的丰富,那文艺像是鱼身处水中,因为无处不在,所以让人毫无知觉。"
定价68元的好贵的一本书 幸亏公司有部门买了才拿来一读。这段话最让我上心。
《东京一年》读后感(十):不推荐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日记。包装很美,定价很高!然,我没有窥探别人隐私的习惯,也没有看过什么“奇葩大会”,所以其实我对蒋方舟这个小姑娘的陌生的。之所以借这本书,其一就是刚刚从日本回来,完完全全是被她的书名说吸引,想看看不一样的日本;其二就是亚马逊上的四星好评。然而,几次三番还是看不下去,呵呵,或许,我和现在的小青年真的是脱节了o(* ̄︶ ̄*)o[/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