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哲学简史》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简史》读后感(一):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感觉更像是诡辩学说
目前读到第三章雅典篇,主要阐述了大多西方的哲学发展史,不应该叫简史。很多观点扭曲现在我们的知识认知范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感觉更像是诡辩学说,师承柏拉图又用自己歪曲事实的观点去反驳柏拉图,呵呵。感觉不是一本好书,说实话,好说还卖这个价格?这里面的水军太多了,根本就是瞎搞。只能说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制,等等。
《哲学简史》读后感(二):哲学之辩
庄周梦蝶,不知是梦是蝶,悄悄地打开了一扇大门——哲学的思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这是哲学要回答的事情。
很多时候,哲学给予人大而空的感觉。因为不可感知,所以人们往往对哲学存在误解。我们总会对未知的事情产生误解。早期的
《哲学简史》读后感(三):天不生哲学,万古如长夜
只是千万年间,蚂蚁群中总有那么特立独行的几只出于种种原因或没有原因,决定把目光脱离腐叶烂壳向湛蓝青天看上那么一眼,然后他们的世界便不一样了。 ——《将夜》“ 如自然界是否真的被规律支配着?还是因为我们愿意看到万物有一定的秩序,而认为本应如此?此外,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疑问,那就是世界是否被分割成精神和物质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如果是,它们又是怎样发生联系的? ”(第一章:开篇)
“拔出萝卜带出泥”——罗素大师的《哲学简史》是目录、是索引、是综述、是脉络。每一小节可能都需要额外学习很多专题。这本书以整个历史发展作为时序,夹叙夹议地为每一个时期的思想阐述了诞生背景,甚至还尽可能地道出原因。
西方哲学史,大概就是希腊哲学兴盛、希腊哲学被蒙蔽、希腊哲学复兴+近现代哲学。
(待有时间增补……)
《哲学简史》读后感(四):《西方哲学简史》|我思固我在
1.这本《西方哲学简史》,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罗素写给大众的一本哲学入门书,罗素在书中夹叙夹议,不仅阐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还结合了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背景。书从古希腊一直写到当代,你会发现,每种哲学学说都和时代有关,本书无意向读者讲述历史,而是要经常提醒读者不要忽略产生哲学观点的历史背景。另外,本书还强调了西方文化传统从古希腊到当代的连续性。 2.如何在哲学历史中理解马克思,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他想改变世界,他认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革命”,他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他的时代有关:19世纪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业革命,激发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已经很有点乌托邦色彩了。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矛盾的两面(对立统一规律),如贫和富,但罗素认为贫和富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两种存在状态;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最终也指向“革命”,指向“推翻”,指向“重建”,比起哲学家,感觉他们更像革命家。 3.书中从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一直到17世纪的休谟、康德、黑格尔,穿插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但丁、卢梭),再到最后的大体系马克思主义,直至最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我们勾勒一幅西方思想的壮美画卷。
《哲学简史》读后感(五):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与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的哲学是希腊神话的延伸,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两个极端来叙述希腊发展的独特性,由此可见,希腊在哲学上的地位。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仍然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然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的问题而感到困惑。
而《哲学简史》全面考察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
这让我想到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本著作——《苏珊的世界》,与《哲学简史》不同的是《苏珊的世界》即是小说又是哲学史,用小说的形式来贯穿各个流派的哲学理念,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统一的事物而出现。两者虽理念相同,但也有深层次的不同性。罗素对哲学的理解,是建立在广泛意义上的基础上的,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为权威的。
罗素在书中不仅讨论该书中人物的生活、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他们的哲学系统,他随后还饶有兴致的解释他们错在哪里以及为何出错,因此它经常被看成是即是关于书中人物哲学也是关于罗素自己哲学的一部著作,这个观点,同我们在“庄子注郭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他们的哲学,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哲学简史》读后感(六):西方哲学经典普及读物
西方哲学经典普及读物,对从泰勒斯到康德再到马克思的数十位西方哲学家之思想进行系统概述,既有斯宾诺莎、洛克、马克思等人之与时俱进,也有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之走火入魔。
书中部分内容小结如下:
毕达哥拉斯之“万物皆数”理论与赫拉克利特之“万物流变”理论,引领前苏格拉底思想。
笛卡尔开启怀疑主义,但仍坚持“灵魂-肉体”二元论唯心主义。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即自然(宇宙万物),支持一元论(泛神论),坚信无知乃万恶之源,一个人只要受外部制约,那么他就处于某种奴隶状态。主张思想自由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前提,但认为民主制不一定是最好的政体。
洛克提倡三权分立,开启“新经验主义”哲学,其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偏科学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偏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认为分析命题涵盖了先验知识,而综合命题则与后验知识相关。持二元论唯心主义观点,坚信物质之外存在一个超我的“物自体”。
黑格尔体系核心为辩证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坚信物质之外存在一个超我的“绝对理念”。崇尚极权主义,其“三分法”直接导致其走火入魔,形成恐怖尚武政治思想。
叔本华为悲观唯心主义,思想偏激,主张意志为万恶之源,崇尚类似佛教的神秘主义,强调入定、解脱,极端讨厌女性。
尼采思想偏激,主张最优秀的人物(德意志民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应该成为少数杰出人物实现贵族理想的温床。极端歧视女性,反对男女平等,崇尚把女性看作奴隶的东方习俗。
边沁为“哲学激进派”领袖,重视社会改革与教育,认为鼓吹奉献的道德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欺骗手段。主张人人平等,但忽视自由,赞成专制而非民主,鼓吹市场经济,其自由竞争思想促进了西方自由贸易主义的确立。
此书作者罗素本身便是一位哲学家,可惜是个唯心主义者和坚定的资本主义者,与柏拉图一样出身贵族,且同样反对民主,甚至为马基雅维利之《君主论》辩白,并极力诋毁马克思主义,可见一个人的出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思想。8.5
《哲学简史》读后感(七):哲学悖论的世界
哲学究竟是什么?好像哲学什么都研究,又好像什么都没研究出来,总是给人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让人琢磨不透。《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的哲学巨著,是在鸿篇巨著《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哲学史入门书,本书不仅阐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还涉及了历史、科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现代人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对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本书一改之前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虽然对本书的名字有些腹诽,因为本书完全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没有一点东方哲学的内容,但是题目却太大,不符合西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的要求,而东方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的最大区别就是“头重脚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子百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对困扰东方人的哲学问题都已经有了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回答,人们只要从前人的回答里就能找到困扰自己的答案,而哲学的研究进程也慢慢的停滞不前。而西方哲学则是随着时代一同发展的,本书的作者伯特兰罗素,不仅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19世纪西方著名的学者和和平主义活动家之一,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堪称人类精神史上的巨人。 既然这本书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那就不得不提起喜欢表示好奇心的希腊人,而正是希腊人的这种好奇心,才推动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希腊文明社会的出现,导致了西方思想活动的大繁荣。当普遍性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哲学和科学就开始了。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基础是2500年前的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西方文明正是这一点上有别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 想要拥有智慧,就必须掌握基本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事物。尽管普遍规律无处不在,但是他们对此却视而不见,人们愚蠢的认为共同规律绝不是公众的意见。这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时代并没有冷静客观的评价自身,过分的自信很容易使人产生傲慢与偏见,这也是哲学史上产生无数流派的原因,甚至有着流派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却又都能够给自己的观点加以合理性的解释,但是有时候却又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问题悖论,比如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哲学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普遍解答,但是又没有一条定理能够适用于所有情况,那么哲学的回答究竟是对是错,难道这不是哲学最大的本质,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哲学云山雾罩的原因了。
《哲学简史》读后感(八):那,哲学。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
一日,小和尚和师父坐在树下,清风微吹,花儿微醉。小和尚懵懂的问:师父师父,什么是禅?师父说:禅啊,就是念经打坐修行。小和尚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开始接触哲学,应该是高二,哲学老师提问我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哲学?少年时代的课堂,总是一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人说:是讲大道理,有人说:是讨论这个世界的关系。有人说:不知道。 那,哲学是什么?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是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摘自360百科)
哲学本身其实是没有准确的定义的,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从理论上来讲,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空间等的关系,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如何辩证的科学的看待问题。我们总在思考,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是由蛋孵出来,蛋是鸡产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没有人知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辩证来看,不知道是鸡突然生的蛋,还是蛋里突然孵出了鸡。
我们中国的儒学创始人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讨论太阳光热的原因,究竟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远近距离才有的温差呢?还是因为早上中午的时间关系呢?这些都是哲学问题?哲学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确切的形状,我们如何研究哲学,我们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呢? 《哲学简史》认为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他们开始在尝试认识这个世界,用理性的哲学来总结自然界的规律。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成为最早的西方哲学家,提出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哲学提示也是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不断的完善。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和道法,遵循这些,便是哲学。 形而上学一般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般解释为事物的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尊重事实真相,唯心主义的相信自己的内心,我相信这个事物是什么样子的,两种观点是恰好相反的。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哪个的第一性。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堪称人类精神史上的典范。
如果你问我,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我会告诉你,哲学让我们学会思考,拥有爱,更智慧,像先贤们一样,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我是谁?我从哪来?
哲学是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创新,从而形成现在的哲学体系,苏格拉底,黑格尔,罗素,马恩,列宁都对这个社会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有哲学,白马非马,物极必反,道生两仪,这些是属于中国的哲学,吸收对中国发展有用的哲学,才能更好的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哲学简史》读后感(九):哲学简史[英]伯特兰·罗素
哲学简史[英]伯特兰·罗素
严格说来,西方的哲学就是希腊哲学。
1、我们必须把哲学和其他的沉思活动区别开来,哲学本身既不打算为我们解除烦恼,也不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正如希腊人所说的那样,所谓哲学,也就是一种出于自身原因而进行的探险旅行。
2、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如果真有的话;世界的存在是否有一个目的;历史究竟要往哪里发展;或者,以上问题是否毫无意义?
另外,还有这样几个问题:如自然界是否真的被规律支配着?还是因为我们愿意看到万物有一定的秩序,而认为本应如此?此外,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疑问,那就是世界是否被分割成精神和物质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如果是,它们又是怎样发生联系的?
是否可以说某种生活方式是善的,而另一种是恶的,或者无论采取哪种生活方式都无所谓?如果真的存在着一种善的生活方式,那么它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有所收益?
是否存在着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智慧”的东西?或者是否所谓的智慧只是虚妄和疯狂而已?
这将最终引导我们学会怎样生活,尽管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并不多。
3、当一个普遍性问题被人提出来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这样。最早表现出这种好奇心的是希腊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哲学和科学都源自希腊人。希腊文明的出现,导致了思想活动的大繁荣,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事件之一。这样的巅峰时期是空前绝后的,在短短的200年里,希腊人在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成就,这些杰作汇聚成奔流不息的激流,最终形成了西方文明的普遍标准。
4、宁静本身和神秘主义一样,是无法使思想发生演变的,还要有对真与美的热烈探索。
5、古希腊哲学的主导概念是“逻各斯” (古希腊哲学术语),含有“言辞”和“量度”的意思。
6、 对哲学而言,重要的不是给出的答案,而是提出的问题。
7、潜在的和谐优于公开的和谐。
8、视觉就是光闯入了与之对立的黑暗中;过于强烈的感觉会引起痛苦和不适。
9、芝诺说:任何存在的事物必然具有某种量值,如果完全没有量值,它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空间都是更大空间的一部分。
10、习俗乃万物之王。
1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每个人的观点对自己来说都是真实的。
12、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或犯罪的原因正是无知。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知识,才不会犯过失。所以善也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感知。探索本身就是善。人的善是不能用我们感知头发颜色的方式来发现的。
13、在《克里笃篇》里,苏格拉底表现出了他对雅典法律的态度,该篇说他拒绝采用越狱的方式来逃生。尽管法律是不公正的,但也必须遵守,以免败坏法律的声望。然而他却没有认识到,正是因为不公正,法律才会臭名昭著。
14、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形而上学,含义是不一样的。形而上学的字面意思只是“在物理学之后”。
15、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论证的基本类型就是他所说的三段论法。三段论法就是具有两个“主谓”型前提的论证,而且它的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项。这个中间的项将在结论中消失。比如: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婴儿是人,所以婴儿也是理性的三分理论,认为灵魂可分为有滋养的、感性的、理性的三类。
16、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友谊就是把自尊延伸到他人。
17、一切艺术都是模拟。
18、数学为什么在哲学领域特别重要。第一,数学问题明白、简单,数学已经有了一套既定的论证模式,一项数学论证的结论一旦被正确理解,就不容置疑。穷尽法其实就是积分学的先驱。数学是任意的。
19、真即是美。
20、它是一种机会主义的生活态度,如果可以获得什么,就用双手去接,而贫困时也不怨天尤人;如果有机会享受生活,就去享受;如果遭遇苦难,就耸耸肩坦然承受。
21、笛卡尔的如下学说:人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自己在思考。
22、实在论认为共相即万物,它们先于个体而存在。它的对立面则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基础之上。这一理论被称做唯名论,它坚持认为共相仅仅是名称,个体要先于共相而存在。
23、自然的四重划分法,划分依据是事物创造或不创造;被创造或未被创造。
24、希腊思想中缺乏原罪意识。
25、文艺复兴最重要的策源地是佛罗伦萨,但丁、米开朗基罗、列奥那多·达·芬奇及后来的伽利略,全都是佛罗伦萨人。佛罗伦萨的内乱使但丁被流放,该城最终为梅狄奇家族所统治。
26、有一个事实怀疑者最终必须承认,那就是他自己的怀疑。这是笛卡尔的基本命题“我思故我在”的基础。
27、心灵的本质在于以某种无始无终的观点来领悟事物。
28、实体互不作用是以下事实的一个结果:每一个逻辑主语的生命史都已经包含在它自己的概念之中。
29、真理即行为。
30、词语代表理念,正如理念代表万物一样。
31、存在即被感知。
32、不能想象的东西同样也是不能被经验的。
33、休谟把这些关系细分为七种类型,即相似性、同一性、时空关系、数的关系、品质等级、对立性和因果关系。
34、一切都能导致一切。
35、第一条是“因果必须具有时空邻近性”;第二条是“原因必先于结果”;第三条是因果之间必定有恒定的联系。
36、自由就是去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去幻想或把握必然性的运动。
37、综合命题变成了一个新命题,同样的辩证过程将重新开始,由此类推,直到理解了整个宇宙。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只有放在自身一切可能的联系中(即放在整个世界中)来加以考虑,它才能产生全部的意义。
38、黑格尔对数字“3”的偏好,也是一个源于辩证法的特殊偏见。仅仅由于辩证法包含了三个阶段(正、反、合),于是一切事物似乎都与“3”有关。无论在什么地方需要对事物进行划分,黑格尔都会把它一分为三。
39、叔本华将“物自体”等同于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善者的优秀特征,而叔本华却把意志视为万恶之源。尼采把人类及其道德分为两类,即主人和奴隶。他的《善恶之外》在主人道德中,“善”意味着独立、慷慨和自助等。
40、归纳论证的依据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恒定性 ,而自然恒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的归纳。
41、绝对相信马克思理论的国家几乎控制了半个世界。如果要使各国共同存在下去,那么就必须在理论信仰上有某种缓和。
42、首先是数学,随后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43、等式并不只是空洞的重复。
44、艺术与科学的分离,是19世纪的另一个新特征,这种退步违背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倾向。
45、本能的最高形式是直觉,直觉是某种直接与世界相一致的精神活动。智能在歪曲世界,而直觉却在如实地把握经验。
46、语言是非连续性概念的框架。至于生活,则在本质上是连续的,所以智能不可能理解生活。在这方面,我们似乎必须依赖于直觉。
47、 理性支配着“存在于此”(客观世界)的领域,而情绪则支配着“自我存在”的领域。
48、 “第一力量反思”是外向的,而更高的“第二力量反思”则是内向的自我审视。
49、人们常常问自己,一切是如何开始的,是什么启动了世界?只有问开始之前或开始之后发生了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50、一切逻辑真理都是同义反复。
51、词的内涵在于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