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逃》读后感1000字
《无路可逃》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路可逃》读后感(一):赞良心
《无路可逃》读后感(二):逃离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既不要相信领袖,也不要相信人民群众
《无路可逃》读后感(三):见证者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冯骥才年轻时能说会道,喜欢交朋友,他做过运动员,他是画家,运动中他又干起业务员,一个集体企业全靠他支撑,可见他的生存能力非常强。他能在心怀歹意的同事面前委曲求全,也能在欲加之罪的人面前反唇相击,一次他对医院的负责人磕头拜倒,从而为母亲手术争得了机会...作为一个成分不好的人,要想安然走过那十年,光夹着尾巴做人不行,他需要智慧。 这些只能使他生存下来,这还不够,对那些每天都活在恐惧里的人来说,他需要一种信念,对冯骥才来说,那就是对艺术与美的执着追求。冯骥才与妻子多次搬家,无论多简陋,他们都非常注重把自己的家布置的温馨又文艺。冯骥才嗜好读书,喜欢音乐,他的画艺很高,他把密会中偷听的钢琴曲视着一场听觉的盛宴。想不通,外面形势依然严峻,竟然还有这样些人,不可思议。 在我看,让他能够走出这十年险滩激流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有着非常清晰的历史意识,他与妻子在困境中还不忘记说,这样的日子还有多久?他在地震中不忘记把当天的日历保存,他还拍照留存灾情,当时这样做的能有几人?最为重要的是,他成为了一个秘密写作者,他决心记录下当时的人和事,他把自己定义为历史的见证者。就凭这些,他能顽强的一路走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历史的见证者。
《无路可逃》读后感(四):回忆中的历史
看了想继续看下一本的小说
文章写了作者文革时期的遭遇,开始的2篇是按照时间继续,后面的部分大概有专题,如租房、写作,围绕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概是经历太过恐怖,如果敢于回忆的,基本都是写别人的不幸遭遇吧,也有可能是作者自身不是习惯在公众面前袒露内心的人,涉及自身的经历,大概就是开始帮助邻居二奶奶逃过一劫,在自己被抄家时冷静对待,兢兢业业的为社里找生意,面对灾难时大部分时候有幸运眷顾,自己参与的“坏事”仅有参与审理苑会计,结果她自杀了(当然如何审问,自己的做法没有细说)
文笔简洁、没有过分煽情、没有叫惨,没有故事性的起承转合、就是平淡的,人突然变得和狗一样了。但文革令人的小心谨慎、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写文章时主动的自我阉割、周总理去世的绝望、四人帮破灭喜庆时姐夫的去世,到处藏过于不和时宜的写作,同事的背叛、上级的火炭却只能忍,不能反抗,都感到无路可逃,阴郁,喘不过气。
作者大概是一个灵活、会来事、的社会人,回想起书中的“我”,虽然被抄家、有结婚时红衣服都不敢买的小心谨慎、但总体是在文革中保住了内心,没有害人。文中的“我”,面对抄家冷静灵活、承担起保护妻子的重任、没有揭发朋友、也有二三知己、虽然当时文学艺术贫瘠,但幸好有沙龙、有人交流,生活中可以因为跑业务不需要在单位呆着,可以喘口气,精神上可以偷偷写作,可能是回忆吧,总之一家人相濡以沫,妻子的可爱、朋友的扶持、文革就这么熬过来了。
《无路可逃》读后感(五):文学和艺术 唯一的退路
二十多年前,1995,96年,我跟一位朋友,常陪张开济老先生去潘家园的旧货市场,淘旧门板床框。我们偷笑老先生实在是“傻”,花上两百块买块别人家门眉上的东西,就因为上面有雕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故事,认为老先生太容易被骗,让我们震惊的是,老先生居然买了一屋子的门板床框,就为了把水浒、三国的故事凑齐!那时候一二百块钱,可不是一顿饭钱,那可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的饭钱。有这个钱,改善生活也不会去买个破门板的,我们根本不懂那门板上的美好。
我姥姥家是商人,我记忆里她在世的时候总说的一件事,就是除四旧的时候,她和舅舅怎么一起把家里的铜钱,趁天黑从窗户往外扔,如何把家里传下来的瓷器啥的几块钱卖给典当行,就怕被抓个现行!我觉得这有什么,也不能当吃喝,没就没了,至于总在那唠叨这个痛失么?!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名词叫“古董”。
我觉得自己前半生一定错过很多:错过了缘分,错过了机会,错过了对的人,一定还错过了很多美丽器物。全因为不懂,没有珍惜,无知而无畏。其实,文革的十年,不仅仅那十年的破坏,还要向后十年,让文革末,甚至更晚出生的我们,对文学、艺术,在最好的年华里,没有认识他们的机会。即使放在眼前,也看不到艺术的美好,我们更加可怜。如今的世界,可不再缺少艺术和美,就等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冯骥才讲自己的文革十年,几度放下书不想再看,那个时代的故事看着让人心塞。但还好,总有艺术和文学陪伴,在小小十平米的房子里,读书让他觉得自己“很富有”,还能让自己的故事继续。当我们无路可退的时候,唯有读书,让文学和艺术的美好,治愈孤独的灵魂,让心得到慰藉。
《无路可逃》读后感(六):记忆禁区
关于文革的作品不多,或者说我读过的不多,似乎它是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区,但就像不能讳疾忌医一样,腐烂的创口应该彻底清理,哪怕鲜血淋漓、痛彻心扉,否则就是养痈为患,最后会危及生命。
文革是对人的摧残,人的个性、尊严、理想都被狠狠践踏,每个人都露出狰狞的一面,亲情、友情、爱情荡然无存,世间没有了温情,有的只是内心的高墙。
人性最初是善是恶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坏比学好更容易,所谓“未见好善如好色者”就是此理。文革给了恶行一个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土壤,恶行不被认为是恶行,于是作恶的人层出不穷,作恶的手段也花样翻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人没有了廉耻,社会也不问是非,善行得不到宣扬,恶人窃据高位。
但是文革最令人恐惧的不是善恶的不分,而是对社会的禁锢,人们没有了自由,无论行为还是思想。
“忽然车厢里的喇叭广播一条没头没脑的新闻说:伟大领袖的身体非常健康,经医学鉴定,伟大领袖至少活一百四十岁,他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
简单的文字,读来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浑身发冷如坠冰窖,这简直就是《一九八四》中“老大哥在看着你”的现实版,有种荒诞又恐惧的感觉。
幸好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确实应该感谢老天把我生在文革后的年代。了解文革,让人更易理解现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是每个活过文革和没有经历文革的人的幸运。何为福气?“真正的福气是命运把你的一切肆劫一空后,忽然把你最渴望的东西扔到你的面前,如同饥寒交迫中一个热烘烘的馍。”
《无路可逃》读后感(七):文学记录历史
冯骥才口述史第一本,是从不可说开始的。冯骥才是 42 年出生的,比起陈凯歌的 52 年出生,在不可说的几年里恰好是对立面。所以看《少年凯歌》时痛哭流涕,看《无路可逃》却是战战兢兢。他的文字不如陈凯歌那样富有文学性,可能是口述的缘故。
他说“可靠性和抗压性成正比”。在不可说的时候,人的本性最容易被释放,想落井下石的很容易动手,譬如几个小卫士守在爱说梦话的老师身边记录他的梦话,以此来审讯。对比起来,善良的人性也会显露一番,遇见在画里西风刮倒东风、竹子暗喻蒋介石这般上纲上线的行为时,为不认识的人说一句辩护的话,也是助人躲过一劫。
好像生活里处处有雷,时刻需要注意。因为想要记录下那些没有挨到最后的人,他开始用文学记录,这时候文学是自由的,因为不能发表,就随便写,但又很危险。为了不被发现,他把里面的人物都提成外文名,但还是很危险,就换细笔、到处塞,甚至塞到自行车里,自行车被扣,他感到紧张,拿回来后又冲进厕所。若是不小心感叹一句毛xx的画提起来像火腿,就得趁着天时地利抖言语上的心机。某位一句顶一万句在蒙古那啥后,谣言四起,清查谣言查到他家,最后因为对面不小心说“这个谣言我们早知道了”从而从命悬一线到甩锅回去。时刻警惕封资修,耳朵比嘴巴可靠,祸从口出。但即便不说话,“忆、摆、查”也能将招手姿势特别的老工人找出来——真真是对面阵容当过军官的。
“忆“:日常生活中找敌情;“摆”:揭发怀疑对象;“查”:内查外调。
单位里的会计被疑贪污,不肯承认,人人施压,最后上吊在家里。他也“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因为自己也是施压的一份子,不表态就代表反动。送小卫士们上山下乡时整顿纪律,他拦截一位大娘,手臂被咬上印子,“心里总有些愧疚”。“当时,我无论站在生活什么位置都被扭曲着。”
书里居然还提到了《春月》作者包柏漪,在不可说的后期来他家看到他临摹的半卷《清明上河图》给他跪下。
《无路可逃》读后感(八):期待不回避过去的一天
无论是豆瓣读书里标记的想读、微信读书APP里深不见底的书架,还是静置书架很久甚至连塑封都没有拆的图书,想读的书真是不计其数,明明有一堆图书嗷嗷待哺,还不停地加入新书,想读列队的小伙伴总是只增不减,真的不知道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认真和所有想读促膝长谈。这么想来,能在某一时刻安稳地读上一本也像冥冥中的缘分。在这个五一假期,我遇到了另一个冯骥才。
人类在灾难面前显现的高光和阴暗在书中也没有缺席,妻子宁愿坐牢也坚决不供出谣言的上一个传播者,冯单位阴险的王姓掌权者等等。在灾难面前,我们能看清人是什么,也能看清人究竟应该活成什么样子,我希望自己能活成冯先生的样子。
《无路可逃》读后感(九):“无路可逃”的时候,该做些什么--读《无路可逃》
1
这是一本不厚的书,读前却被我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毕竟描述那段狂热荒唐岁月的书,在能找到的不多,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刚好是“1966—1976自我口述史”。那么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2
就像暴风疾雨,虽然天会先有点变灰,先掉下几个雨点,可是当真的来临的时候,又是那样的猛烈,席卷一切。也许还想着明天如何下个月如何明年如何的时候,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温暖安全的家,被突然冲进来的人反复抄家,之前珍视的物品,成了“四旧”甚至是罪证。熟悉的人们,突然就成了敌我矛盾的双方,甚至要将对方打到在地,再狠狠踩上几脚。都变了,脑筋如何能转的过来,如何能适应的过来?
3
我也觉得,人性本恶,来源于自私以及窥探他人隐私等心理。在朗朗乾坤之下,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也许并不会显现出来。但是迅猛的风暴裹挟之中,也许突然发现,这些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做出来,甚至成了体现自己觉悟和“革命性”的体现。无论是背后打小报告,还是冷不丁打开收音机看有没有“收听敌台”,都让作者一遍一遍地领悟到人心可能的险恶。
4
如何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呢?作者好在有美术和写作的功底,可以寄情其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为自己临时觅得一小块喘息之地,虽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机缘巧合,可以得到一处较为僻静的住所,尤其是拥有一位兴趣相投的人生伴侣,一起将住处构建成一处艺术“世外桃源”。也许门外有的人今天还在批斗别人,而明天却变成被批斗的对象。然后人类对于艺术,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永恒的,反过来也给人以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5
偏偏老天还要给作者再加一难,让这个从无到有的“世外桃源”一下子毁于76年的那场大地震。从66年被抄家的“无”慢慢变成“有一些”,再到76年的归零,这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一家三口毕竟都活了下来,人活着,就有希望,就又可以重新再来了。
6
不出所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粉碎四人帮”后的故事,作者偏偏要选取描述他的二姐夫在得知此消息后,因为太过兴奋,竟然因为过量饮酒而酒精中毒,不治身亡。他的二姐夫熬过了慢慢长夜,偏偏再黎明到来之时,离别了这个世界。幸存者唯有好好生活下去,别的还能说什么呢?
《无路可逃》读后感(十):读后感
那场浩劫改变了太多人太多人,改变了加害者,也改变了受害者。父亲2000年去世,到现在20年了,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为什么父亲去世后,身边的亲人突然“不亲了”?为什么亲人们说话这么尖酸刻薄,侮辱加讽刺?他们的答案是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说出身不好,生活也困难,还不让上学。
当时的我尽管只有12岁,此前由于家庭和睦,生活还算可以,人生过于简单,也由于年少的不谙世事,父亲的去世让我一下子突然看到人赤裸裸的另一面;我惊愕、意外、不可理解,但必须接受,因为现实是强制性的,人活在现实里,不管现实变成什么样,首先都得承认他。进入青春期后,面对亲人的侮辱讽刺我问他们为啥不讲理,得到的答案是他们的理就是理,没必要和我讲理,我也只好与时俱进,由一开始的骂就听着到后来的对骂,他们总说“老的无过天无过”,说话自相矛盾,毫无逻辑,母亲也改嫁了,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自卑,我无助,这种生活让我无心学习,我的前面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无望的路,一条没有路标、无处询问的路,一条看不见的路。。。。。。
我天性不愿占人便宜,更不愿别人认为我占便宜。我天性不愿意伤害别人,宁愿自己受到伤害也不想伤害别人。为了远离不好的人和不好的回忆,我还是得出去打工啊,不然能去哪里呢,可是,打工受伤,少了几根手指,又成了残疾人。父亲那边的亲人和母亲这边的继父又开始说这说那了,真的难受,心寒!从2000年到我2009年受伤的这将近10年,我从一个小男孩到一个大男孩,从一个“完人”到一个残疾人,由阳光开朗到极度自卑,10年!命运对我开了一个多么残酷的玩笑。我还能改变现在的生活吗?怎么才能改变呢?我无法理科回答自己。以后的10年,我需要仔细想一想。
后来还好,嗯,我又参加了高考、考研,最后也读到了博士,这一路走来,我非常感谢母校的同学和老师,他们给了我比亲情更亲的温暖,同时,我也认识到,前面亲人说的小时候就是那场浩劫,视一切人类文明为敌人、泯灭良知和人性的大革命。有的人经历过伤害后,会记住这份伤害,生起慈悲之心,感恩生命和生活,而有的人,会让自己受到的伤害一直“传染”下去,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冯骥才的《无路可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人不能像机器一样不思考,必须时刻反思自己,培育自己的善良之心,对世界有一个“敬畏之心”。正如作者所说,它的形态过去了,但它那又苦又辣又奇特的因子已经浸入我们的生活深处和生命深处。这决不仅仅是昨天的结果,更是今天某些生活看不见的疾患的缘由。我们要做的就是反思,然后,不可以再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