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锦集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是一本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 [荷兰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一):读《菊与刀》
刀与菊,两者都是日本这幅“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怡然自得……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二):评《菊与刀(精装插图版)》
这本书真是经典,值得一看。
虽然可能有些日本的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仍有只得学习的地方。
当日本人明白军国主义会带来失败的时候,他们作为战败国能够马上接受战败的现实,共同努力往经济复苏方面发展,从而在经济上重新恢复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这点令人佩服。
人要有目标,朝着目标笔直前进,不犹豫、不后悔。就算失败,换个方向,重头再来,人生才能不苟活于世,不留遗憾。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三):恩情社会与契约社会
我们小时候讲万恶的资本主义,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社会,作者对比西方和东方文化进行分析:东方世界是一个恩情世界,人从生下来就背负恩情债务(父母恩,师恩,党恩等),伦理定式思维就要求你以后必须报恩;而西方世界是讲究契约精神的世界,人们只认定在契约范围内责任和义务,之外的不会多顾及!比如:在中国别人向你借钱,别人还了以后,在债务上与你两清了,但他还欠你一份人情及恩情,但在西方世界还钱之后,他不会背负这份人情,因为他已经履行完了他契约范围的责任!所以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恩情)的社会,拓宽了说就是一个关系社会,文化氛围已奠定了基础!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四):日本人印象
对日本人的印象并不好,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身边友人日本留学的见闻;二是毕业时国内及公司周围的日企;三是书及媒体的报道;
印象最深的有几点:一是整洁有序,彬彬有礼;二是二战时侵略的疯狂和天皇一声令下的集体缴械;三是剖腹文化及性变态;
抗日神剧的热播加深了厌日情绪,但客观地看待日本人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来源有助于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是报恩文化;他们会无条件地效忠天皇,却不愿意随便接受生疏者的施恩;
二是耻感文化;不讲究是非,而看重自己的羞耻感;在西方是罪感文化;那在中国呢?快感文化吗?享受当下的快乐。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五):个人与民族社会
作者认为,日本人的生活处于来自社会的高度压抑之中。社会压力要个人隐蔽感情、抛弃个人欲望、要以家庭和团体民族身份面对社会。在社会压力对个人的苛刻要求中实现自我训练,克制感情。在道德思想上,报恩是重要的。恩是要偿还的,就像债务一样,要报答义理。同时受到侮辱或遭到失败是需要洗刷污名,有复仇或报复的责任。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受到侮辱,对于侮辱他们是非常的敏感的。所以在团队合作的过程当中,效率也明显降低。他们会因为复仇而感到民族荣誉感,走上自尊和民族荣誉的道路。臣民向上直接忠孝天皇,为天皇传令唤起忠。在1945年8月14日投降时,天皇宣布停战招书,他们全都服从,没有一个反对,他们没有用消极破坏的办法对抗,用无条件投降的巨大代价作为“忠”的表现。他们承认侵略战争是错误和失败的,因此希望在和平国家当中重新获得尊重,实现世界和平。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六):菊与刀 个评
凡事事出必有因,与其人文、地理、传统密不可分。就像有人可以为五斗米折腰,也有人宁死不屈;一个民族可以像野狼一样勇猛,也可以像猴子一样左右逢源。从小便对日本恨之入骨,但不乏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国土面积如此悬殊的岛国可以侵占我大中华?一个民族是如何做到人人敢死敢献身?
本尼迪特克多年的专研也使我有了不少的了解。菊与刀都是日本的形象,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又极度胆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制度完善,结合本国发展状况,日本大使从中国引进利于本土发展的礼仪制度,并强制改革。从此道德、荣辱、服从便深入人心。
脾气暴躁,如水晶般清纯,正义的捍卫者;生性冷漠,如阳光般温暖,善良的守护者。日本人一旦受恩于他人,便让这份感激价值“一般万元”,若是恩情令自己过于沉重,便让自己陷入麻烦。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往往不多管闲事。
其中还有很多细节自己还没弄明白,有机会要深入了解一番。对日本虽恨,却不乏可取之处。凡事还要理性对待。就像一个与大众皆相背而行,遇事多思考,就其本因,定可与其和睦相处,就会发现原来他就是比亚迪。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七):我所误解的日本文化
本书颠覆我对日本的认识,日本文化中会闪现中华的影子,但突变更多。
日本人不讲究『仁』,而更注重『恩』,而『恩』又包含『忠、孝、义理』。其整个道德体系是多分层、分散的体系,一切谜题均源于此。『忠』,忠于天皇、忠于将军、忠于兄长;『孝』,包含双亲、子女之间,范围较窄;『义理』,其独特之处,即包含社会责任,又包含对自己身份的责任。
有『恩』必有『债』,而偿债正是每个日本人背负一生的包袱。忠于天皇、对父母尽孝易于理解,而义理却常常是他们痛苦之源。因『忠』、『孝』、『义理』对象可能不同,难免会有冲突之时,他们甚至会选择牺牲正义而去成全义理。而对自身名誉的义理,使得日本人对名声格外注重,甚至无法正视竞争、常常过激。他们看中社会评价,甚至成员会因名声不好而不受团体内部成员礼遇。
日本孩童的教育也独具特色,幼儿时期的完全『不知羞耻』,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宽容,孩子完全不受约束。而到成年后的谨小慎微、承受过多条条框框,背负忠孝义理等过多恩债。儿时那种纵情无虑、完全自由的经验与成年后的种种束缚,完全是冰火两重天,使得他们常常紧张。从幼儿时期,他们便被灌输自尊,略微有点过度,使得他们从小便害怕嘲笑、害怕不被同伴认可,不被社会认可。
男女有别,男女首先是不公平的,妻子服从与丈夫,丈夫服从与父母,使得婆媳关系成为单方施压、单方受气的单向关系。同时他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也很独特,婚姻是独立与爱、性的,婚姻更像是家庭的事,而不是两个人的事。而对于爱,他们比较拘谨;对于性以及其他私人方面,他们的看法和形式都比较宽松,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人之常情』。
对于人性的看法也同我们迥异,相比『善恶』的二分,他们相信『温和』和『粗暴』,他们不把人生看做是『善恶』之争,而是看做不同行事规则间的转换,出发点均为善。这种无善恶斗争的价值观,似乎意味着没有坚守,极易发生聚变,极易颠覆其本身的道德标准,而这异常危险。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八):我们的邻居
1944年在日本投降之前,作者为美军所写。认识一个即将被即将控制的民族。
对日本人来说,忠于天皇,高于一切。天皇说战,就可以毫不犹豫发动战争,为天皇而牺牲。天皇说投降,马上就可以为了天皇的意志,平静的接受战败的局面;即使被俘的俘虏,他们心目中的天皇,都是正确的;即使反对战争的人也说天皇是被蒙蔽的,支持战争的人,也都是要说是为天皇而尽忠。
关于义理。“忠”和“孝”“恩” “报恩”这个概念跟中国的文化是相近的。在中国忠、孝之上还有仁。日本文化中,仁是没有地位的。日本人常常为了忠和孝、恩的符合“义理”,纠结。当然中国人也常常有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日本人这一义理矛盾使得国民性更极端。为报主公的恩,抛弃妻子去复仇。而后因为忠天皇(犯了法纪)而切腹。
不同。对于性,日本人持更开放的态度,认为婚姻和性爱享乐是可以分开的,这解释了今天亚洲的一大文化现象。教育方面日本人的小孩跟老人都不受拘束,然后是中年期受到的拘束较大。日本文化对于国民非常拘束,或者说是压迫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了,精神对于肉体的绝对控制,精神苦修。当或压抑达到一定的强度,他们精神就会得到极大的能量释放。比如为求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神风队,各行业的人求道磨炼,幼儿开始的冰天雪地里的锻炼。日本人提倡的那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力量的来源。
捍卫荣誉的耻感文化,日本人如果认为受到侮辱,那么复仇就是一种道德。美军战后对日本的高效占领,正取决于在这一点——较为开明的占领,保留了天皇。日本对于自己的觉悟,遵守得很彻底。全书最后一段话,日本对于“成功有效”的观察和信奉。深以为戒。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九):所有复杂情绪全部给予你
日本这个国家说起来真的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又爱又恨,爱这个国家的商品,美景,逐年飙升的境外游中,日本作为最热门的目的地一直雄踞高位,在日购物狂潮时时见诸报端。恨这个国家曾经在二战期间在中国施行了暴行,在战后也仍未认识到自身错误的行为,一次次挑战折亚洲被侵略国家民众的底线,激起高昂的民族情绪。
在这本《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中,作者也一再将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在所有的亚洲国家中,日本在唐朝时期曾全盘照抄过当时的盛唐文化,以至于在今日的日本街头仍能随处可见遗唐之风,而到了清朝末年,同样的闭关锁国遏制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国家,再被列强的炮火敲开锁国的大门后,日本通过自身的变革自强后,建立起新的制度,走上富强,并不断追赶着曾经的学习目标们,而彼时的中国在渴望重新复制日本的成功时失败了,并陷入了长久的混乱与战争中。而此书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仅仅是凭借自身的学术积累,依靠日本发布的宣传片、与日裔美国人的访谈以及战俘审讯记录,即完成如此精确的研究。
在阅读此书时,会发现很多不同于以往认识的日本国以及日本人,这个国家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下不断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后形成的本国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而这些文化的碰撞最后形成了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根源,作者还为读者详细阐释了日本人的“恩债”“人情”“义理”“忠孝”等理念,以及其他一些如幼儿抚养等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这两个在后世引发巨大反响的概念,是一次读过后就觉得略有震惊的读后感受。
原来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这样的不可理喻,是的,在作者笔下的日本人,因于大家设想的不同,与文化圈的行为差异,只让人直呼,原来你是这样的日本。是一个会惧怕竞争的民族,为了避免竞争就尽量缩小比较的可能,这取决于其脆弱的神经。不仅对于竞争不能够接受,只要能避免就一定不接触的日本,就能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举动都是被拒绝的,这可能会对被帮助人造成一种负担,被帮助人甚至不需要你的举手之劳。
中华民族对于大和民族的情绪有多矛盾与复杂,在阅读此书后,会发现原来大和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足够拧巴的民族,有着让人看不懂的那么多,和不能理解的那么多。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读后感(十):菊与刀,文人与武士
拖了一个礼拜,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btw,最近萌生了想要慢下来的想法,也想要把以前看过的书再重读一遍。如果真是如此,这本书定是要再看一次的。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战争时期,非实地考察。
二:日本与美国文化比较
三:各安其位(等级制):辈分、年龄、性别
四:明治维新:武士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复兴,日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
五: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铭记恩情,有恩必报,不善麻烦他人
六:难以承受的义理
七:斯嘎多式的人之常情:不排斥肉体享乐,又提倡严于律己
最近与日本朋友打了不少交道,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仍然深刻体会到菊与刀中所说的日本文化差异,当然也有一些新的认识,比如:
1.深怕给别人添麻烦:只有日本朋友会在离开时说真是麻烦你了,也有一次,他们提前到了,比约好的时间早了大约30分钟,于是十个人就在太阳最热的下午时候围着我们公司附近在转圈,要不是我恰好在一楼看到他们了,他们也不打算提前跟我打电话告知。
2.日本企业的特点:同日本企业合作真是一个慢的过程,直到现在还没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合作。但相对而言,日本客户似乎更忠诚。一年多了,这些人还是这些人。听日本朋友说,日本尤其是大公司做决策真是一个相当慢的过程,需要多方考究,也需要层层上报,但是一旦他们下了决定,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可以参考:软银投资阿里巴巴。
3.礼貌:真是喜欢日本女孩子,不管年纪多大了,还能笑得很真诚很好看。(哈哈这句话似乎有点毛病。)每次过来的日本客人也都是很客气,每次都还会带些小礼品,虽然韩国朋友也会,但是韩国姑娘没有日本姑娘这么温柔的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