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4:3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超越》是一本由张维为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超越》读后感(一):换一个角度看中国

  这本书是作者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将这三本书综合起来看其实是可以合成一本的,因为里面的论据基本一样,最后一本里面有一点新的论据。这里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是指不是在西方的定义和理论逻辑下来看待中国发展,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角度,从中国的角度来述说中国的发展。所以不管你同不同意他说的,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书中有几个论点给我印象很深刻:

  1、民主是普世价值,而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不能把两者划等号。

  2、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经过历史演变,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产生的,不能激进,不能照搬。

  3、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才逐渐推行民主进程的,而不是相反。其最初提出的“人人平等”中的人,不包括妇女、有色人种以及穷人。

  4、自由应该与相适应的责任配套,而不能绝对化。

  看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结合这个国家的现实情况和历史传统,而不应该采取一个绝对的概念化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概念还是西方自己定义的,由他们决定和解释的,并最终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方会采用双重标准看待异己。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不被挑战,这就是所谓的国际秩序和准则。而这种秩序是应该也是必然被打破的。

  民主是方法之一而不是终极目标,民主的目的在于让人民生活的更好,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简单地一人一票的选举。在没有理性的选民和负责任的政治家的前提下,所谓选举就成了拉帮结派的游戏,以追逐选票的多少为目的,而忘了最初的目标是更好的治理国家。

  《中国超越》读后感(二):还没看,有些话说

  与其说对国家的不自信,不如说对执政党的不自信。“不自信”是一种自然表现,反应的是自身的不足。(张教授的言下之意是中国现在已经很棒不错了,所以中国人的不自信比较奇怪,应该平视西方和美国。)

  现在的情况是要人为产生“民族自豪感” “大国心态” ”自信心“等 可是明明没有达到,产生这种情绪有意义吗

  中国目前的问题很多,发展也并没有那么乐观,隐患颇多,取得的一些”华丽成就“依赖对资源环境的透支和掠夺。绝不是说的那样“伟大”

  张教授认为中国领导人选拔制度优于西方 殊不知考虑的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潜规则-靠关系,靠贿赂,内定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能证明中国选拔的就不会是三流领导人?

  张教授认为中国每年移民15万 低于其他国家,殊不知,中国出国旅游尚且困难,国内国外审批复杂,何况移民?中国百姓在国内生存尚属艰难,有财力移民乎?而对比的其他国家,民众出行自由,生活富裕,有足够精力做其他事情,可以这样对比吗??

  所以,谈超越,还尚早。很多看不到地方,中国落后还太远,抑或说中国被耽误了很多,那些不自信正是 掩藏在华丽表面的花架子下的 诸多方面的不足(被忽略) 所自然而然的产生的

  《中国超越》读后感(三):左派的最大难题——话语

  张维为在当代的中国左派中,影响力和知名度都首屈一指,其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作为非体制内学者,很会讲故事,其各种文章时常占据观察者网的显著位置。

  总的来说还是当代左派的最大招牌还是“执政绩效”,作者认为执政合法性的最大来源是良政善治,以今日阿拉伯之春中各种民主化后失败的国家作为反例,作者试图用良政/劣政的区分来反对西方主流认知的民主/专制二分法。

  张维为独到之处在于,他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左派所立足的绩效合法性难以在主流自由主义政治话语中争取到足够的正当性,左派自说自话解决不了中国政制“挨骂”的问题,因此转入了“话语权”的讨论,作者清醒地指出:“西方话语是中国崛起绕不过去的坎。”中国要想真正崛起,需要为自己的政制争取话语权。然而在我看来这也是今天中国的左派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至于书中对中国模式、文明型国家的讨论和归纳,倒都是些老生常谈了。

  《中国超越》读后感(四):中国需要这样的声音

  以前就看过这老头的演讲视频,觉得他的观点很提气、演讲风格也随和幽默。后来看了《中国超越》才知道作者就是原来的演讲老头。再后来,看到网上有很多骂他和批评他的话,内心充满不解。。。

  话从前段时间两个学生关于杭州南京孰优孰劣的撕逼,撕的甚是精彩但也难有结论。本人先后在南京杭州各生活4年,对两个城市都有很深的感情:南京多一份霸气杭州多一丝情调、南京公共交通地铁线路四通八达杭州风景美如画、南京高校众多高科技产业集结杭州互联网产业傲视九州。两个城市尚“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何况两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文明!

  简单总结一下张教授观点:中国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为了读懂中国崛起,作者建议用三个视角来审视中国:1、采用“板块”和“互动板块”的概念;2、采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中国经济的规模;3、用包括房产在内的“家庭净资产”来衡量中国人的财富。按照作者的标准和建议也确确实实能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人口与美国相当的“准发达板块”和一个更大的“新兴经济体板块”。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一至五年内超越美国。将三个方法都考虑进去那么世界上关于中国的排名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然而正是这些标准和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比如一出国就爱国的人是否是因为受到歧视、融入不了当地主流社会才爱国的。比如按平价购买力计算,国内购买的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不如国外。比如中国模式的超越只有城市的超越、沿海的超越、基础硬件的超越而不是农村、内陆、社会文明等软件的超越。

  批评的声音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对张教授的误解和偏见。比如批评人抓住张教授说过马英九的能力不如上海的一个区委书记,反驳说中国官员的法制观念和民主素养如何能与马英九比云云,确实中国官员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然而张教授的原话是说就执政能力比较,马英九的能力未必比得上上海的一个区委书记。类似的偏见还有很多,更有甚者说张教授是狗,是小丑,是舔菊党。真是够了。张教授从未否认当今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环境污染、腐败、资源浪费、重复建设、食品安全等等;仍然认为西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只是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在哪些方面我们做的不错取得重大成就超过了西方,以及鼓励我们应当有更多的自信。中国需要这样的声音,但不幸的是,他还是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被戴上了各种颜色的帽子。我不想去评价这些批评者谩骂者者的心态和他们背后代表的力量。

  最后忍不住分享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章节:

  《中国超越》读后感(五):挨饿、挨打、挨骂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都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决挨饿的问题,生存。(百姓是肚子饿,国家是贸易饿。)

  第二阶段,解决挨打的问题,安全。(女人是挨男人打,弱国是挨大国揍。)

  第三阶段,解决挨骂的问题,幸福。(男人是挨老婆骂,国家是挨公知骂。)

  张维为的三本书,

  《中国触动》针对的是挨饿的问题。

  《中国震撼》针对的是挨打的问题。

  《中国超越》针对的是挨骂的问题。

  别小瞧“挨骂”这个问题。

  挨骂的表现是谣言泛滥,挨骂的本质是话语失灵。

  张维为:

  “国际政治,就没有‘与人为善’的。”

  “一些国家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来忽悠人,背后往往都是损人利己的战略利益考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任何一个谣言都可能忽悠一大批不明真相的人。”

  “没有话语是无法真正崛起的。”

  “随着中美硬实力差距的缩小,它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软实力来牵制和阻碍中国的崛起。”

  “美国软实力的两个方法:内部制衡+话语制衡。”

  “内部制衡:培养和支持中国内部的敌对势力,培养和支持中国内部亲西方的知识精英和媒体舆论。”

  “话语制衡:以西方话语为武器,不断设置各种瓦解中国人心的议题和忽悠中国公众的话语。”

  “我们已经解决了挨饿和挨打的问题,是时候解决挨骂的问题了。”

  【备注】

  《中国超越》后记:

  “本书的部分研究和写作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梦专题研究》项目、上海市中国梦研究创新基地、上海社科院中国模式研究创新工程的支持。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张维为

  2014年7月6日于淀山湖畔

  《中国超越》读后感(六):还没看,但是有话要说

  与其说对国家的不自信,不如说对执政党的不自信。“不自信”是一种自然表现,反应的是自身的不足。(张教授的言下之意是中国现在已经很棒不错了,所以中国人的不自信比较奇怪,应该平视西方和美国。)

  现在的情况是要人为产生“民族自豪感” “大国心态” ”自信心“等 可是明明没有达到,产生这种情绪有意义吗

  中国目前的问题很多,发展也并没有那么乐观,隐患颇多,取得的一些”华丽成就“依赖对资源环境的透支和掠夺。绝不是说的那样“伟大”

  张教授认为中国领导人选拔制度优于西方 殊不知考虑的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潜规则-靠关系,靠贿赂,内定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能证明中国选拔的就不会是三流领导人?

  张教授认为中国每年移民15万 低于其他国家,殊不知,中国出国旅游尚且困难,国内国外审批复杂,何况移民?中国百姓在国内生存尚属艰难,有财力移民乎?而对比的其他国家,民众出行自由,生活富裕,有足够精力做其他事情,可以这样对比吗??

  所以,谈超越,还尚早。很多看不到地方,中国落后还太远,抑或说中国被耽误了很多,那些不自信正是 掩藏在华丽表面的花架子下的 诸多方面的不足(被忽略) 所自然而然的产生的

  《中国超越》读后感(七):光荣与梦想?

  终于到了张维为的“中国发展三部曲”之三《中国超越》,副标题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在前面成功KO掉印度,东亚,东欧,非洲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后,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关,终极大BOSS美国,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一番砍杀较量后,要么有些方面已经超越,要么有些方面即将超越,要么一段时间后最终会超越,概括起来就是美国不是我们的菜。

  全书分为6个部分,从中国 “追赶”到“超越”美国,然后分析美国衰落的原因,接着从制度超越和话语超越两个方面进行佐证中国的崛起,后面又讲了众多“颜色革命”为什么失败,最后畅想了 “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关于话语权的确立,讲到了确定经济总量是采用现行的官方汇率折算法还是购买力折算法?中等阶层的计算是采用现行的消费水平还是净资产的计算?从“西方民主与东方专制”延伸到“良政与劣政”?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算不算人权?从“人权与主权”之争?从美国“选举”到中国“选拔+选举”?从政治力量,资本力量,社会力量的三足鼎立?只有经济+军事强大了,才是真的强大,谁才能主导话语。今天刚好看到南海那边很热闹,风来了,猪呢?

  《中国超越》读后感(八):中国超越

  前段时间被张维为演讲视频所促动购入此书翻看,应该讲张能站在全球的宏观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用事实说话,较为理性和客观。

  特别是书中提到一个良政必须权衡政治、资本和社会三方力量平衡以及对将西方体制“历史的终结论”的批判有理有据,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每个行业有行业标准制定者一样,作者认为中国应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行业标准,争夺话语权这一观点十分新颖,如果还是在西方话语权主导下按照西方逻辑谋求发展,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还是会被动,会被偏见所包围。

  没空看全书的建议看下最后结论一章,作者基本把观点罗列了一遍,美中不足的是书中部分相同的论据反复引用,显得略显单薄。当然最为精彩的部分个人认为是作者与福山关于历史的终结的辩论。

  《中国超越》读后感(九):【读书笔记】中国超越

  1、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中国超越》作为《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两本书的延续,基本上完整地阐释了作者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巨大发展的思考。张维为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中国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赶上甚至超越西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崛起”;二是中国发展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而这条路是有可总结和借鉴之处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模式”;三是中国的发展成果虽然被越来越被西方注意到,但中国发展道路目前还不被西方完全接受,即我们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创建一套完全有别于西方的“中国话语”,来阐释“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合理性。

  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

  1)“中国崛起”

  ① 作者用自己多年来到访过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的经历证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发达板块”在发展水平上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一部分多为感性的解读,比如纽约与上海的对比,柏林与北京的对比。

  ② 从理性和数据方面,作者认为官方汇率折算的GDP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应该用“购买力平价GDP”来衡量,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位列第二,并且也在近些年超过美国,即使用官方汇率折算的GDP来衡量,中国也将在不远的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同时作者认为中国在社会治理方面并不差,比如中国的社保和医保虽然还有不足,但相比欧美更加普遍;由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更高,阶层并没有欧美那样固化;中国的社会整体安全程度相比与欧美大多数国家算是好的;中国已经在互联网、高端制造等部分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 针对“即使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也还和欧美国家差得很远”这种论调,作者认为中国30年来帮助了6亿人脱贫,使3亿人迈入中产阶级的门槛,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并且他提出了衡量普通中国人享受到的发展成果不能单一用人均GDP这个指标,应该加入“购买力平价人均GDP”“家庭净资产”和“人均预期寿命”这三个指标。“购买力平价人均GDP”不再赘述,“家庭净资产”这个指标上,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家庭大多拥有一套以上住房,如果算上住房的价值,中国家庭的净资产已经赶上了欧美中位家庭净资产。“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上,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板块”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赶上了欧美国家的水平。

  2)“中国模式”

  ① 作者认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具有人口超多、地域超广、传统超久、文化超丰富的“四超”特点,中国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中国的发展固然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但也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固有特点和基因图谱,否则及其容易遭遇挫折和失败。

  ② 作者认为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证明了中国找到了一个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仍有很多可以总结的地方。作者将其归结为了四方面——第一,拥有一个“国家型政党”,不同于西方国家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多党制,中国要有一个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政党来执政,防止国家陷入混乱与分裂,同时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目光的长远性。第二,建立“协商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国采用的是采取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既最大限度的听取民意,又考虑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也兼顾了政策制定部门和专家的意见,防止政策被民意裹挟。第三,领导人采用“选贤任能”的方式,即“选拔+选举”的方式,保证主政者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能力,不会选出低能的领导人。第四是混合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中国强调的是计划于市场的结合,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结合。

  ③ 从更广的层面上来看,作者认为中国模式还具有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和对外开放这八个特点。相比之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模式代价不大,效果最好,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对比中也具有很多优势。

  ④ 作者认为中国模式同西方模式特别是美国模式相比,可以有效地平衡资本、政治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使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美国模式虽然在设计之初采取了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方式,制衡了不同政治力量,但随着资本的扩张,美国已经无法控制资本、政治和社会三者的平衡,“民主”逐渐沦为“钱主”。

  3)“中国话语”

  ① 如同每个行业有行业标准制定者一样,作者认为中国应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行业标准,即确立自己治理模式的合理性。作者认为由于西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长期领先,世界通行的西方模式,即“民主与专制”——“民主即好,专制即恶”,作者从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入手,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行了民选之后,不仅没有变好,反而陷入了经济停滞、民族和极端主义泛起的困境,乃至滑入国家分裂和战争的深渊。并且,在民主的起源地欧美,民主也并不是万能的,西方近些年来的发展困境就已经让民主褪去了玫瑰色的光环。

  ② 作者认为基于中国崛起的成果和中国模式的实践来看,应该摒弃“民主与专制”的话语体系,采用“良政与劣政“的话语体系。不单纯看程序是否争议,也要评价质量的高低。评价标准可以参考邓氏三条:一国政局知否稳定;一国是否增进了国民团结,改善了人民生活;一国的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1)“中国崛起”

  同意作者的大多数观点,中国的“发达板块”基本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以自己在北京长达10年的生活经历和出国经历来看,北上广深的国民基本上不会出现去了欧美之后出现“哇塞,这个真牛,那个好棒,怎么国内都没有”的感觉,硬件方面欧美有的我们都有了,甚至更好,因为更新。但主要差距还是在公民素质、社会治理水平、生态环境上,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中国的“新兴经济板块”,同西方相比,发展差距还不小,当然这不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2)“中国模式”

  同意作者对中国模式的特点总结,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当下社会的普遍特点。不足的是,作者在公民的政治权利、领导人“选贤任能”方式的程序化透明化等方面着墨较少,在国家型政党的执政边界方面也没有论述,而这些正是大多数国内不同意见者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批评之处。

  3)“中国话语”

  这一部分是作者自认为最具创新之处,其“良政与劣政”概念的提出,试图颠覆西方延续百年的“民主与专制”的话语体系,作者在书中即否定了“政府是必要的恶”等西方经典政治理论,也否定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可以说,作者看到了中国目前在崛起过程中最大的困境——话语权的缺失。话语权的缺失实际上是理论创新的不够,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实践伴随的是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一大批社会科学的兴起,而中国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科学成果,造成中国巨大的发展成就不是为西方社会科学添加了注解,就是沦为西方主流价值观眼中的例外和异类。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有必要肯定作者的思考。

  但作者提出的“良政与劣政”的话语权还存在着可以商榷的地方,一是“良政”的判断标准是否全面;二是“良政”的基础之一是有一个使用代表国家整体利益的政党或者执政集团,如何保证执政集团始终代表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会沦为一个同国家与国民争取利益的集团。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1)张维为作为最近几年来日益受人关注的学者,主要成就是其阐释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特点。虽然他的论述不一定完全正确和完善,但这填补了一种空白,即中国为什么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怎样的,是否可以持续?他的论述证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发展不是一无是处的,是有很大成果的。这也回答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难道中国模式真的如西方人说的那么不好吗?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同30年前相比提升了那么多?这也使张维为的观点在一大批人中,特别是普通人以及执政者中是有市场的。

  2)正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成绩。对待别人不能俯视也不要仰视。这不仅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待他国和世界的方式。否则我们印象中的西方就会变成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完美无缺的同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