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琴心》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琴心》读后感1000字

2021-04-02 00:4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琴心》读后感1000字

  《琴心》是一本由琦君著作,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琴心》读后感(一):回忆

  拿到琦君的书是半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了, 当我拆开快递袋子看到这么清新的封面的时候, 就在猜想, 这里面是怎么样的故事呢? 琦君又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展现这些文章里面的人物的经历呢?

  之前看《橘子红了》的时候里面的情感是伤感的。

  这一次这本《琴心》里面又是什么样子的感情呢?

  是《圣诞夜》里面,最爱的韦先生,听着孩子们唱的歌,安详离去的一幕么? 是韦先生教会她学习英文的时候的那种专心么? 是对韦先生病痛的那种心里的难过么? 人生得以遇到这样一个良师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性格温婉,对待孩子有耐心的老师, 在自己病痛的折磨下, 还坚持给孩子们讲课的那个韦先生,这些点点滴滴, 才是孩子们对待韦先生的不舍。文中的韦先生有着自己的信仰, 对来要到来的死亡,她也欣然的接受, 只是认为是距离主更近了一些。 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离去了,去了一个同样让她安详的地方。

  是《小玩意》里面那些承载着童年回忆的小玩具,小摆件吗? 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也从这些玩具里面找到了当时的喜怒哀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玩意儿还在, 只是当时的那些人事物全都不一样了呢。 回忆也成了装在这些玩意里面的一件件珍贵的物品,不舍得破坏, 一直珍藏着。

  一本充满了回忆的书。

  关于童年,关于回忆,你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呢?

  《琴心》读后感(二):信仰,生活

  信仰?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么?我想是种依靠,这一种依靠精神支柱的心理。就像偏远的藏族人,今生一直有种要面见活佛亲身朝圣的心愿。大概只有今年的冈仁波齐能够诠释出,一个人的信仰,朝圣之路艰辛是不可想象的。一路叩拜,一拜再拜,万里朝圣,始于足下,吾虔诚已不改,此乃信仰。。。佛曾经说过,一叶一菩提,万般信仰信仰万般现。知晓琴心的人,相比也是对书中的韦先生,印象深刻,她就是个虔诚基督徒,信仰耶稣,宽己待人,我,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韦先生的独特人个魅力所熏陶。 当孩子们犯错时,韦先生不是严家管教,而是采取更加柔和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们,理解,设身处地的理解她人,这也是孩子们特别喜欢韦先生的缘由。小孩子么?自然没有什么错,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回归纯真。小孩子就是这点好,纯真,善良,容易信任她人,这在现在这个社会上真是太不容易了。虽说这样有点老套,是事实。人就是这样犯贱,小时候希望快快长大,自由,大了就想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这样两相相反的心理。要不也不会出现,这么多老顽童的人群。。。 但是信仰真的管用么?就像韦先生这样虔诚的基督教徒,时时刻刻已基督教义为准测,就连身边时也是那信仰来说,顺势而为,都是上帝的提前安排好了的。这样类似于哄骗自己,真的管用吗?这是否只为自己不愿意面对真相,给自己找个能心安的理由,这是否也是懦弱,可见长大之后的大人也不是自由的。作者琦君乃是与林清玄齐名,擅长写人物内心世界痕迹,也有自己独到揣摩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性格变化张弛有度,琴心是也是琦君的初次散文作品集。。。

  《琴心》读后感(三):用文字诉说情感

  近年来,架空小说和心灵鸡汤出现的越来越多,当然并不是它们不好,而是觉得读的多了,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因此,当看到《琴心》这样素雅清新的封面和上面充满诗意的文字时,就被吸引住了,想要立即拿来读读。

  作为台湾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恒星,散文大家绮君用她优秀的著作,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琴心》正是其第一部作品集,包含了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共20余篇。前半部分的散文主要诉说她个人的童年往事,后半部分的小说则写尽了人间最真实也最复杂的情感故事。

  从阅读中可以知道,作者有个非常爱她的父亲,从小宠她;有坚强的母亲,带着她独自生活;有一起玩的哥哥,只可惜后来因病去世了;也有督促她快乐生活、好好学习的诸位老师们,以至于其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让人忍不住感受到作者曾经的心酸苦乐,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位英文老师――韦先生,她给绮君起名“碧黛丽丝”,就是希望快乐的意思。这位老师可以说用自己的生命呵护着每个到这里来学习的学生,待他们如珠如宝,时刻注意着孩子门的风吹草动,给他们爱的关怀。甚至到了最后因为疾病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还安慰孩子们别伤心,她只是被上帝召唤走了。多么可敬可爱的英文老师啊,那种乐观的心态令人羡慕也令人敬佩。

  我们都知道亲人的离世去家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正如书中其中一篇小说《琴心》中的“母亲”和“我”。正是因为害怕想起父亲,这个女孩儿才不敢在家中弹琴,以免引起母亲的伤心。幸运的是,后来因为梁老师的出现而有了完美的出现。作为失去女儿的单身父亲――梁老师从自己的学生,也就是故事中的女孩儿身上看到了女儿的影子,并后来的续乐谱的事件中结识了女孩儿的母亲。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家庭,就这样在彼此身上看到了希望,也寻回了丢失已久的爱意……

  这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情感,或许正是如此才能如此容易的走进人的心里去。阅读书中的文字就如同翻阅旧照片一样让人觉得亲切、真实、感人,《琴心》值得一读!

  《琴心》读后感(四):琦君的小女儿情怀

  这是第一次阅读琦君的书,虽然她的《橘子红了》小时候也依稀记得看过两集,但是脑袋中却没有多少她的印象,而这本书正好也是琦君出版的第一部书,里面有她的初心,有她的小女儿情怀,有她的亲人故乡,这些在琦君的笔下栩栩如生,而对于琦君的一生,也就这样匆匆了解起来。

  她父亲是武官,在杭州供着要职,于是从小家境殷实,但是父亲后来出去打仗也带了小三回来,最后战争爆发了,就一家迁往台湾,而以后的分离注定了琦君一直缅怀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为琦君的散文,注入了不少忧愁。

  而本书是由散文和小说组成,前半部分散文,后半部分小说,我更喜欢前面的散文,因为有琦君的亲身经历,有她的回忆,有她的珍惜。从自小读书的老师,到学校的教会老师,从父亲的旱烟筒到收集的小玩意,从母亲的来信到乡思,满满的都是曾经美好的回忆,从小爱的母亲的桂花糕,和哥哥嬉戏的时光,还有全家的和睦,以及故乡的山水,都在笔下有了不一样的风情,这些饱满又生动的故事也促成了这个心思细腻的小女生琦君。

  而小说的那部分,就突出了琦君的浪漫情怀,对爱情的向往,对人世间至情至性的爱的讴歌,《姐夫》里,妹妹帮助姐姐照料孩子,《永恒的爱》里失去初恋的女子重新找到依靠,更有《琴心》里,一家的琴瑟和鸣,而这些精彩又岂能道尽,这种经历生死的新生,是拯救,是大爱,是责任,是永恒,也可以见得琦君对于爱情的一些态度,而小说里也有琦君的情怀,绵绵絮语,读来可人,只觉琦君文字间的细腻和柔软。

  而这些小女孩情怀仿佛让人沉浸在一个梦幻世界,一面有家乡的美食,父母的教诲,一面又有分离的痛苦,思乡的愁闷,而这些小女孩性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所以,读起来也很容易产生共鸣。而这些小女孩性情也好,情怀也罢,也只让我沉浸其中,只想一直贪恋它的可爱。

  而这些最初的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也验证了它的天真与淳朴,当新的时代来临,让人难以忘怀的,也许就是这些最初,这些独特的,只属于自己的回忆,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是最美的样子,那些安稳,那些岁月静好,也在作者的笔下,有了它最美的样子。让我们也走进这些回忆,这些故事里,当一个旁观者,一个聆听者,而这个小女孩,也会一直在那里为我们展现着美丽的画卷。

  《琴心》读后感(五):一泓清泉

  一泓清泉,真的是一泓清泉,这是我读《琴心》最真实的感觉!文字就想一泓流过岩石的溪水,而我就像是那块沐浴在溪水中的石头,感受清水那缓缓而过的澄澈到极致的情感!

  对于台湾作家,我知道的并不算多,而这些作家中又以武侠作家居多,大概是每个男人的心目中都有着一个武侠梦吧!再后来就跟着母亲她们一起看琼瑶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随着年纪的增长,自己也逐渐的过了那段热血或伤春悲秋的年龄,愈发的喜欢一些包含着浓烈情感的文字,这时候我迷上了三毛。我尤其喜欢三毛的文字,充满了热烈明快的感情,尤其喜欢体会她笔下撒哈拉的欢乐和悲伤!对于琦君,我了解的真不多,大抵上只看过她改编的电视剧的作品《橘子红了》,虽然也为剧中的角色们伤怀,但是难以理解剧中人之间的那些感情。《琴心》中的文字,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琦君的散文,只一篇,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心,让人欲罢不能!散文之外,小说也是很精彩!

  人生于天地之间,一生走来,总难免要接触很多人,经历很多事。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爱人都是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人;求学,工作,生存,也都是我们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事。琦君的散文主要以自己少年以及青年守候的经历居多,将师恩,亲情,爱情,友情娓娓道来,动人之处,让人不禁泪水盈眶!当我读到琦君笔下的的韦先生时,我的眼眶红了,即为琦君能遇到这么一位老师而高兴,也为韦先生的过失而悲哀!

  琦君在文中记述了自己文字之路的多位启蒙老师,古文启蒙的林老师,小学的方老师,高中的王老师,大学的夏老师,正是这些老师的教导和循循善诱,琦君才在文学的路上走得这么远。尤其是夏老师的那句,写文章必须避免平庸的感伤情调,要有一种超凡出俗的崇高意境,有了灵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成为好文章,还需要加上耐心酝酿,才能产生静心的创作。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写作的真意,好的文章,无不适经过精心的雕琢而产生的。不否认,却有天才只凭借灵感便能写出佳作,但是只凭一时的灵感而没有精工细琢,只能称呼为快餐!快餐者,能做饱腹之用,但是却绝对经不起品尝!读琦君的文字,你总是会被文中人那澄澈空灵所打动。夏老师对琦君说“做人和写文章一样,写文章时心情是至善至真至美的,你总愿意你的文章能予人以更多的快,快乐与美感”琦君真的是做到了,她笔下的人物经历或许曲折,也会面临诸多的烦恼,但是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你感受不到一丝的憎恨,你或许也会感受到他内心的遗憾与忧伤,但最后总是会折服她内心深处那份纯纯的善良!

  文中所写大都是琦君年轻时的经历,一生的经历也是坎坷。父亲与母亲的婚姻,亲人的永诀,背景离乡的哀痛……可是在琦君青年时的那个时代,谁有没有经历过这些伤痛呢?难得的是,琦君的散文和小说始终做到了夏老师“至真,至善,至美,能予人跟多的快乐与美感”的嘱托。

  《琴心》读后感(六):晓妆初了明肌雪 ——《琴心》书评

  琦君最为大陆读者所熟知的小说是那本《橘子红了》,小说中纯洁明净的主人公和她哀伤凄凉的人生赚足了不少眼泪。其实,琦君在婚后不久就开始创作小说,正是小说创作受到了编辑的鼓励和取得了一定的肯定,才使她接连写下去,编织出饱含深情的真挚文字。这些早期的小说和散文被汇编成《琴心》一集,跨越时间的阻隔,终于能同大陆读者见面了。

  .

  琦君在回看这些早期作品时,也感到当时的“写作情怀,如今已不可捕捉”。“那样稚嫩的文章,那种一厢情愿的构思,那类浪漫气氛的爱情故事,我一边看,一边脸红。”诚然,《琴心》集中的小说都与爱情有关,可是小说里面的情感并非偶像剧般酣畅淋漓,作者似乎更偏爱描写那种纠结缠绕、辗转悱恻的情感。处女作《姐夫》,“我”和姐夫在失去姐姐的悲痛氛围中,既互相猜疑又彼此依赖吸引;《失落的梦》中,蕙坚强地离开了丈夫,洒脱地给了负心的男人选择的自由,她失落的是并肩携手的婚姻之梦,却找回了自己;《水仙花》《长相忆》是那种传统的旧情人重逢的情节,故事的主角可以寻回,但当初悸动的情感却无法再回来了。《永恒的爱》《琴心》《梅花的踪迹》这三篇在当时获得了好评,因为都在讲述失去的爱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故事总是能得到多数人的共鸣。

  .

  三十多年后,如今的读者再读这些小说,可能也会和琦君一样,“一边看,一边脸红”。我们可能会皱眉,小说的情节怎么这么俗套,人物的包容怎么那么不可理喻,情感的变化怎么那么纠结。我们不再相信女子会原谅出轨的丈夫,我们也不再容忍旧情人重逢后“一别两宽”。我们期待的是生死相许或是恩断义绝的故事,总之要干脆利落,好让我们能在阅读时忘掉自己的不快,在作者编织的美梦中快意恩仇。

  .

  琦君的小说有着她生活的年代和个人经历的烙印。读者不需要非得走近或全盘接受,只须懂得。她的小说世界,其实都是在抒写佛家所说的“求不得”。情感的纠结,是因为小说主人公追求的永恒不变的爱情只能是妄想。年轻的爱情会因为现实的客观原因而化为水中幻影;中年的爱情会因为现实的诱惑而变成昨日黄花;就连笃定要携手一生的爱情,也会因疾病困苦、意外而变得生死永隔!主人公永远得不到完美无暇、毫无缺憾、始终如一的爱情。是他/她拼命追求这一切造成的错吗?他/她是不是应该从一开始就用尽心机、自私一点就好了呢?“求不得”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吗?跳出情节,回视这些痴男怨女的感情,读者想必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小说的触动就在这一刻发生。

  .

  当时的读者被琦君小说中单纯善良的人物、求不得的感情所打动,新时期的读者应也可以体味琦君小说的单纯梦幻之美。这些故事更像是一位尚未尝得人间愁滋味的少女所作,她期待心心相印的精神之爱,又在感叹世间是否真的会永远存在那样的情感。人间的平凡男女,原没有那么多一波三折的经历,在看遍那些“套路”之后,再来读一读这样简单的故事,会不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呢?

  我想,琦君小说的忧伤、纯净应该受到了夏老师和父母婚姻的影响。琦君的大学恩师夏老师常常教导她:“写文章时心情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那个家国变动的时代,谁没有经历过背井离乡逃难、亲人离散永隔的悲痛呢?要写苦难和控诉,谁不是信手拈来、滔滔不绝呢?但是琦君的散文和小说的风格一以贯之,始终没有悲凄的回忆和愤懑的指责,她确实做到了夏老师的嘱托,始终用自己的文字带给别人快乐和美感。你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忧伤和遗憾,但她的文字始终如风暴过后的海洋一样平静,又富有波涛看透的沉稳力量。

  .

  琦君的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她创作小说的灵感。在散文《小玩意》中,读者能比较完整地了解琦君父母关系变化的来龙去脉。父亲是位年少有为的军官,母亲只是不识字的乡村妇女,两人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而平日的相濡以沫,又被年轻善解人意的姨娘的到来而彻底打破。这之后,母亲只能远远地仰望父亲,忍受孩子离开身边的痛苦,最后在父亲重病时还被禁止探视,无法见到最后一面。母亲心里想必有千般怨、万种恨,可是她始终不怨父亲。琦君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对这种情感感同身受,因而将其化在了自己的小说中。或许这也是对亲人的一种别样纪念吧。

  .

  琦君纯净的文字风格同席慕容的诗歌很相似。她的故事洗净铅华,只为了同懂她的读者相遇。“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抉择》)那么希望这场相遇能让读者体味到跨越时光的诗意享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