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一座浮岛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好一座浮岛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4 03:46: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一座浮岛的读后感大全

  《好一座浮岛》是一本由简媜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一):用诗意和智性抗衡世界

  简媜典藏全集。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二):在“浮岛”,叛逆的人握紧柳条

  海明威以建筑喻散文,简嫃写《好一座浮岛》。

  简嫃的“浮岛”,表面看似坚硬敦实,生机盎然,但人若走上去,则会一点一点慢慢下沉。因“浮岛”下沉缓慢,悄无声息,岛上浮生并不知道或有一日,他们会丧生在自己感知的错觉中。

  简嫃呢?她清醒地隐匿在这座“浮岛”的安全之处,冷静地审视着被这个时代的“惑”所困扰的自己与众人。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三):把浮世望成眼睫上的尘埃

  一个平静的中午,办公室,两个中年女子。一个瘦子为了增肥在忍受着鸡腿便当,另一个很“丰腴”的在专心看剧边吃着苏打饼干。瘦子增肥不得气不过就脱口而出“欸,你干脆把你每天吃的饲料列一张清单给我,我看你轻轻松松就胖的好快”,这还不够,接着补刀“瘦是很痛苦的!”。这个毒舌瘦子就是四十岁的简媜 。

  写这本《好一座浮岛》的简媜 正步入四十岁的中年叛逆期,她一改往常清新的学院风格,用冷静的目光审视周遭,借助文字的力量让自己心中的焦灼有一个出口。写罢她还回头轻声问道:“你看到了吗?”这是一个棱角分明、个性鲜明的简媜。

  记忆回到五年前。那时的我渐渐疲倦于精心雕刻的事物,不再着迷于书店里崭新素净却又不失精致与华美的包装的书籍,开始迷恋旧书。旧书的情怀,就像时间把我们的视野慢慢褪成枯草色。我第一次读简媜的书,是从旧书店淘到的《烟波蓝》,放于书桌上,闲适就开始读来。

  《烟波蓝:简媜散文精品集》,2004年出版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四):浮岛

  第一次接触作者简媜的文,还未翻开此书时,听闻作者文字清新温柔,对这世界观察入微,带着文人的敏锐,笔下处处戳心。然而此本书一翻开,便如开始预料般的不同,这文字不是温和的溪流泉水缓缓入心,而是如同辛辣的川菜,文字幽默浓烈,凌厉果断如同刀子,直切要害,辣的人直呼过瘾。有些人认为好的作品是可以给人抚慰和温暖的,然而我觉得这是一部分作品的功能,而我喜欢的作品是可以带给人思考的,如同作者简媜这本书中的文字。

  曾在西西的《浮沉志异》中看见浮岛一词,“众目睽睽如氢气球一般悬浮而起的浮岛”作者西西以浮岛比喻所在的香港,因为战争的突然脱离,犹如浮岛漂浮与空中,随时可能因为某些力的改变而轰然落入海里。此书题目,亦给我同样的感觉。书名已很直观的写出这本书作者想要叙述,作者在写惑实则写忧,她笔下嬉笑怒骂写着她所见她所想,幽默的文字下却是沉重的愁。她直言她对社会上那些普遍到让人觉得毫无违和的事情的担忧。肉体追求,无止境的欲望追求,舆论与易受舆论影响的群众,她站在一旁冷静的观察,她写下这世事的沉浮,她幽默文字下藏着嘲讽与冷笑,她调侃之下藏着无奈与叹息。她虽说着,笔下写下这些虽然对世事没几分影响,却期盼又相信着文字的力量。看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感叹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如此内涵,让人会心一笑。处处点中要点的犀利笔锋,又不禁让人额手称庆,原来并非所有人都随波逐流雾迷双眼。

  我记得在蒂欧•欧布里安的《负荷》中曾写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故事作为一种传承,将思想与价值传递,一直延绵不绝。那么文字一定有这这样特殊的力量,如鲁迅笔下化为尖刀的文字一般的力量。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五):漂泊的人生

  有时感觉人生苍茫,世事渺茫,人也如浮萍,是如浮萍一般飘荡在这个荒凉的世界,虽说是好一座浮岛,不过是一种反讽。

  最早知道简媜,是一篇《裂帛》,一本《水问》,一直比较喜欢台湾文学气息味道比较强烈的散文,她也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拥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以及自己细腻的情感,创造出独属于她的柔情或刚烈的文字,书写着一份自己眼中的人生况味。

  但是这本《好一座浮岛》不同于我之前看到过的散文不大一样,本书是她累积十年的转型之作,文字一改往日清新温柔的笔锋,以更加犀利和幽默的眼光看待世事的浮沉,就如她在文中所说的:“我感觉这书进入黑色麻衣时期;入味,乃动了肝火之故,某些篇章甚至有焦味。”作者以冷静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以更锋利的笔尖刻画这个时代,她从一个成熟的角度观察世事的沉浮,叹息人到中年的无奈。

  然而,及时世事浮沉,像孤岛在浪潮中漂浮,但你眼中的春与秋,胜过我见过爱过的一切山川与河流。

  而且作者一直相信,只有文学可以抵挡一切。使漂泊的浮岛不至于坠毁,没入水底。

  一篇篇读过,感受着作者犀利而风趣的文笔,带领着我们观望着世界,观望着人生,喜悦着,悲伤着,绝望着,孤独着,却又矢志不渝的奋斗着,在人生的路上马不停歇的走着走着,好似一停下来就会不是所措一般,在人世间漂泊着,好似心总是悬着一样,感觉到悲伤啊!但是回顾一下缤纷多彩的世界,却又是不一样的,那么多鲜花和美酒,那么多阳光和美女帅哥,细细回味一下,人生竟也是别有洞天啊!

  人们总说这一生哭着也是过,笑着也是过,那就不如笑着过一生啊,难得糊涂么!其实,虽然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吧,身在其中的时候,我们总会当局者迷,依旧无法那么真实的快乐着,想起来,总觉得悲伤躲过快乐,绝望多过幸福呢!

  可是,又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必要纠结,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结束,这一座浮岛开满桐花,替春送葬,为夏接生,承载这个岛屿的喜乐和忧伤,从此,城市乡野,浮生闲闲。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六):一点星火,足以燎原

  初识简媜,是在一本台港文学选刊里,她的文字,有种晶莹清纯的味道,会让懂的人更懂,让独行的人自我安慰,让迷路的人寻找到自律向上的追寻。

  这本《好一座浮岛》,是她累积十年的转型之作,读罢会发现她与从前不一样了,那时的她,是一个心绪万分的女子,将字句信手拈来,将往事千雕万琢,如空谷幽兰,清丽出尘。随着时间的沉淀,她的文字如酒愈香,中年的她,灵气与才气也愈浓,更添了一份人世间烟火的气息,那是一颗成熟的心对世事透彻的觉察,其中不乏言语的幽默,仍然有浪漫的情怀,而她身上那份与众不同的儒雅气质,能让人安静,让人平和,静下心去细细体悟生存的道理。

  生而为人总有痛苦,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有人麻木,有人逃离,有人纵情声色,有人沉迷文字。面对茫然与无措,她选择与文字倾诉,那些文字给她抚慰让她复原的同时,她不知道,也让其他相似的灵魂得到安抚。

  本书开篇借《我有惑》为题,简媜写她的四十岁“不顺眼”之事,你读着她自找来的“惑”,听她讲想找医生专治她的“不顺眼”之病,还有她娓娓道来的“八惑”,你和她一起叹息着那麻烦的中年,观察着她眼中世事的变迁。

  你会发现,她与你近了,你仿佛能看到她在喧攘的菜场,和我们一样讲香葱与土豆,讲房子与邻居,讲胖与瘦,讲那些让我们一生羁绊的琐事尘烟,讲夫子的“四十不惑”于我们的无奈与无言。

  她关注女性话题,讲那盲从的审美,用丰乳肥臀的伪装,弥补所谓的“先天缺陷”,再多的硅胶、羊胎素也无法阻止无知占据思想的顶巅,而这一切最终都会变成干瘪臃肿的笑柄。

  她也关注着浮岛式的台湾,面对那些喜与忧,身处其中的她发出无力之感叹:“父母交到我们手上的台湾不是这模样,我们要交给下一代的台湾却是这副样子,颜面何在?” 这种追问,是心痛后的无奈,是想改而无能为力的悲哀。

  因为她没办法睁着眼睛,假装看不见,正因此,她相信“只有文学可以抵挡一切”,她想守护着,为自己的“浮岛”迎面而战。

  这正是,与以往不同的她,如她的文字:“这是一个破碎的镜面世界,你盯着哪个镜面看,决定于灯光聚焦在哪一片”。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七):喧嚣的都市里找到一片宁静

  不得不说书的第一句话就把我迷住了:“年轻像一件薄薄的花衬衫,即使是恶寒天气也能招蜂引蝶把春天骗回来。”这句话真好。

  既然青春留不住,当如何是好?有些事,真的是要等到,逝去的时候,才会真的想明白,比如现在的你,不如年少时能吃,能跑,能爬能跳。当时的青春,确实神奇,如年轻像一件薄薄的花衬衫,即使是恶寒天气也能招蜂引蝶把春天骗回来。美丽的一切,曾经围绕着你。

  这是简媜在四十岁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对应着“四十不惑”,简媜说她“有惑”。四十岁的“惑”,我们这个年纪也许还不甚了解,但是关于年轻和青春的一点点疑惑与体会还是有的。

  简媜,是1961年的,距离这篇40不惑的散文,已经有十年光阴了。不知会有一番什么样的新感悟。 台湾作家袁琼琼,在她主编的一本散文集《白日之梦》里这样评价简媜:简媜的早年写作,因为太出尘,被公认为不食人间烟火,但近年,笔路转变,虽红尘俗世,却依旧保有一贯的超然与睿智。她那篇《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看似平平,却暗藏讥讽,那点隐威的讥诮,仿佛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十分高明。

  台湾散文家往往天份极高,笔下的文字更是清新脱俗,出水芙蓉一般,确有大陆作家所不及处也,这大概与台湾没有发生文化断裂的革命有关,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水土养分,故唯美文学在此地源远流长;雅者如余光中、张晓风、许达然等,皆为一代大家。近年来又冒出一些新生代散文作家,譬如简媜吧,其散文别具一格,可谓是女作家中的“异数”,洗尽铅华,独具慧眼,以卓越细笔,描绘人间生活情态,常有惕然惊心的刻画,令人如在盛夏平添一种寒意也。其虽为女性,但其文却有着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气。

  作者是台湾的作家,除了台湾美好的文学环境之外,作者自身的情操和性格也在文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她的《五月歌谣》一文写台北,却是这样的笔墨:“颓废的风自半空席卷而来,在夜空与灯海之间,翻飞的纸张,如末世纪最后一场大雪。”其颓废如此,对都市文明的冷漠与厌倦一目了然。城市真的让人如此厌倦吗?怀着深深的疑问我走出了简媜的散文世界。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八):即使世事沉浮,也要相信前路一片光明

  世事沉浮,像在大海中风雨飘摇的小船一样岌岌可危,这是2004年7月简贞眼中的台湾。那时的宝岛正处在敏督利台风期间,而她的转型之作——《好一座浮岛》正是在这一时期终于截稿完成的。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人到了四十多岁,就会变得愤世嫉俗,患上一种叫做“不顺眼”疾病。对于这种情况,各大医院的眼科大夫也只能束手无策。这部累积近十年的作品自有其魅力,脱去了以往自由张扬的外衣,文字变得深沉而内敛。我想,这就是时间所给人带来的改变吧,说不清是好是坏,又或者已不再能用单纯的好坏来形容。

  起初,看待世间的一切,犹如新生的孩童,对于一切都感觉新奇,美丽的世界是那么缤纷迷人。等到染上了柴米油盐的痕迹,慢慢觉得美好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女的忙着丰胸减肥、男人忙着壮阳补肾,不是说这副天生的皮囊变得不好,而是在这尘世的大染缸里,长期处于神经战、疲劳轰炸中,十个人就九个半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有问题。曾几何时,面对那漫天的广告,你是否会不自觉的默默看着其中的内容,对应自身状况看看是不是得了某种不甚了解的病症?是否会为此而焦虑担心?是否即使没病依然忍不住怀疑?这就是广告效应所带来的并发症。

  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众多的社会现象,这些事情不仅在她身边存在,即使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2016年,依然会看在哪些问题潜藏的痕迹。比如到底应该感谢手机让我们找到彼此,还是抱怨这种生活害我们看不见对方;比如所住楼房漏水,寻寻觅觅究其原因竟是建筑商偷工减料;比如家庭优越的孩子总是高人一等,普通乃至贫困的孩子似乎永远享受不到好的资源;又比如官商勾结,社会失去了原本的公平正义,民众有苦难说......这赤裸裸的事实,谁敢说绝不存在?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但大多数时候无能为力罢了。

  读到最后,我已明白作者那种所谓“不顺眼”疾病的说法也只是自嘲罢了。似乎这样的情绪一直围绕在书中,虽然说这些会有些沉重,但其实读起来那些幽默的语句也能博人一笑,只不过留给人更的的是沉思。幸而,她始终相信,文学可以抵挡一切,正如最后所说的那样依然可以握紧柳条,迎面而战!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九):岛上有你我的世界

  简媜,一位台湾的女作家,一个拥有着传统文化水土养分滋养的女作家,一个有着细腻笔锋的作者,用她独特的文字,刻画出了人生百态,心声之书。

  《好一座浮岛》是一部简媜散文集。在坐车的路上或者是夜晚打着一盏橘色的小灯,静静的品读的人生。简媜用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的色彩来为她的散文书写道路。她每一次的文字都是凸显着对于现代都市病态的世风人情,时时刻刻的都是书写着对于这个梦想的世界的想象,看他的作品,你能够体会在都市中,每一个人的无奈以及随波逐流,人情的冷漠,渴望宁静是作者厌倦了都市之后的一颗心,希望带着自己的思绪回到一片宁静的地方。

  《我有惑——四十岁“不顺眼”手记》中,有一个是作者很不喜欢的现象,每一个人都喜欢去减肥,不管是胖还是瘦,其实不是自身胖或者瘦,只是为了响应每段潮流,跟风而为,胖了瘦了,就是为了成为潮流的奴隶。没完没了的追求那所谓的潮流真的是自己真正的需要吗?

  回归到这几天很重大的事件,美国大选,一场政治的游戏,只是两个政党互相的吹嘘互相的给对方送去恶毒的语言,为了只是登上那个第一的宝座。这个口腔期的政坛,正如作者所说,口水多过汗水,汗水多过泪水,泪水多过血水。权力是春药、迷幻药、兴奋剂,仿佛只要沾一点“权力渣”也是高人一等的,因此玩政治是很多外国政治者的家常便饭,他们很多时候一些小事,身体状况,一张纸都会变成他们的攻击武器。这也许就是他们政治的“色彩”。

  《难以启齿的生活》 中讲述了大哥大的时代,在人人用哔哔扣的时候,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哔哔扣响起的时候所兴奋,觉得我忙,这也是身份的象征。但是现在手机遍地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追求着新潮手机,换手机比换情人还普遍的状态,每一个追求时尚的孩纸甚至于债台高筑去买最新款的手机。每一个家庭聚餐时,家庭聚餐的成员都是低头族,用E时代的情感代替家人的交流。这是现在人世间冷漠的很大原因。茫茫人海中,你却不知我在你背后,而你却低头看着你手中的E世界—手机。

  散文的世界是生活的世界,是我们心声的世界,点起一盏灯,静静的品读不一样的文字……..

  《好一座浮岛》读后感(十):社会这座浮岛,承载了多少的无可奈何……

  简媜,一般指简祯,原名简敏媜,1961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冬山河畔,毕业于台大中文系,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文坛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因家里世代务农,她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早熟、敏感。虽然乡下的生活,比较欠缺文化的刺激,但大自然及周遭的种种,她都懂得用心去倾听与观赏,因而养成了她恬静的性情与出尘的思想。

  简媜在书中所说的困惑是她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不理解或是无奈,可这些困惑,又何尝不是其他人的呢?本书中描绘了一个我们未曾体验,却似曾相似的台湾早期的生活,以及发展中的所见所闻。例如,从BB扣到大哥大,再到手机,这和生长在内地的我们,所经历的数位文明的发展过程是相类似的。只是,数位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或是人心的距离,如她所说,即使我们听到隔座的人讲电话,而得知他的不幸,我们的心还是远在天涯之外,并未因此而靠近……

  而肥胖,这个问题应该属于世界级的难题了吧。从古至今,除了杨贵妃的圆润之美外,似乎都在追求苗条美,西汉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态轻盈,可在掌上起舞,身形之苗条可想而知,因这二人的反差,历史上还有“环肥燕瘦”这一说法。只是,苗条已经远远达不到当下生活中的审美了,除了身形苗条外,还得前凸后翘。从广告中,也能看出台湾人对于美的追求,从减肥产品到丰胸产品,从塑形到整容,无不是人们为了追求美而产生的。

  简媜对于生活的观察可谓是事无巨细,不管是数位文明的更替,饮食文化的交融,还是房子房事的困扰,婚姻爱情的领悟,抑或是,校园生活的回忆等等,均以冷静的目光审视着这个世界,将这个时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情、不同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或许是步入中年的关系,学识、修为和感悟都有一定的积累,得以让她从一个更成熟的角度观察世事的沉浮,一改往日的酒红丝绸质感般的文字,转而进入黑色麻衣时期。

  乍一看,本书里的内容多少带点吐糟的意思,细细品味后发现,实属简媜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感慨和无奈。或许是步入中年后,随时萦绕在心头的“坠毁感”,或许是自小养成的价值观与持续进步的社会现象相冲突吧。我在想,多年的我们,是否也会如此这般的感慨和无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