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峰与波谷》经典读后感有感
《波峰与波谷》是一本由阎步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一):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的波峰与波谷
从历史进程来说,秦汉为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的起点,也是从战国末年分封制解体到集权制进化的一个高峰。从东汉末到魏晋,豪右并起,皇权不振,士族唱主角,是为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的低谷。南朝虽终结门阀政治,但由于深受长期的士族政治影响,轻实政务虚玄,自刘宋之后,进取之心荡然无存。北朝由少数族主导,重军功,务实政,主汉化,乱世之中更具高效的集权和官僚政治得到了重生,最终灭亡了靡乱的南朝,一统天下。北朝是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再度发育的起点,也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二):入门书
听过阎步克老师的一堂课,再来看这本书,多少有些亲切感。先秦的儒法道、“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等内容在阎老师的那堂课上听过,但这些内容在书中仅占其中一章。全书12章围绕政治制度、政治势力、政治文化三方面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秦汉是波峰,魏晋南北朝是波谷。这个轨迹,直到隋唐统一帝国的重建与复兴,是常态、变态与回归的轨迹。
这本书定位是给普通读者的中华文明普及本,句句干货,很多观点的表达即学术又通俗,从察举到科举,从士族到门阀,从玄谈到政治问题转为哲学问题,“贵-贱、士-吏、文-武、胡-汉”,各种因素有条理地铺陈,堪称“大家小书”。
如果说欧洲中世纪对欧洲史的影响是中断、抛弃了古典时代的制度和文化,那么中国中古时期及五胡十六国是在摇摆波动中连续了制度进步和文化沿袭。阎老师在书末阐述的观点,是本书总体的基调。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三):《波峰与波谷》带给我的历史反思
近期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也是阎老师的代表作。有人说阎老师这本书没能逃脱钱穆先生的影子。我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这本书扭转了我此前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很多看法。受断代史思维影响。以往我常会注重每一时期的历史个性,而忽略了这背后的常态。阎老师点明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尤其是秦汉以后官僚政治的发展常态,注重每一时期“品位”与“职级”的变化。以历史常态为核心,凸显不同时期之下的历史“变态”,并由此串联起了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古时期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解释了很多现象背后的深层内因。也扭转了我们头脑中一些传统的固有偏见。这本书在我看来有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影子;也有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影响。综合了田余庆先生门阀政治为东晋独有这一历史判断。结合阎老师自己对中国古代史连续性解读的思维。诠释了中国历史常态下的起伏。展现了波峰与波谷的变化。是一种发展史观也是一种整体史观。我觉得阎老师传递出了钱穆先生表达出来但是没有直接写明的想法。对于我们整理国故,体现中国历史的接续性和包容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四):波形的畸变
阎先生把历史的轨迹以波形来比喻,影响历史轨迹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民族甚至环境都有它们各自的律动。王朝的更迭,通例是“由政治军事集团通过战争建立政权”,这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改朝换代方式,但也是维系和强化旧有体制的特殊机制。梁启超指出:“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除此之外还有“禅让”,但是禅让的政权未能洗心革纲,因此前代所积累的弊病依旧流毒于后者,统治集团的优容与妥协只能延缓尖锐矛盾的爆发。自战国秦时起,统治集团尊法家,以文法吏作为帝国的官员群体,崇尚军爵,这是一种向外扩张的政治制度。至汉初与民生息,重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为治,汉武时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开始“独尊儒术”,但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可以说把儒生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社会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失败的改革也让儒生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春秋战国时代的理论已难以适用于当时的大一统帝国。同时一方面,儒生与文法吏的结合,让官僚士大夫阶层走上舞台,以至于出现后面的“四世三公”,曹魏代汉,司马代魏,然而,世家门阀的流毒依旧。世家分割皇权,世卿世禄,政权所不能止。在这样的贵族社会,皇族又是凌驾于其他贵族的贵族,于是晋帝分封诸王,走了刘邦的老路,也和汉初一样,导致了八王之乱。几千年来政治轨迹几乎都沿着波峰,波谷的路子,也既是变态与回归。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五):波峰与波谷
波峰与波谷 之前看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很少有涉及魏晋南北朝的,于是这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乱世,总归是乱糟糟的一团。波峰与波谷是在一个书单推荐里见到的,印象标签是官僚制度的变迁,大概当时的想法就是管它是什么呢,关于这个时间段的就行,抱着这样的想法买来读的,也算有些收获。 首先呢,这是一本科普系列读物,虽然作者是个学术型的人物,内容也相对来说比较官方or学术一类,但是用词都是很普通的,阅读没有什么门槛,对于一个观点或者论述都会有例证来讲解说明,不至于枯燥,讲的都是很浅显易懂的。其次,就内容来说,从秦汉起,至末尾的隋唐,大体是按时间发展来讲的。 波峰与波谷是就官僚体系的运作效果来讲的,也可以看作就皇权的集中性来讲的,这样一来,秦汉和隋唐无疑是权威的高效的,魏晋南北朝相对来说是处在低谷中的,而在这低谷之中,被门阀政治主导的东晋又处在最低点,西晋和南朝稍好一点,五胡乱华之后,胡汉交融的北朝政治发展走向了与江左朝廷不同的方向,最终成为迈向隋唐的历史出口。可以认为,文人士族和军功贵族是拉着历史前进的两匹马,士人从政,更多的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需求,士族门阀坐大容易导致皇权垂拱,风气也会流于浮华,文吏和军贵更注重实干和效率,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史,在思想上就是儒学玄学与法学的交锋与交融。而不能否认的是,基于暴力的军事行动,是中国专制集权的最有效的强化途径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军事力量往往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因此得到军贵支持的北朝显然要比士族力量占优的南朝具有本质上的优势。军事的力量为皇权的集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民族的自由性让北朝更少的拘泥于汉魏传统,从而大刀阔斧的改革得以执行,政治的活力得以激发,在经历了政治低谷之后,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六):小结
起初是先读的阎步克老师的《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研究》,读了两章发现自己读起来很吃力,就从这本小书开始读起。这本书作为历史的普及读物,对官僚政治制度做了概括,以制度史观进行叙述。“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王朝的分、合、治、乱,毕竟是中国史固有发展逻辑的一个反映。书名为《波峰与波谷》,以此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汉是它的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从中可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并不像起初进化论者所提的连续的上升,而是螺旋式的轨迹。 “无论如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就是中国政治的“常态”,这个“常态”是秦汉帝国所奠定的。中古时代帝国衰败低落,中国历史的其他一些可能性,得以显露出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政治波动和“变态”。但即使在这时候(制度的实际波动幅度,既没着政治波动那么大,也没有学者所夸张的那么大;这时候依然存在着一块政治文化模板,它的存在,使那些波动和变态具有了“乱世”的意味,一旦条件具备人们就将着手寻求“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北方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的更大动量,在经历了政治低谷之后,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历史的轨迹回归于它“常态”的中轴线,并继续前行了。进一步说,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留下的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轨迹。”私以为具有过渡性特征的时代是特别有意思的。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七):独裁是不死鸟
《波峰与波谷》阎步克 秦汉是一个大的变革,隋唐也是一个大的变革。自战国变法已降到秦汉王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时候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呱呱坠地了。战国到秦汉的这个历史转型确立了2000年各王朝的基本政治架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以上三者,就是中国政治的常态,两千年都存在于中华帝国。 关于此书的名字,波峰与波谷,波峰指的是秦汉政治,当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波谷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 [圖片] 在古代的时候,比如汉朝,西汉末年,宗室人口已经繁衍到了十多万人,加上功臣外戚,约有达到12万,以汉初增加了100倍。汉末有学者估计其时的非生产性人口占百分之5到10%左右,就是说每两三户劳动者就要负担一位非生产性人口的消费。由此看来,和今天也相差不大,书中说道:都是“政治优先”的社会,“官本位”的社会。 书中说: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嫌政府首脑的权利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疏远他,并在身边另寻助手,例如维权于身边的机要秘书。这一幕在现代也是常见的。 在古老的传统中,以爵为立身之本,依然存在于社会观念之中。 [圖片] 东晋是门阀政治,南朝是宗王政治,北朝主调是军功贵族政治。不过其主流价值还是君主专制,这是2000年连绵不断的主线。 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历史,南北朝的竞争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不同的环境下开出来了两朵花。 [圖片] [圖片] 南北朝的时候,南北的人口也很大不同,早在后赵的时候,北方户口就显示出了增长趋势。前燕的户数更超过西晋同一地区的户数一倍多。北齐北周在籍人口合计也许能达到2700万,而江左的陈朝不过200万口。虽然南方水利发达,不过由此看来,北方的生产力也是很不容小视。 “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真是让我改变了对五胡乱华的印象。 通过人口就大概可以看出来,人民生活状态。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八):“喜欢文学的同学”的一部前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政治制度本非我所长,了解此书是因为在考研复习期间观看了阎步克先生的中国古代史(上古至先秦部分)的公开课视频,算是私淑阎老。也折服于阎老的博识,更可贵的是阎老那里理解到政治制度这个观察中国历史演进的窗口,所以购来此书巩固学习。
相较于我过去从地缘、民族、军事、科技等角度观察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则更准确地从内部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是世界上政治制度非常早熟的国家,从三代以降,就发展出庞大且系统的官僚体制。因而,政治制度可谓是中国文明明显有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政治制度着眼,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内因,也就更容易把握中国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发展轨迹的分叉在哪。
阎老的书少且精,和陈寅恪、田余庆先生的论文一样难读,应该说这也恰好反映了北大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师承脉络。阎步克先生师承田余庆先生,而且从本科直到博士都是田老亲授,论资历算是田老最有资格的接班人,从他的公开课视频中也屡次听到他对自己恩师的赞美。他的论文自然也就继承了陈、田等人重考据的特点,善于见微知著,从不易察觉的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重要线索。
另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大学生,他又比其师更多地接触日本、欧美中国史研究的成果。所以,在他的论文很少如其师的《东晋门阀政治》带有明显建国早期所倡唯物主义历史观痕迹,不会刻意反复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这也并不是说阎老忽略经济基础的作用)。相反,他的史观很明显受到了日本的宫崎市定和美国的黄仁宇的影响,带有全球视野看中国的味道。比如他对东晋南朝士族贵族化的论述就有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等京都学派的研究成果作支撑,本书书名“波峰与波谷”所隐含的历史螺旋式发展观点也在黄仁宇的书中多次被提到。因此,通读本书,不仅可以从全球视角和政治制度视角观察中国历史前两千年发展脉络,还可以从阎步克先生这位改开第一代历史学者代表的角度看到中国历史学界与日欧美历史学界相互借鉴的成果。
最后,我想说阎老是一位“喜欢文学的同学”。之所以此话形容阎老,是因阎老在公开课视频中多次说到“喜欢文学的同学可能看过……”,而他接下来引用的那些诗词往往台下和电脑前的听众都未曾耳闻。因此,我等网友就在弹幕中戏谑,其实阎老才是那个最喜欢文学的同学。虽然文史本不分家,但在学习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当代教育制度已很难培养全面的通才。故而研究历史的学子多不长于著文,市面上多数历史科普读物要么毫无真知灼见,要么艰深难读,毫无文采和叙事手法。《波峰与波谷》并非严格的论文集,更像通史读物,自然没有太多对普通读者显得枯燥、繁琐的考据,行文更加流畅,也就更能感受到一位文史兼修的学者写文章的功力。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九):读《波峰与波谷》小记
这本书是第二版,第一版以前读过,本次加了新的序言,阐述其制度史观的理念。普及之作,写得胜义迭出、精彩纷呈,纵览各家之说,时出己意,令人读来爱不释手。一章一章的细读,既能体会到book的新意和特殊视角,也跟着作者生动活泼的文笔鸟瞰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僚政治文明进程,零碎的知识、琐碎的观念得以串通连贯起来。
自战国变法以降到秦汉王朝,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特征是皇帝专权、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显著不同于之前的夏商周“王国”。“官僚帝国”这种政治体制确立了两千年各王朝的基本政治架构。皇帝专权和中央集权通过官僚组织来贯彻,官僚组织本身的特性就含有权力结构的集中化。如何审视这一官僚制度?本书采取三种视角:官僚组织的理性行政、权力斗争和权益分配因素和知识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因素。从起伏轨迹上来看,秦汉是它的一个波峰,魏晋南北朝为波谷。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因先秦政治制度积累发展转型而质变,“王国”时代已蕴藏着专制集权因素。战国,出现法家学派,走向集权。秦汉重用文法吏,汉武帝礼法并用,士人与文法吏逐渐融合,形成“士大夫政治”。帝国初步奠定了其常态。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政治,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政治出现“变态”。低估曲折中,政治制度依然有其进化,走出低估,隋唐帝国来临。秦汉遗留下的遗产,最终抑制住了政治“变态”,其巨大惯性,使帝国回归其历史运动的“中袖”。中国历史简单说就是秦始皇和孔夫子的历史,前者奠定了中国制度的基础石,后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调。
作者的基本是视角是“制度史观”的。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作者意在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的关系中,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此外,作者也十分看重政治文化的影响。当人们采取一个政治行动之时,其脑海中必定有一个观念,令其相信这么做是正当的。。秦汉几个世纪的统一大帝国的显赫治绩,在魏晋南北朝也构成了一个“政治文化模板”,维系着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有人拿魏晋南北朝比拟西欧中世纪,不过中西有同有异。至少,在一个跨时代的“政治文化模板”一点上,两方颇不相同。局外的旁观者往往忽略了中国史的历史惯性,而在那个时代的当事人的潜意识中,其所遭逢的那种分裂动荡只是一种“乱世”现象,它理应回归“常态”,回归于历史的中轴线。这就是一种文化力量。学者还有“历史遗传基因”的提法。田余庆先生认为:“中国古史中始终是皇权至上。……皇权统治思想和某些机制实际上是保存在社会躯体的骨髓里面,可以说形成历史的遗传基因。”
始终觉得,本书语言虽浅显。却是步克史学观念、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他对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整体的看法。他整合了“魏晋封建论”和田余庆“变态—回归论”,面向的是西方的“停滞论”和日人的“中古贵族政治论”,最终欲有所超越,提出自己的“制度史观”,丰富和拓宽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认识。理论并不是僵硬的模式,恰当运用的理论是锐利的分析工具,可以使思考和论述更清晰、更系统,而不是散漫含糊甚至自相矛盾。本书体现了作者的理论自觉。
《波峰与波谷》读后感(十):流变/回潮 秦汉入魏晋
二版前言讲逻辑和方法论 制度史观分政治制度/势力/文化三维 论秦汉波峰则条理清晰囊括全面 承魏晋谈至十六国南北朝乱世 阎步克师亦有所笔力不逮 惟零星洞见归纳可观 无它 波谷云云者本混沌纷繁 非名教所爱君君臣臣之世 是谓波谷
虞夏时代所谓族官制 各部族之长兼任上级政治单位官职; 商周趋于体系 周之分封明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秩序 士即为具体职事所任; 春秋战国兼并剧烈 秦/晋/楚等大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 国君往往直辖 又以法治为变法主调 耕战一体终致一统; 始皇尺土不封 海内通行郡县 法令亦一统; 秦末群雄借六国遗民而反 楚霸王分封诸侯十八 汉高祖亦分封同姓王九 汉景时吴王刘濞反 平七国之乱后汉武直行削藩 中央集权郡县乃昌
两汉郡县太守实类诸侯 一郡之主吏民之本 其下诸曹不受中央对口指挥 只听命太守一人. 汉武行中央监察地方 分天下为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各州及朔方共十三州部 置刺史六条问事 另设司隶校尉督查京师及皇太子等 故东汉时称洛阳为司隶 可比一州 朔方合入并州 州部仍为十三. 刺史随中央集权一并坐大 汉灵时改部分州刺史为州牧 州郡县三级制渐成 汉魏之际 州牧割据自立亦本此而来
秦设宰相制 宰相并非官名 辅助帝王统领百官 即曰宰相 相权代表官僚体系尚能平衡皇权者 概因官僚机器亦有其自身运作规则. 汉武时渐趋规整相权能量 皇权权威不容置喙 西汉后期又渐分三公 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无异削弱相权. 东汉三公则曰太尉/司徒/司空 尚书台此际扶摇直上 外戚借后宫辅政专权 幼帝独宠内宦 中枢权力格局愈加复杂. 尚书台又分多曹 分科分层 直属宫中由帝王直驭 此即隋唐尚书六部滥觞 直沿用至明清
总括官僚制 亦即分科分层&法规文档&选贤任能三大机要 分科分层行至尚书诸曹已成体系 法规文档者 汉初承秦制 不用儒生文士而以吏治天下 汉武独尊儒术后方大异其旨. 吏者 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 或如贾谊言 在刀笔筐箧 刀笔即文法 筐箧乃存财货所在 即税收算筹. 百吏职能所使 工具人也 不求知其义 谨守其数行事可也 此其大不同于士人儒生处. 吏所秉者 律也 秦汉律令不分 内容交叉 魏晋始有行政法令与刑律区隔
周爵有二 诸侯曰公侯伯子男 序列曰公/卿/大夫/士 皆贵族世袭. 战国位爵大变 秦尚军功 设二十等爵 不问士庶皆可斩首获爵 布衣将相成为可能 此天地一大变局也. 战国时又兴禄秩 以粮授奉禄 此即秦汉之爵-秩体制 魏晋新立九品官品 渐囊括禄秩&封爵&将军号等 延续后世. 东汉晚以州郡查举及公府征辟取仕 多推名士/儒生 士大夫居上二胥吏居下格局渐成 官僚士人化愈强 九品是谓流内 小吏则只堪流外
秦以法为尊 非所谓法治(rule of law)实以法治民(rule by law) 法家皆国家主义者 民乃耕战之具耳 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 汉人苦秦苛政 承秦制而不用秦政 故施政一变而为黄老道学 汉初清静无为为要. 汉武号独尊儒术 实儒表法里 所谓霸王道杂之 一则立孝廉察举制 用儒生礼教化民 一则仍用酷吏驭民. . 汉儒借以参政 其理想蓬勃者 进曰奉天法古 五德天命符瑞谶纬之说亦甚嚣尘上 原始儒家之理想礼乐治世者 终王莽托古改制为一膨胀极端
东汉治国务求实际 虽本儒术为帝国正统 而光武吏事自婴 郡国察举亦多辨职俗吏 孝廉之外增设授试以职 文吏较儒生更为官僚系统欢迎. 儒生因是亦多习文法者 文吏为求升拔亦观儒学 儒法合流儒吏融汇 士大夫政治即自此发轫
汉廷选官须言四科 其一德行高妙 志节贞白 其二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其三明晓法令 足以决疑 其四刚毅多略 遇事不惑 明足以照好 勇足以决断 才任三辅剧令. 儒生渐与文吏并立 又有军功&外戚&宦官等共分权势 及至东汉 士族门阀于此应运而生
汉末政治乱局军阀割据 魏晋皆假借禅让得国 西晋尚欲图宗王平衡世家 八王之乱烟消云散. 东晋偏安江左 开国全赖琅邪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者 门阀政治已成 故田余庆师言 东晋实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御边. 琅邪王后 新野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等皆可谓与司马家共天下. 魏晋南朝门阀兴盛 又与曹丕行九品中正关系紧要 九品品评决于士林名士 渐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流民亦多自北避难而来 停滞江淮间 武装为晋所用 号北府兵. 北府兵将刘裕代晋建宋 开南朝四朝之先 亦终结东晋门阀政治 重振皇权. 皇权强化 又行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策 以宗室抗衡士族又致皇族相争骨肉相残. 而寒人掌机要者 清人赵翼分析 概因皇帝不愿假权大臣 高门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 惟寒人希荣切而宣力勤 最利君主驱策 实工具官僚也 难称后世士大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