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精选

2021-04-13 03:3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精选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是一本由沈诞琦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一):僵硬的细节与宏大主题

  额 文章显造作。细节上的缺失造成的。一句话就一个情节过去了,这样的描述太多,以至于我忽然会忘却这是短篇小说。语言。。。真的有点意林的气氛。差距还很大。比如拿叶世佳的任何一篇文章来比,就会好看很多。

  不过里面很多主题真的好新颖。特别是宗教方面的价值。其实我是没有理解过宗教的。其他作家写不了一些这样的主题,因为他们视野达不到这样的位置。但写作是一门技术活。creative writing不是academic writing。我们感受到了你想表达的东西,但感受得还不够深。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二):我干嘛要看罗丹传

  《午夜巴黎》里,男主角Gail和未婚妻商量婚事,未婚妻却暗恋一个在索邦讲学的伪学究。在思想者的雕塑下,伪学究和导游争论,坚持说卡米耶是罗丹的妻子。Gail忍不住纠正,说自己不巧刚看完两卷本的罗丹传,卡米耶确实是情人,不是老婆。这段情节耐人寻味,倒不是伪学究犯了常识性错误,让Gail在未婚妻面前出了口恶气,而是紧接其后的对话。未婚妻悄声问,你什么时候看的罗丹传。

  Gail说我干嘛要看罗丹传?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三):中国特色的译体作者

  第一次读沈诞琦的作品是 2012 年,《最漫长的前戏》。时隔四年光景,关于她的争议还未平息,但看书,从来都是就字论字。我喜欢她笔下历史中死了成千上万次善良堆垒成的前戏,仿佛站在靶心前注视着尚未抵达终点的箭矢,时间凝固,岁月缓慢,雾霾静静下沉,一双人随着生与死的气息上升。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书名在给这本书一个双重暗语的同时,也在披露她自己——中国特色的译体作者。你无法想象她不用这样精致的西方笔触写作的样子。《最漫长的前戏》《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这两篇尤其令人欢喜,读过多次,你一眼望过去,溯流而上地读着,有快感,与两位主人公情绪与肉体的跌宕,冷热交替,几乎同频。

  其他作品(除了《封笔之作》)犹如它们在本书的位置,较为平庸,有时你觉得像读一位在翻译体中浸淫数年的外国语学院讲师的习作,有时你会感到一位曾展露天赋的比较文学研究生,因为耗于研究与平衡创意而无意中削夺了天赋。

  读过译文非常出色的作品,也读过原文非常出色的作品,触及明快的文字,总是令人感动。读中国特色的译体作品,读这本书,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你会在隔膜中,体会文化彼此感染交缠的气息,亲密?是的。无间?不。

  沈的第一部小说集,能看到她的非虚构影子,也许某几个角色里,有她深深回忆,作为一个交代,已经足够,愿她好。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四):对其主题和语言的一点观察

  主题:前面是关于写作、激情,后面则是性爱——道德(宗教)之间的冲突。虽然主题鲜明了,火力集中了,但同时也限制了讨论的深度,性爱啊道德啊终究还只是一个个千篇一律的大口袋,其实还可以把口袋打开来,看看具体你能拿出些什么的。它的灵动、跳跃以及由此带来的举重若轻的微讽语气会让我想到卡尔维诺以及他的超级马科瓦尔多系列,而它香艳、潮湿的另一面则让人想起海明威那本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关的小说集,我的意思是,同名的短篇小说集应该有不同的篇目选择,但简言之,就是人人都有精神病。

  语言:灵动而准确,充满了控制感。但有时太过于控制(我常感到抱歉,为什么我不愿意再读一遍,以指出这些地方),让人觉得,玑衡只愿意对她的人物理解道她自己恰好所需要的程度。她只顾自己的思考,但打算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人物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魔术般的窥视信道。她像一个熟练的药房先生,不停地拉开一格格红木小抽屉,取出所需要的药材。我们固然惊奇于药库的富有和神奇,可我们有时候并不把自己当作病人,或者不仅仅是当作病人,而更想自己直接成为那个药房先生。甚至也有可能,我们想辨认出自己是哪一种药,当她拉开抽屉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不想得到它,我们想的是,应该躺到哪个抽屉里。

  我想说明两种不同的观察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观察深度。但对于两种目的的高下,我还未学会区分。

  2017.5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五):坚持自我,不做抗争

  

最不喜欢的是第一篇《最漫长的前戏》,全篇的掉书袋,与其说漫长的前戏是为了高潮的铺垫,倒不如说,是作者想通过海量碎片告诉读者,我知道多少事。而且不知是不是三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年轻一代的中国作者写的东西太多的视野和感受是向内的,所有的表象都是因为内在感受而发,抽象、游离、互不相干、意有所指。能够平实的写作的人越来越少。好像越高深莫测,越曲高和寡,越能显出超凡脱俗,遗世独立。

但而后的篇幅渐渐回归正轨,比较中意的篇幅包括《棺材匠》、《巴西小姐》、《音乐教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卡莫拉》前三篇的主人公总体来说特性大体相同,就是坚持自我,但不做抗争。棺材匠自顾自的做着棺材,不管经营好坏,也不管政体变换;富家子有着自己的感情,但不忤逆父命,不反抗婚姻;异乡人怀着自己的梦想,但不对抗现实,不改变现状。坚持身体里的自己,但不管身体随波逐流。后两篇靠戏剧冲突,最后一句抖包袱。其他篇幅也多有些淡淡的情绪在里面氤氲,也偶有共鸣。例如,《封笔之作》宋祁的痛感即快感。苦于追逐之苦,同时又享受追逐之苦。你永远不会找到最孤独,因为每当你发现了最孤独,作为发现者,你都又制造了一种更深的孤独,这是一种递进,不断的行进下去,永无止境。而孤独陷得越深,越沉醉的无法自拔。再加上不少篇幅彼此人物又有些联接,安插巧思。总体来说,算是不错的小说集,能有7分水准。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六):。

  《最漫长的前戏》:对爱情与欲望的摹画,在作者这儿非常不“中国特色”——没有中产阶级房子和钱的焦虑。智性追求和本能情欲,总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想看看作者怎样圆这个不太寻常的预设。刚开始读时,抱歉我总是想到另一位海派作者,安妮宝贝。

  《棺材匠》:“人类学家”以一种无知、傲慢、虚荣的殖民主义者形象出现,相较之下,这一篇作品宣示更加接近非洲加纳艺术家(或者任何一种看客情愿赋予的称呼)的本然生命状态,这是故事的虚构性所内含的天然优势。当我用中文阅读这样一个关于“非洲”的故事,这个事件的荒谬属性,恰似马尔克斯看到中文译版的《百年孤独》。作者想要用幻想叙事,来弥合“译介”的不可能性。

  《巴西小姐》:“阿迪认为,乔治和安德里娅在一起的最大优点就是他们能互相谅解,乔治能原谅安德里娅的美貌,安德里娅能原谅乔治的财富,归根结底,这不是婚姻最需要的吗?” 从殖民地的上流圈子向外看是怎样的,大概就是这样的。

  《牧羊》:如果这个世界对人类的最大诱惑是放荡、随性、兴之所至和灵性的癫狂,在接受了这个诱惑之后,人们要怎样重建和延续一种有秩序的、文明的生活?如果作者对理性的辩护是你无法接受的结论,那么看看她怎样从疯癫中走来、在文明和疯狂的边缘选择了其中一边。

  《音乐教育》:充满了细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没文化的、温顺的女人,自然而然地沦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而后自然而然地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痊愈。

  《卡莫拉》:由真实事件改编,看看Jane Campion的Holy Smoke,西方文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白人女孩,选择接受印度教或其他灵性的信仰,受此引导度过背离主流的生活。(这样的叙事原型也是非常white的)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Oh, here you are!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七):学生和我都喜欢的书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是一本写给世界看得书。这是网络上评论的看法。但是我不这样认为,虽然网络中,这样写:在非虚构集《自由的老虎》、《波士顿人》之后,青年作家沈诞琦以老练的笔触,犀利的视角和精巧的小说构思,带来《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这部新作,在集结了来自各种空间的素材之下,沈诞琦为我们讲述了在不同时空中的发生的故事,无论是外国人、中国人、虚构、非虚构,在这些故事里面,都有着相同的孤独。这份孤独感来自于作者自己——一个在中国成长却在美国生活的女孩,每天说着流利的英文,却用中文为读者写作,而写作是她唯一能够与从小到大阅读的译文链接的方式。而她对于译文和原版小说的观感和讨论,争议和猜想,也不仅仅展现了中国特色译文读者与英文原版的碰撞文学,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个关于中国和世界的讨论与对话。

  在书中的这些故事里,沈诞琦用一个“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角度跳出了华人作者的视角和生活圈,就好比她以自己的阅历和感受,写了一个关于“音乐教育”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华裔家庭下的儿子是如何在自己售卖“左宗棠鸡”的中华料理餐厅与吹着洋气的单簧管与白人女孩谈恋爱的学校之间这道缝隙中生活成长,带着点青春期的迷茫,和黄皮白心香蕉人必须经历的一切——被文化撞击,被父母影响。

  人最怕的是孤独,孤独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不安。唯有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这是公认的生活定理。《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讲述的是一个音乐教育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像音乐温暖我们的心灵一样,功效是一样的。该书的故事打动人心,带着所有人青春的迷茫和必须经历的东西,尤其是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能抹去的。

  书中的一些文字描述,也是给了中国学生的真实写照,比如:每天下午三点放学,贾斯汀开车载凯蒂去镇上的公共图书馆自习。并非他们那么喜欢图书馆,那是凯蒂妈唯一允许的约会场所。在图书馆,凯蒂会拍一张课桌的照片,用手机发给她妈:“妈,已经在图书馆自习,三小时后回家。”贾斯汀用手机给李家安发短信:“爸,已经在图书馆自习,三小时后去餐馆帮忙。”然后他们奋笔疾书,贾斯汀做数学作业,凯蒂写英文作文,写完之后换着抄,抄完也就过了一小时,他们站起来,开车回贾斯汀的家,在他卧室的床上过完接下来的两小时。那总是很安全,凯蒂妈以为她在图书馆,贾斯汀一家都在“中国之星”忙着晚饭开张,从不会有人在这个点回家。贾斯汀小心地把避孕套放进信封,第二天扔在学校垃圾桶里。

  整体上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忘记说了,最后这本书,我送给了我的学生,他说他很喜欢。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八):好好讲中文

  这两天断断续续读玑衡的《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去本国化的非虚构写作,是个人色彩和翻译腔非常浓郁的杂文集,亦虚亦实,亦近亦远。

  刚开始会不习惯字里行间不食烟火的“架空感”和时空上的屏障感,大概是最后一篇同名作品里描述的“总带着一股异邦的气味”、如同异国恋人亲密但总不能无间的关系。但很快会在加纳木雕艺人作坊、苏格兰牧场、杰克逊维尔的教堂、加州黑熊牧场、汉堡夏末的沙滩边落脚,打量边谈论文史哲边做爱的情侣(fuck her while fucking her mind),对印尼“一百家”来了兴趣,想摸摸“就像切对半的梨,梨核一拨就啵楞响”这个比喻里的吉他,跟着不信教的初中摄影老师参加主日学(Sunday School)和五旬派的活动,加入前往自由湿婆(Shiva)故乡的田野流浪(“朝圣”)。

  且越读越痴迷。

  《音乐教育》算是相对接地气的故事,也最有亲切感,可能因为地点设定在北卡边上的南卡,出生在开餐馆的华人移民家庭的、走到烧左宗棠鸡or好好吹单簧管岔路口的高中生Justin还打算“去埃默里大学或者杜克大学搞一笔奖学金”。他对女朋友说,他是个大混帐。就像在上坡路的最高点打篮球一样,永远玩不尽兴,永远在战战兢兢。

  《疾病发明家》从疾病和艺术流派分类的共通点聊起,设想了诊断和医治的权威从医生转移到病人手里,不知为什么,这篇有很浓的刘瑜老师的味道。

  触动更深的是同名的那篇,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也最像自传。无论是异国恋人的关系,从小读译文文学的体验,还是文化融入过程,都颇有认同感。“她咄咄逼人的英语就外强中干的盔甲——不要欺负一个拿工作签证的外国人”。忘了在毕业典礼前的接待会穿礼服的她在厕所躲了一上午,好像“这一切都是幻觉,她从来没有融入过美国文化,她永远是那个穿着不一样衣服的中国女孩”,尽管她在典礼上做了一个关于她如何成功融入美国文化的动人演讲。与威廉争吵时,她感叹,相比较善意,愤怒的矛头更容易被外语的迟疑射偏。

  “我多么希望你会讲中文”。

  这14个短篇之间,还有某种隐秘联系,比如总也封不了笔的宋祁的女儿,是梅桢的初恋,被怀疑是来信的“陌生女人”;马琳娜是参议院瑞德的初中摄影老师,而瑞德又卷入了一段荒诞的历史。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巧合能让人会心一笑,琢磨着是不是还有故事未完待续。

  . 去年今天我考完春学期最后一门,第二天就要开始一段漫长的旅行,大半个月都会在温暖的加勒比海,最后一周会飞到春风还没吹及的纽约、麻省、芝加哥,再灰头土脸回到学校,混进开学后第二周的课堂签到。

  现在呢,不过是边读边做个标记,读到别扭的对话时脑补一个拿腔拿调的播音员;搜搜斯帕坦堡、饿狼陀,若无其事地关掉网页,假装身临其中。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九):不同时空下的故事,有着相同的孤独。

  坦白的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沈诞琦以及她在豆瓣知乎上的种种是非一无所知。出于八卦和好奇心,我搜到了《波士顿人》以及一系列前因后果的相关文章,匆匆浏览了一遍,得出了一个非常主观的结论——我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表述方式,和带着太浓厚精英气息高高在上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学识和文化能够站在和她并列的位置,但这不妨碍我不喜欢这种审视的角度。

  然后我带着一点不知所谓的偏见,打开了《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在这部系列小说集中,有穷尽一生只想完成一部封笔之作却郁郁不得志的作家,有美国小镇上用自己的手艺帮助已逝之人总结人生故事的棺材匠,有早熟的孩子和他们似乎提前到来的青春期,有一封打乱了全部生活的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有专门发明各种罕见、怪异疾病名称的疾病发明家……这些故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最终,在不同时空中的发生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孤独,游走在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缘,虽然这些故事有时候像卡佛有时候像博尔赫斯,有时候像麦克尤恩以及一大串我也不太能叫得出名字的作家。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热爱译文的读者,更多时候我看的是日本小说,而欧美文学的译者往往更能让我在是否阅读该书中做出选择——有时候生涩的翻译真的让人无法将一本书耐心读完。我也不是一个很喜欢文学的人,书本对我更多的是消遣而不是出于对它本身的热爱。可能与博览群书的、沈诞琦真正的读者并不同,我的学识和文化含量并不能足以叙述出这本书真正的优点和缺点。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能够看到另一个“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写出这样一本打破边界的作品,这就是这本书和沈诞琦带来的意义。

  是的,打破边界,打破中文与译文,中文与外文,虚构与真实,坦诚与做作,真诚与虚无边界,打破作为一个中文作者,能够写出怎么样的文章,应该能写出怎么样的文章的边界。

  在写作过程中,沈诞琦曾说过,在美国的十余年日子里,工作日几乎天天出差见客户,住酒店,而唯一的锻炼方式就是游泳——只有在游泳时的默数,她才会讲中文。她常常会想“一个想要去世界上所有大海的人,最后发现自己只是永远在游泳池里,这可不可以忍受。一个热爱中文的人,最后发现只有在冷冰冰的游泳池里才可以说中文,这可不可以忍受。”

  连做梦时都会用英语谈判的沈诞琦,最终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而这个标题,似乎更像是来自她自己的告白——一个用中文阅读大量外国文学的读者,从福楼拜、蒲宁、乔伊斯和科塔萨尔这些人的译本小说里获得的教育,要远胜于任何一个中文作者的作品。所以,这本书来自一个把母语藏在游泳池里的读译文长大的中文作者,在混沌暧昧的水域,试图寻找一种恰当的文体与声音,去言说真正重要的问题,讨论如何用这本书平等的与整个世界谈判,然后建立一种新的规则与秩序,讲述沈诞琦遇见的那些好故事——然后她用自己的眼界和才华把它们变得更加熠熠生辉,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是怎么样看待这本书,而它对我来说,打开了一扇关于世界的大门,她写的故事,让我想去更深入的,更身临其境的去看看这个世界,试图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找到一点关联。

  也许写作与阅读、作者与读者的之间的关系正如游泳池里玩耍的孩子与机警的救生员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当你翻开这本书,写下这句话,选择与被选择,就建立了一种紧密的契约,菲兹杰拉德也说过,写作就是在水下游泳,屏住呼吸。

  而这本书,让你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海域,沈诞琦建立的,与整个世界连接的海域,你可以当它是真实的,也可以当它是虚无,但此时,我们通过这片海域,缓慢的,与世界一起呼吸那些相同的孤独。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十):《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纵横经纬和符号高墙

  沈诞琦用七年时间写的短篇小说集《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那卓越的文字节奏感更像一条冰薄水暖的河流,让读者身不由己地随它不断流淌下去。

  一.纵横经纬。

  《中国特色》的叙事结构很象米兰·昆德拉的《不朽》。《不朽》,独立故事的组合,不同人物的偶然交互;《不朽》中,昆德拉在故事的整个时间框架内随机选取一个节点,进而展开这个节点前后的故事、梦境和回忆。无数节点联袂登台之时,故事的生平下落也就水落石出。在《中国特色》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熠熠生辉的线索。《最漫长的前戏》中在历史脐带下安然而卧的鲁宾成了《封笔之作》中官方荒谬包装的战争英雄。《封笔之作》里暗恋作家父亲的女儿洁如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梅桢的前女友和候选发件人,《雅歌》里以“比方说,他表姐莫莉就跑到苏格兰的荒郊野岭和一个粗野的牧羊人结了婚”一笔带过的莫莉成为《牧羊》里的主人公。以及跨度最大,人生故事也最为完整的——公子、安德鲁、瑞德议员,在两篇小说后遇见了童年情人的小女儿。

  与《不朽》不同的是,《中国特色》(声称)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因而它每一个故事间的独立性远比《不朽》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来得大。事实上,抛弃相关故事提供的背景不会对特定故事本身造成影响,但这种充满默契感的照应却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让人想起霍格沃茨里那些在肖像画间自由来去的巨怪、骑士和贵妇。

  在这些互相交织的故事间隙,作者插入了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作品。《棺材匠》、《音乐教育》、《拾贝壳》……在读者的观感中,鲁宾、洁如、公子他们的故事仍然在不知名的地方徐徐发生,如同地下暗河,又如编织竹器时被经线隔开的纬线,把整本书编织得美观而又齐整。

  二、符号高墙

  Tell me and I'll forget ;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 ——Confucius

  四种因素造成作者与读者间的理解差异:个体,环境,装帧,翻译。翻译或许是影响最大也最不可控的一种。翻译。翻译是复述、改写、再创造,是故事的整容、变性、面目全非。

  语言远不是一个完美的体系。而不同语言各有其阿喀琉斯之踵。当一种语言被转换成另一种,它所挟带的所有节奏、韵律、口形都将沉入水面,文化背景或是文字游戏都将趔趄着褪去颜色,而这就造成了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法国特色的译文读者、美国特色的译文读者,我们都是译文读者。神的名字是不可说的,自我是存在之内的存在之外的存在,我们如何去认识无限?语言的灵薄狱……孤独如污水四处流淌。

  可是可是。“当人们朗读,他们运用各自的语言、口音、声带、呼吸。然而,朗读着朗读着,声音最终归于静默,人们用眼睛扫过一行又一行,心底流出这些文本的意思,在默读之中,语言的差异最终会消失,人们,人们的心最终会在读同一个文本——那个无关乎语言的‘元文本’,那字面意思底下的真理和真情。是的,她正是怀着这样的期盼,正如古希腊人曾经天真地期盼着,真善美必须是统一的。”

  符号是流通,是阻隔,是人们从交流无能的宿命中抢救出来的一点精神抱慰。人们患上医生也无法解释的疾病,唯有将其囫囵归入“猝死”或干脆发明出一种新疾病以强行确诊才能使他们心安。将未知像翻译外文一样纳入已知领域以掩盖无知,这时代我们信仰的从宗教变为科学。那么——本质在哪里?那个元文本究竟在何处?

  “威廉,金头发蓝眼睛的威廉,对黑头发棕眼睛的中国人何杨说,她是那个法国女孩,他是她的中国北方的情人。”

  在繁复芜杂的语言符号和针锋相对的认知碰撞中,威廉和何杨他们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己地域性死亡的母语所持的热望。昆德拉说,事物的本质在它们被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们因孤独而分隔,也因孤独而走到一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