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10篇

  《手帖:南朝岁月》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一):“乱世,仍信文化长久可以传承的理想

  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杂碎汤(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672200/

  最近,比天气更热的,就要数魏晋南北朝了。除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确实发生在曹魏,其它诸如《楚乔传》、《醉玲珑》,加上之前的《孤芳不自赏》、《琅玡榜》、《锦绣未央》等一众电视剧皆因“某菊”一纸“不能架空电视剧”的规定,而慌里慌张地找朝代落地,有趣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落在了一个久远的年代——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兜兜转转。

  而蒋勋的这本《手帖——南朝岁月》虽然2010年就已在海外出版,但大陆的这个版本最近才推出,也算是有意无意地蹭到了热点。

  为什么会是魏晋南北朝?

  因为够远,够乱,够不熟。掰指算算,从汉唐三国直到明清,历朝历代,几乎都被各路影视剧蹂躏碾压了一轮又一轮,除了普及了一些不伦不类历史知识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玛丽苏,用现代人价值观粗暴臆测,腹诽古人之外,就再没学到其它正经东西。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家有几个盆,几个盏,却对诸清朝每个皇帝有几个皇子,武则天养了几个面首,唐代公主们的宫闱秘事诸如此类,了若指掌。但说起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的乱世——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还有五代十国,咱表示,是真心的不熟。为嘛呢?因为太乱了。

  各路纷争不休,各种政权更替,乱得不专门学个几年,根本理不清个中头绪。乱世不仅出英雄,它也出狂人不是?再加上那年头,还没有倒霉摧的宋明理学,人们还能保留些些自我,所以,将那些生扯出来的故事安排在魏晋南北朝,再合适不过了。即使搞事情搞得不可思议,一句“那个年代嘛”,也就囫囵吞枣理解了。不过,真不是我小瞧现在编导的想象力真实的历史可比他们面壁敲脑袋鼓捣出的那些个乱飞乱撞的幺蛾子还让人眼花缭乱呢。

  而这一次,蒋勋就透过“手帖” 的风雅,将一个真实的,刀光剑影的乱世读了出来。

  “王羲之的帖多在三十字上下,《平复帖》长一点,也只有八十几个字。这些简短的手札,本身并没有谈太多的事,与家国天下都无关,与历史也无关。”

  但是,读帖,实为读人,“帖”即是书信,那么,牵在那张泛黄发脆的纸两端的,就是两个曾经活生生的人,和那一整个跌跌撞撞的时代

  所以,“读帖有趣,常常在弦外之音,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简单一封书帖,反复看,越来越多线索,很像读《世说新语》,无头无尾,忽然来一段;初看的人常常摸不着头脑,多看几次,许多零散的片段,彼此呼应串联,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慢慢拼出一个魏晋时代人与历史的风神笑貌,却比正史还要真实贴切、耐人寻味。”

  这本《手帖——南朝岁月》就是蒋勋先生用几幅手帖和着《世说新语》,拼凑出一片片南朝的浮光。就像是夏日的午后,在似醒非醒之间,把玩起榻上案头的一两幅手帖,将目光似有若无在游移在三两个字上,这本书也适合在午后有一搭没一搭的看两眼,南朝前尘往事中的片光只羽是否照进了眼底,落在了心里,都没什么重要

  《手帖》的第一部分,用《平复帖》写了陆机,陆云兄弟。这篇手帖寄予的对象,那位彦先先生,因为语焉不详,而又牵出了顾荣、贺循,以及贺循的父亲贺邵。

  陆氏兄弟被卷入西晋的八王之乱中,从291年到306年的16年间,司马氏之间相互残杀。陆机当时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幕僚,“在险谲的斗争夹缝之中生存”,然而终不能幸免,在42岁上被夷灭三族,弟弟陆云当然也未能幸免。

  而陆机的好友,《平复帖》里可能的“彦先”先生,在八王之乱中幸存下来,“八王之乱里,顾荣至少跟六个王有君臣关系,还能侥幸活下来,可谓奇迹。”但侥幸活下来,日子却也并不好过,“新的主政者齐王司马冏掌权,顾荣又召为司马冏的大司马主簿。司马冏‘擅权骄恣’,是一个蛮横暴戾的人,顾荣整天喝酒,他跟朋友的信上说‘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做官做到如此提心吊胆,看见刀子绳子就想自杀,可以想见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

  那些手帖的形貌总是美轮美奂,措词总是云淡风轻,但他们的主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样风云诡谲的时代。所以,蒋勋感叹:“晋人书帖绝不是儒家的文以载道,在大战乱与荒谬的政治屠杀之中,他们很直白地表示对生命失去了信仰的虚无与幻灭。”

  提到南朝,就绕不过“王谢”;而说起手帖,自然也就不能不提王氏一族。

  这本书就和《世说新语》一样,没有什么需要正襟危坐的理性评判,也没提及什么大事,不过说些极日常的琐碎小事,甚或,就是一些口水逸事而已。他用王氏家族的《万岁通天帖》和《十七帖》,讲述了那个时代的“轻狂”与无奈

  说到豪门大族,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吟诵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王”即是在东晋的政治格局中,占有显著席地的山东琅玡王氏一族。王家以书法闻名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珣都堪称后世典范。与其说蒋勋是在说帖,勿宁说他是在讲史述人,勾引出帖子身后的唏嘘往事。在字里行间,用细心揣摩,将人物还原回那个风云诡谲的历史舞台,以人性碰撞人性,希图将那些越来越遥远缥缈的历史瞬间拉到眼前,就像面前仍历历在目的手帖遗墨一般。

  除了王羲之之外,蒋勋也讲了许多的王献之。

  王献之当然是轻狂的,恃才傲物的。即使贵为东晋宰相谢安——那个因为淝水之战而扬名千年的不得了的人物,王献之也是不买帐的。

  谢安有一次“调戏”王献之,问他的书法与其父王羲之的高下,王献之只用了四个字“固当不同”便打发了,自傲,自信与心中翻腾的千百个小白眼都包涵在这不客气的四个字里了。

  谢安请王献之题匾,也被后者不由分说的拒绝

  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谢安对王献之也不见得客气,“据说,王献之写信给谢安,谢安看了,在信尾批评数行,原信退回。”据说这帖子后来落到宋朝那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米芾手里,他认为“谢安的字品格比王献之高,”于是神补一刀,“说了一句尖刻的话——真宜批帖尾也。‘批帖尾’三个字也就常常被引用来嘲讽王献之书法,表示字写得不好,在帖尾被别人批评。”

  但就是这样一个性孤傲的大世族子弟,大书法家,也终究没逃出他的命数。他被皇室看上,晋孝武帝便把自己的妹妹硬塞给他,为此不惜拆散王献之原本举案齐眉的发妻——表姐郗道茂。

  王献之也想要不从,也试图反抗,他甚至用艾草狂熏自己的双脚致残,却终究拗不过皇命,黯然离婚,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郗道茂被休后寄居在伯父家中,不几年便郁郁而终

  王献之这边也并不好过,留下了一千多年以后看到仍令人神伤的《奉对帖》,被后人收在《淳化阁帖》里。那是在离婚后,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尝苦不尽触客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为当绝气耳。”

  至临终时,王献之耿耿于怀的仍是这件事,在忏悔一生过错时候,他说: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而王献之再婚与司马道福育有一女,名王神爱。王神爱也是个才女,承袭了王家的天赋,写得一手好字,可这次又是栽在了“爱才要命,毁人不倦”的晋孝武帝身上,12岁上即嫁与太子马德宗,成了太子妃。第二年司马德宗继位,立为皇后。这司马德宗即是晋安帝,生来就是个弱智,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不识冬夏,也不辨冷热饥饱,一举一动都得靠别人扶持。嫁给这样的人,熬到29岁上,王神爱撒手人寰,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难怪连蒋勋也要感慨一声,“读着他们留下的‘帖’,知道他们这些门阀世家子弟也都在人间受苦。”

  当年那些写手帖的人,读帖的人,都背负着他们逃无可逃的命运天长日久,那些墨迹,便也染上了不可言说的悲凉。一千多年过去,所有的离经叛道,所有的前尘往事都变成了典故,佳话,野史,传闻,收入《世说新语》,却极少再有人去揣摩那背后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离乱,惊惧,忧心,无奈与绝望

  那是一个佛是罪过,道也是罪过,出世是错,入世也是错的年代。“可以想见那个狼子野心争霸斗胜的年代,信仰道德如何彻底被贬抑嘲笑。”但那个时代,却孕育出了那么璀璨夺目的书法艺术,“一个家族,能够在这样的乱世,经历一切人性的败坏,仍然相信文化是长久可以传承的理想,相信手写的墨迹斑斑可以传递美的生命信念,《万岁通天帖》的存在,仿佛是在为‘美’作最后的见证。”

  蒋勋的这本书,是说“帖”,却又不似是说“帖”。他将“帖”推回到其诞生的那个时代,又将其中一串串的汉字拎出来,嚼珠碎玉般的品味。这其实是一本教人怎样把玩“帖”的书。从书法,到背后的人与历史,再回归到文本本身,将那些简短的只言片语散文诗,俳句相类比,“文字还原凝炼到最低限,往往也恰恰能够滋生绵衍出无穷无尽的张力。”

  至于书的最后,将风景与手帖的比附,怎么看都入不了心,不读也罢。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二):看字识人,读帖知事

  儿时也曾在大人的督促下学写过毛笔字,不过终究还是没能坚持下来写出个样来。那时就听人说“看字识人,人如其字。”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可是我却没有那个本事生就一双慧眼通过字来判断个人。一直以来书法作品在我眼中看来只有工整不工整的区别

  学习书法,少不得要学习临摹各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而被用作范本的又以碑文和手帖为主。“帖”的本意是古代所写字的布帛,也指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而“手帖”的意思则是手写的书信、文章类。

  书信不仅仅是人与人相互传递消息载体,更是彼此之间情感表达,其文字下所隐藏和延伸出来的信息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人物经历、深处境地,都在这字里行间存有蛛丝马迹,它甚至能够透漏出一个时代的气息

  在《手帖.南朝岁月》一书中,作者台湾知名作家蒋勋将通过南朝所流传下来的几篇知名手帖通过书法之美来向你讲述其背后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历史名人故事,将那段湮没于历史的南朝名人故事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

  该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平复帖》的来龙去脉。《平复帖》是北京故宫的镇馆之宝,对其作者是谁虽然学术界仍有争议,但目前最普遍说法便是其作者是西晋著名文人陆机。其判定理由则是帖中所提到的一个人的名字“彦先”,而陆机恰恰有好几位朋友名字都为“彦先”。那么究竟是其中的那位“彦先”呢?且听蒋勋先生为你慢慢分析,在这一个个的小小故事中,你能够当时南朝文人们的困顿与艰难,心痛与绝望以及不屈与抗争

  接下来的《万岁通天贴》以及《十七帖》两部分讲述的则是与知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以及与相关人物有关的故事。

  世人大多只知《兰亭集序》为书法界之瑰宝,是王羲之等人盛游会聚兰亭之酣畅之作,那里知晓作者背后一生之所遇悲凉与苦楚

  如果看字可以知一人性格特点,那么读帖则可知道诸多关于书写者的奇闻轶事。

  或喜、或怒、或悲、或哀、或乐,南朝一众文人的七情六欲都暗含在这一篇篇字数并不算太多的“手帖”之中。而蒋勋先生则用他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的清丽流畅之笔,引领你共同回味那段南朝岁月。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三):其甘如荠

  读大学文学史,配套读物是作品选,被要求一篇篇细读。那会儿对魏晋六朝毫无兴趣,建安正始都匆匆翻过,略微知道些竹林七贤永明体,就开开心心地去看唐,去看宋。长安月洛城花,莺啼千里的江南。唐宋绚烂缤纷,相比之下,魏晋六朝就像几缕墨痕。

  那时候,没读过几个本书,历史概念模糊,文学知识尚且欠缺,对绘画法则更是无知。只背了几首曹操的诗,一篇《兰亭序》,在教科书上看到局部的兰亭图片,还大言不惭地告诉别人,这字写得端正使我能认识,所以还挺好看。读了零散的几篇《世说》,觉得还算好玩。对那个时代,我的了解仅仅如此。

  但不知不觉地,也许是地域缘故,就像海绵一样一点点吸取了很多魏晋六朝相关。慢慢读了全本的《世说》,也回过头去读了七贤特别是嵇阮的诗,重新翻看了文学史,也找来一些读物,王谢袁萧,朱张顾陆,用这些姓氏为空洞认知填上血肉,一笔笔勾勒书那个时代的轮廓。直到几年前六朝博物馆建成,进去看了,具象显现易于领略,却有一种作弊般的不踏实。

  这本《南朝岁月》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我是不懂书法的,在此之前对手帖这个概念也模糊得很。这本书于我有普及性质,在翻开之前我也很怕他说上一堆笔法笔势,也很怕他用一些形容词去描述书法风格。事实上作者当然会写到这些,不过好在他还会写故事,还会呈现文本,有了这些抓手,读这本书就顺理得多。

  我看他写那些我读过的故事。坦腹东床,华亭鹤唳,“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氏离婚”,“天壤之间,乃有王郎”,听他告诉那些我不大熟悉的人的故事。读一遍文字,再去看旁边书法的照片,是阅读是学习也是试着体会。手帖实际是短信,但他们手写,还写得那样好,便显得与生活有距离。其实那些内容又是那么日常,我送你一堆橘子,今天大雪格外寒冷,或者下了大雨。写及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居多,总是看到“劣劣”,间或看到大悲大痛,这才能和时代相连——不知为什么,这个时代给我的感觉那么分裂,明明是流血离别的抑郁底色,在此之上,他们偏偏让人闻到橘子沁人的香,看到四月的春阳在竹叶水波上流转的颜色,听到窗外的雨声雪声,摸到毛毯的柔软和竹杖的清凉。悲欢离合五味杂陈,却什么都那么不彻底。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尚算年轻的我急急地去看唐和宋。年轻的时候,总是急于看名山大川,无限风光,盼望起伏跌宕。而今渐老,总算能静下心看看别人评说书法,告诉你每一笔的好,它们背后的故事。明白简淡是美,学会慢慢咀嚼佯狂放诞潇洒其甘如荠,也咽下离别无常穷途其苦如荼。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四):人的觉醒 书的成熟

  魏晋的门阀高级士族或割据称雄,篡政夺位,烧杀掠夺,两面三刀;或不拘礼法,装疯弄傻,对酒当歌,恣意寻乐;或赋诗作文,谈玄说理,翰墨争辉,风骚儒雅、寄情山水;或放浪形骸,遁入空门,参禅诵经。一切好的,一切坏的,几乎都让这个新兴的士族阶层中的各式人物干绝了。一切都是匆匆的、短暂的、走马灯式的朝代更替,朝不保夕的宦海沉浮,眼花缭乱的标新立异,这是动乱的年代。旧的在动乱中崩溃,新的在动乱中乘虚而入。盛极一时的两汉隶书开始失宠,张芝的章草也被变形,喜新厌旧的人们对旧的传统书艺开始了新的认识、思索,他们对旧体大胆取舍,重新排列组合,增加了新的笔划形态,端庄的真书,流利的今草,风度翩翩的行书,方刚雄强的北碑,五彩缤纷、奇丽多姿的新体如雨后春笋,竟相破土而出。这是划时代的,正、草、隶、篆,几乎所有的书法均已成熟。这动乱的变革年代,又是继往开来的。从拙朴、粗豪、雄浑的北碑艺术走向了灵秀、洒脱,多姿的南帖翰墨争辉,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他们虽然有惆怅和迷惘,虽然也曾醉生梦死,但他们又是生机勃勃、富于革新精神的新的社会势力。他们怀疑一切,他们善于思索,他们有着强烈的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在魏晋动乱、悲壮的历史时期,他们演奏了一曲“人的主题”的雄壮的交响曲。

  随着书牍艺术的兴起,丰富多彩的笔墨效果,粗细浓淡、枯涩燥润,狼藉四溅的点、绵绵延长的线;急起缓收、婉转急折,一切都是力的爆发和速度的掠影,是那么直接、强烈、生动地体现出人的主观情趣和生理肌肉的律动。从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书法的“意”,从而使书法艺术也开始反映“人的主题”。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五):初识手帖

  《手帖》是一本好书,不论从哪方面都无可置疑。收到书之前我是没预料到如此精致且优雅的装帧,设计,而纸质手感更是上佳,这样的书对于收藏书籍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封面采用黑白两色为主,相互辉映,有墨的渲染淋漓,有纸的空间留白,可谓相辅相成。“手帖”二字中的“手”出于王羲之的《执手帖》,一字笔锋如刀似剑,且不乏内敛沉稳之态,果然是“书圣”手笔。

  我也是通过蒋勋先生这本书才初识手帖的,所以对于我这是一本启蒙书。“手帖”最初是魏晋时期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公用。后来因为战乱不断,使得越来越多的书法墨迹流失,于是这些被珍藏起来的手帖便越受到重视了。所以说,“手帖”不只是书法范本,更是一种书信文题,内容言简意赅,富有韵味。

  全书有三大部分,为三辑。

  第一辑讲《平复帖》。《平复帖》的作者不是很明了,在书法界仍存在争议,但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还是——陆机。光说陆机恐怕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不过这不要紧,他祖父的大名你肯定知道,三国时期吴国接任吕蒙大都督的职位的人——陆逊。有的人可能还不太清楚,好吧,“水淹七军”大家肯定不陌生吧,就是这哥们儿的功劳。咱在回到陆机身上,他可谓出身将门世家,却从小就是神童。文采斐然,被人评价为 “北海以后,一人而已。”北海也就指的是孔融,可想而知陆机在当时的名望有多高,才华可用斗量。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一个叫“彦先”的人。姑且不说这彦先是谁,因为叫这个名儿的人也实在太多,数不过来。就先说说手帖的内容吧。开头两句,“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取“平复”二字命名。《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极为崇高,被称为“帖祖”“墨皇”“镇国之宝”等。那它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呢?因为它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帖子,在此之前的墨迹都没有留下来,所以它的地位可谓是“无有出其右者”,当之无愧的“帖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平复帖》的书法地位不仅仅是因为时间最早,它的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字体用的章草,与传统的字体有很大的不同。北宋大叔大家米芾来描述平复帖的苍劲枯涩之美,“火箸画灰”。四个字恰如其分,《平复帖》里的每个字都像是用冒着火星的筷子在火灰中一笔一笔的勾勒出来,留下的墨迹苍劲有力,干枯微涩,这是用贼毫秃笔一气呵成。可以想象陆机在落笔瞬间的悲凉决绝。

  第二辑是《万岁通天帖》。此帖传说是唐朝武则天时,当朝宰相王方庆献给皇帝的手帖,里边收录了王方庆的祖先从王导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在内,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总共二十八位书法家的墨宝。武皇当时大喜,命朝廷善书者用双钩填墨法临摹复制,收藏于内府。然后将原迹赐还给王方庆,并嘱咐他要守护好先祖留下的宝墨。此做法顺应民意,被一时传为佳话。只是后来由于朝代更替,战乱流离,使得许多帖子烧毁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有王羲之的《姨母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献之的《廿九帖》,王志的《一日无申帖》等书帖。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则被为“小圣”,父子二人均在书法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尽管王献之从小受王羲之的影响,书法难免有他父亲的影子,但是他后期努力开拓,打破王羲之给他的壁垒,确立了新的书法形式。王羲之的字总是飘洒俊逸,雍容内敛,给人一种沉静之感。而王献之则是灵动厚重,张扬释放之趋势,给人力量涌动的欲望。正如王献之所说,父子二人书法“固当不同”。

(初月帖)

  第三辑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十七”二字取自第一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这是王羲之写给朋友周抚的信,一共短短二十六个字。《十七帖》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多件,后来唐代张彦远《书法要录》的《十七帖》又增补加入了六帖,合成了总共二十八件的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冲融典雅,飘逸浑古”,对后世的草书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适得帖》,《奉对帖》,《伯远帖》,《妹至帖》等。是王羲之草书集大成者。

  手帖的内容简短明了,但意蕴深长。说的多是作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动乱的年代之余,唯一的一点精神上的寄托。在这样一个战争不断,朝廷更替频繁的时代,能把书法这样一种崇高的艺术发展到一个巅峰,不得不说是中国史上的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总显得非常渺小。但是一个人的成就在历史的潮流中一直熠熠生辉,这或许是那个绝望的时代让今人无限回首憧憬的缘故吧。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六):帖

  帖是什么?“帖”是一种书法,也是一种文体。它是文人间书写在纸或者帛上,用来相互间问候或是记叙身边琐事的率性行文,摆脱掉拿腔作势与华丽修饰之后,呈现出文人的潇洒自在。在被称为“帖族”的《平复帖》中,离开竹筒竹简粗糙纤维的“拖累”,行草的飞扬灵动在纸帛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文字,便是随着时间、随着发展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作者一点点步入这些帖中,从书法到文字内容,从当时情景到社会环境,没想到那短短的帖中,可以衍生出如此多的内容。从王羲之的《姨母帖》中感受到战乱带来的灾祸,感受到在那混乱时期的众多痛苦与悲伤,生活在那时的人生命之轻身不由己,“哀痛摧剥”“奈何奈何”,《丧乱帖》中的“痛贯心肝”。字字处处无可奈何。帖也许只是俩人之间的书信,它不一定有完整的叙事,就像我们如今的对话一般,也许只是匆匆数言,只有同信俩人才懂其中意思,我们所见只是片面,而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帖,在感受书法之美的同时,同样受文字内容所感染,帖中所叙之事,让我们能够有幸在多年后的今天窥视曾经,而单纯欣赏文字之美也未尝不可。作为一个未曾系统去认知过书法的业余书法爱好者,我大概无法像某些人一般对于一个字从笔锋到构造评头论足一番,但是却也不妨碍我对于那些美好的字体进行欣赏。美,也有通俗的一面的嘛。

  临帖的启蒙帖是兰亭集序,很巧,书中赠送的附件中有一张兰亭集序的复印版,看着熟悉的字体又有一种回到当初初临时的激动,还记得当时买了一本放大的复印本,临帖时还忍不住拍照发给好友,天啊,你看这个字写的好棒,拍了一两个字之后,发现,似乎整张帖都想发过去,恨不得让每个认识的人都看看这字有多好看。但是似乎却除了说好,再也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心里的激动,这本书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明白怎么去赏鉴,带有一些科普性质,伴随着手帖中的故事,有趣易懂,绝不枯燥。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七):深入了解手帖

  在书店里第一次看到《手帖:南朝岁月》这本书,并不是被书名所着迷,而是本书的作者,蒋勋,是一名福建长乐人,毕竟我也是福建福州人,然后我一直觉得福州的名人太少,所以看到简介驻足了。仔细看了一下蒋勋的简介,是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成长于宝岛台湾,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并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主任七年。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近年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觉醒》、《身体美学》、《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孤独六讲》等畅销书。真是厉害。然后翻开阅读本书,被里面的书法着迷了,果断买了一本。

  看本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帖”?简单的说就是书信,一般来说,文人间往来的书信、短讯便条即是我们印象中的“帖”,帖之名的由来,其实也是因前人的书法被后人收藏临摹,逐渐变成大众习字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中国的文字,如果“你懂得它的内容,又能感受字形、机体之美的时候,就到了一个审美的境界”。这些书法范本,也慢慢变成人们口传的书帖。

  看了书之后,还特意上网搜了一下关于其的一些事,之前还有人痛批蒋勋,列举其文辞中多处低级历史错误。我还去看了那些批评的文章,也确实存在着这些错误,但是谁能保证完美呢?我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看字,只是看表面,反正我是这样,毕竟我不是专业的人,所以我们看的表面的字就会跟历史人写他们的时候心境完全不一样,就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意思,看了蒋勋的解读,我才知道字跟我们读小说一样,要结合它的历史背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这样才会真正的读懂其中的含义。

  《手帖:南朝岁月》这本书不光讲的是手帖,其实,它还讲述了人生,讲了感动、美等等,总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提到,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经久不衰,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手帖就能流芳百世的。作为知名画家、诗人、作家的蒋勋,他将这些很有高度的艺术跟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平民化,让艺术不再是让人顶礼膜拜的高高在上,而是人人可得而悟之、喜之、乐之的踏实存在。这是我们这些不懂书法的人的幸运之处,虽然不懂书法,但是广泛涉猎总是不会错的。

  我觉得像我一样不懂书法的人,想要走进书法的大门,一个很好的开端就是这本书,也许蒋勋的理论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啊,并不是说蒋勋说什么就是什么,那我们的大脑在干什么?我们辩证的去看待这些理解就会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八):岂是惊鸿一瞥的美°

  ——评《南朝岁月》

  文/蓦烟如雪

  也许是惊鸿一瞥的美,让我们剥离了历史的尘封,翻开了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晕染的墨迹,经过岁月的淘洗,亦没有失了风骨,反而在赏析中注入了光彩,是什么人让手帖复苏了鲜活,是什么人让我们领略了魏晋南北朝的独特之处。是他——蒋勋,他的作品一直争议颇多,但从《微尘众:红楼里的小人物》开始,我亦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他的作品,喜欢他谈及红楼里的青春王国,述说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翻阅此书,也会感触如今这个提笔忘词的社会,用书信去传递冷暖的已少之又少,而作者用自己感性的言语帮我们穿梭到那个乱世当中,去体悟书信与书法间背后的故事。

  在我看来,蒋勋的文字有其独特的魅力,他对艺术的独特视角及文字的华丽惊艳,都能拿捏有道,虽说《手帖:南朝岁月》看似说的是书法,实则却涵盖诸多人物的小故事,也引出了一本书——《世说新语》。他用文人交流的书信(手帖),述说往昔,他谈书法之美,人生之颤,讲述那些民生凋敝、内乱频频的王朝与那些旦夕祸福,命如草芥的人事。他用一种包容的情怀,去延展书法历经岁月的面容,而这些曾经的书帖,也渐渐成为了范本,延伸出了不同的生命力,存活世间。

  谈及书法,很多人都会直接想到王羲之,而手帖中王羲之的最为出名,特别是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非常欣赏他的笔迹,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的书帖。把原来散乱各自独立的手帖编辑在一起,刻石摹拓,广为流传。虽说,真迹难寻,但这些留存甚少的“唐摹本”已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动荡的岁月南朝,一个难以勾勒的时代轮廓。这些书法范本,在曾经也仅仅是一张‘便条’,可它的内容并非如今这般随意,短短几字,就能衍伸出不同的信息量,我们借由蒋勋的文字,去领悟那些曾经很生涩枯槁的字迹,而它们背后牵动的悲欢离合与国祚的兴衰,我想才是此书与众不同的地方。

  跟随蒋勋文字,我们能看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便辞官归家的的张翰;因姨母去世,而感触“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王羲之;因无法指挥各自拥兵自重的统领,又遭小人落井下石的陆机,他也只能感叹一句“华亭鹤唳,岂可复闻呼?”

  手帖的本身不仅仅是书法,它呈现的是南朝文人的个性追求,是他们情感的抒发以及后世所爱的证明,虽说我也练习书法,但让我述说一二,我也不敢班门弄斧,当然我也特别喜欢《平复帖》里火箸画灰的苍劲之美;也感叹《丧乱帖》里的“痛贯心肝”;更甚是《儿女贴》中“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的惦念牵挂。

  如果不看此书,那些曾经读过的“袒腹东床”“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及“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氏离婚”的王家故事,似乎就少了很多味道,如果不看此书,我就不会知道《丧乱帖》呈现的幻灭无常,天下战乱,王家祖坟再次被刨,王羲之活在惨绝人寰的时代是一种悲剧,他抗拒做官,走向了兰亭,我忘不了那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好在这不是一本乏味只谈笔法走势的书籍,他也一改了往常谈书法的老调,作者的娓娓道来,让我感受了魏晋的面貌,而全书中,“难起萧墙,骨肉相残”“生在已而难长,死因人而易促”“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的诸多标题,也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而这里的每一个人物,虽然久远,但却在作者的妙笔下,有了骨血,有了爱恨,似乎他们依旧历历在目。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九):《兰亭集序》们背后的南朝碎美岁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与好友在兰亭周围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山水之美,欢乐之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可最重要的,是写出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写的好,字是更好,被宋代的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千古流传。

  如《兰亭集序》这样的手书书帖,称为“手帖”,也就是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造诣极高而流传下来,被后人无数次临摹,揣测。

  在那个政权更迭,纷争不断的年代,战乱,政治斗争的残酷,人性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而这些手帖上的书信文字,就表达着南朝文人们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切身的喜怒哀乐。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十):魏晋风流穿越时空,以手帖传递美学

  读幼儿园的宝宝最近在学念古诗《江南春》,我也跟着一起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刚好我最近在读蒋勋老师的《手帖:南朝岁月》,觉得这首古诗很是应景。正如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封面所写——最荒谬绝望的时代,最率性真实的人生。

  喜欢蒋勋老师,是从喜欢他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系列开始的。不同于很多红学家所谓的探秘、考证,蒋勋老师注重《红楼梦》本身,不猜测,不揣度,带领我们在字里行间一起领略红楼梦的美学世界。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更是一种享受。温润如玉的声音,直抵你的内心,让你平静欢喜,豁达睿智。

  蒋勋老师在美学上的造诣颇深,但是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本《手帖:南朝岁月》是在枯燥无味地讲解书法知识。相反,遇见这本书的人,反而会非常庆幸。

  首先,手帖不同于书法。“帖”是书法,也是一种文体。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作为书法范本。后世认为王羲之的手帖书信字体漂亮,才逐渐被保存收储,自此,“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也就是今日我们所临摹的各种字帖。

  其次,蒋勋老师在讲解手帖时,不仅运用专业的角度进行艺术赏析,更是代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来还原手帖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理性与感性结合,书中还穿插各种魏晋风流人物的典故知识,让我们在收获美学知识的同时,文学水平亦有所提高,对生活的了悟也更加透彻。

  美不并高深,它可以穿越时空而来,也可以在世俗中随处可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