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钱穆讲授 ; 叶龙记录整理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说透
#皮特评书#《中国通史》,星级★★★,不推荐。钱穆老先生的课程笔记,可能是“笔记”的原因吧,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说透,读完基本没什么收获。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谜之自信,挺怕这种在史书中掺杂过多个人情感的。史书看了也不算不少,但没读过《国史大纲》,但读了这本之后,没有继续去读的欲望了。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简单的纲要
钱穆是中国的历史大家,那那本代表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非常的棒,不但能梳理出中国历朝历代的管理制度,而且对当下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本只是一部很粗显的脉络,有无历史基础皆可一读,如果想了解更为全面,可以阅读他的国史大纲。
这本书因为是口述整理版,没有什么深度可言,不过钱对隋文帝的蔑视,我到不能苟同。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史学大家钱穆先生的历史课
从小我就喜欢历史,读了各种历史书,这种带有鲜明历史观的史学之作还是头一次读。本书为钱穆先生新亚书院课堂记录的整理,读了本书,就相当于在大学里接受史学大家上历史课了。这里很多钱穆先生的史学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涨知识的,开阔眼界。
1、夏朝的历史是可信的,但无实物证实。
2、封建,就是分封土地,地方建制,是从周公旦开始的。管仲封到齐国。
3、周朝时游牧叫狄,种田人叫华夏,都是中国人。游牧民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4、春秋五霸主要功绩就是尊王攘夷。
5、春秋时期,一国一城。战国时期,一国多城。
6、战国最早为九雄,有中山国和宋国,只是最早被灭了,《战国策》《孟子》里有记载。而《史记》里称战国七雄,是说的中后期之事,后人一直称七雄。
7、秦朝不是封建的,秦是中国第一统一政府,是贵族的。汉是中国第一士人政府,是平民的。
8、汉代早期是武治国,论军功封建,到汉武帝刘彻开始文治国。
9、中国周春秋战国是封建,秦不封建,西汉又封建。推翻封建王朝主要是受到五四运动的说法影响,其实并不准确。其实有些朝代是不封建的。
10、匈奴就是蒙古人,新疆在秦代时不属于中国。对抗匈奴,秦代修长城,西汉初期和亲,汉武帝武力征伐。汉武帝打败匈奴,匈奴西逃一直到罗马,所向无敌,后变为匈牙利人,西方经济称为“黄祸”。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一点联想
读着书仿佛在听先生上课,他对中国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加入了对当时政局及社会的思考。这堂课是先生在解放前讲给他的学生听的。
读史使人明智,但不是人人都愿意读。很庆幸自己这两年能够沉下心来,读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书。国内现有的文化政策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人嘛,总是愿意去看些容易就拿到手边的东西。思想能有一点点进步,人格能有一点点提升,性格能有一点点改变,都是有益的。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河北三镇十六州,未能接受本国文化熏陶,长达六百年。很是震惊。江南自古富庶,而帝都政治氛围浓厚。上海同事以为我们日常聊天,都是政治为主。这也导致本地经济环境和氛围较差。我所在的行业,近二十年来在本地已经衰败到凄惨的境地,好的项目基本都南下了。这是我读这段的联想,其实还是不太清楚具体有什么关联,很难讲清楚。
再摘抄一段:宗教是不现实的,因世界太黑暗之故,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发达,因中国社会比较合理化。-哇,好自豪!又想起某些亲戚朋友笃信外国宗教,何必呢,还不如读读中国历史。
还需继续精读,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希望国人都来读史,那我们的国家必将辉煌。
PS:写了读后感才发觉,自己摘抄的太少了。。。
《中国通史》读后感(五):对国史应充满多些敬意与客观
本欲细读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无意见有先生于新亚学院所讲中国通史的课堂记录也有集结出版,不失为《国史大纲》的简本,可做一导读。
此前有学人提到中国是个文化早熟的国度,诸子百家过后,几千年来只是多了些经典的注解,但其文化精神却延续下来,文化主体的存续不断,无疑是中国历史多为大一统局面的根本动因。而先生强调看一朝代是否进步,不是看其疆域、人口等等,更多看这朝代对于文化进步是促进还是阻遏。故中国历史的政权更迭只是改朝换代,而不是亡国,因为天下还在,文化道统还在。所以即便是异族统治,最后也大多被同化。拒绝被同化者,如蒙元,安能长治久安?拒绝道统者,靠着阴谋诡计夺得政权的魏晋,安能长治久安?
文化衍生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制度,也塑造一国之国民性格,所以若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认识,不能不对中国文化有一深刻认识。尽管辛亥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鞭挞,主张“全盘西化”,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看来,文化犹如国之根本,决不可轻易斩断,完全推倒重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迷信传统,一切尊古,这也是愚昧。像此前新闻所报道的某学校要求小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以推崇孝道。孝道出自于心,为何硬性规定一形式?况且二十四孝中诸多内容在现今社会多显格格不入。文化自身也在不断演进,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改革更应该报着一种扬弃的理性态度才是。
就如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里专门强调国人应具备的“历史智识”。 即“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了解。我今人所需之历史智识,其要在此。”正视历史,对本国历史充满一丝敬意,同时有着客观的对待,先生几十年前的殷切期望,在现在看来也尤为需要。
《中国通史》读后感(六):历史的历史课本
历史的历史课本
——最通俗的《中国通史》
历史是有回声的,这是每一个爱读史书的人都听书过的,但是历史课本里面也有属于它的历史,去过不信的话,读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大约是能够体会出来的。与现在这些“矫揉造作”非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分类和解释的课本相比较,《中国通史》的内容因为成为课本的年代不同,主要还是讲了近代史之前的事件,并且通过钱穆先生的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将当时的时事评论也带入其中,让这本书就成为了很好的对与历史上的历史课的一次生动的理解。
如果用现在的讲法来讲,大约钱穆先生就是民国版的网红“袁腾飞”或者是“易中天”把,如果没有这种刻板的考试内容,历史课应该会多有趣,在这本书当中,我们体会的很深刻,读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在,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一点,其实更加重要罢。
与一般历史书当中总是忘记强调经济史不同的是,钱穆先生的讲稿当中,总是承接了很多当时的民生啊之类的情况,比如在整个第九篇,都是讲述了经济、文化,这应该是很难得的,(也终于让我们明白了为啥高中历史新课标课改之后会有那本奇怪的绿皮书了),单独每一章里面,也强调了很多的改革和体制的内容,和当时处于“寻找出路”的时代背景有深刻而密切的关系。
在天地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当中,我觉得比较惊喜的是有勘误版本及解释,所以其实很清楚,对于接受过复读机一般的文科教育的读者来说,会觉得钱穆先生讲的好简练,但是也能够体会到当时的课本条件限制啊,都不带插图的,为今天的学习当中的图片提示点赞了,只能说今天的我们是真的很幸运了。
《中国通史》显然是一本入门读物,对于像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来说,能够耐心为当时的普通的学生写就这样的讲稿,能够这样鞭辟入里却又简单易懂地讲述中国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我们能够了解我们的过去,而这样的课程能够继续穿越一个甲子的时光,继续毫不过时地起到普及作用,真的是我们的幸运罢。
y 林怿
2017-4-10 20:43:13
写于御庭园
《中国通史》读后感(七):“中国通史”课堂讲授六十年后再回首——致敬钱穆先生
钱穆先生作为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的“史学四大家”之一,一生著作等身,贡献颇丰,仅一部《国史大纲》便足以使其于史学界立大家之名,其史学之成就不可谓不显。是当之无愧的“史学大家,一代通儒”。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近期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即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中国通史”课堂记录稿为底本,经其学生叶龙先生记录整理,最终与广大读者见面。此书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中国通史》全书共分为十篇六十章,以时间为序,从远古时期一直讲述到辛亥革命时期。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通史作品,其间的字词用句都很通俗化,绝不同于其他学术性史学著作,这或许正是课堂版的原汁原味罢。另外,在一些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有点难懂或者作者觉得有必要解释的地方,内文均有以红色楷体为标注解释,这给读者阅读带来了极大便利。当然,由于此书只是钱穆先生口述经由叶龙记录整理而来的,故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瑕疵,读者当可自行找出,自然也应原谅这种瑕疵。 从全书整体内容来看,由于时代之隔远,字里行间皆有一种老白话之感,偶有个别语词句子读来拗口,但皆可显见钱穆讲史之风味,并不影响读者之整体阅读。 钱穆先生之讲史确有其值得一赞之处,其史学逻辑之严密,其讲述语句严谨与生动并存,其讲史时的精辟观点,皆为其时所盛谈。回看如今,讲史风潮未减,但却多了些戏说,甚至于将一些未经考证的传言也带入所谓正史讲台上,参杂太多个人化、主观化的内容,这对于普及大众历史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但此版《中国通史》,最让我不敢恭维的,恐怕便是此书之封面了。钱穆先生之头像置于封面中心且占封面之主体,让人情不自禁地便想起弥勒佛像。或许出版方用此头像做封面是出于对钱穆先生的敬重,但我却不能对此给予半分赞赏,毕竟此头像设置得实在令我失望了。 此书封面虽让我有如此的不以为然,作为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课堂版,其内容却确实值得一看。愿读者莫因这封面而错失此一本经典好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八):不容错过的佳作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本名著。
有人说,我读过的《中国通史》有十余册,可这本《中国通史》竟然只有二百余页,内容写得行嘛?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都不屑回答。叫中国通史的书多了,但是这本《中国通史》绝对是与众不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本书的作者。
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对于这样的人物,他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他的作品有什么样的价值,这还用说吗?尽管本书并不是钱穆直接写出,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记录整理,但是书中讲述的内容还是大师所说。叶龙记录整理的书也完全得到了钱穆大师的真缔。
正所谓,文如其人。有些书的内容写得非常好,但是看起来却总觉得不舒服,细想一下,其实是因为读者与作者聊不来。有些书的内容很一般,但是读起来却有如同老友聊天,相见恨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读过了不少的书,但是却非常害怕读名著,读经典,读大师。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文学素养较差,读这类的书时,总是读不太懂。于是再当遇到这样的书时,我总会心生恐惧,担心异常。这本《中国通史》就是这样,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既兴奋,又忐忑。既不想错过大师的作品,又害怕读不懂破坏自己的自信心。不过还好,在我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后,发现自己竟然合不住了。这样的经历,对于我来讲也是头一次。以前的经典、名著我总是皱着眉头,强打着精神,一点一点地啃下来的,但是这本历史著作却是相当地好读。也许是我的文化素养略有提高?但我相信,更多的原因是自己与这位钱穆大师合得来。尽管我对钱穆大师所讲的内容并不完全信同,但却很喜欢他这种娓娓道来的风格。
短短的二百余页,十四万字的内容,竟然可以讲述中国的通史。这一点在读这本书之前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如果细细道来,用的书恐怕都可以填满一间屋子。很显然,这本《中国通史》肯定是选取了这五千年历史中最精华的部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目录。大师是以时间为顺序来讲述的。对于历史,我最喜欢的就是时间顺序,因为我从小学就会背各个朝代的起始时间,反倒是对于那些传统的记传体史书有些腻烦。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通史》是本编年体史书,大师只不过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选取了一些最精彩的,最具代表性的片断罢了。
对于大师所著的这本《中国通史》,除了欣赏之外无法再多说。短短的十余万字,已经体现出钱穆大师的特色。大师一直在进行着中西历史的对比,一直在劝鉴着我们,如何将我们的国家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终将重新站在世界前列的信念流淌在字里行间。
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九):熟读历史的“用处”
熟读历史的“用处”
评《中国通史》
2016年《哈佛中国史》在国内发行,引起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追捧,因为其中不仅有对于很多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考证,更有很多“外人”对于中国历史独立客观的评判。从我的理解和认知来看,写中国历史更深入和透彻的,还应该是具有丰厚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中国学者,比如说民国期间的很多大家,其中包括这本《中国通史》的讲述者钱穆先生,他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近代中国学术的集大成者,赢得了同时代学人和后代景仰。据说当时他在西南联大讲述“中国历史”课时课堂经常人满为患,以至于他进教室得踩着桌子,很多人更因为错过他的课引以为憾,如今他的学生叶龙先生将宾四先生的讲义集结成书,也算是成全了那些仰慕钱穆先生知识、未能亲临听课的人的一个心愿吧。
这部《中国通史》以中国历史发展、王朝更替为线介绍中国历史,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初期。书中不偏重介绍某个专门的方面,而是钱穆先生所认为当时最有“特点”的方面:有时候是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有时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还有时候是文艺与对外政策,等等,整本书读下来之后会感觉思维跳动的幅度之大,但在其中却能感受到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理解之深;书中的很多观点从朝代对比、与世界文明对照等方式阐述,反映了钱穆先生的治史严谨和高屋建瓴;语言上娓娓道来,细细理解其中的史实品味其中的观点,像是自己身临其境于钱穆先生的课堂之中。
诚如书中所言: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对于整个民族的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来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我们读历史,可能会带着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去阅读,从历史的故事和知识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用于认识自己所处的形势和现状,并对未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本书的阅读也给我一些历史方面的启示:一是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虽有曲折但终归向前发展。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的汉唐辉煌,在近代又进入了一个低谷,现代自改革开放之后又开始民族复兴之路,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便是一种常识。二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也许会更加理性和客观一些。如我们当前中国发展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房价问题,与历史上的赋税问题、科举问题一样,不仅关系到制度安排和施行,还涉及到集体认知与反馈完善;从历史的角度看来是一个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慢慢地经过一个阶段,终归能得到一些解决的方案。三是历史的问题同样要回归人本,因为历史是人去创造的、描写的治乱兴衰,英雄和人民的力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偶然和必然的关系,因此对于人性的认识和解构,同样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书为无用之用,倘若真要说一些读历史的用处,便是“知古鉴今”之用。钱穆先生一生以治学为追求,是为近现代学术第一人;其生逢乱世,一生漂泊,其著史之经历也为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2017-3-21
《中国通史》读后感(十):对中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
一代通儒钱穆先生尤以治史闻名,所著《国史大纲》风行至今。相较于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如今我们捧读的《中国通史》可谓精简读本。原因在于这是钱先生开设《中国通史》的课堂实录。在短短的授课期间,将一部中国史纵横概要,必然是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的。钱先生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大,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而今问世的这部钱先生讲座的课堂讲稿,仍是出自在香港期间师从钱先生的高足叶龙先生。
之前本人撰写的书评《那是钱穆的中国和中国文学史》中,曾经特意强调了叶龙先生的贡献——“如果没有60年后叶龙的悉心整理与鼎力奔走,这本尘封60年之久的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讲稿也无从得见天日。当年倾家荡产维持新亚学院的钱穆先生怎会料到,在他的学生当中会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守墓人”,将他的心血接过,薪火相传。他们之间传接的,绝不仅仅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更是中国文人的一曲高山流水。”同样的话语这里不再赘述。从《中国通史》的面世更可看到,经由叶龙先生传承的不仅是文脉,更是历史。历史本来就是人著。钱先生三讲中国通史,而流传下来的仅有叶龙先生一支,怎不让人感慨生发。
我认为,文人论史,是钱穆先生眼中、口中特有的一种腔调。相较于正统史学家的一丝不苟和严肃板正,钱先生的历史总透着强烈的个人化的随性的色彩。更由于课堂思维的跳跃流走,这部《中国通史》随见率性之语,先生的恣意跳脱恍若眼前。先生说道:“历史的性格不同,故可浅讲深讲”。先生口中的历史,确有性格,嬉笑怒骂尽在其中。说道王安石的“保马法”,先生评价,“此乃两害之策,书生不懂,其用心是好的。”说道范仲淹,评价,“开创好的政治风气,负责任,有人格。”谈及一些焦点人物,先生说:“杨贵妃进宫时,天下之大乱早已造成了,故不能责怪贵妃。”论及王莽,先生言:“王莽能装数十年,亦极伟大。”甚而说道:“要国家强大,领导人就得多活几年。各国领导人如是老人,政治就好。”观之不禁莞尔。
一部《中国通史》处处可见钱先生对中国历史的至高推崇,如,“总之,我们就是三千年,就比英、法国家要伟大,甚至罗马、希腊亦比不上我们。胡适说,‘中国的大学历史很短,北京大学只有四十年。外国大学已有六百年。’但我们汉武帝时,亦有大学。而二百五十年前的耶鲁大学,只有五十本书。试想一想,我们中国当时有多少本书?英、美、法怎么同我们比啊!”身为中国人的底气和狂傲跃然纸上。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钱先生更是拳拳苦心:“今日之大学生只崇拜莎士比亚,而不崇拜杜工部、苏东坡,实在说不过去。我们的大文学家杜工部有两千万人读他的作品,读莎士比亚的不过一百万而已。”先生豪言,大学要有“五十年以后”的精神,要有志气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在五十年以后比一比。因为“只有教育可以救中国。教育有办法,社会就有办法”。先生再再强调,“人不是血统的,是文化的”。没有文化教育,国家就危险。在五十年代的香港,钱先生对青年、对国家的殷殷期望放置现下来看,仍旧令人热血沸腾。
“国家要有历史才能强盛”。“对中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一腔挚诚,尽在一部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