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100字

2021-04-25 03:04: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100字

  《胆小别看画 1》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一):结合欧洲社会情况与宗教,还有画家的经历,发觉精美画作的“恐怖”内涵

  书的原作者是日本人,翻译得十分得当,不影响理解也没有某些日本文学译制的繁杂。原名叫做“恐怖绘画”,通过画中的“恐怖”元素切入,其实画初看并不恐怖,但是作者结合了作家、欧洲当时社会情况、宗教等方面来讲述画所描绘的恐怖。对欧洲绘画艺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虽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我认为作者对画与历史和结合,讲解得不错。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二):推荐胆小别看画

  果真是胆小别看画,有的画直面扑来恐怖的感觉如《农神吞噬其子》,还有看完介绍后让人不寒而栗的如《绞刑架上的喜鹊》。从画的结构、人物到作者一一给你讲解,其中还穿插着有趣的故事,作者幽默的文笔、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你可以当做是科普类的书籍加入书单中,也可以当做休闲类的,只是个人建议胆小的盆友不要在家一个人看,还是有点吓人的···喜欢这本书,推荐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三):恐怖吗? 噱头而已

  宣称以画中恐怖的一面为切入点, 好像要把画分析的令人汗毛倒立一样, 其实都是噱头罢了, 仅仅是添加一些画作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而已, 哪里恐怖了啊.

  本来还抱着被吓个半死的决心来看这本书, 结果最后都要看得睡着了,

  本想说这是一本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书, 可又不是在胡说, 只能说是搞个噱头的书名吧.如果不是对古典画感兴趣, 不建议买.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四):在曲解中解析恐怖

  赏析名画的方式有多种,光影、色彩、线条、画家身世与阅历,而中野京子的解析方式有些特别——以“恐怖”为切入点,探寻艺术家绘图当下的社会形态与心路历程。于是,当读者“壮着胆子”翻开这套《胆小别看画》,呈现于眼前的作品并非张张举世闻名、众人皆知,但篇篇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恐怖气息,令人不寒而栗。 当然,恐怖的层次与表达不尽相同,有些画家善于用丰富的视觉效果呈现父子相残的血腥,如戈雅的《农神吞噬其子》、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有些作品看似云淡风轻、一派祥和,实则掩盖着不可饶恕的罪恶,如勃鲁盖尔的《伯利恒虐杀婴儿》;还有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般令人沉醉的《贝阿朵莉切•桑西》,若没有中野京子的娓娓道来,实难想象雷尼笔下如此恬静美好的女孩竟会是弑父的死刑犯……而我最钟意的一幅画,来自艾克的《阿诺芬妮夫妇像》,没有血腥,不见暴力,看不到残肢断臂与蛇蝎异兽。当身着华丽衣衫的新婚夫妻相对而立,新娘的羞涩撞上新郎的高傲,碰出一室诡异。灰姑娘遇王子的童话大结局一触即碎,弥漫在空气中的是男女双方的贫富差距、金钱交易、征服与妥协。 不过,以“恐怖”为支点,竭尽全力渲染画家弦外之音的解说难免给人留下虚张声势、夸大其词的印象。一次又一次给各处名画加盖“骇人”大印的京子女士似乎也未能成功避开“过度揣测”的陷阱。但画评与书评、影评一样,重在阐述观者的个人感受,猜中艺术家心思固然重要,适当的超越或曲解亦不足为过。正如蒙娜丽莎,佳人仅一位,但微笑的定义千千万。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五):记录

  作者中野京子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学院派背景 但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 一支吐槽的笔 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 当你伫立在这些传世名作面前时 也许会惊叹于画家高超的技巧、高雅的色调和画中人传神的表情 但你也许并不知道 画家用尽毕生功力凝固在画布上的 除了人物、光影、色彩 还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和漫长历史 甚至包含着画家复杂的隐喻和心机 充满了刻意隐藏的象征符号 而这些奥秘 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感性 实在是难以参透 这本书带我重新进入绘画艺术这个世界 让我带着更加新奇的眼光去看著名的画作 也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我曾经不曾了解过的画家画派 我觉得这系列的书特别值得让人一读 而且我觉得应该多读几遍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六):可能是最吓人的艺术类畅销书

  这套《胆小别看画》。我在中信书店只扫了一眼就喜欢上了它,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包装精美,虽然直白又故弄玄虚的书名让我有点抗拒,但是这就好像一个模样俊俏的美少年名字叫二狗,虽然让人觉得遗憾,但也忍不住多聊两句。这一聊,就有了纳为己有的冲动,并最终得以实施。

  这套书的作者是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全套四本,每本书22篇文章。这套书可以简单概括成是名画鉴赏类书籍,但是市面上大多数此类书籍的写作角度无非就是美学、美学史、绘画发展史、绘画流派或者画家生平之类,这些类型的书籍更像是教科书,整本书有主干有枝蔓,时间线清晰,流派固定,但这套书却非如此。作者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画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就画论画的故事描述,或者是将画作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全盘托出,亦或者是告诉读者,画家的人生态度对画作的影响,无论是什么角度,这些文章共同的主题是揭示“黑历史”。阅读此书时,你不用刻意去记那些流派的名字,不用考虑画作的光影和色彩属于某个流派,你只需要将自己看作是一名侦探,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挖掘名画背后的历史真相(说到此处,联想到了闺蜜介绍的英剧《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中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来看看)。

  当然,这套书也有局限性,毕竟对艺术的解读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艺术没有标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幅画作的过度解读或许也会让人脱离了对艺术的鉴赏,只记得中野京子试图传递给读者的“答案”,所以阅读此书时不必过于较真,只将其当做一种不同于他者的声音即可。这也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看过的见解足够丰富,才有可能在不同的声音上升华出自己的声音,不是么。

  更多书评请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漫徒者(ontheway-angela)”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七):大音希声

  这两年国内引进中野京子的书渐多,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她擅长以小见大,文字浅显却角度新奇,值得一品。

  德加擅长画舞女,《舞台上的舞女》作为他的代表作常出现于各种艺术书中,切入点往往是印象派的光影,而中野京子却偏偏另辟蹊径,看到了伫立在舞台布景阴影之下的男子。不仅根据当时的社会风俗揭示了此男子为舞女金主的事实,更近一步提出了一种观点:德加根本就看不起舞女。在字里行间的分析中再一次仔细看这幅画,会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德加半数以上的作品都以芭蕾为主题,他本人被称为“舞女专业户”,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他的画笔忠实地记录下舞女们最真实的一面,但偏偏是这样一位画家,他在作品中将舞女们的脸画的非常丑陋,以此表示她们都出身劳动阶层,他因画舞女而闻名,他的画有印象派特有的光线描绘,可是画中的舞女如同在无人的礼堂中永不停歇的跳舞,冰冷到毛骨悚然。

  大卫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肖像》,整本书提及的22幅图中,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偏偏是我最不喜欢的画家画的。我不喜欢大卫,因为他为人的左右逢缘,因为他对政治的狂热。这幅画不是因为它的美打动我,偏偏是因为它的丑打动了我。这是法国王后人生中最后一幅小像,她即将被斩首,画家速写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刻。她曾被誉为洛可可的玫瑰,是优雅皇族的典范,可在大卫笔下,这位38岁的女人头发凌乱,服饰简陋,唇角歪斜,脖颈间青筋爆起,大卫的画笔技艺精湛,但这样无限放大缺点,达到丑化对象的目的,不能不说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恶。所谓恶意,即使它的矛头所指并非自己,也能让人恐惧到浑身战栗。如果这份恶意的表现力极佳,那么效果就尤为显著。

  蒙克《青春期》,此画创作于《呐喊》问世的第二年,我极喜欢《呐喊》,那幅画仿佛是火山,每次看到总会让我不自觉的屏息,仿佛血液都随之沸腾。而此画却像黑洞,少女心中的恐惧与不安具象成令人毛骨悚然的黑影,宛如从少女全身缓缓冒出的黑烟加之少女无辜淡漠的表情构成了扑面而来的不安感,仿佛多看一眼就会被吸入画中。蒙克被死亡与疯狂追逐半生,他的巅峰之作均诞生于此间,在主动进入精神病院并康复后反而不再具有灵气。艺术家是孤独并疯狂的,就像蒙克笔下的呐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八):中野京子的“恐怖物语”

  立秋已至,暑气未消。如果读书也要考虑季节,那适合夏天读的文艺类书籍,我首推这套中信出版社的《胆小别看画》,日文原书名为《恐怖绘画》。作者中野京子解读西洋艺术史上的名画,这些佳作看似平常,其实背后都暗藏着一个“恐怖”的故事。作者的“解读”让人读后常感背后发凉,实属盛夏读物。不知出版社选在今年6月上市,是否也有此考量。

  《胆小别看画》的作者中野京子,主攻德国文学、西洋文化史。目前为早稻田大学讲师。曾从事德国文学翻译工作。2007年以《胆小别看画》系列作品第一部进入公众视野,随即走红。2008、2009年又相继推出该主题续作。2010年录制NHK电视台的艺术类节目《从“恐怖绘画”中解读人性》,颇受好评,同年推出同名作品。(即此次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套系第四册)。如今中野京子已是日本最炙手可热的艺术普及类畅销书作家。该系列第一册的单行本已经15次加印,文库本8次加印。第四册也加印11次。

  如今在日本“恐怖绘画”这个关键词已不单单是畅销书系的主题,电视台艺术普及类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话题。明年7月-9月,神户的“兵库县立美术馆”,10月,东京的上野之森美术馆将以“恐怖绘画”为主题,开设艺术作品展览。由文艺评论家的畅销书为主题开设美术展,绝对会是2017年美术界的一大新闻。目前,展览细节尚未公开。不知届时出现在书中的几十幅传世名画中哪些会飘扬过海,运抵东瀛列岛,与观众见面。想必中野京子也一定会从“恐怖”主题再出发,为读者揭秘另一些名作背后的故事,推出此系列作品的续作。

  前三册作品分别由三位文艺界大咖撰写后记。诗人、小说家小池昌代直言“没有恐怖绘画,但作者的文章制造出了恐怖”。现代艺术家村上隆把这本书介绍给了他认识的每一位美术学院的学生,他甚至建议哪怕进过一次美术馆的人都应该买一本回家。作家逢坂刚则表示,在接触中野小姐著作的过程中,自己欣赏绘画的方式的的确确发生了改变。

  那中野京子的作品到底有何魔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加的这幅《舞台上的少女》。经顾爷的点拨后,再看德加笔下的芭蕾少女,焦点就不再是构图角度,少女的舞姿动作,而会很自然得聚焦在那位隐藏在一旁的黑衣人身上。此作品创作于1878年,与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高雅艺术不同,那个时候的歌剧院就是上流社会男人们的社交场,用当时评论家的语言,也可以更准确的说,就是“妓院”,而舞女们从事的是皮肉生意。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九):84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日) 中野京子

  本书是日本中野京子小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的第一本。与其说书里有什么恐怖或者需要胆子大才能看的内容 不如说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关于这幅画的一些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 如果只是把真相当成真相来看 就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真相向来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 看见真相向来都需要勇气。

  本书讲了二十二幅画 里面有大家熟悉的席里柯的美杜莎之筏 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 梵高的自画像 戈雅的“农神吞噬棋子” 丁托列托的“受胎告知” 布龙齐诺“爱的寓意” 德家舞台上的舞女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方块A的作弊者” 大卫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肖像” 蒙克的“青春期” 德比郡的莱特“气泵里的鸟实验” 乔尔乔内的“老妇人的画像” 勃鲁盖尔“绞刑架上的喜鹊”等等。

  “方块A的作弊者” 传神地描绘了赌桌上的瞬间 两女一男合伙出老千欺骗初入赌场的富家子弟。

  “舞台在上的舞女” 通常有着不为人知的悲惨身世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上流社会的猎物 画面中心的舞女很美 画面周边才暗示着她的险恶处境。

  “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肖像” 画出了女王奔赴刑场 坐在囚车上剪着短发的瞬间。那是张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草图 但依然传达出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 仿佛会听到周边愚昧群众的狂欢;画面是惊人的 干净简洁而具有震撼力;巴黎像一座死城收容着女王一段无法处置的感情。

  画家培根 和说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生活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政治家兼哲学家培根是亲戚关系 他所作的“维拉斯凯兹 教皇因诺森 实施练习14项习作”。白底抹黑的脸 紫色的罩袍 惨白的双臂 加上白色的裙装 以及明亮的黄色勾勒出的脚踝 周边以及他的座位 颜色极具冲击力 一眼望去就让人觉得恐怖。原作中 画家高超的技艺让每一个观画者都领略到了教皇卑劣的眼神。

  “砍下何乐弗尼之头的 友第德” 友第德在旧约圣经里是古犹太女英雄 即便如此 血淋淋的剑插入脖颈 白床单 鲜血和黑暗的背景 让人一看毛骨悚然 非常震撼。没有想到的是 这幅画的作者真蒂莱斯基 阿特米西亚 是17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女画家 他画出如此惨烈的画 与她自己本身的惨烈经验密切相关。

  蒙克画的“青春期”少女 虽然不像那幅 “呐喊”一样有名 但同样让人可以迅速的感觉到女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恐惧 她害怕到一动也不敢动地僵坐在床上。

  “气泵里的鸟实验” 描画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的某个晚上观看科学实验的表演 科学家以及他的助手要用实验证明 鸟儿是否会在真空状态下窒息?那是一个强烈激发普罗大众对科学的兴趣的时代 面对新事物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忧心忡忡之人。

  “诱拐伽倪墨得斯” 作者通过历史上的四幅同样题材的画 讨论了主人公到底是怎样一个少年?

  “伊凡雷帝杀子” 画面上是人们听到打斗声结束后推开门的瞬间 伊凡雷帝抱着爱子 长长的一把铁锹 横卧在画面前方 王子满头是血 那一刻好像凝固了一样。

  “凡高自画像” 蓝绿色卷曲的线条作为背景 与人像的蓝绿色快要融为一体 脸微微向左侧 让人们忘却了那只受伤的耳朵 微皱的眉头 犀利的眼神 让人看不透脑子里的念头。据说电影“将军之夜”里的将军看到那样的眼神 几近崩溃。

  “美杜莎之筏”是根据真实事件作的一幅绘画 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全凭想象 即便是被美化了 依然让人感觉惨烈和血腥。

  “伊森海姆祭坛画” 画面正中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它常常是得了圣安东尼之火病的人长途跋涉来朝圣的对象。面对不了解的疾病束手无策的心情 在现在这样特殊的时间看到 有一种莫名而复杂的感觉。

  中野京子的讲述 历史清晰 让人很容易与她产生心情上的共鸣。我挺喜欢她的风格的。

  ——Sushan

  《胆小别看画 1》读后感(十):京子女士到底对欧洲历史有什么误会?

  先说一句:这系列1-3都读过了,卷一算是这几本里神论最少的了。 作者说话靠不靠谱,随便抻俩例子看看吧: 1、丁托列托《受胎告知》 P35:“自古以来描绘受胎告知图时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最基本的元素有三项:大天使加百列、圣母马利亚及代表圣灵的白鸽。加百列拥有一对巨大的羽翼,马利亚常穿着红色长裙搭配蓝色斗篷,而白鸽一般乘着圣光从天而降,冲着马利亚的头部或胸部飞来,代表受胎的瞬间。” 先不讨论“这种蓝”什么时候才进入绘画并成为表现圣母尊贵身份的颜色。 仅就就提出的“三要素”来说,作者那是相当的鸡贼——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特地挑两了张带白鸽的…… 可这个题材里,圣灵真不是必须的啊……随手丢个页面 https://www.meipian.cn/r2d7k6 这里22幅同题材画作/雕塑,其中只有10幅有圣灵,还不如百合(14次)和圣经(13次)出场频率高…… 以及,多说一句,安杰利科那张,人还有个不带白鸽的同体版本……

同主题湿壁画:《天使报喜》(《圣母领报》),安杰利科修士作,本书引用:祭坛画《天使报喜》(《圣母领报》),安杰利科修士作

  2、勃鲁盖尔《绞刑架上的喜鹊》 就这对背景的了解……我都不想说什么了,就放几张对比,有兴趣的可以自个儿品品——

《绞刑架上的喜鹊》,勃鲁盖尔P69-70,作者的“解读”我国一般艺术鉴赏说辞

  来源:http://www.aihuahua.net/youhua/fengjing/9038.html

喂鸡对该画作的解读

  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agpie_on_the_Gallows 3、蒙克《青春期》 这段对《驱魔人》的瞎评,已经恶心到不想打了,建议作者先阅读一遍原著再来哔哔好么【手黄再】

原文,P150

  4、霍尔拜因《亨利八世像》 已经彻底分不出作者是真心实意这么认为的、顺嘴胡说八道的、还是故意哗众取宠的了……

原文,P167原文,P172

  5、雷东《独眼巨人》 瞎眼程度不亚于前两段尬评——问题是,看后文,作者明明对独眼巨人的来历很清楚,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在前面塞这么一句。 P.S.:奥丁的独眼也不代表全知全能(又不是网游- -),甚至,按杜梅齐尔的说法,那是受戒仪式,象征了神的不完美和一切所得皆有代价

原文,P193

  6、柯雷乔《诱拐伽倪墨得斯》 真的……什么都不想说了……

原文,P203

  7、岸田刘生《切通之写实》 完全无fuck说……根本就是樱花妹日常不安,拼命给自个儿加戏呗……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通常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呸!”

原文,P229-230

  ———————————— 至于她在卷三里对查七和贞德的那些胡说八道,呵呵,我不是这俩人的粉也想请她立即去世了好么 有兴趣围观的可以看这儿 https://weibo.com/1678446363/Fz38Ecy83?type=comment#_rnd1516266434174 目害了别赖我 。 。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