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品茶》读后感摘抄
《女士品茶》是一本由[美]戴维·萨尔斯伯格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士品茶》读后感(一):这次社平工资统计,你又拖后腿了吗?
每次年底各大城市公布自己的社会平均工资以及家庭平均收入的时候,总是听到下面一片吐槽之声,每每自嘲自己对不起大家,又拖后腿了……
《女士品茶》读后感(二):了解统计学的皮毛及学术关联
统计学入门书籍,看书名可能会有些误导。买了小一年了,终于在近期翻看完了,没有想象中那么的生动有趣,但也了解了皮尔逊、费希尔、内曼、南丁格尔等等为统计学推动所做的努力。
上大学开始对统计学的学习就蛮吃力,总感觉什么地方绕不明白,读研后亦是如此,除了最基础的检验方式等之外仍然搞的不是很清楚,看了此书,也没有啥实质性进展,可能跟自己在这方面的悟性有关,我是觉得统计学蛮重要,读后很大的收获就是,今后遇到一些推算概率等等的实际问题,可以找统计学学的好的同学来搭建模型做一做。
以上,K。
《女士品茶》读后感(三):无标题
一部统计学的简概。作者想尽量做到简单入门,以统计学的重要人物介绍,逸事和学说发展作为故事梗概,但却略微缺乏时间主线,显得有的杂乱。可能我本身真的是一个数理白痴,很多概念读完后没有很清晰明朗的认知。但是读完之后却解决了我自己一直认为的数学无用说。任何事物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多了理性和逻辑性。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思考和发现它们的联系。读后最深的是概率的意义性。虽然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最终的回答。也许就像之前在奇葩说节目看到的一句话,很多领域到一定高度都会是哲学问题。
《女士品茶》读后感(四):走流量的套路就是一个好标题
抱着巨大的期待翻开这本书,结果阅读体验极差不说,忽略文字可读性剩下的内容也并没有多少价值。也或许是我并不是它的定位读者群。我想来想去本书何以有这么高的评分,能想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它取了一个成功的标题。
女士品茶——统计学如何变革了科学和生活,听着就酷。在英国剑桥的某个午后,有位女士声称,把茶加到牛奶里,和把牛奶加到茶里,两种方法调出来的下午茶喝起来味道不同……对于一本科普来说,这是个极好的开头。可问题是,开头把人的兴致拔得老高,后面越读味越淡,这种体验可不怎么好。作者本末倒置地把人物的生平性格放在突出位置来写,忽视了对主题统计学的解读。他误解科普了,以为八卦好玩就是好科普,实际无异于舍本求末,买椟还珠。
女士品茶。这标题起得优雅,可是内容却一点都不优雅,以至于回头再看标题时,已经跟优雅无关了。
《女士品茶》读后感(五):大数据的先驱
“为了理解上帝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习统计学,因为统计学测量是上帝的旨意。--南丁格尔” 《女士品茶》号称统计学领域的《苏菲的世界》,连书名都起得很特别,内容生动有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每天接触许多统计数据,可是大多数人对统计学的常识是不了解的。原来,统计学是数学的分支,因为我们所有的数学测量结果,其实都只是一个估值,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而以前人们认为这叫“误差”,其实不然。统计学家之间,是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有朋友圈,也有鄙视链。更多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天才。
未来的统计。只要数据量足够,可以用若干个简单模型取代一个复杂的模型。而大数据时代,数据量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数据的统计已经可以越来越逼近我们要计算的事物。
《女士品茶》读后感(六):充满热忱的随笔
这几天一口气看完了这本统计学家写的科普类书籍,作者以统计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主线介绍了统计学研究从19世纪开端到20世纪末的重要发现。作者的本意是想把这一激动人心的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以及它带来的对科学本身的认识,甚至是引起所谓范式转换的种种哲学思辨,让普通读者也能够有一种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书中没有任何具体的数学公式,许多方法理论也没办法详细介绍,但是一些重要的、引起科学革命的那部分统计理论思想,作者还是用简明的例子给读者进行了说明,比如假设检验、统计推断、贝叶斯等等。
书中较多的篇幅介绍了统计学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小传,由于是围绕他们在统计研究中工作内容讲述的,并不觉得太过冗余。相反,这可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一种正确方法吧。作者对书中提到的各位科学家的工作都不吝溢美之词,但也没有过多粉饰个人,让我感觉他其实是太热爱统计学,不禁对这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大加赞叹。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对统计学的热忱。
《女士品茶》读后感(七):用概率法认识世界对吗?
听书听完的,统计学起源于对咖啡加奶和奶加咖啡的味道是否有区别的探究,“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统计学就是基于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 观测孩子的身高发现“均值回归”现象,有人提出统计学得到的数值只能说明一种概率,此后科学家们不再单纯关注某一次实验的结果,而是关注各项结果出现的概率,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石地位由此奠定。 因为总体的样本无限大,只能从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观测,“统计学就是帮助我们利用样本的信息来推测总体情况的工具,也就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目的,统计学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描述统计,一部分是推论统计。”它们一个针对当下,一个针对未来,推论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就是淘宝根据搜索项目给你推荐感兴趣的商品,假设检验就是实验中常见的有效性检验。 统计学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受到了质疑:1.过度使用,应该关注问题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数据是否有显著性;2.互联网使数据轻易被获取,削弱了统计学的应用价值;3.通过概率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否真的正确。
《女士品茶》读后感(八):运气还不差
2017年初的某个阳光午后,独自到“煮叶”给自己一个悠闲时光。转到三楼“巷往”在众多推荐书目中挑中“女士品茶”,要喝茶就读本“茶书”吧!同时吸引我的还有它的副标题——统计学如何变革了科学与生活!好友Mr.李专攻统计学,最近荣升院长,刚好拜托他指导我的博士论文加入统计学相关理论,心想了解一哈相关专业知识,另外进入大数据时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被统计”中,心生好奇来读。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笔者通过对统计学历史中众多重量级人物的描述给我这个门外汉勾勒出一个统计学的发展脉络,对于一个高考不考数学的艺术生来说,里面的专业术语显得晦涩难懂!!!“偏斜分布”、“T检验”、“置信区间”、“鞅理论”。。。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伟大的学者之间的“小对立”、“小嫉妒”所透露出的“凡人”形象让人觉得极为亲近,仿佛隔壁家的老王!!!
天才就是天才!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推动了某一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未来是跨界的,不管哪个领域我想最终都会升级到“哲学”这一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都回归到本我的思考!向每一位贡献者致敬中。。。
《女士品茶》读后感(九):21世纪,统计学需要新的“女士品茶”
上一次读邱东教授翻译的版本还是在10年前了。十年后读新版有了更深的感受。
出版方宣传此书的方法是说此书可以让你了解一些统计学的知识,让你成为这个时代的明白人。这是有根本误导性的,写推荐语的人应该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
这本书里提到的统计史是非常出世的,没有特别有趣。有趣的统计史可以看看Box的回忆录;提到的统计思想或者方法是非常抽象的,没有任何方便理解的案例引入,具体的统计思应该去看李舰的统计之美;里面的统计哲学根基是怀疑论,怀疑决定论,怀疑概率真义,怀疑因果推断,怀疑假设检验框架,进而怀疑统计本身。
这本书是02年写的关于20世纪统计学的回顾,因此跟21世纪统计学的新发展没有关系。但全书最后一段依然醍醐灌顶,曰:“不过,虽然统计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它脚下的根基并不稳固。在未来某个阴暗的角落,另一场科学革命可能正在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推翻统计学的统治,而这场革命的领导者现在可能就在我们中间。”我不知道目前发生的关于“大数据”,“数据科学”和“深度学习”算不上对统计学的革命,但确实,统计学界太需要21世纪的Fisher们了,太需要新时代的“女士品茶”实验了。
《女士品茶》读后感(十):有点难度的科普书
今天跑了一天江阴,回到所里,表示:今天不加班。于是回家,做些取悦自己的事情,比如把这本《女士品茶——统计学如何变革了科学和生活》一书读完。 这本书是一本以多位统计学大咖生平为主线的科普书,其实不算平易近人,至少我是搞不清什么是P值,可能是因为知识背景的差异,这个时候我忍不住为作者难过起来:作者都这么尽力地写得平易近人了。
本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对象是数据的分布,这种分布可以用参数来描述。对于这种创见,我是表示极度赞成的。
想起以前初二的时候,我们做电流实验,得到两组数据,非常符合某公理,对此我的物理老师嗤之以鼻,认为我在捏造数据,因为他以为实验中的数据应当存在偏差,不应该这么巧合。
当年我年幼无知,虽然觉得自己无辜,但还是含泪吞下了误解,如今我可以傲娇地告诉他:我的数据不过是随机得恰好符合公理。 因为这本书告诉我再精密的实验得到的数据,也是存在随机性的。
本书中还有一个污染数据的概念很有趣,当数据收到污染时,人们平时非常喜欢使用的均值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参数。
比如某大学毕业生收入取平均,其收入水平将非常高,因为少数校友时百万富翁。实际上,超过80%的校友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
这让我想起了我那可怜的每年被平均的收入还有消费水平,不晓得统计部门到底有没有剔除那些该死的污染数据。
本书作者很努力地把统计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吸引像我这样庸俗的非专业者,虽然读着有点困难,但本书作为统计学一本颇负盛名的科普书,我非常愿意再推荐一次。
就是编辑赚钱心切,段落行间距目测是单倍,恨不得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