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锦集
《胆小别看画 2》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胆小别看画 2》精选点评:
●很有意思,吃了茶大的安利
●2019.4.7补评。很喜欢德拉罗什的《简·格雷的处刑》这幅画,觉得妹子真的好美,虽然她的结局很可怕,但这幅画有一种神圣感。埃舍尔的《相对性》这幅画很有名啊,手游《纪念碑谷》的参考就是这个吧。德拉波的《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我还挺喜欢的,让我想到了电影《加勒比海盗》里面水手被人鱼伏击的片段了。艾克的《阿诺芬尼夫妇像》有一种诡异的氛围,我也喜欢。
●中野京子的文笔简直太勾魂!这个系列的选题角度也很有趣~
●完全意外的好!中野京子成名系列,写的透彻、八卦和故事也很有料,而其对名画的评述,在已泛滥的解说中独辟蹊径——虽恐怖系列有些噱头之嫌,但书捧在手中却能一个劲地充满期待地看下去。。。足见其雄厚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艺术鉴赏力。特别喜欢她对:老勃鲁盖尔、埃舍尔、伦勃朗、勃克林、米格伦这几幅作品的评述。看罢,居然少见的想购入全套实体书
●关注到这个系列的书是因为有次在东京旅行的时候,上野公园内的一个美术馆大排长龙,当时日语还不怎么好,只能看懂“可怕的画展”大概这么几个意思,还以为是鬼屋或者伊藤润二的那种恐怖漫画展览(脑洞也是大),后来看了宣传册搞明白了,就对这个作者的书很有兴趣。四册全看完了,个人觉得如果赶时间的话可以直接看第四本,基本上前三册的一些精华画都收录在第四册,且第四册的叙事手法更具有可读性。至于画恐怖在哪里,其实作者写的内容和绘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在讲画背后的人物的命运,王朝的兴衰和时代的悲喜(当然不一定全对 作者只是浅尝辄止),看完这套书我立刻买了一套欧洲史……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适合入门者阅读,在名作里找到很多小故事,让看画变得更有趣,也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历史,看画没那么简单~~就是书太小,要是16开更酷了。专业人士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点评吧。
●喜欢[相对性][阿诺芬妮夫妇]真的很多画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要大打折扣的!
●如果不是她说,真的看不出来这么多门道。感觉很多画都和传说和圣经分不开,缺乏背景知识真的看不懂。
●看了封面上那副画,我都觉得自己脖子痒。
●仍然看画~故事及解读画中人物的情感感受等很棒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一):画中的故事
200718 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在ICC楼下INK PARK看完的。平均每天用一个小时看两幅画。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德拉罗什Delaroche的《简•格雷的处刑》(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in the Tower of London in the Year 1554)、米勒Millet的《晚钟》(L'Angelus)、埃舍尔Escher的《相对性》(Relativity)、德拉波Draper的《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Olysses and the Sirens)、艾克Eyke的《阿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Marriage)、汉特Hunt的《少女夏洛特》(The Lady of Shalott)和勃克林Bocklin的《死岛》(Island of the Dead)。 200411这是一套书,总共有5本。由B站Up主摄影师忻力在200314一期《这幅画隐藏了泡妞最终极的套路?》节目中推荐。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二):艺术八卦史
中野京子的书是关于绘画方面的普及读物。寿司国人写的书很有特色,中野京子、宫下规久朗、高阶秀尔、髙畑勋都很类似,擅长以小见大,用显微镜观察方式分析画,有点小品文的意思在里面,其中中野京子写的最好玩。
之前一个系列是名画之谜,这个系列是胆小别看画,共四本。我的建议是:值得看,银子多可以买,否则借来看就可以了。
我从图书馆借了第二本,可以理解为高阶版历史花边新闻。比如,在图二卡洛斯二世肖像篇中,作者吐槽了哈布斯堡皇室近亲结婚的混乱血缘,而到了西班牙历史上最出名的那幅画《宫娥》篇中,她没有像其他作者一样分析委拉斯开兹的画风和画中主角玛格丽特公主的人生,反而把目光集中到画作角落里的侏儒,关注宫廷数以百计的弄臣的生活。再比如在韦罗基奥的《耶稣受洗》篇中,她也提到了那个流传已久的传闻:韦罗基奥是达芬奇的老师,在这幅耶稣受洗图中达芬奇作为新人弟子首次用油彩替老师画了一个天使,而正是这个如奇迹般亮眼的天使盖过了老师的画技,至此,韦罗基奥惊异于弟子达芬奇的才能,从此挂笔不再画画。大部分艺术史的书中韦罗基奥永远以达芬奇老师的身份出现于书的角落里,这是一个平庸师傅与天才弟子的故事,韦罗基奥的故事结束于这个天使,从此史书把聚光灯照在他的徒弟身上,他黯然退场。但在中野京子笔下,以女性作者独有的温情加了一个happy ending:“工坊持续繁荣,他和列奥纳多的关系也没有恶化。也许这正是大家的伟大之处。”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三):摘
“这个洗浴和今天的意义大不相同。由于梅毒和鼠疫的流行,中世纪的公共浴场自16世纪以后数量剧减,医生们认为身体一旦沾水,毒素就会浸透皮肤,导致头脑迟钝,身体虚弱。结果当时的人们都陷入了“恐水症”,不但平民身上满是跳蚤,就连王公贵族生洗澡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大家都用香水来掩盖体臭。”
前阵子看一个宋辽金时期的央视纪录片。里面提到宋朝人(国泰民安有钱开始折腾,各种发展)天天沐浴,不同于欧洲人不爱洗澡。每次香水的文案都写欧洲人不爱洗澡所以喷香水。就想,干嘛呢,天天打牌派对没时间吗?看到这里才串起来哦。
特洛伊王后生下儿子帕里斯的时候,梦见国家灭亡。弃婴山林却被救成长。此时的天界,珀琉斯和忒提丝正在举行婚礼。诸神中他们唯独没有邀请厄里斯—因为她是“争吵与不和的女神”。怀恨在心于是向宴席上投掷了一个金苹果,上刻着“给最美的人”字样。赫拉、雅典娜、维纳斯为金苹果争抢起来。宙斯的儿子赫尔墨斯(墨丘利)带着三女神来问帕里斯。作为胜出的回报,赫拉允诺他广阔的领地和强大的权力,雅典娜承诺给他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维纳斯则可令人间第一美女—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爱上他。帕里斯当即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不过他虽充分领略到了爱的愉悦,可斯巴达人为夺回王后,开始攻打特洛伊。因帕里斯的裁判而遭受委屈的赫拉拉和雅典娜当然和斯巴达人站在一起。正如当初的预言,特洛伊灭亡了,帕里斯重伤而死。(简摘)
妈呀,以前对这个故事全部是碎片化的,比如人神之战,比如特洛伊木马,比如拉奥孔。突然串连起来。记得小时候林散的看过希腊神话。有机会可以再看一遍。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四):人在画前,最坦诚。
今晚花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把《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这本书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德拉波的作品《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不是3人,而是7人。她们脖颈以上是美女,从胸部开始则是鸟身(所以像鸟儿一样歌唱)海妖们用美妙的歌声使船上的人们陷入忘我之境,然后将其拖入海中淹死,或者使船撞上礁石。我想,那种声音一定是唤起了听者心底里的忧伤和尘封的痛苦记忆了,这幅画刺激着我的想象力,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画作以外的东西。记得之前在微博上有人说周深唱《大鱼》的歌声仿若海妖之音,我觉得有点接近,慢慢听,是一种空灵辽阔的悲伤旋律。
《胆小别看画 2》读后感(五):是别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
Life is not always what we want it to be. We fight. We cry. And sometimes, we give up. But in our hearts, we know it's still love.
生活有时不尽如人意。我们挣扎、哭泣,有时甚至放弃。但内心始终充满爱。
2月11日,我花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把《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这本书看完了,本书共解读了22幅西方画作,引发我思考的有9幅。
1.悲哀:《简·格雷的处刑》德拉罗什
画中的女子号称“英国第一位女王”——简·格雷。不过,她登上女王宝座仅仅9天就遭到废黜,半年后被处死。死时仅16周岁零4个月,正是鲜花般绽放的年龄。她那副姿态如同脆弱的白色花朵,凋零之前的美丽与芬芳冲击着观众的内心。如果你不了解她的生平,你也许就感受不到这一幅画中所弥漫出来的凄凉气息。你一定想问,简为何会被处以死刑?因为她是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孙女。故事太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只能说,她的出生,她的血统就预示着她的结局。
2.深刻:《晚钟》米勒
乡村日暮时分,夕阳下的草垛、贫瘠的土地、妻子双手合十、丈夫低声祈祷、钟声明亮悠长...吃不起面包的贫民以马铃薯为主食,手推车上的袋子里的马铃薯准备拿去卖,而脚下小篮子里的则供自家果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幅终日劳作后的感恩祈祷画面,然而,根据达利散文稿的合集《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得出的结论认为此画表达的画面是将死去的孩子下葬之后,母亲祈祷,父亲哭泣的情景。
3.无语:《宫娥》——委拉斯凯兹
这幅画在17世纪时被称为“家族肖像”或“国王一家”,的确,简单看你会发现包括镜中的国王夫妇在内的宫廷“家人”们的群像,这不过是宫廷日常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一个场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为了塑造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通常会安排一些具有对比性的人物进行衬托。
比如画中在当时被称为“供人消遣者”的弄臣们(矮人、大胖子、巨人、畸形、傻子、小丑、黑人、混血儿等等)不过,同在宫中的奴隶和下人相比,他们的待遇以及衣食起居方面相对优厚一些。
他们是王公贵族的“装饰”,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或者财富而被豢养起来的。因为在奴隶市场上,这样的残疾人的价格如同现代宠物市场上的珍贵品种一样,价格非常昂贵。而这幅画中弥漫着将活人当做玩物的“时代空气”,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无语的恐怖。
4.头皮发麻:《相对性》埃舍尔
初看这幅画的我当时只觉得和游戏“纪念碑谷”的画风很像,觉得有点好玩。但仔细看,你会发现画家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个颠覆常识的世界里,又或者说是令人惊讶的异次元空间里,是喜悦、是厌恶、是赞叹、是兴奋、是不安...也是恐怖,任何人都不可能搭起来这样的建筑。
画中登场的人物多达16个,每个人在楼梯的外侧和内侧都不在乎地上上下下,站立的位置相当“非现实”,而且外面景物的水平线也不同寻常。最突出的就是楼梯了,这些寻常的楼梯不同寻常地朝多个方向延伸。不过大家知道吗?在各种各样的宗教故事或神话传说中,楼梯具有“连接不同世界”的功能。
作者认为,楼梯连接着天和地、乐园与地狱、未来与过去、此生和来世等等。上楼梯意味着接近神灵,也是通往明天的道路,意味着上升与超越。相反,下楼梯则意味着贴近恶魔,回到过去。16个人就是这样在同一个空间里生活,并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从我们这个世界,观察绘画里的那些世界,实际上可能是那些世界正在观察我们。听完作者的解读,我真的觉得头皮发麻啊...
5.残忍:《伯利恒虐杀婴儿》勃鲁盖尔
16世纪尼德兰的普通村庄,严寒的冬日树叶凋落,枝条尽显,尖尖的屋顶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农民们颤抖、哀求、哭喊、好像有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没错,画家画的是所有基督教徒都知道的一个故事,画中描绘的正是《马太福音》中记录着的那次虐杀婴儿的场面。凡是被改画成鹅、狗或者布口袋的,都是被长矛或利剑刺死的可怜婴儿。
而在画面中心点位置,士兵们集中起来一齐用长矛猛刺的并不是家禽,而是无法逃生的婴儿。明白真相后,你便能感受到画面中那些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了。那些被残忍斩杀的婴儿、那些抱着死去婴儿嚎啕大哭着的母亲,也许是画家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很及时地调出了之前看的关于圣经的纪录片,视频中士兵们挨家挨户搜捕2岁以下的男婴时的嚣张跋扈和母亲们抱着孩子拼命逃跑和哭泣的画面。央美李老师说得没错,学习西方美术史,建议你先了解圣经中讲述的那些故事,因为大部分的西方美术作品都和基督教中的故事有关。
6.刺激想象:《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德拉波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德拉波的这幅作品《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不是3人,而是7人。
她们脖颈以上是美女,从胸部开始则是鸟身(所以像鸟儿一样歌唱)海妖们用美妙的歌声使船上的人们陷入忘我之境,然后将其拖入海中淹死,或者使船撞上礁石。
我想,那种声音一定是唤起了听者心底里的忧伤和尘封的痛苦记忆了,这幅画刺激着我的想象力,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画作以外的东西。记得之前在微博上有人说周深唱《大鱼》的歌声仿若海妖之音,我觉得有点接近,慢慢听,是一种空灵辽阔的悲伤旋律。
音乐使人意气风发,也使人神情憔悴,使人欢喜,使人伤悲;既能燃起爱情的火焰,也能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既能激发怨恨,也能使人心平气和。
喜欢咖啡或者喜欢咖啡店气氛的小伙伴对“星巴克”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温馨的装潢,口味齐全的咖啡,还有种类繁多的小甜点,星巴克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星巴克”LOGO上的那个女人头像,其实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
星巴克LOGO的演变
星巴克公司选择了这个标志,一方面因为起源地西雅图作为一个著名的航海城市所拥有的航海传统;另一方面。对于《白鲸》这类航海题材的喜爱也使得几个创始人对于这种海上的传说有一种特别的迷恋。
虽然塞壬女妖是迷醉、成瘾和死亡的代名词,但是我们从她的故事里也能看到另外的意思,比如说优美、冒险、海洋以及吸引力,这些对于星巴克咖啡这个品牌无疑是十分契合。而因为创始人的不断努力,星巴克的产业也渐渐地广布全球,绿色的美女标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无疑也在印证创始人们当时方向的正确。
7.令人发指:《在疯人院》霍加斯
画作所描绘的地点在伦敦是真实存在的,叫做伯利恒疯人院,又称伯利恒皇家医院。伯利恒在英语中是“喧闹”“混乱”的意思。作为欧洲最早出现的精神病院,这里在当时甚至还是极受欢迎的游览胜地。他们认为,这些陷入疯狂的人已经不仅仅是病人了,脱离了“人”的范畴,成了动物,和“珍禽异兽”一样。
有人甚至在参观过程中故意刺激患者,引起他们的孤独反应。比如:用言语和神态挑逗、灌醉他们、用小棍捅他们...这些行为在我们听来已经十分残忍了,但是医院方面更让你震惊。他们有一套自以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法:每年初春给患者放血、每周给患者服用一次催吐剂,还要喝泻药。(要点就是让患者贫血或空腹,真实目的是使得他们变得驯服和安静)对于吵闹得太厉害的人,还会惩罚他们洗冷水。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人们对疯子的定义非常模糊。疯人院里的其实不全是疯子,比如:因操劳过度导致行为异常的教授、因不满和傲慢而精神错乱的商人、郁郁寡欢的僧侣等等。一个人陷入疯狂的话,固然可怕。但是那些以参观为乐的人,难道就不可怕吗?
8.共鸣:《少女夏洛特》汉特
这幅画表达出了一种思想:爱情带给人的力量是爆炸性的。不管是谁,只要有“就是他了”的那种陷入暗恋的经历,就会知道少女夏洛特所感受到的蠕动于体内的电流。然而,恋爱前和恋爱后的世界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很可怕,甚至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毫无关联可言,而这种变化是在瞬间发生的。对于少女而言,这一瞬间,自己发生变化的此时此刻,是生命燃烧的时刻,以后不管是幻灭,还是遭到对方的无视,都没有关系。
只有毛发像火焰一样倒竖的现在,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时刻”。太傻了!这不就是那些飞蛾扑火、求而不得的单相思吗?真的没必要,可是有些事就是如此,如果再重来一次,可能还是会...
9.恐怖:《死岛》勃克林
有没有什么画作是当你第一眼看到它,内心就瞬间毛骨悚然的,这幅画便给我带来了这样的视觉冲击。满怀不安的群青色天空下,海面上没有一丝波浪,仿佛很粘稠,到处都呈现出深黑色。听不见波涛的声音,也感觉不到潮水和风的气息,月光似有似无,完全是一幅寂静、孤独与梦幻的风景。
水面上有一座凹凸不平、褪成红褐色的石岛,岛上耸立着几株怪异的柏树。书上说,柏树是死亡之树,这让我心底一惊,因为梵高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柏树,原来这都是有所暗示的。作者又说,小船是引领死者进入来世的象征,船上静静站立着一个白衣人,不知是男是女,也不知是生是死,更不追是人还是神。这句话真的是把这幅画带给我的恐怖感升到了最高点,然而当时很多家庭却把此画悬挂在家中作为装饰画,这点或许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映像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我觉得,我对一幅画的印象也是如此,第一眼带给我的感觉总是如此深刻。
欢迎关注我的gzh:月雅岛(yueyadaooo)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