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100字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是一本由李寅初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一):I CAN , BECAUSE I THINK I CAN
这句话是大学时候上英语口语培训课的时候,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的,课程伊始,他便叫我们把这句话写在书的扉页上,以鼓励我们开口说英语。如今,口语课程已学完近五年,我们也在渐行渐远中淡忘了某些句子的表达,但我依然记得口语课给我的语感以及这句话: I can , because i think i can……
我从来不是一个自信的人,而且常常不知道如何把这种不自信转化成自信,我一直是缓慢的,且三分钟热度。比如跑步,比如减肥,比如写作。虽然我也常常自我鞭策自己努力上进,但不得不承认,做得还不够。
于是觉得,于多年积习中与自己和解也未尝不是一种成长。其实,就跑步而言,重要的不是每天去跑,也不必规定每周必须跑多少次,跑几公里,而是随性而为就好,也许一开始只想跑五分钟,那么就跑五分钟咯。终有一天你会想试着突破这个圈,诶,跑步好舒服哇,要不跑个十分钟?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二):无数次的跑者,第一次的父亲
“后来,我常常会想,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有过很多这样的时刻。
下雨天,在麦当劳门口偶遇女孩的微微一笑;和老板大吵一通,孤注一掷地在辞职信上签下名字;突然发现母亲鬓角已有暗生的白发,流下眼泪……
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过头来时,也许会发现这些当初一闪而过,似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的念头,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里越来越清晰,熠熠生辉。这样的时刻,是我们短短一生中的魔法时刻。”
我想,我关于马拉松的魔法时刻,大概就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某一秒。
大二的运动会上,被体委强推去跑了一千五,跑完之后那种双腿又痛又胀的脱离感让我根本站不住,更迈不出一步。同学架着我在操场了溜了一圈又一圈……
那次起我决定慢跑,现在想来也三年多了。从开始的三圈,到现在的五公里。
但我从没想过去跑马,半马都没想过。跑步百利,唯伤一膝的道理我是懂的,偶尔跑起来会感觉右膝盖像扭伤似的痛,完全用不上力。所以马拉松,没敢想过。
但现在我想,把这件事提上日程。
我朋友说,我是她认识的唯一一个能做二十个俯卧撑的女生。
我想,我也会是她认识的唯一一个跑过半马,甚至是全马的女生。
跑步不能带来什么,但我想,它可能是我变好的一个契机。让马拉松成为你的一个小期待,是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礼物。
————————
其实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
这是他送给儿子的书,也是送给他自己——一个大孩子的“成人礼”。
我读了它,所以我想,
谢谢李寅初,谢谢这本书。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三):迎着风,向着光,永不停下的脚步
马拉松赛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我所在的城市也在2015年加入了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行列。在那之后,马拉松忽然进入了我了生活,虽然没有去参加比赛,但我也会在空闲的时间里出去跑上几圈,听着音乐迎着风,一步一步踏在塑胶跑道上,默默的数着一圈又一圈,当突破了自己设定的数量时,满足、自豪和愉悦油然而生。
跑步成了一种消除疲惫、愉悦身心、获得满足感的运动,无数的人相继加入其中,也有无数的人为他们的奔跑书写自己心情,李寅初就是其中一个。这本《跑步,向着光的方向》便是记录了李寅初的跑步心路。在书中,李寅初首先讲述了他是如何与马拉松结缘,林寅初受到阿甘正传的影响,开启了他跑步的第一步。而跑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够上瘾的,于是李寅初也就深陷其中,一步一步,不曾停息,从一开始的只能跑5、6全,到后来的可以跑完马拉松的全程。
但跑步并非一项没有伤害的运动,在这本书里,李寅初讲述了热爱着马拉松运动却为之付出了生命的故事。2013年的巨人之旅,跑者杨源于夜间不幸摔下山崖离开人世,在其他的一些赛事上,意外猝死和受伤也是屡见不鲜。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要去奔跑,为此付出那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生命,又能得到什么呢。李寅初用一个高山登顶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奔跑,不过是因为热爱,奔跑的意义就在奔跑之中。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只有你自己,可唯独在此时,你才能接近内心,接近这个世界的本质。
书中除了讲述李寅初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外,还写了有关马拉松比赛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类不断的突破自身的极限,也看到了马拉松的起源与变迁。奔跑的心不会停止,奔跑的路没有尽头。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与我们分享解答了一些关于跑步的疑问与常识。对于热爱跑步,有志于尝试马拉松的人,当可在这里面找到想要的答案,从而得以迈出更为坚定踏实的脚步。
迎着风,向着光,奔跑着追逐自己的梦想,确定了自己的信念,就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这句话说的不仅仅只是跑步。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四):皮皮虾,我们去跑步吧!
皮皮虾,我们去跑步吧!
皮皮虾又名虾蛄,是水下最强大的虾类,最强大哦,脾气可是坏坏哒,它们的攻击力相对其他虾可是强大多了,尤其是它们的“腿”速度可是很快哦,快速移动,很多鱼虾都逃不掉哒。
皮皮虾和跑步有关吗?不,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我每次跑步时,都会脑海里出现当下流行的梗:皮皮虾,我们去跑步吧!一起速度吧!
最近看了一本很好的跑书《跑步,向着光的方向》,作者李寅初。于是,每次跑步的时候,从喜感的皮皮虾华丽丽地切换到了《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如同跑者荒城所言:不仅看到了他纷至沓来的跑步足迹,还感同身受他的心情和思考。爱好发展到极致便深入骨髓与灵魂,愿意付诸一切的快感。
当然,我没有他们对跑步那么有深刻的思考,但是却是我一直坚守的爱好,是信念。
我几乎每天十公里,不定期的半马。
起初是为了缓解悲观的心情,锻炼病恹恹的身体,顺便减减肥,从2公里到4公里,到5km,到8KM,到10Km,到15,18……再到半马,慢慢地变成了爱好。
跑步,让我发现,我的世界如此美好,不管是在城市街道还是乡村小道。
我发现,我变得越来越健康、开朗、阳光,积极向上,我更加变得有毅力、有耐力、有坚持心。我的内心和身体如一条汹涌无声的河流,波澜起伏间蕴藏着无比强大的力量。
我活得很自信,很快乐。
我幻想有天能如作者般跑出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结,每一段文字。也幻想如书中所说的:奔跑在阿尔卑斯山,攀登在冰雪山峰,我要揽尽一路美景,跑出属于自己的信念和意义。
在这本有趣的跑书中, 除了作者自身有趣经历的介绍和有关跑步的经验问答外,还介绍了大咖跑者们创造的辉煌。
他们的每一个经历,每一个故事,不得不让我感叹,跑步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信念之所在,如遇爱般美好。相爱如遇仙,爱上跑步,便能如仙畅快,酣畅淋漓。每一滴汗水,都是那么的欢快自在,仿佛生命是一场持续而洒脱的相聚。即便有人爱到粉身碎骨,战死沙场,长眠深山,那也是从骨子里对爱的归宿。虽不能完全赞同那般挚爱,但也是十分敬佩那般信念与勇气。
皮皮虾,有着强大的力量,坚硬的外壳。跑者亦如是。跑者的强大,无可估量。
借着《跑步,向着光的方向》想表达自己关于跑步的想法,可是功底不够,思考不深,远不及作者,不如还是去看看书中所写,感受书中精华吧。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五):一个孤独跑者的漫想
跑步的人是孤独的,拖着疲惫的身躯,只能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和双腿,坚持跑完42.195KM,甚至更远;跑步的人是快乐的,内啡肽带来的快感,抵达终点内心的喜悦,路上每一个陌生人给予的加油和祝福,让你享受这美妙的感觉。
读李寅初《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像是与一位老友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从自己为何跑步,何时将跑步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谈到跑过哪些城市,遇到过的风景和有趣的人,那些跑步的八卦让你会心一笑,那些跑步的干货令人受益匪浅。
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李寅初重看《阿甘正传》,“Run!Forrest!Run!”的声音穿透屏幕,燃起他跑步的决心。而我开始跑步的原因则很简单——减肥!工作之后,身体渐渐发福,有一天早上照镜子,看着自己像饼一样的脸和臃肿的身体,简直惊讶到不认识自己。于是暗下决心,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胖子,我一定要做一次瘦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处求仙问路,一位跑步的朋友告诉我:想减肥就跑步。我问有什么需要准备的吗?他说:先跑起来再说!
对于我这种跑完一千米就像是要了我老命的人来说,第一次气喘吁吁地跟着朋友跑完5KM,就发誓再也不跑了!但朋友每周都生拉硬拽着我,就这样坚持跑下来,现在每周不去跑步,浑身就难受,跑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我我生活的一部分。体重渐渐下降,以前爬楼梯需要停下来休息,现在一口气上六楼,没问题!人也变得精神起来,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步,跑完大概七点,以前的这个时候还在睡梦中,而现在我可以悠闲地享受早餐,再看一小会儿书,到单位一看,哟!还早着呢!再也不是那个慌慌张张、睡眼惺忪、吃着早餐步入大家视野的小胖子!
跑步之后,发现原来早起的人那么多,以前还想那么早去跑步会不会显得很傻,后来发现那些觉得你傻的人根本不会早起,现在即使不跑步的早上也会起来享受晨光;跑步之后,发现原来5KM真的不远,以前去一个地方,一查地图有5KM,马上选择坐公交或者打车,而现在只要时间允许,就快走过去,既锻炼了身体还节省了一笔开支;跑步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选择晨跑,边跑边想今天有哪些重要的事需要完成,选择夜晚,就会总结今天工作和生活上的得失,有时看看路边的风景,观察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带孩子遛弯的奶爸们,那些争吵的情侣们,脑补他们人生的故事,有时也选择什么都不想,放空自己,享受微风拂面感觉,享受这美妙的孤独时刻。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六):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相遇在跑道
我一直相信阅读一本书,就跟你认识某个人一样,也是讲缘分的,比如你在图书馆,为什么翻开这一本,而不是那一本?有些书纵使被打开了,也只是略微扫了一眼,便又放下了;或者有些书名早就耳熟能详,但却一直没有时间去看……那是因为,你与那本书的缘分还未到。
比如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很多年前我还在做读书版编辑时,发了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自己也一直想要去看,但并没有马上去阅读。直到前几天,当我也准备踏上跑步这条路时,才在网上在线阅读了这本书。在我跑人生第一个5公里的时候,忽然生起一个这样的念头:“我是不是也要像村上君那样尝试跑一下马拉松?”。
正在此时,得知当年为《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写书评的李寅初最近也出了一本关于跑步的书,名为《跑步,向着光的方向》。于是,我很好奇,这位素未谋面的投稿者,在跑步的7年里走过了哪些心路历程?还没打开书,就被印在封面上的那句话所打动:“生命中的每一次奔跑,都是在无尽的黑暗里,追逐那一束光”。
这本书没有花哨的噱头或故弄玄虚,简单的自我介绍,在配了几张作者本人的跑步照之后,直接进入正题,作为一本谈跑步的随笔类书籍,虽然没有小说那般精彩,但是却能让人一气呵成地看下去。
作者从2010年第一次跑马,至今已完成30多个马拉松赛事,书中前半部分记录了他的一些跑马故事,从半马到全马,既有完成全程的喜悦,也有中途弃赛的气馁,还有跑步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一个普通人的跑步故事固然能激发另一些普通人,但如果只是记录自己的个人经历,那么他只需发布在个人博客或朋友圈里,而不必写成一本书,作者显然志不在此。他用了很多篇幅来谈跟跑步有关的书籍或名人,如里奇·罗尔的《跑步圣经》、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的《天生就会跑》、约翰·帕克的《马拉松终极训练指南》等,还有很多与跑步有关的电影,比如《阿甘正传》、《永无止境》、《烈火战车》等,他甚至还对马拉松的传奇故事进行追本溯源,“真的有一个士兵跑死吗?”“为什么今天的马拉松比赛历程是有零有整的42.195公里,而不是42公里、45公里,或者其他的整数呢?”,甚至还有从中国历史长河中钩沉出来的一些善跑者,看来作者下了不少功夫,阅读了不少的书籍,让读者对跑步这个事有了更多的认识。
令人惊喜的还有最后的“百问百答”,就像电影中的小彩蛋, “选跑鞋,拉风就好吗?”“跑步时,遇到红灯怎么办“。“‘大姨妈’来了可以跑步吗?”,作者给出的答案,既有专业的指导,有时又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在后记中说:“因为跑步,我熬过最低迷的日子,遇到过很多有趣的人,看到了从来没有想过的风景。”正如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所言:“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些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
看完这本书,我想的是,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跑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相遇在跑道。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七):与跑步无关,也有关
文/泠渝
其实我很讨厌跑步这件事,特别是看到朋友圈一些朋友,隔三差五就晒个跑步地图,或者最近又参加了哪里的半马、全马之类。本来呢,你爱跑是你的自由,旁人也无权干涉,但就像李寅初说的,最近跑步好像成了“中产阶级的宗教”,他们自己跑还不过瘾,还要游说身边的人都“举家相随”,稍有不从,便夹枪弄棒一顿教训,搞得宗教已经不像宗教,倒有点像邪教了。
对了,这里提到的李寅初,是《跑步,向着光的方向》的作者。按照常理,作者的书是绝对上不了我的案头的。一来我不喜欢跑步,这点上文已经言明,二来我不大看活人的书,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他们还没有经过市场和时间的双重检验。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牛逼轰轰的大神,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也有选择的权利,就如同我不爱跑步,并不能阻止他人走向跑道。我读了这本“跑书”,而且让我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我竟然兴致勃勃的读到了最后一页。这就像你在酒吧遇见了一个姑娘,她并不是你偏好的类型,但是鬼使神差,你居然把她给睡了,而且第二天醒来,居然还觉得回味悠长。这大概就是我会写这篇东西的理由——我要试图搞清楚自己究竟哪一根筋错了。
这是一本文字还算不错的书。跑男李寅初文字底子不差。市面上写跑步的书,不下百种。连村上春树都跑过来凑热闹,文字好就不显得有多特别了。书中有很多跑步故事,从个人跑,到比赛跑,与牛人一起跑……反正跑了7年,跑步时该遇到的事儿,作者差不多都经历了。不过也说不上有多稀奇,更谈不上有趣。要是碰上我这种能不跑就不跑的人,就算故事再精彩也白搭。
作者还匠心独运地写了一个百问百答,连“第二天就要跑马了,我可以‘啪啪啪’吗”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问答都有,特别适合玩票的跑友。因为真正的跑者,早就在尿过城墙后成为专家了啊。
那么,当你准备拿这本书当做“跑步指南”时,却发现根本就上当受骗了,应该怎么办?不用担心,这正是我要为你和我自己解答的问题。这本书,本质上其实与跑步无关。跑男李寅初想要告诉世人的,是如何坚持,以及为什么坚持。如果你把跑步换成拍电影,也许会收获星爷的那句箴言: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
坚持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美好品质。试想,如果李寅初不坚持,可能就不会跑了7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也无缘得见这本跑书。人一生的成就,受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如果不上路,你就永远在原地踏步。跑步,给人最直接的心理暗示就在于此。
连岳很反对狂热式的跑步,他过于理性,纠结于医学逻辑。但天才都有疯狂的特质,凡人更不懂如何谨慎地分配短暂的一生。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而言,能对一件事从一而终就很不易了。如果正巧你也遇见了这本书,窥见了轻松或沉重的脚印之下,暗藏的这个并不陌生的人生哲理。恭喜你,老故事再听一遍,总会有新发现。
二〇一七年三月 于寓所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八):因跑步而愉悦的每一天都值得庆祝
文/春水的鱼
我开始跑步,应该与寅初脱不了干系。2011年秋天,上马前夕,寅初抛给我一个人生难题,“上马去还是不去”,当时他纠结了不下四五次。他在考虑去的时候,会激动地诚邀我去为他加油喝彩;在考虑不去的时候,灰溜溜地列举出一溜现实的问题。记得是在上马前最后一夜,他在QQ上给我留言,说下了决心,一定要去。
那是他第一次全马,跑完上马后,他在网上写了他的全马感言,并附上了照片。记得看文章时,心中颇有感慨,至今还记得照片中他跑向终点时候的样子,特别像个孩子,那种朝气把他脸上岁月带来的痕迹都抹了去,每一个努力去完成自己心愿的人都值得人钦佩。
看了寅初的新书《跑步,向着光的方向》(文后简称《跑步》),看到他在书中记录跑步的点点滴滴时,令我想起了他第一次全马的时候的一段小插曲。2012年,因为身体不好,及百无聊赖等原因,我开始跑步。2016年作为一个业余跑者我参加了自己的首次半程马拉松,寅初在书中说到,“谁说1/2的梦想不是梦想”,是呀,我还记得15公里以后肉体反射出的痛苦,那种几乎坚持不下去的绝望,和到达终点时的愉悦,这是每一个跑者都曾经历过的感受,这种感受伴随着一次次的奔跑,流淌在血液中,而在每一次跑步时,在灵魂深处回响。
开始跑步后我开始到处搜寻与跑步相关的书籍,如寅初在书中写到,关乎跑步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多是教授大家如何跑步的科普类书籍,村上的《当我在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几乎成为每个跑者人手一本的圣经。我相信每一位跑者都是带着一种独立于世的情怀在跑步,正因为此,我们有了一群特殊的朋友,叫做跑友。大家会津津乐道于某个赛事中的奇闻异事,兴奋地聊起自己参赛的种种回忆,谈论自己在跑步中经历的磨难以及因为跑步而得到的快乐。当我在搜寻关乎跑步的书籍时,我在寻找的正是这种非跑友而不能理解的情怀。
书中细腻地描述了作者跑步及参加马拉松赛事中的种种感受,这些感受为身为跑友的我们所熟知,或所理解,读到很多片段时,我不由得潸然泪下,那些经历过的曾经,或许是正在经历的痛楚,深深地压迫着的精神和心灵,在跑步时进行着宣泄。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寅初在书中有谈到人生中特别痛苦的一段时期,他坚持在跑步,他告诉我们,一次两次的跑步并不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跑与不跑,痛苦都在那儿,你的心灵也不会因跑步受到了洗礼从而豁然开朗。于我,跑步在痛苦时成为了一种陪伴,陪伴着我经历了那些日日夜夜,当那些日子过去,回首时,我所理解到的是一种不放弃保持希望的决心,因跑步而滋养在内心深处,跑到终点的那一刻,曾经我们所认为的坚持不下去的过去都是可以过去的。
这本书应该是致所有在跑步或者计划跑步的跑友,对于很多跑友而言,无论开始跑步的原因是什么,一直在坚持跑下去,跑过夏日人声鼎沸的马路,跑过冬日寒风潇肃的公园,跑过路上行人异样的目光,跑过自己的懈怠与懒惰,因跑步而愉悦的每一天都值得庆祝!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九):“我跑步是为了寻找空”
对真正的跑步者而言,跑步不是迈开两条双腿的一种运动,跑步是生活的一场朝圣,是生活的一场较量,是自我的不断追求。而这一本来自一个公司小职员的跑步随笔集,把他每一次从跑步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感悟都写进了这本书里。这些文字没有太深的道理,也没有浓厚的华彩,却来自一个真真实实的跑步者最朴实的感悟和对生活最实在的思考。 村上春树在《当我在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说:“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儿想不起来。在寒冷的日子里,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里,则思考一下炎热;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一下快乐。如同前面写过的,还会毫无由来地浮想往事。有时候,只是偶尔有之,也有关于小说的小小灵感浮上脑际。尽管如此,我几乎从不曾思考正儿八经的事情。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如果说村上春树的跑步意义对他来说是为了寻找“空”,那么跑步的意义对作者李寅初来说是来自于生命本质的一种热爱。 “有许多夜晚,我出门去山上练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跑到山顶最高处的观景平台。夜风习习,无数的星星在天上闪耀,倚着栏杆,俯身低看,整座城市的灯火,在沉沉的夜色里点点洒落。就这么看上几分钟,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想。那时候,我就会觉得这种一路奔跑的生活方式挺好,值得我为之沉溺。(来自《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李寅初把他对跑步的意义融入了他看到了这种风景中,这种意义对他来说更多是在不言中。至于同样在被人问到跑步有何意义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做解答。这种意义甚至是不可用言语代替,只有自己知道的。跑步这件事似乎成为了一种较为私人化的事,迈不迈开双腿这是你自己决定的事,一旦选择跑起来,那些干扰你的、阻碍你的想法都统统抛之身后了。 如果说跑步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各尽不同。那么不妨在每一次迈开双腿奔跑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跑步之于自己的意义。或是投身于一次全民马拉松中去,切实体验一种跑步带来的放松感。作者就记述了自己跑过两次马拉松的经历。第一次是北京马拉松,第二次是上海马拉松,每年这两场马拉松都可以说是浩浩荡荡,这两个城市动员起全民来助跑,还有通过电视来直播这场全民赛事。它的目的是让每个人感受到跑起来的这个过程,繁忙的生活压力下倡导一种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生活中处处皆是马拉松,你可以安排一个日子里早起,或是晚饭后的时间段里开始一段小跑。坚持一个这样几周的计划,再看看你有什么收获,你也可以这样记录下来。 作者又在书中安排了一个百问百答的环节。100个有关跑步的自问自答,为跑步这件事又提供了一些专业性的解答。这是一个来自真正热爱跑步的一个公司职员对于跑步自己的一点感悟,他以积极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他这些年通过跑步累积的经验和一些感悟,如果你在犹豫着该不该跑步,如果你还在顾虑,那么这个时间你完全可以去迈开双腿,向着光的方向出发,不需要想太多,因为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当你真真正正跑起来时,你会发现你那些想法早已全部随着你的步伐在遥远的身后了。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读后感(十):现代快报:新手爸爸送儿子一份礼物,20多场马拉松汇成一本书
80后李寅初,在写给儿子的书里对自己的注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跑者。从2010年第一次产生跑马拉松的想法到现在,6年时间里,他已经跑了20多场马拉松。“今年3月,我又多了一个身份:父亲。我想送儿子一个特别的礼物:写一本跑者之书。想告诉儿子,他爹多么疯狂地热爱跑步,想跟他分享我跑步中的每个瞬间。”李寅初说。
一念起,6年跑了20多场马拉松
为什么会跑马拉松?李寅初说,6年前他在上海读研,学习压力很大。“有一天看了电影《阿甘正传》,阿甘的执着让我感动。我就给自己列了一个理想清单,第一项就是跑一场马拉松。”
第二天,李寅初就上了操场跑道。半年后,他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一年后,在上海东丽杯马拉松赛上,他跑完了人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用时4小时51分。此后,他又去了苏州、杭州、无锡、香港、北京、上海、合肥……跑了20多场马拉松赛。
李寅初对北京马拉松的记忆最深。“北马此前有个尿红墙的‘传统’,2013年北马,我也跟风过。”李寅初说,但是2014年再去,发现红墙周围已经竖起了栏杆,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再也看不见了。
李寅初也有遗憾。首届南京马拉松赛来临之前,他因为踢足球伤了膝盖,不得不错过了这场家门口的马拉松。
李寅初觉得跑步是件快乐事。对他来说,最经典的跑步路线是沿着明城墙跑,尤其是夜跑,让他感受到了最安静、最神秘的南京。
爱跑步到什么地步?李寅初说,2014年下半年自己度蜜月的时候,还“顺便”跑了3场马拉松。“我们婚假有15天,再加上前后两个周末就是19天。我妻子没去过北京,我就带着她去北京玩,赶上北马,跑了一下。”接着去上海请导师、同门吃饭,顺便跑了上海马拉松;转眼回合肥访亲,又跑了合肥马拉松。“度蜜月也没什么事,就连跑了3场。”李寅初笑着说。
送礼物,他把跑步的点滴写进书里
今年3月,李寅初升级做了爸爸。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打滚,都让他激动不已。在守护孩子的夜晚,他燃起一个念头:写一本“跑书”,作为礼物送给儿子。于是,上班、带孩子之余,他找出这几年陆续写下的参赛日记、跑步随笔,完成了10万字的书稿:《跑步,向着光的方向》。
在书稿里,他分享了自己跑步的经历和感悟,还记下了不少与跑步相关的轶闻。比如,《魏书》曾记载,南北朝时期中国有一个叫“杨大眼”的人,跑起来系在头上的绳会飘起来,像箭一样直,这个速度也许比博尔特还快。传记电影《模仿游戏》里的数学家图灵,不仅是个数学天才,还是个马拉松高手,曾经差点入选英国奥运代表队。
跑步会让我变漂亮吗?能通过跑步赚钱吗?跑步路上遇见老人倒地扶不扶……李寅初还回答了跑友们提出的100个“跑题”。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本书在众筹网上线,2万元的众筹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半多。“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业余跑者,我想把自己的体悟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爱上跑步,最重要的是,这是我送给孩子的特别礼物。”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