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留学美国报告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留学美国报告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02 15: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留学美国报告的读后感大全

  《留学美国报告》是一本由王宝玉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29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留学美国报告》读后感(一):留学必备实用读本

  

留学生已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中很有代表性的群体,作者作为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对美国形成的认识是怎样的,与此同时,对祖国形成的不断加深的认识又是怎样的?这些认识究竟会对留学生活形成怎样的影响?

作者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观察、认识、对比和分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有助于降低和避免文化差异(不仅涉及美国本国学生,也涉及其他国家留学生)导致的沟通不畅(可以说是留学生活中的头等难题),有助于留学生顺利地在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中展开学习和生活。

留学生面临学业(人生)抉择时,根本上是文化的角力。心归同于何方文化,才能把根扎于何处。而不仅仅是哪里更适合生存、条件更好等这些外在因素决定的。

作者对中美文化的观察和体验是多层面的。学习固然是“本职”,但社会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在面临学业困惑时,也经历了近乎悬梁刺股、醍醐灌顶、坐过山车式的酸爽,并最终做出了石破天惊的选择(作者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和付诸行动的决心与步步落实,很值得一读)。学业之外,作者努力做好助教工作,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与众多不同的同学交流探讨,积极地参与当地人士的社交活动(还有合法的民众政治活动),游历了美国的多座城市。加之作者极富学术涵养,学识渊博,善于思辨,又不失天真热情,因而他对中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是生动的,也是严谨的,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

这本书对留学生和准备去国外留学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本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的留学必备实用读本。

  《留学美国报告》读后感(二):理应得到的补偿

  

——《留学美国报告》书评之六

一般来说,在美国的留学生和军队没有接触的机会。而《留学美国报告》一书中却碰巧对美国军队里士兵的受训的残酷情况有所一些了解,且与之前作者看到一位老兵下葬时得到的礼遇有天壤之别,也与美国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判若两个世界,读来多少有些不解,也可能是没到过兵的读者来才会有这样不适的感觉。

作者先是在一个美国老兵的葬礼上,看到了美国社会对军人的礼遇。作者认识这位老兵时并不知道他曾是一位军人,而是只是学校附近那些帮助新来留学生适应美国生活那些老人之一,作者曾受邀去这位Canon老先生和夫人家里过过圣诞节。作者在得知这位退伍老兵去世的消息后,出于礼尚往来的礼貌考虑,去参加了一位美国老兵的葬礼。也是在那个才知道,美国有专为安葬美国军人的国家公墓,凡是当过兵的人都可以在这样的公墓下葬。逝者都可以在这里最后一次享受作为军人的待遇。作者这样记述了这位老兵下葬时的情形:“我们来到El Paso(德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市)的国家公墓,这里是专门用于军人下葬的陵园。这个墓地地处深山之中,环境宜人。Canon夫人就把我带到Canon先生的遗体面前。我是在那个时候才意识到Canon先生会按照军队的礼仪下葬。因为Canon先生的遗体穿着海军军服,遮着他身体下半部分的棺材盖板上覆盖着美国国旗。在棺材的前面摆放的是一张Canon先生年轻时身着白色海军服的照片。在牧师祷告之后,一个由六个老兵组成的仪仗队鸣枪向逝者致敬,然后由两位身着海军服的军人很有仪式感地将国旗从棺材上取下,并认认真真地折叠成三角状,最后由一位军士半跪在Canon夫人面前,说一些话之后将国旗交给Canon夫人。”从这葬礼的场面看,军人在美国是受到相当尊重的。而后作者在一个现役美国军人口中得知的军营生活,士兵确是得不到一点最起码被尊重,简直是被虐待得不如监狱里的罪犯。如不是这位前中国留学生亲口所言,作者和没当过兵的读者都不太容易相信的。

这位现役美国大兵曾和作者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后来是为了更快地获得留在美国稳定的生活,他选择比读书更快捷的方式——通过从军取得绿卡。他说:“还没有到新兵营,‘折磨’就已经开始。接送他们的大巴没有空调,四个小时的车程让车上所有的人都汗流浃背,车上又不提供饮水。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晚上10点钟,迎接他们的是教官很不友善的目光。从晚上10点多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四点,没有一个人睡觉,他们完成所有的入住手续。次日他们的早餐只是一份配套的食品,要求他们必须在10分钟内吃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他说:“教官就是军营里的皇帝,这是训练开始后他最明显的感觉。新兵都是Private,就是最低的三等兵。教官一般都比他们大五级甚至六级,他们的命令是绝对要执行的。训练的目的似乎就是要让新兵明白‘绝对’是什么意思。绝对就是指不讲道理。当教官问你:“你为什么这么丑?”如果你不回答,他会说:‘这是一个问题,士兵,回答我的问题?’如果你回答说:‘不知道。’他会说:‘回答错误,去做一百个俯卧撑’”。

有一个来自纽约大城市的士兵,在一次早晨点名的时候顶撞教官。过程简单得可笑,教官只是“例行”地没有来由的训斥他,还

的被给掀了,这个士兵说了一句:“请不要碰我的东西。”教官一听,就把他整个床也而给掀了。直到最后这个士兵也没有退缩,这个士兵由此变成整个连队最倒霉的士兵。所有教官,包括其他连队的教官都知道他顶撞上司,只要见到他就把他叫出来说:“你就是那个谁谁啊,你觉得你挺厉害是吧?我看你跑得太慢,再跑10圈”。在这个新兵训练营里,没有谁可以通过成绩和性格立足,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就是服从。更糟糕的是教官惩罚士兵的方法是搞“连坐”,一个人回答问题出现错误,使整个连队都被罚做俯卧撑或者跑圈。本来再过10分钟就可以洗澡休息,就因为一个愚蠢的问题,整个连队又会被罚在操场上跑圈一个小时。作者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考虑,猜想这样的训练环境可能会有人有自杀的倾向。这位大兵证实了这一点,说一旦发现谁有自杀倾向(不吃饭、不睡觉都会被归为自杀倾向),立刻会被列入到“suicide watch”(自杀监护):会有专人被派来监视的你的一举一动,就连洗澡和上厕所都会有人陪同,直到你最后受不了这种被监视的生活“举手投降”。美国以前有过士兵自杀的案例,因为美国军队有自己的司法系统,很多案例都被掩盖掉,被社会揭发出来的也只作为心理咨询的案例,并没有真正触及美国军队训练的体制。

书中这样的记述,对不了解军营生活的读者来说确实太残酷了;而对搞军事的人来说,这样的训练是保持部队战斗所必须的。这样问题就比较明白了,因为国家必须有一只有战斗力的军队,那就必须有一些人去当兵吃苦。作为补偿吧,当兵的会得到社会上的尊重和荣誉,下葬都很风光,军官会得到很高的薪酬。外国人可藉此加入美籍,也是一种补偿吧,所以竟有一些外籍的留学生放弃学业而去入伍……没有更多可说的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书中这样的记述,也是反映了美国社会多样性的一面,这是一般去美国旅游的游客看不到的。

  《留学美国报告》读后感(三):有无信仰大不同

  《留学美国报告》读后感(四):每个人都很自信--《留学美国报告》书评之四

  

自信,当然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心态。但如果说某个人很自信或者特别自信,听来可能就感觉是有点贬义了。如果周围都是很自信或是别自信的人呢,细想一下会感觉不太舒服的。儿《留学美国报告》的作者到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周围是美国人都是很自信甚至是特别自信的。“就算当我跟别人探讨自己的理想、自己对社会和个人的一些深刻理解的时候,美国人的反应只会是:“有意思”、“你很有想法”或“我是这么想的…”等等。……每一个人都不会在别人面前以真诚的态度表现出自己的不足,更不会表现出对别人的敬佩、仰慕、羡慕、嫉妒等这种对自尊有所伤害的情感。”这显然与中国人总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谦虚习惯大不相同。书中不乏这类情况的记载,读来也只能说是感受到两国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还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评价。作者感觉美国人都很自信,主要还是来自在校园里的感受。作为社会科学的同学们,日常的接触中免不了表示都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观点。而美国同学似乎对深化对某个问题的交流并无兴趣,而重点是强调自己与别人有着不同的观点。不仅是谈论美国的问题时是这样,就是谈论他们并不熟悉的中国问题时也是如此。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一次是与一位将近40岁的博士讨论中国计划生育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关于计划生育的讨论,这位博士在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提出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就将计划生育的错误归咎于毛泽东。即便我告诉他其实毛泽东是鼓励生育的,而且就是因此才会有后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他表示将信将疑,仍不停地向我推销他的“政府阴谋论”——政府是通过计划生育来限制农民的力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当我再次向他澄清中国的现状是城市人受计划生育影响更大,农村人反而影响相对较小的时候(城市人只生一个,甚至不生育),他还是将信将疑。总之,在这里说服一个人依然不是靠气场能解决的问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圆其说的理论,不管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理解深信不疑。我还记得这个40多岁的美国博士还对我说:‘你真应该了解一下你们自己的历史’。”我当时真是完全无语。”作者在此并没有做更多地评论,但作为读者可能会对这个美国人的盲目自信而气愤。但我们的气愤只能是无的放矢,人家美国人都是那个样,我们的气愤来自我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标准,人家对我们的气愤会是置之不理。还是那句话,知道这也是两国文化差异的表现差异就行了。美国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作者想到的一点是,毕竟看似不同的观点,实质还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但这并没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和行动。作者看到“他们要么是忙着自己的工作,要么是忙着享受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已经足够,这也可以被看作美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发达的一个原因。在学校里看到的每个人都在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要么是用自己的钱上大学,每天的任务之一都是如何省钱;毕业的压力如此巨大,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在中国校园里那样放松自己;每次下课和放假之后,他们的娱乐的方式又是如此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有party,各种活动到处是),每多花一分钱的消费效果都是如此的明显,大家都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去享受娱乐的时光。”作为读者的我来概括的话,就是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观点在忙碌着,无论学习还是享乐。这确实与我们习惯的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大不相同。对此要做一点评价的话,也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想法指导下的行为,自然行为结果不同,所以美国人一定是有人成功有人一事无成。但从另一方面想,非自然科学的观点很难有孰是孰非的权威认定,因而也难以有人人信服后的统一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谁实践成功了,谁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得到了确定。这样看来,美国人的这样自信还是不错的,因为那么多的美国人的那么多观点都在实践,涌现一些正确观点和行动还是有很大可能的。马斯克的成功应算是一个例子,他不是谁告诉他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而是就按他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行动,于是就有了火箭回收和发射星链卫星。其实在这个领域,也用不着有太多的人成功,多数人不成功也无所谓的。我这样读着想着,竟有点羡慕那些 成功的美国人了。因为他们那样简单的自信,不太在意别人的观点,会使自己人生的过程很轻松的,总是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生过得都很轻松。而他们全体的轻松自信,有必然有人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大家都可以跟着享受那些少数人的成功的成果了。我这也就是意识流地想一想,美国人的做法和习惯,在不同文化的国家无法也不适用,我还是知道一下这差异就行了。这本《留学美国报告》,对读者可能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人都很自信

自信,当然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心态。但如果说某个人很自信或者特别自信,听来可能就感觉是有点贬义了。如果周围都是很自信或是别自信的人呢,细想一下会感觉不太舒服的。儿《留学美国报告》的作者到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周围是美国人都是很自信甚至是特别自信的。“就算当我跟别人探讨自己的理想、自己对社会和个人的一些深刻理解的时候,美国人的反应只会是:“有意思”、“你很有想法”或“我是这么想的…”等等。……每一个人都不会在别人面前以真诚的态度表现出自己的不足,更不会表现出对别人的敬佩、仰慕、羡慕、嫉妒等这种对自尊有所伤害的情感。”这显然与中国人总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谦虚习惯大不相同。书中不乏这类情况的记载,读来也只能说是感受到两国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还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评价。

作者感觉美国人都很自信,主要还是来自在校园里的感受。作为社会科学的同学们,日常的接触中免不了表示都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观点。而美国同学似乎对深化对某个问题的交流并无兴趣,而重点是强调自己与别人有着不同的观点。不仅是谈论美国的问题时是这样,就是谈论他们并不熟悉的中国问题时也是如此。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一次是与一位将近40岁的博士讨论中国计划生育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关于计划生育的讨论,这位博士在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提出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就将计划生育的错误归咎于毛泽东。即便我告诉他其实毛泽东是鼓励生育的,而且就是因此才会有后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他表示将信将疑,仍不停地向我推销他的“政府阴谋论”——政府是通过计划生育来限制农民的力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当我再次向他澄清中国的现状是城市人受计划生育影响更大,农村人反而影响相对较小的时候(城市人只生一个,甚至不生育),他还是将信将疑。总之,在这里说服一个人依然不是靠气场能解决的问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圆其说的理论,不管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理解深信不疑。我还记得这个40多岁的美国博士还对我说:‘你真应该了解一下你们自己的历史’。”我当时真是完全无语。”作者在此并没有做更多地评论,但作为读者可能会对这个美国人的盲目自信而气愤。但我们的气愤只能是无的放矢,人家美国人都是那个样,我们的气愤来自我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标准,人家对我们的气愤会是置之不理。还是那句话,知道这也是两国文化差异的表现差异就行了。

美 国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作者想到的一点是,毕竟看似不同的观点,实质还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但这并没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和行动。作者看到“他们要么是忙着自己的工作,要么是忙着享受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已经足够,这也可以被看作美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发达的一个原因。在学校里看到的每个 人都在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要么是用自己的钱上大学,每天的任务之一都是如何省钱;毕业的压力如此巨大,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在中国校园里那样放松自己;每次下课和放假之后,他们的娱乐的方式又是如此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有party,各种活动到处是),每多花一分钱的消费效果都是如此的明显,大家都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去享受娱乐的时光。”作为读者的我来概括的话,就是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观点在忙碌着,无论学习还是享乐。这确实与我们习惯的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大不相同。对此要做一点评价的话,也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想法指导下的行为,自然行为结果不同,所以美国人一定是有人成功有人一事无成。但从另一方面想,非自然科学的观点很难有孰是孰非的权威认定,因而也难以有人人信服后的统一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谁实践成功了,谁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得到了确定。这样看来,美国人的这样自信还是不错的,因为那么多的美国人的那么多观点都在实践,涌现一些正确观点和行动还是有很大可能的。马斯克的成功应算是一个例子,他不是谁告诉他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而是就按他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行动,于是就有了火箭回收和发射星链卫星。其实在这个领域,也用不着有太多的人成功,多数人不成功也无所谓的。

我这样读着想着,竟有点羡慕那些 成功的美国人了。因为他们那样简单的自信,不太在意别人的观点,会使自己人生的过程很轻松的,总是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生过得都很轻松。而他们全体的轻松自信,有必然有人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大家都可以跟着享受那些少数人的成功的成果了。我这也就是意识流地想一想,美国人的做法和习惯,在不同文化的国家无法也不适用,我还是知道一下这差异就行了。这本《留学美国报告》,对读者可能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