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探西游》读后感100字
《煮酒探西游》是一本由吴闲云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一):听完了
把这本书听完了,看书累眼睛,嘉庆一个相声演员讲的,还不错,京腔儿,还可以吧,南无,般若,这些词读错了,可见此人对佛教不甚了解,但是讲故事的能力还不错,至少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过这还要归功于吴闲云,刷新我对西游记的认知,当小说看当笑话看,都可以,但是绝对可以反映真实的社会,无论是明代还是现代很多道理都是通用的,所以这本书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读过之后至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西游记的思路, 不同以往,不同电视剧,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西游记一个神话故事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也是我之所以听的原因,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西游记是四大名著,听了之后多少还是有收获的,不管是瞎扯淡也好,一般人也扯不出来,作者的逻辑思维绝对缜密,至少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就当是娱乐了也是寓教于乐,所以还是会推荐给周围人的。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二):年前突击刷书
刷完吴闲云《煮酒探西游》,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年一版一印~
最早知道这些文字,是几年前老师上课提及,当时我还很矜持的继续听课,下课才去找连载;而后又在某马拉雅听书听过几段;这次某当双十一购得,因为该单有本预售书未到(明天才派送),本想到齐一起晒,不料已看完一本~
查查豆瓣,这本书有0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版,又一次拿到民建社的书(年初读过该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纸质还是老样子:厚实,不光滑~
本书结构简单:序、前言、目录和声明(本书讨论范围仅限西游记)不占页码,正文81篇290页,三篇附录加后记到304页~粗粗算来,三页半一个篇目,其中有几个故事,例如讨论唐玄奘的生父以及牛魔王夫妇三人较长,跨越了几个篇目~当然,其他篇幅作为连载博客更合适宜,某幽看来则略短~
书中有些篇目,乍听得结论,似乎脑洞过大,然作者可令逻辑自洽,作为一本解读西游记的作品,闲暇读读,未尝不可~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四):这是有生以来最毁我三观的一本书
被央视电视剧《西游记》洗脑的我粗读过小说原著,当时的印象是毁唐僧(是个胆小怕死磨叨的小人形象)。可看完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的感受是:毁悟空(悟空没那么神通广大)、毁沙僧(与王母娘娘有染,被玉帝贬下天庭),毁嫦娥(与玉帝有染),毁玉帝(道派大boss,与如来明争暗斗),毁观音(狠角色,替如来办事,设局让李世民令唐僧去取经;有时还存有异心),毁如来(佛派大boss,让唐僧去取经实质不是普渡众生是为扩张地盘争夺更多利益),毁所有神仙(神仙区别于妖怪是在于神仙有编制;神仙也不是长生不老的,要靠吃蟠桃、吃金蝉子的肉来延年益寿;闲暇时跟妖怪一样要吃人,甚至吃小孩心脏;神仙也有情欲也会苟合)……简直是毁童年!毁三观!毁人生!毁社会!毁到渣儿都没了!但回头细想,其实小说并未毁什么,只是我们原先被主流思想先入为主而已。小说只是以极其巧妙的神话手法,写尽了人性阴暗面与人间丑态!人性与现实世界原本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才真正堪配名著经典。
话说这个作者,真是个犀利毒辣、幽默风趣的文学评论者,又是个思维缜密、心细如针的福尔摩斯,更是看透俗世红尘愚痴贪嗔的智者!是道破天机的僧侣,又是喊出国王没有穿新衣的小孩!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五):看似荒诞实则在理
《水煮探西游》 吴闲云 此书十分有趣,颠覆我童年以来对西游记的印象和看法。小时候莫名其妙的喜欢看西游记,逢年过节,暑假寒假,电视里总能看到,而且每次看的都是津津有味,成为了小学阶段最大的快乐之一,到初中差不多就不怎么看了,偶尔切换到某个频道在播也会重温那么一小会儿,但兴致已经不高。 早听说西游记原著与电视剧大有不同,虽然没有读过原著,但大概也猜想的到,毕竟书上的东西,一旦拍成影视,总会大打折扣的,尺度也会小很多。吴闲云的这本书,以原著为依据,撕掉了各种伪装的东西,将西游记的本来面目赤裸裸的呈现。 以前觉得是神仙和妖魔鬼怪的故事,离现实生活十分遥远,所以也从来不曾和社会实际放在一起思考,仅仅是作为神话故事来理解。吴的分析十分震撼,他以极其严谨的逻辑推理,抓住西游这部小说里提供的各种细节,依据且仅依据原著上提供的各种证据,进行严格分析和论证,得出了许多让人吃惊的结论。这些结论看似荒诞,但推理过程却十分在理,让人不得不选择相信,原来这才是西游记的本来面目。比如唐僧是金蝉子十世转世,经过他的严格推理,唐僧前九世是被当作长生药供给佛界4000全体成员食用的,再如沙僧是跟王母娘娘有一腿才被玉帝贬下凡惩罚的,唐僧的亲生父亲其实是那个水贼而不是那个状元陈光蕊等等之类的。 西游记从来不是讲历史和神话,而是在呈现最世俗的人生。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六):《煮酒谈西游》知识点摘录
1,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yu)必成灾。
2,唐僧的锦斓袈裟卖五千两,九环锡杖卖两千两。
3,阎王有十殿。阎罗王属于其中之一。
4,几贯村钞,村钞比喻臭钱。
6,慈航道人,观音,根据佛教的典籍记载,观世音一开始是男儿身修行的,后来传到中国才变为女性的。
8,唐僧小时候的乳名叫江流。
11,如来佛降服孙悟空后为之宴会取名“安天大会”
12,猴王头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黄金甲。
13,花鸨,古时认为它是最为低贱的鸟,常比喻淫贱之人或者妓女。
14,西游记中的嫦娥,在神仙界中,被称为“风流仙子”。
15,卷帘大将被下放到流沙河,并每七日受飞剑穿胸肋百余下。
16,唐僧是这么骗孙悟空带上紧箍咒的。
17,如来佛给了观音菩萨三个紧箍儿,叫做金紧禁。
18,梨山老母不思凡。
19,可以延长寿命的食物:蟠桃、人参果、唐僧。
20,度牒,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
21,《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是圈儿。能收走所有兵器。
22,地涌金莲,原产于云南。
23,大鹏精是如来佛的舅舅。
24,取经从头到尾,沙僧总是说,我看着师父,当师父被捉走后,他又说,我看着行李。
25,如来佛的弟子下山为别人念一遍经,可以收回三斗三升米粒黄金。
26,其实取经途中,猪八戒是挑担挑得最多的。
27,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悟能,挑担有功,做净坛使者。
沙悟净,登山牵马有功,为金身罗汉。
28,佛组织有规定,凡女性,今生不能成佛,要成佛得下辈子超生为男孩。
29,寺庙的正当收入:香火、供品、功德钱。
《煮酒探西游》读后感(七):《煮酒探西游》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西游世界
《西游记》应该是我最熟悉的四大名著,当然对于他的熟悉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电视剧。而小说只有初中时读过,当时觉得每一回合的结构太过相似,觉得重复就,无非就是遇到一座山/房子/河等等,碰到一个妖怪,唐僧被捉走了,孙悟空去救,失败了就是猪八戒,或者去搬救兵。当然,还是受电视剧影响最大,但一直存在一些疑惑,只到读了此书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一、孙悟空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那么厉害,而西天取经时却连许多妖怪都打不过?以前,我一直以为神仙要比妖怪厉害,孙悟空既然能打赢神仙,为什么打不赢妖怪?要解答这些疑惑,应该先弄清神仙和妖怪的区别,如何衡量神仙/妖怪的实力,从而才能较为准确的衡量孙悟空的真实实力。
首先是神仙和妖怪的区别。我最初一直以为妖怪就是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东西修炼而成的,还经常吃人。而神仙就是有人修炼而成的。然而本书作者指出,天庭二十八宿,全部都是动物,但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神仙。孙悟空、猪八戒也都是有着动物的外表,那他们为什么不算妖怪?通过分析,作者指出神仙与妖怪的区别是在于有没有获得“编制”。这个可以从孙悟空的发展来说明,最开始玉帝称孙悟空为“妖猴”;后来又封他为弼马温,太白金星说这叫“收仙有道”,说明此时的孙悟空就是神仙了;再后来,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不干了,于是李天王、哪吒围剿他时,称他为“泼妖猴!”,此时孙悟空又变成妖了;再后来,玉帝答应封他为齐天大圣时,他又变成仙了。这段时间,孙悟空法力、技能都没有明显的提高,可是身份却在“妖”和“仙”之间反复转换,可见神仙和妖怪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编制”,跟实力无关。这说明,神仙并不一定要比妖怪厉害。
其次是神仙/妖怪的实力划分。本书作者由低到高来排个序:1.有一定的武艺;2.有一件称手的兵器;3.有一样超强的法宝;4.有较高的法力;5.有自己控制的较大的势力范围。拥有的越多,就越厉害。而孙悟空,有出色的武艺,有一件厉害的兵器——金箍棒,金箍棒虽然是神兵利器,可以替代部分法宝的功用,但主要还只是一件兵器,所以,孙悟空就最多只能算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神仙或妖怪。而有些妖怪,如青牛精,法力一般,但在有法宝的时候,把孙悟空打的屁滚尿流;一旦失去了法宝,就被孙悟空打的屁滚尿流。还有一些有法力的神仙,如镇元大仙,就不再使用武器、法宝了,直接一挥手,连人带马全装袖子里了;而如来佛一巴掌就压住猴子了。最层级的神仙就是那些拥有自己势力范围的,例如如来佛拥有整个佛界,玉帝拥有整个神仙界。所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有很多打不过的妖怪。
二、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弄清《西游记》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本书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西游记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从更深一层次的来看,可以理解为如来佛的势力扩张之路。
我们知道,要想取经和传经效果最好、速度最快、范围最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最好的方法就是由上向下推广,得到最高领导人的支持。所以选择从唐太宗着手是最优选择了。于是就有了唐太宗游地府一事了。作者认为背后有观音菩萨操作,理由除了前面的传经效果最大化之外,大致还有这么几条:1.唐太宗在地府受到阎王、崔判官的“尊敬”,要知道,唐太宗虽然是皇帝,但在神仙眼中他也是一个人,并且现在还是一个受阎王、判官管理的鬼魂,试问上级(神仙)如此“优待”下级(凡人、鬼魂)必然有不合理之处。2.在崔判官取生死簿时,篡改了唐太宗的阳寿,原文写道“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将簿子呈上” 。试想,如果没有大人物的指示,崔判官会冒如此大的风险?3.送唐太宗还魂时,为何在他地府时,屡次受到鬼魂的惊吓?试想,如果没有背后的指示,那些鬼差、小吏们能让阎王尊敬的客人受到惊吓?4.在唐太宗走到贵生门时,判官嘱托他要做水陆大会,超度冤魂,普谕世人为善,这样才能江山永固。唐太宗经过这么一遭,肯定会重视佛教了,提倡佛教了,所以他一回阳间就开始准备水陆大会了。而在水陆大会之时,观音菩萨及时现身,告知唐太宗,只有大乘佛经才能超度地狱的冤魂,而大乘佛经则需要唐太宗派人去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取经。
而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水陆大会的主持人唐僧身上了,那唐僧是自愿去的吗?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受唐太宗所托的,文中徒弟问唐僧为何要去西天取经时,唐僧说道“我已发了宏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这说明唐僧本意是不想去的,而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当然,他去取经,如来还是给了很多奖励的,一开始给了锦阑袈裟和九环锡杖,并有许多神仙暗中保护唐僧。并且成功之后,还有可以成佛,由凡人成为神仙。
读完《煮酒探西游》,我有一种以前读的《西游记》是白读了的感觉。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用逻辑推理向我们讲述了《西游记》背后隐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