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锦集
《哈佛极简中国史》是一本由[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一):我想生活在宋朝,最好是在南宋
生活在南宋应该是一件幸事。不用学习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因为我大宋就是最先进的,只用追求艺术,追求美女,哈哈。。。因为你在哪个时候,你再学习也逃不过这点东西。岂不快哉?豆瓣设置140个字,有可能挺有道理的,就像我打字一样,并不希望别人看懂。。。140个字,在这个时候也忒多了吧,因为我现在不知道在说啥了,made。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二):一点读书感悟
可以从美国哈佛教授的角度再次学习下中国历史,多多少少可以开阔自己的历史视野自己以及更接近客观的中国历史。豆瓣也是人才,还要超过140个字,纯属浪费时间,问题我现在没多少感悟啊,说啥呢,反正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喜欢读历史书的中国人看一遍。made,字数还不够,我推荐大家几本历史书吧。。推荐你几本书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简史》,约翰史蒂文森《欧洲史》,吕思勉《中国史》,剑桥大学中东史,《耶路撒冷三千年》,《万历十五年》,《宋徽宗》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三):全新的角度与思维
站在世界和空间的远方,美国学者从另一种角度呈现的中国通史。内容丰富而精炼,精美图片更是让我们有直观且深刻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充满了"异域思维",不仅遵循创新至上的美国理念,提出了很多新颖巧妙的思考题来引导读者思考,更将世界史引入作为对比,带领我们分析区别及其背后原因。这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的走向,更让我们学习了历史为什么这样选择,让传统意义上"死记硬背"的历史变为有理有据逻辑演变,也带给我们有关学习历史的新的启示。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四):一处谬误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书中写李白出生于四川,这里应该是杜甫,而不是李白吧。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五):国人的坚守与融通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1个文明社会,其中中国社会是文明特征保留得最完整的样本,是“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中国北接草原,西接沙漠,南连丛林,东凭太平洋,在地理上很容易形成封闭。也正是由于天然屏障的阻隔,中国人克服了自然和空间的障碍,不但将古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保留下来,更在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如今,伟大的中国正在昂首阔步走在通向民族崛起的康庄大路之上。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六):论中国史我只服《哈佛极简中国史》,读的我笑出鼻血。(翻译的锅躲不掉)
布衣皇帝几人说。 汉高祖出身布衣,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 (陈霸先表示:“Are you ok?我知道你指的是朱洪武,但是你作为历史学家是不是忽略了我的存在。”) 脑洞比较学。 罗马人认为,丝绸是从植物上采摘下来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这么理解。) 中国人认为,老子曾经到达印度,释迦摩尼成了其弟子,佛教是道教在印度的分支。 三藩叛乱(见配图1)。 作者将三藩叛乱写做三藩起义,首先起义这个词在中国的文字表达上是褒义的。 其次个人不知道,他是站在何种角度上写书,如果是皇汉那么我无话可说。 如果是真的历史学家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义和拳不应该是仗义和谐的打两拳吗。 拓跋不是我们鲜卑头子的姓氏吗。 不可多讲,吃了文化的亏。[em]e400824[/em]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七):领先与落后
极简欧洲史的末尾,也探讨了跟本书同样的的一个问题,中华文明在领先了上千年之后,为什么在十六七世纪开始落后了。
极简欧洲史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皇帝的权利太过集中且无任何制约。朱元璋废除宰相,本意是把权力收入手中,但内阁在明朝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内阁成为与皇权角力的力量,张居正变法很好的彰显这股政治势力的强大。所以,很多时候,皇帝不得不借助宦官来打压内阁官僚集团,这也是明代权宦辈出的原因。大概是精明的清朝皇帝觉察到了这股不易控制的政治势力,也不想重新走上分权给宰相的老路,于是,另立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完全集中的权力,皇帝必须事必躬亲,这让满族皇帝博得了勤政爱民的美誉,也把社会进化所需要的多样性完全扼杀。
本书对这个问题,没有试图给出答案,而是列出了六个可以探讨的方面:
1. 社会伦理。
2. 科学教育。科学没有被纳入中国教育系统。
3. 创新的动力。中国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4. 资本。中国廉价的人力成本让机械工业无利可图
5. 官僚系统。官僚系统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拥护旧制度,没有改变的动力。
6. 儒家思想成为封闭系统,内卷化严重。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八):加点情感
中国历史是我读初高中时候最讨厌的学科之一,我似乎永远弄不清楚土地制度为何如此重要,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藩镇割据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最近的书单上,也没有任何中国历史。
直到我碰见这一本《哈佛极简中国史》。
这本书英文原名其实是《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中国文明的遗产),是《世界文明的遗产》(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书中“中国”章节的扩充,作者是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因为最近《人类简史》之类的“简史”走红,所以书名翻译成了讨巧的《哈佛极简中国史》,迎合了大多数人希望通过读一本小巧而“极简”的书而了解庞大历史的心态。
这本书的确也小巧,三五天就能读完。这本书摒弃了历史书中令人生厌的冰冷的年代表和制度,每一个朝代都开辟大章节,讲述“Heritage”:文化、艺术、诗歌、哲学。
“……南宋时期杭州的一位商人怎样看待家庭、社会和宇宙就更难知晓了。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始文献中发现一些端倪,因此,诗歌、哲学、散文和小说中的场景会被间接或直接引述。
“这些当时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们可借此窥见历史上中国人的实际思想与情感。它们照亮了历史,也提醒我们,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与忧伤。尽管人类经验受到文化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些共有的情感。”
前言中的这一段着实打动了我。而这本书中也每时每刻都在用“情感”叙述。王莽改制带来的人心疏离、精英阶层为何推崇禅宗、朱熹认为人性是宇宙的一部分包含的道德准则……每一个朝代都生动起来了。
上海前一段时间阴雨绵绵,而最近秋阳明媚。坐在花园里绿树下,刚好读到这位外国人写的唐宋辉煌的年代,那种美感不可言喻。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九):最全面的历史
人们总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确,许多国外友人都是奔着我们的古老文化,而乘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学习汉语,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最久的,这都是有原因的,然而我们从小学习历史地理政治,却对我们自己先辈们创下的文明感到陌生,说出去简直就是笑话。那么这本书可以满足很多人的好奇心,因为是简史,所以读起来不难,新手也能轻松上道。 本书打破了传统中国史学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历史本身很有意思,但是有些书过于学术,把原本有意思的事变得枯燥,从而很少有人会去图书馆翻阅这些厚重的书。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我们自己的文明史不了解的话,在许多对话场合也难免会尴尬,所以说,这本书完全可以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带着好奇心主动读下去。 了解中国文明,不仅仅对于我们中国人本身有帮助,也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世界文明的人产生了必须了解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经历了这么久,本质依然没变,仅仅是融合了新时代信息再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字体系、哲学和技术传播到了日本人、朝鲜、越南,从而划定了“东亚”这个范围。 中国文明就像汉字一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学会听和说就已经很难了,再加上写,我真的很清晰我是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学英语这些简单的外语,而对于那些外国人来说,真的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汉字也正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很难想像,一个学起来都这么难的东西,当初是如何被创造的呢。然而我非常敬佩本书的作者,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用的标注都是汉语拼音,而不是英文,可以看出十分用心。 书中的图片十分丰富,而且非常清晰,在讲述那段历史的时候配以明确的图片,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作者不仅讲述了历史中发生的重要的事,并且在许多细节上做了解释,每段历史都有能够代表的一件事或一些发明。总之,一直到近代中国,几乎每件历史事件都有提到,并且都是精华。 这是一本适合全世界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阅读的,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历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说这本书不容错过。
《哈佛极简中国史》读后感(十):穿越王朝的兴替
(一)
王朝的兴替,是很多中国历史学者在研究中的一个默认的“标准模式”。不过,在作者看来,能够用一种深邃或者智慧,更加朴实或者“普世”的眼光,穿越历史的迷雾,在朝代更替的明线之下,看到连绵发展“暗线”似乎更加重要。
历史,有其内在的节律。在一声声万岁万岁山呼中,在一缕缕袅袅婷婷炊烟里,起承转合,兜兜转转,或蜿蜒曲折踯躅行,或轻舟已过万重山。
约束条件,路径依赖,集体无意识,共同记忆,文化基因,时代英雄,偶尔巧合……
(二)
因为是极简,所以可以一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十分过瘾。
因为是极简,所以在娓娓道来的多数时候忽略枝节,只顾主干。
但是,
不因为极简,就没有了历史的深邃。
不因为极简,而删减了人文关怀。
不因为极简,而只列事实,不去引发思考。
(三)
盛唐气象。多少人梦回唐朝。
之所以万邦来朝,尤其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作者列举了三点理由:世界性、中世纪佛教和世俗因素。
或者,换一种表达:多元性、有信仰、大市场。
有趣的是,如果反思一下现今的美国,发现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美国是大熔炉,是世界移民的汇聚地。美国的信仰是发轫于清教徒的“美国梦”。美国是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知道历史是如分型般轮回重演,还是迸流向前永不回头。
(四)
东汉铅绿釉陶楼
80页的图,似曾相识。
记不清在走马观花,“穿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是否曾驻足留意。
汉代留下的珍宝,一种沉甸甸的美。
不知道是否成为甜蜜的回忆还是历史的负担,骄傲的理由还是感伤的喟叹。
(五)
进入近代中国(1839-1949),写作风格似乎大变。
开始标记更多的年份,开始罗列更多的史实,开始出现更多的人名。总之,絮絮叨叨起来了。
但是,在笔者刚刚有些适应这种风格时,正文最后一句冒了出来:“大众动员不能取代个体积极性,这一点很快就清楚了。”
戛然而止。
叙述终结,而历史依然在延续。
并且,正一刻不停地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