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5 21: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精选10篇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是一本由龙应台、安德烈 合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一):台湾启示录——评《亲爱的安德烈》

  钟链碧玉香殒时,眷村古柳拔新枝。

  龙诞瑞子趁野火,上邪舔眷又一春。

  话说1969年台湾南部的一个渔村,她是大陆撤退过来的第二代,这女孩在我看来才是这个大故事主角。那一年她正准备高考,也将是改变阶层属性的前夜。

  终于这女孩学有所成。1985年执《野火集》崭露头角,随后诞生了本书中的安德烈同学,一个她与西德外交官的孩子,安德烈周岁前移居西欧。

  这段历史搁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她有身在台湾的便利,比内地朋友早走一步,在咱们改开前先婚了,生了,送出去了,后火了,离了,不差钱了。可这女孩仍在寻求某种身份认同,身在德国的安德烈也在寻根溯源。

  安德烈跟父亲住,父亲是金发,再婚了一个大概是雅利安女人,天主教徒,十字军后裔。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归属完成了身份认同,到家了。父亲乐得享受着德国古典的音乐油画足球雕塑,住富裕德国小镇,开宝马7系,饮德国啤,这个feel就对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嘉句广为流传佐证了阶级资源调整的普大喜奔是多么千载难逢,只可能身逢动荡时期机会才较为公平

  而恰好世界在这短短一百多年间经历了不下七八次大的政权结构重组,更有近乎180度的政经转向。当下时代其实未变,恰是回归正常了,接下来的社会稳定,阶层固化就越明显

  彼时,从大陆败退的政权逐步恢复原有的社会阶层固化,1970年前后宝岛在美国经济援助多年后阶层固化基本完成,经济开始起飞,无论这女孩出身自那个社会阶层,只要肯发奋努力都会搭上最后一班车

  事实上,即使阶层完成固化,上层建筑精英招募名额已满,最高决策层仍然会保留部分进入上层的通道,用以吸收更多新鲜血液补充替换掉那些堕落败坏的顶层废物(比如蒋姓第三代等类),同时警示社会上层各派别正视危机感(也包括登辉、阿扁之流),总之,这女孩努力同时也是幸运的。

  那么,《亲爱的安德烈》是部怎样的书呢?

  无他,36封家书

  有儒,有道,无佛,无基督,能通理服人。怕,只因不能了生死

  佛说:世间事生死事大,其余均是小事儿。

  内容涵盖了东西文化组合家庭里,母子间全部大问题睿智、练达、合理、正能量

  运用东方智慧和宝岛那个时代趟过来的心,隐约透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底色

  循循善诱的仔细论证当下所谓顿顿吃肉,足球和啤酒,其实是阶层上升之错觉。在没有长城的西方世界里“性-嗑药-摇滚周而复始,毁人不倦。

  竭力温暖呵护那欧洲老城堡脚下最老实的人。她是那样的小心翼翼,敏锐机灵,时时提防这种浪漫英雄主义,对这种英雄主义在现实不堪一击残酷记忆犹新,才有了之后坚拒马政府文教局长就职邀约之举,从一而终基因里不变的属性是那辆单车与极简主义。

  孤单需要与爱。当代的傅雷家书。

  典型的西方阶级提升路线图:第一代把孩子送进大学学习工科、商科,学医或法律,第二代参与规则血缘联姻正式进入上层社会,最后一代学艺术并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从此终结一个轮回

  其实,阶层固化又怎样,思想自己决定才不要固化,勤奋和努力永远是最正确钥匙

  末了,就有了安德烈自如地引用那条名句,跟妈咪的血脉贯通到传神。哼哼。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二):一些摘抄而已

  149

  我很想告诉你,安德烈,珍惜每一分钟你能和你母亲对话时光。我和母亲已经在一种冰冻中,而我又知道,她自己的时光并不多,这给我带来很深的痛苦,然而,我又无法勉强自己去过她要我过的人生,只是为了取悦她。

  195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权利,选择的意义有时间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安逸是跟自己比。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206

  Kitsch 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课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使Kitsch 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明亮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三):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中年的女人,龙应台与她成年儿子,安德烈之间三年里写的,共三十六封信而组成的一本书。这本书,尤其是封底上写的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十八岁那天,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几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刻印象。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出生于台湾,可是出生后马上搬到了德国。龙应台在安德烈小时候工作很忙,在中国做文化局局长,大学访问教授,等等,根本就陪不了小儿子。 两个人之间关系渐渐变远。母子之间本来就相差三十年,同时也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所以等到母亲回到自己宝宝身边时,那可爱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人。两人之间有了一层隐形的墙,儿子用冷淡眼神看着自己的母亲。但作者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并决定自己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大学生安德烈。于是他们就开始用写信这种方式进行沟通。从他们俩的对话,我可以看出龙应台真的很爱她的儿子。三年坚持写信后结果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东西文化差异,还更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的爱。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想过我跟父母交流的时间其实多么的短,尤其是爸爸,因为他要去工作,我从学校回来时不在家,说不了什么话。我们为议会交流的是吃晚饭时或去问数学题时或看电视时候。所以为了沟通我的妈妈做了一个家人微信圈。 我们身边其实应该也有许多人缺乏跟父母的交流的机会,所以虽然他们是一个家庭但互相不太认识对方。我希望那些人可以读读看这本书,也成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四):一切都还来得及

  面对成年的孩子,父母该怎样有分寸的去亲近有效的去沟通呢?父母自己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当初也嫌弃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可为什么后来自己也变成了当初讨厌的样子呢?

  自以为是,放不下身段,站在不公平的角度看待孩子,不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吧。

  书中的书信在往来间讨论话题越来越深刻,可以看出母子都是有在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试图去寻找答案,在这些身边琐事、社会话题、政治话题间,母子也一点点的走近,给了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

  我也从书中找到了很多的共鸣,比如工作的意义,母子的缘分,成长的孤独等等,庆幸自己在初为人母时读到这本书,一切都还来得及。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五):《亲爱的安德烈》

  在社交网络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沟通变得越来越即时,年轻的我们这一代很少用书信(邮件)来交流了。我一直认为书信这一古老而浪漫的交流方式,可以将情感拉得更加绵长与深刻。读研的时候,闺蜜臻和我会写信,手写邮寄的那种。读信写信,交流间倾入了更多思考。

  《亲爱的安德烈》是安德烈和他妈妈龙应台的家书,一个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儿子和一位冷静智慧母亲的对话,谈论了文化、政治、道德、成长、烦恼······两代人之间,最根本的矛盾莫过于风筝与线的关系。龙妈妈和安德烈的交流方式,对我与父母以及将来与自己子女的沟通带来很大启发,理解是建立在彼此敞开心扉前提下的。

  从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18岁到21岁的他有如此成熟的表现,应该和欧洲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有关吧。相同年龄下,欧洲的青少年似乎确实比我们更加成熟。龙妈妈,我钦佩于她的智慧、她的教育方式,写给安德烈的信,值得所有这个年龄的青少年读。而我已经25了,是不是一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呢?

  2015.12.0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