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书有关的日子读后感1000字
《和书有关的日子》是一本由萧三郎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书有关的日子》读后感(一):深夜食堂治愈胃,文字书籍滋养脑,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和书有关的日子》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与阅读有关的历史和个人成长的一些经历。透过它与文字和阅读的这一部分简史,你可以看到他的文字修养里有哪一些养料,以及通过这样的相伴,他对于新时代文字和阅读的一些趋势的判断。
里面有很多对于著名作家的片段的引用,透过这些片段你可以知道他在阅读背后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和材料库。以及他受到谁的影响,到文章里提到了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像文光,《光荣与梦想》,村上春树、丹.布朗 哈维尔,易中天、蒋一谈、余华、韩少功等等
每一篇的篇幅不是很长,介绍了他与这位作家和作者的渊源以及对他作品的一些评价和感受。有些像散文。甚至有点像老朋友聊天,来通过记忆或者是细节,让你感受与他同在的那种感觉,或者是某一个细节里提起到他会想到什么。
一、书是日日的养分
通过这一个个具体的作品和人物,你可以想到他们当时相处的一些情形,以及在那样的环境里,这些文字或者作品给了他怎样的宽慰和影响。
比如他在提到记录的价值的时候,实际上是反映了国内外出版业的一些变迁历史。比如提到非虚构文学作品,他写道美国曾经出现新新闻主义,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流行的“报告文学”题材,其中里面提到的作品比如卡波特的《冷血》汤姆沃尔夫的《电冷却气酸性实验》,下一乐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及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至于成功学,比如像雷切尔卡森《寄件的春天》以及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都能够记录时代变迁。而国内的非虚非虚构作品是20世纪90年代,像黄仁宇的《万历15年》,朱正的《1957年的夏天》,冯骥才《100个人的十年》等等,从这样的精华篇章到伴随着亲民实用的风格,比如曾国藩家书,《穷爸爸,富爸爸》以及几米的漫画等等。从这些变化当中,你可以看到整个历史的关注点以及它所呈现来的表达形式。
我向来把阅读尤其是不以功利性为目的的阅读看作是知识精神食粮,或者食谱。透过这些原材料或者是素材,你可以看到他在知识图谱里的一些元素的摄取。从而对你的阅读或者是选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你可以不用直接奔着那些大部头,可以先翻开看看哪个对你有兴趣,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去找一下该作者的一些作品,甚至于他和某些学派的联系。
每个人都无法直接跳出自己所在的时空。但是可以借助作品,尤其是文学和艺术类的作品去快速经历,或者是汲取他人在用一生时间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去体会他的感受,获取他的经验。从而为我所用。
二、阅读他人其实是阅读他人时空经历的经验。
同时在第四部分他写了关于媒体的一些前沿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情况。
比如电子书时代,与纸质书时代的交替,新一代的媒体与如何与旧的媒体,如何做不同的侧重点。现在那些传媒帝国都在做哪些事情。透过这样一些与专家的访谈,你可以窥见在媒体的时代里,前浪的趣事,都在关注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判断的。
这本书很轻,读起来有点像散文。作者把自己与文字,书的相逢做成了淡淡的水墨画,可以自由欣赏。
爱因斯坦说,苦难和甜蜜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源自内心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
我们阅人也阅己,透过文字,可以更直接些。
《和书有关的日子》读后感(二):《和书有关的日子》:以书为友,书意人生
书的一生其实很复杂,首先要经过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然后需要编辑耐心的校对,再经过封面设计、装帧的确定、印刷出版、上市宣传,最后落入到有缘人的手中。有些书很不幸,读者草草阅读以后,这本书的余生基本上会在书架的某个角落无人问津。有些书却很幸运,遇到了真正的爱书人,不仅被认真阅读,还会格外的珍惜。
《和书有关的日子》是由资深媒体人萧三郎编著,本书的定位是散文集,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读书随笔,主要记录的都是与书有关的故事。萧三郎所阅读的书籍都是幸运的,因为真正的爱书之人读书的同时也在写书,在二次输出的过程中赋予书籍新的生命。
01 读书以便看透自己
本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书房夜读”“少年锦时”“师友杂忆”“媒体掌故”,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些简短的书评,记录了萧三郎对所读文章的一些感悟。我最喜欢他开篇的标题“所有阅读都是误读”,虽然作者本意只是一种自谦,并非真正的误读,但我依旧喜欢这种说法,毕竟“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读书是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我们在书中寻求知识,也在寻找自我。简单来说我们看科普书,会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小说会代入自己的价值观,读历史也会学到生活的道理,我们所记住的只会是我们所相信的观点,阅读本身就带着一定的个性化。
萧三郎的读书笔记都很短暂,但是这些文字背后却透露出他深刻的思考,他在书中写道:“所有的文章归结到人物身上最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做事要超越各种意识形态和世俗利益偏见。”也许正是因为怀抱着这样的读书精神,才能让萧三郎写下如此有力量的文字。
02 读书辅助了解别人
人们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去看他所看的书以及他所走的路。”《和书有关的日子》里碰巧有一片萧三郎的推荐书目,在这篇随笔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书的基本概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对该书的看法,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所喜欢的作品类型,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
从萧三郎所推荐的书中可以看出他涉猎很广,既有生命力很强的经典著作《世界是平的》,也有回忆录式的《北大回忆》,更有历史类书籍《大清相国》,还有实用型书籍《断舍离》等等,多种类型的书籍让萧三郎的视野被拓宽,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
我是一个不太擅长起标题的人,《和书有关的日子》中很多标题都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比如这篇荐书的随笔题目《荐书一束》,原来书籍也可以和花朵一样是一束,文艺又浪漫。正如萧三郎,知识渊博又有理想信仰。
虽然一本书不能完全了解他,但是这本书成为了我了解他的契机。
03 读书助力了解人生
总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年前我还没有答案,但是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读书也许就是在寻找人生的无限可能。
读历史是为了看看前人所走的路,坚持好的,避开错的;读鸡汤是为了治愈自己的伤口,在绝望时找到赐予自己力量的话语,然后满怀着希望迎接新的一天;读小说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随着书中人物的起伏,我们也就过完了短暂的一生。
萧三郎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读书、写书,与书有关的日子从来不是某一天,而是每一天,这样的人生看似枯燥,其实有料有趣。书中也许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但是书中却有着一个全新的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让生活更加精彩。
《和书有关的日子》读后感(三):让书成为为我们破开心中冰海的利斧
卷首有一句卡夫卡的话: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破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我深以为然。
这本萧三郎写的《和书有关的日子》就讲述了作者与书的故事,能看得出来,这一本本书已然化成作者心中的利斧,为他在繁杂的树林中披荆斩棘,扬清激浊,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真性情,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书房夜读,少年锦时,师友杂忆,媒体掌故。整本书没有什么系统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读书来漫谈,在漫谈之中,作者一点点地向读者流露自己读书的想法,对于某个人某些作品,或是赞同,或是批驳,自有一番乐趣。
不知怎的,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想到《鱼羊野史》,毫不相干的两本书凑在一起,自以为这本书更有意思一些。不去按部就班牵强附会历史的上的今天,就执着于当下,看到了,就想想,想完了觉得值得,就记录下来。如此说来,到很喜欢作者的这种爽性。
这四个章节里,我更偏爱的是“书房夜读”这一章节,单单是这几则体悟就让人爱不释手。
第一则: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要等人允许,另一种人则我批准。这就是说,一些人从自己身上找动力,另一些人等待外部力把自已推向前进。主动出击抓住机会,相比坐等别人把机遇送到手中,好处不胜枚举。
读书的动机有很多种,有人读书只为消遣,在别人的故事里浮浮沉沉,哭过,笑过,读过,看过,一切都已过眼云烟;再想起来只记得某些煽情的情节,于自身并无半点益处;有人读书为应付考试,像我们的学生,高考结束,知识还给老师,待到日后,不由嗟叹,自己也有“上知天文地理,下晓生物化学物理,无所不知,才华横溢”的高光时刻。
而真正的读书,自当是“读一流书”,目光所及在书中,但心中所思在当下。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第二则在《载沣:识时务的末代摄政王》里说到: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幅极堪品味的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1951年2月3日,载沣病故。遗嘱是:葬于福田公墓。可以说,载沣是他父亲家训最好的执行人。
可谓有大志,有大解。类似的观点,也能在继续曾国藩、蔡锷这些人中可以看出。
另外一点让我感到小温馨的记载就是作者对家人的回忆,特别是他的母亲,记录不多,但字里行间满溢这种剪不断的、略有遗憾的缅怀之情。这个“缅怀”又难以表达,所以,让我有种“词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特别是到了这个年龄,对于长辈“离开”是很敏感的字眼。我曾多次设想“假如那一天”真的到来,我该怎么办?我曾问过我父亲,他说他了无遗憾,完成了他的任务,我说他自私,光想自己不想着我们。
真到了那一天时,我恐怕也会像作者那样吧!
这本书,可做闲暇时的读物,配一杯茶,妙极。
《和书有关的日子》读后感(四):《和书有关的日子》|会读书的人,是如何“读”书的
每次看完书后都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似乎就是从第一页翻到了最后一页而已。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记录的不仅仅只是书中的经典句段,还涵盖了你所看过的书,以及你思想世界的呈现。
你的阅读笔记与你的世界
书中第二章的部分就是作者在看书时所记录的内容,他看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他的精神世界,是他对当下及未来的审视和眺望。
在作者完《蓝海战略》之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无论是对书中的所提到的:‘蓝海战略正成为全球企业转型的一种风潮’的肯定,还是对其中‘过于简单的结论和不流畅的论证’的点评,都透露着作者的态度以及看法。
每个人能到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现下所拥有的东西。
看看自己的笔记,你就会知道你拥有着什么。看书是输入,记录是输出,同时也是对自我世界的反思。这也是我们与优秀的人之间的差别。
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看过的世界”。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过世界的人,才知道如何阐述世界的模样。虽然书中只是简单地讲述了他从乡下来到北京打拼,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他已经“走”过了很多地方。
从自己的江西老家到后来的闯荡天下,都是他所走的路。走过历史的激流,也漫步在未来的旅途中。
追寻未来的脚步
在最后一章“媒体掌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见证的阅读时代的改变。一开始的阅读,“纯粹是为了缓解我的无知感和焦虑感。”,这也是对书,对阅读的喜爱,后来变成了职业阅读,再到阅读本身的改变与被改变,都在迅速地走向未知的未来。
我们被阅读所改变,同时也在改变阅读,我们被前进督促,也在督促着前进。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阅读,我们都在追寻着未来。
世界在不停地改变,从传统的纸质到如今的大数据,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着世界的改变,关注这行业领军人物的动向,才不至于变成一个连书都不会读的人。
最后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乱,就像是随手记录的笔记,但仔细再读一遍,又发现了它们之间那莫名的联系。
这感觉很像看一部插叙的电视剧,你得一点一点地将它们串联起来,才知道其中所表达的东西。
不得不说,作为资深媒体人的作者,他的阅读量让我们望尘莫及,也正因为这样,他的阅读笔记才能够在书海里徜徉跳跃。
其二,书中的内容像一张网,把跟书籍有关的世界给串联起来了,很多我们一知半解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书中的内容将其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一定程度上的面貌。
但这本书需要你花时间去仔细探寻,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是【尼山夫子读书】,关注我,一切阅读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