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安德烈》读后感锦集
《我的朋友安德烈》是一本由雙雪濤著作,人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安德烈》精选点评:
●虽然是前作,但却意外了少了很多其他作家的痕迹。比起说是沈阳的xx,这篇则更像是双雪涛自己。粗粝,少克制,语言的犀利可以驾驭诡奇想象而将各类超现实的图景展现出来。一种自然的纯粹,显得宗教感都不够超拔。一切都是灵光的点缀。
●好笑又哀伤的青春,笔法很王小波
●笑中有泪,泪中含笑。
●不错的短篇
●心疼安德烈,命运悲惨,但对朋友依旧那么赤诚
●与《平原上的摩西》重叠 双雪涛的书让人舍不得读完 故事讲得无与伦比的好 看完总是能找到共情点
●这句“腥了一锅汤的臭鱼”让我不自觉想到了很多人
●记录
●感觉同样是写东北,这本比《冬泳》要温柔很多。隐约有点超现实的色彩,有时候觉得像村上春树。可能因为主角都是少年的缘故,感觉大部分故事的主角都有种少年的固执和真诚。
●我的成绩越来越差,因为我爱上了一个女孩,或者说,为了和这看不到边的苦闷生活作对,我选择了爱上一个女孩,这段话和体验重合了。到了结尾却有些哽咽。大抵上,不想和时代同流合污的人,最后不是疯了就是死了。 以及大多数人心智的巅峰可能早在十七八岁的阶段完成了,往后都是下坠或重复
《我的朋友安德烈》读后感(一):我的朋友安德烈
为了和这看不到边的苦闷生活作对,我选择了爱上一个女孩。心头震了一下,又想起一句话“人生充满着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安德烈也许是个超出时代的天才吧所以才被认为是疯子,结局也让人感到唏嘘和遗憾
另,每个人的意义都是在他人身上实现的,安德烈和我也只能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一些存在感吧。
《我的朋友安德烈》读后感(二):永远的炮手,安德烈
这是强烈引起我共鸣的一篇,里面的人物、情节总是会让我回忆中学时代的人和事。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所写的,那也许也是安德烈一生的黄金时代,他聪明、果敢、正义,喜欢阅读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世界,是那个真诚热血的少年郎。然而在被生活缓慢捶打的过程中,“天才”最终变成了“疯子”。多希望安德烈会一直生猛下去,永远的炮手,安德烈!
《我的朋友安德烈》读后感(三):我的朋友安德烈
为什么感觉在哪里读到过类似的故事……
讲的也是有个去新加坡的名额,为自己的哥们儿争取,写大字报!
凑字数下面的内容:青春是漫漫人生中唯一一段有勇气,有冲动会为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喜欢的事能倾其所有,奋不顾身,不求回报的时期。无论最后结局定义为悲或喜,他永远鲜艳、美好、不羁、狂妄,我认为可以作为每个人活过的证明。
《我的朋友安德烈》读后感(四):青春伤痛小说免不了俗的悲剧收场
1. 第一感觉,通篇看下来故事流畅,细节丰富,贴近生活,很不错的小说。有些情节感觉我就是安德烈,因为这些都发生在了我身上,比如贴大字报、比如最后一排、比如国旗下演讲,不同的是很多事情都是我在高中做的。故事里安德烈只是初一,十三岁,未免太早熟了一些。
2. 在作者和安德烈长大后,故事不怎么有趣了,好像所有的青春伤痛文学都会让小刺头们有一个苦命的结局,我不太喜欢。或许很真实,很刺激人,但我个人而言,真的不愿意这么看到。
3. 我希望的是,要么主角参加葬礼看到了即将被拆掉的中学开始忆起往事,回忆种种,然后到高中毕业后两人分道扬镳戛然而止,再无音讯,看着落魄的中学,他很想念安德烈。
4. “我”这个人物其实是被动的,安德烈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玩伴,更是一个心灵上的带路者,“我”是一个学习不错却胆小、听话的学生,一直在跟随着安德烈,换句话说,很多时候都是安德烈在照顾我。可是如果从头到尾我都是如此的话,那“我”就真的太操蛋了。我多么希望“我”能挺身而出一次,在安德烈被开除的时候,不顾威严的父母,坚定地站在安德烈身边,一起对抗学校,我想要这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