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月沧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岁月沧桑读后感1000字

2021-04-18 01:2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月沧桑读后感1000字

  《岁月沧桑》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沧桑》读后感(一):不革命就是反革命,革命也要被革命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元化领导逐渐确立,党的“领导”范围不断扩大,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不断渗透,不革命就是反革命,从一开始,知识分子就有的“负罪感”被利用,自我批评,洗澡运动,在反右整风里,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了,凡事紧跟党,彻底失去了“我”,只剩“我们”了,最后在文革里失去了“知识”,成为人民汪洋里的一个反动的“分子”。

  《岁月沧桑》读后感(二):梁漱溟与毛的思想与精神的深刻相通

  现在只看完《岁月沧桑》之梁漱溟这篇。这是我见过有关论述梁漱溟思想与境遇的文章中最有启发意义的。过去我们多见梁漱溟与毛的分歧,却很少关注到二人精神与思想的深刻相通。这究竟也是当代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从这里,我们或者可以看到历史与传统的诡异。在人们深刻追求现代化变革的时代,那些重要的资源居然是不自觉中从传统最深处涌上。这是有尤其值得注意的。

  《岁月沧桑》读后感(三):那时最遥远的距离——评《岁月沧桑》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想良多。

  最后还是决定从这个方面写这篇书评,虽然书评的名字很是矫情,但“卡萌”也是挺好的。

  《岁月沧桑》读后感(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迷误

  左翼思潮席卷年代的反右、批判右倾机会主义、批判修正主义中各位出身各不相同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在完全彻底否认个人主义的政治黑暗氛围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延安革命知识分子走向自我怀疑、屈服,甚至最后被训练成本能的否定自我,依照革命的要求狂热出卖自我,最终确信自己有罪,不经过彻头彻尾的改造就失去了根本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信念在一次次的改造运动中渗入知识分子骨髓,让人扼腕叹息。

  感谢钱佬严谨冷峻的写作,期待能读到完整版。

  《岁月沧桑》读后感(五):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回望

  说实话,钱先生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钱先生著作却未读过一本,读到的多是散见于网络或微信上的先生的文章。

  钱先生显微镜下的主人公们,有些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作家,也有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听到的废名与王瑶。如郭小川、赵树理等作家,我们小学时候在课本中读他们的文字,俨然他们是新中国文学的巨匠。再以后的大约十多年前,从作家李辉的一系列传记,我们惊讶地发现褪去文学的光环,文人中间又有着那么多的党同伐异。这本《岁月沧桑》读得很慢,首先是惊讶于钱先生的治学,关于书中每位主人公的研究,钱先生依据了如此详实的史料,而不是自己的简单的判断。而整本书的宗旨,就像先生序言中所说,“所有的学书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最后都归结为对自我内心的逼问。”也因此不同于很多时候见过的忆苦文章与怀旧文章,先生的文章带着审视的冷静,使未来的读者能更清楚地得以一窥这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挣扎。

  《岁月沧桑》读后感(六):岁月

  [cp]读钱理群的《岁月沧桑》,好像又认识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沈从文。 《湘行散记》读过半,我没找到任何的闲散意趣,倒觉得语言情节人物都俚俗地让人感到油腻。再加上听闻过的一些轶事,一时竟也忘了他是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的。 但这次读《岁月沧桑》,他的形象就立刻立体丰满起来。他对bureaucracy的看法,如此精准超前,与其说是看透了社会,实际上,是连人性都看穿了。 他把文学看成他天生的使命,说过不少狂语。他天赋浪漫的文学天性和当时时代的波澜壮阔又好似格格不入。 他是五四运动里走出来的“上半个世纪的人”,带着五四激情,他为了适应乃称迎合时代与社会多有辛酸事,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颇有儒道先贤色彩。 他好像始终都是他的自称“乡下佬佬”,但是这种执拗,这股“傻劲”,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除去才华横溢的上半辈子,下半辈子,他仍是可敬的文学家。 以前还好奇,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研究他,钱老编的《三十年》里他篇幅亦不少。如此看来,除隔代原因之外,他的确是区别于鲁郭茅的大家,作品多,思想别有深刻之处。 以及,钱老对鲁迅先生是真爱了,看完了给了我诸多论文灵感。[/cp]

  《岁月沧桑》读后感(七):读《毛时代》

  磕磕绊绊终于看完了钱理群的《毛泽东时代与后毛泽东时代》,这本书豆瓣上找不到,随便抓一本过来标记。上下两本八百多页,从建国一直写到10年前后。正如钱老自己所言,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而是一个历史在场者对自己亲历的历史所做的观察、研究与叙述,他们对毛泽东时代有着极其复杂的记忆、情感与体验,这段历史已经和他们的生命纠缠在了一起。也正是因此,钱老在本书中对“民间思想者”的考察便显得尤为珍贵,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当下,这股潜流一直默默涌动着,这个“无声的中国”在黑暗中发出的某些声音是那么的震撼人心,直到今天也不失为宝贵的精神资源。而本书中其他一些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例如毛时代与邓时代的一脉相承之处,“五七体制”等概念的提出,对毛泽东精神性格的深入挖掘等等。诚如作者所言,书中的某些论述可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嫌疑,但敢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勇敢地提出,并对自己的作品持一种与读者共同交流、对话、开放探索的态度,这份品格更显得可贵。这不仅是一份关于时代的书写,更是一本钱理群本人的精神自传,凝聚了他在时代大潮中漂泊沉浮之后的毕生思索,处处体现着清醒的批判与自我批判意识和责任良知,可以说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向钱老致敬,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姿态。

  《岁月沧桑》读后感(八):坚硬抵达时代的深处,抚摸历史和民族的伤痕,钱老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

  一个长假读完一部很不错的书——钱理群著《岁月沧桑》。钱老师从来不曾让我们失望。我们真的很幸运,在一个很久缺乏学术创造力的时代,有这么一个老人突然之间贡献出这么一部厚厚的、沉甸甸的、深刻而又激情饱满的专著,我们说一声感谢,多少显得很苍白,很脆感,很飘逸,但这出自我的内心,这是一种深沉感动的结果。

  我们不仅仅是重新经历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郭小川等等的往事,也不仅仅是重新看取历史与民族的创伤和荒诞,我们同时在思考如何才是根本的建设,如何才有一个辉煌而坚硬的传统,那不会因为风沙而埋没,也不会因为雾霭而迷途。

  钱老无疑是对当代最具有穿透力的学者。这种用自身经验作为底子的思索,比单纯的文献分析要真切得多,有一种坚硬抵达的质地和力量。我们瞄过多少软绵绵的所谓专著,缺乏了正是这种大视野、大思维背后的大关怀。钱老不老,您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思想的常青树!

  只是我想惴惴地问一下,《岁月沧桑》应该要有二集、三集吧?!

  《岁月沧桑》读后感(九):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像

  钱老夫妇将自己的房子卖掉,并在2015年6月入住养老社区, 钱教授称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有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而且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钱老最引起热议的一件事,应该是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评论,原话如下: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在现在的社会,像钱老这样潜心埋首书斋,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度严谨的态度来写“知识分精神史”的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是难能可贵!

  佩服钱老严谨的治学态度,整部书中,基本每一页的页脚下都有引用和说明,每个人物都引用了很多这个人的全集的内容,这真的需要查多少资料,才能完成此书。向钱老致敬!

  所以,这本书,一定是要买来看的!

  钱老记录的这几个人物,读了后,最深的感觉:都是思想上多么纯净的人!

  那些我们一直从书本上看到的名气大、风头键的时代风云人物,在书中未见一人!钱老应该是不愿为这些人多置一词,或者说,同行的了解他们的人,都不屑于写他们!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样的感觉,看了写赵树理的那篇,感触颇多。在我们一直的印象中,因为《小二黑结婚》,而给他打上了标签。看完后,完全颠覆了从前的想法,是时势选择了他,而不是他迎合了时势。但是,始终不变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也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

  说到赵树理,想起汪曾祺也写了回忆他的文章,汪老是文学的笔墨,形象而生动,通篇誉美!得到同行如此赞赏,可见赵树理的为人和为文!

  值得阅读的一本书,看着真实的历史,读着别人现实的人生,心境忽然豁然开朗地豁达!

  《岁月沧桑》读后感(十):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

  作为钱理群“知识分子精神史”《1948:天地玄黄》、《我的精神自传》之后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岁月沧桑》在完成时间上却处于收官,可见钱老在落笔书写这段特殊时代知识分子处境时思考沉淀颇多。《岁月沧桑》所写为1949年至1980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之命运,既写了沈从文、废名等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也将邵燕祥这位年轻读者比较陌生的知识分子经历进行了记录,以点带面,试图还原当时的知识圈生态。如钱老在序中所言:“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最后都归结为对自我内心的追问。”作为三部曲中的“承”,《岁月沧桑》很走心。

  钱理群曾经是北大颇受欢迎的教授,读其所写的书,亦有重新回归大学文学史课堂的即视感。只是这段特殊时期的文化现象与文人轨迹,之前常常有意无意在课堂上被部分回避,只能较为含蓄地出现在拓展阅读中,而之前的缺憾在钱老的《岁月沧桑》中得到了有效补充。

  读罢全书,有种回归历史现场的酣畅感,最为震撼的章节自然还是有关沈从文的章节,时间跨度长,内容亦震撼于心。钱理群将沈从文的自杀事件作为开篇,一代国宝级知识分子,却“深深地陷入了两大精神、心理病态的折磨之中,无以自拔,也无法自救”,在被时代、历史、社会抛弃的“游离感”中迷惘。在时代交替之际,沈从文受到了被“焚书”的痛苦,他的作品因为“过时”而被书店全数销毁。身为作者却无能为力,亦无法为自己辩驳,身为作者该是怎样的痛心疾首。然而,作为知识分子的韧劲最终让沈从文置死地而后生,疯狂自觉之后孕育了新生。他了解文字的力量,重拾了对工作的信心:“时代过去了,一切英雄豪杰、王侯将相、美人名士,都成尘成土,失去存在意义,另外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西,却成了唯一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时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时。”坦然于作为小说家的过去,安然于研究服饰的晚年,均体现了一位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挣扎并坚守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钱理群的书中,可以感受到一股知识分子之“气”,痛并坚守,无奈仍反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