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北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朝,北朝》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朝,北朝》精选点评:
●看来文化落后并不要紧,关键在善于学习并勇于创新
●没有前面几本精彩诶
●400年的动荡……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隋朝建立。 看着都不容易。 最后实现统一的,是鲜卑化的汉人。 也因为这么闹腾、却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和融合,为什么能统一,为什么能融合,为什么最后都变成了中华民族,按照易中天的观点,还是因为文化, 他们都认同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华文明,也因此,各民族都往中间挤,都自己把自己汉化了。 所以,总也分不开,还是有核心价值观。 所以,有三位皇帝的共同开拓,佛教道教儒家在不同的国家大放异彩之后, 终于,统一又来了。
●第一次读南朝北朝史,在流亡士族偏安江左的南朝和五胡入侵后胡汉互融的北朝中,历史选择了北朝。南朝的阶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而北朝却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了民族融合的最佳打开方式,在注入了新鲜血液后,中华民族开辟了拥有璀璨文明的第二帝国—隋唐帝国。
●前人之因,后人之果。日光下发生的事情都是循环。
●南北朝的魅力在于,多民族的融合与创新最后诞生了一个恢弘大气的王朝。易老师这套书,史实有限,故事说的挺好。建议配合专业书籍一起服用。
●五湖之后,南北开始
●这个系列很适合初学者,大部分人都可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读性强,建议先把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基本信息以及与西晋东晋的关系介绍一下。附录放最后阅读不方便,改成底注就好了。
《南朝,北朝》读后感(一):多元融和下的活力
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的一部分,而我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也在于对那段混乱历史和看似自由不羁的历史的兴趣。在这汉隋之间的四百年动荡期间,中国被分裂成了南北两大阵营,而各个阵营之类也进行着互相的斗争、交替,能人志士层出不穷,实在是一段精彩和有趣的历史时期。
北朝由胡人、汉人混合而成,真正使得长江以北成为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炉,就像如今的美国的种族构成一样。而南方则持续维持着汉人的社会,其发展进程相对看着也更为“文明”。但多样总是会带来活力,变化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驱动力,这也从后来隋朝南下统一陈朝可以看出,多样化更能带来活力。
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唐朝身上也有着胡人的血脉,从那一刻起,血统的区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这四百年之间的动荡,也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新鲜的充满活力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如今的特殊文明。
《南朝,北朝》读后感(二):南朝,北朝
北方的问题在民族,南方的问题在阶级。 先看北方。中华文明是原生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心,文明只有一种形态,我们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守住自己的根基,哪怕重新整合,而重新统一后建设的也只能是中华文明。 因此来自长城之外的民族来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停留在部落时代,要么越过长城与中华认同。五胡选择了后者。 但这就意味着数典忘祖伤筋动骨,也意味着改变原来的文化传统,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最后胜出的是谁?鲜卑化的汉人,杨坚。只有做到了“汉胡互化,以汉为主”的隋,才最后成功。
五胡没有了。但不是被消灭了,而是被消融了。
再看南方。秦汉政治制度的建立,本是为消灭皇权和百姓之间的阶级。但是士族的出现却实现了一次倒退。他们有做官、免税的特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合法地占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和一定数量的佃民。这就已是没有封建之名,而有封建之实。这样的南朝,也注定只能被更为进取的新民族取代。 胡人与汉人有民族矛盾,庶族与士族有阶级斗争。要想平定天下,必须先把他们都整合起来。这需要力量,也需要旗帜。 力量只能来自统治者,旗帜则不能是某种宗教,因为宗教并非中华传统。实现大一统的中华梦,本土的道教无能为力,外来的佛教也无济于事。唯一可行的,是整合儒、释、道,以儒为主,并融佛道。 所以,当隋文帝杨坚改回汉姓并再度崇佛时,一种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新的文明,便已是呼之欲出。
《南朝,北朝》读后感(三):南北朝竟然有170年
易中天的《南朝,北朝》看完,很短,用时3个小时多一点。
还是从几个数字说起。从秦并天下到董卓入京,秦汉“第一帝国”历时410年。从隋文帝灭陈到朱全忠灭唐,隋唐“第二帝国”历时318年。二者之间这一段,刚好整整400年。所以先是这个时间跨度惊讶到了我。
这400年的历史就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大分裂,这就是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
对于这近200年的南北朝,如易老师所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易中天老师说的: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
我们常说的南北朝。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朝是一个政权替代另一个政权,北朝则是先由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再由北齐和北周分别替代东魏和西魏。北周灭北齐后,北方再次实现统一。替代了北周的隋灭亡了南朝的陈以后,全中国统一。
在这170年的南北朝里,诞生了很多的大人物。比如北魏的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比如刘宋的刘裕,比如梁武帝萧衍等等。他们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在努力的实现胡汉一家亲。尽管他们的晚年也有糊涂,所以下场并不是很好,但是功劳不可磨灭,对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还在传承的文化就有胡文化,比如说的坐椅子,比如讲的世界,智慧等等,都有胡文化的影子。
本书中,还重点讨论了佛教,道教等宗教起源和文化历程,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深刻。特别是对于神,仙,佛那一块儿的分析,很精彩。同事,把我们南北朝跟罗马进行了比较,虽然对外国史不感兴趣,但不得不说,易老师思路很清晰,学问太深了。
最后,美中不足,或者说这个系列书的一个小遗憾就是太偏重理论和分析,很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不是以故事的形式的展开,所以这样的书适合后看。再一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积累的基础上再看,肯定获益更丰。
《南朝,北朝》读后感(四):最乱的历史时期清晰了许多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竞相登上统治舞台,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试图融入中华文明之中,虽然初期有着很大的民族矛盾,但胡汉融合的统一有了极大的可能性。南朝四个王朝的政治非常混乱,朝代短命皇帝也难得善终,宗室内斗不止,权臣做大便篡权夺位,改革的实验没能成功。
佛道两教在南北朝时期都有所发展。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之前由黄老之学的理论派与方术人士所组成,佛教传入之后,他们吸取了对方的一些组织能力,从而将原始道教变得宗教化。佛法西来之后也不断的变得本土化。统治阶级和佛道两家都对宗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助于统治与国家的凝聚力。最终南北方重归一统,经过了多年的动乱,我们的民族获得了整合,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大乱之前进入了第二帝国阶段。
读书摘抄:
清风带着血腥吹了进来,新民族和新文明则将在血与火的交汇中诞生。只不过这万里长征的接力赛,还得要更多的火炬手才能跑完全程。
石勒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也;脱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兒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事实上对于广大民众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过得如何。
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天下太平,当然可以一团和气;凶滑横行,就必须重拳出手。对待知书达理的当然可以温良恭俭让,对付没文化的野蛮人只能用鞭子。
历史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的。
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如果从游牧变成了农耕,他们就必须接受或建立文明。走到哪吃到哪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拓拔宏成功了,他已经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
寄生虫是不会有上进心和创造力的,也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原本就是需要学习甚至是模仿的。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道教是生命的宗教。道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佛教却更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没有哪个政权会愿意自己的劳动力和战斗力,统统变成了在统治者看来毫无用处的出家人。控制宗教的规模,是统治者不能不考虑的。
长安融合东西,洛阳沟通南北;长安代表进取,洛阳代表稳定。
即便在这空前的动荡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顽强地生长,从混乱走向有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百姓若有人间之福,朕也不辞地狱之苦。
民族融合要以汉为主,汉胡互化;意识形态要以儒为主,并容佛道。
《南朝,北朝》读后感(五):南北朝
2017.9 北方胡人建立的国家中,刘渊的前赵(2代25年)是先锋,石勒的后赵则基本统一北方,石勒作为枭雄也更今人敬佩。苻健的前秦在苻坚手中成为北方的主人,完全统一北方,可惜淝水之战败北,前秦亡。 北魏由于是鲜卑族立国,在华夏之中生存艰辛,太祖拓跋珪为了融入汉族而迁都却仍然抑郁而终。太武帝灭了十六国而正式开启了南北朝,也继续努力信奉道教,为此甚至杀了信奉佛教的太子。杀崔浩是因为写国史却直言不讳,并且用公款刻于石碑之上任人参观,统治者安能不怒?令人称奇的是,执笔的高允在殿前直言却打动了武帝,不但逃过一劫还被任命主审此案。经过不断努力还救下几千人!功德无量,高寿九十八岁,一生清廉只有草屋数间咸菜几坛。
冯太后,北燕王室后裔,除了垂帘听政外也推进汉化改革,其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也可能是儿子,因为当时有子继父位可以收纳非生母的妃子)继续改革,迁都洛阳,目的是全盘汉化。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经济制度全面改革汉化。
北朝风起云涌,那么南朝呢?乏善可陈!一百六十九年间,换了四个朝代。宋60年,齐24年,梁56年,陈33年。各国皇帝也都很惨,被杀者过半,只有陈国比较好,连亡国之君陈叔宝都没有被谋杀。
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试验田,北朝给我们成功经验,南朝告诉我们失败教训。南朝是流亡政权东晋,依靠北府和西府军事集团。刘裕依靠北府,借助平叛孙恩之乱(邪教)而异军突起。恒温之子恒玄造反,北府当时的领军人物已经不是士族而是行伍出身的刘牢之却勾结恒玄,结果恒玄灭了东晋后要接收他的兵权。刘牢之在没有刘裕跟随的情况下,兵败被杀。而恒玄废东晋称帝国号楚,刘裕以此为借口出兵,仅仅1700人的军队就灭了恒玄。接着,灭南燕,西蜀,后秦,将东晋的旗帜插到了长安城头。随后逼东晋皇帝禅让,建国宋朝。萧道作为一个普通将领,享渔翁之利,强迫顺帝刘准让位,改国号齐,是为南齐,却只有两朝二十四年。梁朝四十八年却只有梁武帝一代。
宗教,据说佛教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进去国内,道教出现要晚半个世纪(是否受到佛教影响无定论),个人猜测应该有相当借鉴。佛图澄,后赵佛教领袖,被皇上石勒尊为“大和尚”,意思是伟大的导师。但得到尊荣却是因为释迦摩尼严格禁止的方术巫术。被魏晋推崇的是道教,因为道教宣扬服食行气养生成仙正好符合士族的享乐。魏晋时期道教起于民间道教,发扬由士族道教,辉煌至皇家道教。道教之佛图澄叫寇谦之(北魏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昌平),作为北魏国师,他比佛图澄出道晚了近百年。此时的佛教却大难临头,被太武帝拓跋焘全面禁止。注:四月初八佛诞节。北方重佛南方重道,然而北魏太武帝灭佛,南朝梁武帝媚佛。
南北朝谢幕,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进而变成北齐和北周,北周统一了北齐后陷入混乱。直到随国公杨坚晋升隋王,再上演禅让变为隋文帝并最终灭亡了陈国。
北纬33度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北方苦寒易发奋图强,南方鱼米致温柔水乡,故北方统一南方时必然。五胡没有了,南北之分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