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过后》读后感锦集
《狂风过后》是一本由[美] 洛·卡西希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风过后》读后感(一):狂风过后,还剩什么?
我没看过Jon Krakauer写的畅销书《Into the thin》,但看过根据那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最近借到另外一位幸存者Lou Kasischke写的《After the wind》,再来看1996年喜马拉雅大山难的整个故事。命也好,爱也好,信仰也罢,总之,把兴趣当成工作,就容易出状况。就算世界上最优秀的领队也会因为商业利益而铤而走险、不计后果、盲目自信、一意孤行,不仅葬送了性命,也严重损害了团队的利益。
作者有些絮絮叨叨,有点像中国当下的综艺节目/真人秀等,喜欢打感情牌,问题是,多打必滥啊。所以,我给7分。
《狂风过后》读后感(二):《狂风过后》
这本书我认认真真读了前言,我能感受到二十年后对自己经历的噩梦再次审视有多么的不易。 这个故事没有悬念,他先告诉你悲惨的结局,然后告诉你每一步错误的决定,让你眼睁睁看着他们走向死亡,无法挽回。 我们总说坚持就能成功,可你有勇气在离成功一步之遥时放弃吗?面对成功的巨大诱惑,你懂得对自己负责吗?在山下口口声声说对自己负责的人,在距离顶峰的南峰顶理所当然地等待着夏尔巴人来帮他们做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消耗完日光又无视规则。所以故事的最后他们就只能永远留在那里。 故事里,在死与道义的抉择中,太多的人选择了帮助他人,此刻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温暖永长。 作为睡前故事值得一看,希望我们都拥有放弃触手可得的"成功"的勇气。 ps.作者这本书更像是给妻子的情书 单身狗谨慎
《狂风过后》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攀峰
“为什么要攀登珠峰?因为它就在那里”。这句话说出了多少登山者的内心。这本书出自一个不为名利,真正的登山者。完整的叙述了从登山前的准备到回家之路。一部让人惊讶,可惜,无奈的生死旅程。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探险家。不仅有着丰富的登山经验,还有各种极限爱好。这本书书写的是让他最为难忘的一次经历。一次爱与困境的斗争。源自1996年的珠峰山难,作者以自己的视角书写了与新闻报纸不同的一面。文笔流畅,配有精美的插图,让人更完美的去理解书的每一部分。
在登山队中,有不同国家的人。他们的登山目地也不同。作者用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告诉我们在那种地方,他们都在思考什么。一个动作,一个装备,一个队员,都足以影响到整个小队。他们要做的,是与死神相近,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登顶。从登山中,我看到做这种运动的所要必备的素质。一丝都不可含糊,在最危难时,要保持应有的冷静。人毕竟是脆弱的,在大山面前,就更加渺小了。五六人的小队,直止最后所剩无几。要不是有勇气放弃,也许就不有这本书了。作者感谢自己能在那个时候选择放弃,当他下山时看到的都是一步步向上攀爬的其他对员。暴风雪也疯狂的袭击着他们。直到后来,灾难的发生,这一切都很不幸。
这是一次珠峰的历史性灾难。无论是未来的登山者,还是老的登山者,都是一个警醒。一个决定,可以让你生死两别。在狂风过后,一切才真正开始。转眼间,一个个美好的事物都与你离别。只有心中的信念,对生的无限追求。
最大的困难来了,那些曾经还一起彼此谈笑的同伴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因你所幸,还能讲述这一段疯狂的经历。桑迪永远在作者的心中,攀峰途中,一份份传真都转化为不断向上的动力。读完以后,看着书末尾与作者的对答。瞬间明白了许多细节。最真实的叙述,是写不完的,这是作者精益求精的作品。整体来说,看对的书,就是珍惜我们的时间,自己也该从珠峰回来了。
《狂风过后》读后感(四):人要有所持,也要有所敬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概人本性中就有对山水,对大自然的的向往与热爱,我也喜欢攀登,时不时会跟着户外小伙伴一起去山林间穿梭,累得吭哧吭哧地爬到山顶上,然后来一身臭汗地钻到睡袋里。每次累得虐得不要不要的,扬言说下次再也不去了,然而下次又活生生给自己打脸,如此乐此不疲。
为什么要登山,为什么要登珠峰?乔治马洛里说“因为她就在哪儿。”不禁想起前阵子,微博有个热搜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对来自台湾的情侣,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登山,最终男方暴瘦30公斤幸得保命,其女友遇难。受困期间,俩人曾相约: 两人谁先死去,还没死的那个人,就要“吃对方的肉活下去”。
这件事在网上遭到了各种解说,而大都是抨击“no zuo no die”。登喜马拉雅,攀珠峰,在如今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还有人说,已经商业化,商业大佬王石也曾两次攀上珠峰。
这本书就是在二十多年前那场空前的山难的幸存者的自述。他在书中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悲剧本身,他解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另一个是关于他返家的故事。这是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八千米以上的珠峰,基本上就是“死亡区域”了,高海拔的活动,这些离不开平常的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以及审时度势的判断力。
洛在离顶峰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遇到了狂风巨骤,深感自己无能为力,因为一个声音的召唤,他选择了下山,这是不容易的抉择。“我能做到,但是今天不行,今天不行,我要回家了。”这是他对妻子的承诺,这是在爱的召唤。
爱,是人类最本源的力量。那是洛心中“持续而轻柔的声音”,他的妻子——桑迪。
洛软磨硬泡跟桑迪请示,得到批准后,桑迪协助洛完成了强大的精神和身体负荷训练。带着无奈与爱意为他准备“最后的晚餐”,在进入尼泊尔便写了各种鼓励的传真……桑迪在洛心中的位置,他也用行动证明了,登顶,只是登山的开始。活着从珠峰顶上下撤,才是最终目的。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想要征服她的人比比皆是,每个人对与攀登珠峰的想法不同,有的是一生的事业,有的是商业生意,有的是炫耀资本,为心中的执念,证明自己,有的是为留下一个故事……然而,有的人为了心中的执念,他们永远的留在了山上,那是他们狂野且昂贵的梦想。
登珠峰,一件冒险的事,是在登山前就已签订了一张生死契约,用血肉之躯对抗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人在世上总是需要敬畏一些东西,人并非能战胜一切,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好的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
《狂风过后》读后感(五):决定生死的选择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界,海拔8844.43米(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的测量结果)。面对这样一座“地球之巅”,无数登山爱好者都渴望征服它,体会成功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畅快。依然记得,初中课文《登上地球之巅》,就讲述了我国登山队在1960年从险峻的北坡艰难登顶,成功将五星红旗插在珠峰的故事。由此可见,攀登珠峰的意义在当时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当然结果是美好的,中国人又一举成名。
而在各国人民征服珠峰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遇难的事件也从未断绝,除2014年4月18日发生的重大雪崩事故外,1996年5月10日发生于尼泊尔境内的的山难是有史以来在珠穆朗玛峰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登山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是遇难人数最多的单次事故之一。不禁想起2015年上映的灾难片《绝命海拔》就是根据这一事故改编拍摄而成,影片真实再现了登山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事故发生的前前后后。而这本由幸存者洛·卡西希克时隔17年出版的《狂风过后》则以不同于视觉效果的文字感染力,以第一人称回忆亲身经历,带来震撼人心的生死故事。
作者曾是一名极限运动员,热爱山峰以及和山峰相关的所有体育运动,攀登过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大大小小上百座山峰,足迹跨越七大洲,于1996年春加入了登山界公认最优秀的领队罗布·霍尔所在的珠峰探险队。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作者来到了珠峰大本营,即将准备面对一座庞然大物。故事开篇,便直奔登顶前的关键节点,距离封顶的垂直距离仅有122米,可以说离站在世界最高点只有一步之遥,但时间已经接近正午,比预计时间晚了不少,很有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否则这个时间点早已在返回的路上。
恰恰在这个关键点,选择直接决定生死:若选择前进,坚持登顶珠峰,那么安全下山的时间会所剩无几,极有可能长眠于珠峰;若选择后退,在即将登上封顶时,立刻下山返回大本营,对任何登山者来说都会留下终身遗憾。看着其他人仍在向前迈步,就在作者决定继续向上一搏时,内心的召唤迫使他停下了脚步,确定来珠峰前对妻子的承诺——经历并留下一个能“亲口讲述”的故事,他不能那么自私,老年痴呆的母亲,需要特殊照顾的弟弟,深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都需要他活着回去,在美满的家庭面前,留下的遗憾又算得了什么?
面对这样的境遇,事故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再去纠结谁对谁错也没有意义,一切或许早已定格于做出决定的瞬间。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作者而言,就是遵从内心对妻子和家庭的爱,是爱给了他攀登的勇气和力量,以及活下去的信念。
《狂风过后》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山难的回响——《狂风过后》
《狂风过后》缘于一场山难,二十多年前的1996年5月,本书作者洛-卡西希克随一队珠峰探险队一起挑战攀登珠峰,结果成了攀登珠峰历史上最严重的山难之一。《狂风过后》即是洛生还后写出的纪实作品,在“致读者”一文中,作者称此书将要讲述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在那里”的经历,另一个则是关于心声的故事,也是他如何幸存下来的故事。
在文字阅读开始前有两幅登山线路图,让读者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便进入正文,随作者的讲述一步一步走近珠峰,也一步一步走进那场山难的迷雾之中。
书的开篇就直奔山难的关键时间点,眼看就要登顶,可是时间耗费得比预计要久,延误了最好的时机,在进与退之间做出的不同选择导致了最终结局的不同。做为一个非登山爱好者来说,我很难理解所谓征服一座山的意义,高山可能屹立上亿年,人类爬上去放个闪就谈得上征服?我真的不懂。但是这种勇于挑战极限的行为让我觉得敬佩。
作者对于场景的描写十分真实,在极寒与缺氧的状态下,每一步艰难的攀登都需要毅力来支撑。在洛-卡西希克的笔下,可以强烈的感受到风雪、寒冷、用力呼吸的困难,以及对即将到顶的信心和对胜利强烈的渴望。
虽然其中也对有时间延误这一点的忧虑,但是即将成功的信念让他们勇往直前,若此时选择退却任谁都会不甘心吧。而这一行动在几小时后产生的后果不知道是否闪现过领队罗布-霍尔的脑海,在多年之后,幸存的作者依旧在艰难领悟着当初的经历,永难忘却。
书的第二章开始倒回这次探险开始的地方,讲述作者如何加入罗布探险队的经过。从探险队的基本状况到他所理解的登山的意义,还有对妻子桑迪的爱使其将此次探险做为唯一一次挑战珠峰的尝试。
随着探险的旅程展开,读者在文字与插图的描绘下如临其境的感受那个氛围,那些路过的风景,遇见的人,仿佛时光在倒转,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成为了其中一员。
关于登顶当日的情形,作者在书中描述的极为详细,基本还原了这次山难的前因、经过及后果。当死亡降临之时,我忍不住再次质疑征服珠峰的意义何在。
还好在最关键的时刻,作者洛选择了回头,有时放弃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当胜利就在眼前,而这一重要时刻的艰难选择都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爱,如此洛-卡西希克才从鬼门关返回得以生还。
书的最后附有“关于作者及登山经历”、“与作者洛-卡西希克的对话”以及“主要出场人物”的素描。本书自然也获得了各种奖项,虽然我仍无法理解用生命去挑战珠峰的意义,但这本书值得费一下午时光阅读。
疯猴勿杀20170609
《狂风过后》读后感(七):幸存者的回忆
这本《狂风过后》记载了1996年的一次山难,是当时攀登珠穆朗玛峰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灾难。作者以一位劫后余生者的回忆,记录整个攀登的过程和灾难发生时的遭遇,很真实也很沉重。
征服一座座高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不仅仅在于享受登顶瞬间的荣耀和梦想实现的满足感。更值得回味的在于攀登的过程,那些途中所经历过的难忘的故事都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无论这过程是否伴随着挑战身体极限而带来一些生理上的痛苦。而对于挑战世界之巅的顶级职业登山的家人来说,在亲人训练与登山期间所忍受的煎熬,除了孤独、无依无靠的痛苦,还有随时失去亲人的不安全感。登山者当然是值得敬佩的,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同样也是自私的。
而作者正是一位在梦想与家人之间经常难以平衡内心情感的人。他在书中说过:
桑迪也许是最后一两个知道我登山计划的人,但她的支持永远是我决定是否攀登那座山峰,或者完成某个人生梦想时最重要的因素。他通常会花上一番功夫,走完整个“请示和批准流程”,来得到妻子桑迪的支持。桑迪虽然深知要又忍受精神上的折磨,但她却非常通情达理,不愿意对丈夫 “经历并留下一个故事”的梦想进行干扰。她除了正常的抱怨之外,并不会加以阻挠。在丈夫做好决定之后,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与鼓励。书中有一段我特别感动,是来自于桑迪的传真:
“像以往一样,我一直等到你的飞机起飞。没有橘色的行李包被退回来,看来这次很顺利。但我一直期望你改变主意,从飞机上下来。所以飞机起飞后我又等了几个小时,万一飞机返航的话,我希望能接你回家……他和妻子是如此相爱,甚至于到了营地,每天都还会发传真或打电话给对方。正如作者所说,他在读传真的时候就能仿佛听到妻子的声音。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声音对于几周后从灾难中幸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来自于爱的呼唤,是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攀登的过程中,虽然桑迪的身体并没有和作者一起,但他们之间有一条以爱为链接的绳索,紧紧相连,比安全绳还要牢靠。
其实在阅读灾难纪实类文学所受最大的折磨,就是当你开始沉浸在故事中为每一位人物而牵动着内心的时候,心底却清楚地知道眼前这些活生生的人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夺走生命。而对于幸存者,这一次的经历会改变他们的人生。作者在每一次回忆的时候,因为是亲身经历,痛苦会比我们能想到的放大百倍千倍。同伴音容笑貌好像还在眼前,却已变成了冰冷的尸体被风雪埋葬在那座世界的屋脊。
正是因为纪实类文学的真实,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狂风过后》读后感(八):爱的承诺
《狂风过后——一个幸存者的故事》是一部非虚构类的作品。1996年5月10日中午时分,登山爱好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山难。对于这次山难,“事后的报道就像被迷雾层层笼罩的事实,让人无法正确辨识真相。”本书的作者洛•卡西希克作为那次山难中的幸存者,经历了人生中最煎熬的时刻,他在事后写下了对那场山难的回忆、反思,试图去还原当时的真相。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些十足的现场感,我们似乎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攀登。洛之所以决定参加1996年的珠峰探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罗布是那次登山活动的领队,罗布身上的这种决断力是洛最为看重的,罗布1995年在峰顶附近做出放弃的决定。攀登的环境很恶劣,洛刚开始去尼泊尔时,就经历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带来的折磨。极寒的天气,因缺氧而导致的高原反应,无不对登山队员是个很严酷的考验。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洛没有想到放弃。
罗布在距离峰顶两个小时时,明明知道时间已经延迟,如果继续攀登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但是他还是决定孤注一掷,选择继续攀登。最后他的这一错误决定,不仅让自己失去了生命,也让多名队友也因为延迟了退回营地的时间而遇难。这种因领队的决断失误所造成的灾难,其实本来可以避免的。在名利面前,罗布被冲昏了头脑,他决定赌一把,从而导致了山难的发生。
“目标近在咫尺,可我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了,我该放弃还是继续攀登?”“这个挑战的对手是自己,我在与另一个我做斗争。内心有两个声音此起彼伏,这真正是一场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不得不做出选择,但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内心的正反两种声音此消彼长,互不相让。”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洛的内心深处是极端挣扎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在经历了六个星期的磨难后,在即将登上峰顶时,只有两个小时的距离时,选择放弃,实在是有些可惜。对于一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而言,能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旦登峰成功,名利也随之而来,但是这同时又充满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危险。“按照罗布的计划,这个时间点我们应该已经从主峰顶开始返回了,但我们还在前往峰顶的路上。”
正是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洛听从了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放弃攀登,返回营地。“那种极端情形下,我唯一能听到的只有心跳声,所以那个声音必定来自心底。可是,那个让我回头的声音不是我自己的声音。”“那个心底的声音就是桑迪的呼唤。”
在临去珠穆朗玛峰之前,桑迪邀请了家里亲戚朋友聚餐为洛践行,这也在无形之中让洛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他对桑迪发誓,无论发生什么事,一定会安全回家,亲口给她讲登山时经历的故事。他对桑迪的承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在珠穆朗玛峰,即将到达峰顶的时刻,在不顾一切勇于攀登与明智放弃的权衡之际,洛心中的天平偏向了家庭。因为在那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不仅是年迈的母亲的儿子、桑迪的丈夫,同时还是两个儿子的父亲。“那个答应要活着讲故事的承诺战胜了我内心的纠结,引导着我返回营地,从而挽救了我的生命。”
洛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1996年珠峰山难的真相。这一经历对他而言是刻骨铭心的,也让我们在阅读之后意识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人在自然面前是十分渺小的,人的力量无法与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抗衡。珍惜生命以及那些深爱着我们的人,是读完这本书后给我最大的感受。
《狂风过后》读后感(九):《狂风过后》:另一种真相
相信了解登山运动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1996年的珠峰山难。这是一次重大事件,是人类登山史上永不能磨灭的印记。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当时,甚至是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起着警醒世人的作用。事件发生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大量的故事改编都对这次历程的原本样貌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折射,而它的真实原委却在逐渐被淡忘、被雪藏。
洛·卡西希克是这次山难的亲历者,他作为新西兰探险队的成员全程参与其中,是最终幸存下来的队员之一。洛·卡西希克当属有关1996珠峰山难事件相当有分量的发言者。在向最高峰进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其中是否有队员自身的决断失误?这些问题在洛·卡西希克的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释。
高纬度上的错误抉择
洛·卡西希克所在的登山队中绝大多数都是富有经验的登山者,他们具有实际的登山经验和丰富的登山知识,知道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快速处理。乔恩·克拉考尔是领队罗布带来的专栏作家,他的出现给整支队伍带来了一些行动上乃至决策上的影响。在洛·卡西希克看来,除了当年同时攀登珠峰的队伍众多之外,领队罗布·霍尔也受到了来自商业宣传、业务竞争、助手更换和冲破记录等诸多问题的压力。在此情况下,罗布·霍尔及其队员的决策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误,尤其是当其他登山队都产生了时间延误的问题时,新西兰登山队与他们一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在事态发展至千钧一发之际,如何迅速撤离险境,减少损失,才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当安全归来后,洛·卡西希克回忆道,正是上帝的旨意和妻子的爱让自己平安归来。在冲顶日,洛·卡西希克在跟随领队攀登的过程中,始终保有自己的判断力,这是他能够平安返程最重要的因素。
讽刺的是,逾越那条看不见的底线,却代表着脆弱。“冲过头”反常地并不代表过于强悍,而是代表脆弱。比拥有野心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p175)洛·卡西希克说的没错,根据他本人的回忆,冲顶日当天确实有太多准备不足或过分自信的因素,如果他们能像攀登其他山峰那样保持良好状态,悲剧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
另一维度的真相叙述
洛·卡西希克的队友乔恩·克拉考尔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将这一事件编写成书,名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既有前人叙述,为何时隔多年之后,洛·卡西希克又要进行重新书写?关于这一问题,我认为答案有二:其一,洛·卡西希克是富有经验的登山者,书中罗列了大量细节来说明登山过程的人力、物资、技术和应急判断等条件对于登顶的影响,其中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失误,且洛·卡西希克不必像乔恩·克拉考尔那样做探险专栏或新闻报道,因此排除了相关的商业上的考虑,使分析更客观、更专业、更具说服力;其二,《狂风过后》的大部分内容完成于1997至1998年,而出版于2015年(英文版),书中事件的准确性有保障,且几乎不会受到过多的舆论影响。此外,作者本人坦言,决定出版此书一部分原因是希望以此纪念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等待,付出,还有爱。
打开这本书,它会带你进入一个鲜有人至的世界,在高山深处体会特殊环境下的“心灵风暴”,这是一个关于探险和决策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我在狂风过后、靠近顶峰时在寂静中听到的声音的故事,一个关于心声的故事,一个爱的故事,一个我如何幸存下来的故事”。
《狂风过后》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放弃也是正确的选择
书的封面很简单,白茫茫的一片啥也看不清,背后的黑暗的世界似乎吞噬这一切,一切都将终结,化为乌有,正如书名一样,狂风过后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但是又留下了什么,留下的只是死亡的阴影。
喜马拉雅山脉 ,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又名圣母峰)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达8844.43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珠穆拉玛峰是攀登者永远想要征服的高峰,自从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 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人类在珠峰的攀登记录一直不断的刷新,但是永远留在在珠峰上的人也不少,攀登珠峰的死亡率大概大15%左右,而2014年珠穆朗玛峰雪崩事故直接造成16人死亡,是自人类登珠峰记录以来,死亡最多的人数一次,而自1953年以来永久留在珠峰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300人。这样可怕的死亡率也无法停止人类对它的征服脚步。
洛·卡西希克,美国作家,他对山脉和高山耐力运动的持久的爱,令他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七个大洲的许多偏远地区,1996年珠峰山难的幸存者,他写出这一部亲眼目睹的登山经历的书,这本书还被改编成灾难电影,2015年上映的《绝命海拔》更是引出好评。
本书以他的亲历的第一人称来讲述他所经历的故事,1996年,在他和攀登的团队带领下,去挑战人类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的故事,在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不和睦的合作,在各种意见不合,以及残酷的环境下,他们依旧前进着,攀登的周围环境很恶劣,极寒的天气,可怕的冰川,还有因缺氧而导致的高原反应,无不对登山队员是个很严酷的考验。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和团队萌都没有放弃。而登山就像一面镜子,残酷的环境也让人的私欲和浮躁,这样的性格被放大也给团队了带来了危险。而就在快登顶的时候,环境越来越恶劣,周围风越来越大,留给作者的时间不多了。作者却在这儿停止了脚步,临走前妻子的嘱咐声音却传到他的耳朵里,为了爱,为了家庭,为了生命,他毅然放弃攀登,虽然这是个遗憾,但这样的选择正保住了他的生命。
1996年珠穆拉玛峰山难直接造成8人死亡,是除了2014年,最多死亡的人数。也许那次攀登有点遗憾,但是放弃也是正确的选择,不然也不会有这本书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