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摘抄

2021-04-26 01: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摘抄

  《我的衣橱故事》是一本由于晓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衣橱故事》精选点评:

  ●第一是图文基本无关.作者介绍的每件衣服和每个品牌代表性的服装风格基本看不到图.也猜不透长什么样子(除了安吉丽娜朱莉那个睡衣).第二是作者总以过来人叹息的口吻做叙述.感觉特老气.第三是这文笔啊真的得提升下了.没什么中心思想真的是想到哪写哪.很多人夸赞的装帧排版.只想吐槽.页边距好窄.行距过宽.读的并不赏心悦目.

  ●翻了翻电子版,其实没看完。先看了前几篇,作者的文笔不咸不淡,透着一种伪文艺青年的故弄玄虚,图片选得很随意,美感不强也没有代表性;又看了看目录,里面的品牌感觉没有什么逻辑性,估计作者也真的就是随意选了几个自己少有接触的brand。于是觉得这样的集子大概也不值得买来一读。于是mark作已读记录之。大概介于两星三星之间,但介于书托做得太过,两星平衡一下。

  ●不错

  ●「颜色艳丽,却不失优雅;图案复杂大胆,却与布料浑然一体,不失含蓄精致;金属感强烈,却又极端女性化;怀旧复古,却对烂大街的波西米亚元素有自己有趣的认识和使用。最初被她的色彩吸引,可到最后,不能释手的还是色彩后面的东西,那些时装让我们不断寻求的东西。

  ●这本书可以简单归类为“女白领必备装逼手册”,虽然已经穷到吃土但还是小手一抖买了一件ANN TAYLOR⋯⋯

  ●我了解了这么些品牌。感觉当今的很多快时尚、浮夸的造型不过转瞬即逝,如果有那么几件经得起时间考量的衣服在衣橱里,是件很幸福的事。作者介绍的品牌质地看上去都不错,样式也很好,有的对身材的苛求大,有的不大,面面俱到。

  ●喜欢

  ●头脑发热买的,看质量觉得还算值。并不是冷冰冰的时尚品牌介绍,真的有故事和想法在里面。

  ●很细腻的感受,牵动起少女心~

  ●当做中档品牌简介的话,可以读一下。一个中午翻完了,下个月出去玩的话顺便找几个店看看吧。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一):。

  欸,对于一个到了大学才开始自己买衣服的无知少女来说,读于晓丹的书就像是中档品牌扫盲课。

  我喜欢于晓丹的书,她没有时尚作者动辄甩大牌的俗豪,也没有业内人士飙术语的讨厌。身为业内人士,她用平实不矫情的语言一一介绍这些品牌的好,及好在哪里。

  以前我总觉得服饰的风格是难以捉摸的,那些飘忽的形容词毫无来历可考,似乎可以套用在任一品牌上,而于晓丹的书则是告诉你这些形容词的由来是可考的,是从那些线条,色彩,材质上来的。而且出于她的职业原因这种科普还很深情,还很有文采,这就是比同类作品好的原因了。

  在这些品牌的讲述中,最常见的是于晓丹感叹这些牌子的衣服以前是多么好,现在是多么没落,诚然社会浮躁人心浮躁反射在了衣服上,但这个时代就真的没有值得于晓丹赞叹的品牌了吗?就真的没有从一而终坚持特色与品质的品牌了吗?她这样哀叹,是服装工业真的全面崩溃还只是出于矫情追古伤今?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二):个人向品牌笔记

  【Agnes.B】来自法国/高品质/从优雅到平庸/

  【Abercrombie & Fitch】 年轻化/男色/不是我的菜

  【Ann Taylor】

  【Banana Republic】再也没有香蕉了

  【BCBG】

  【Club Monaco】来自加拿大的法式风情/柔美

  【Cotelac】里昂的情人

  【Donna Karan】

  【Eileen West】复古保守的奶奶风睡衣

  【J.Crew】【(Polo) Ralph Lauren】美国中产阶级代表品牌

  【Maidenform】平价安心绝世好bra

  【Marni】皮草/色彩夸张

  【Max Studio】

  【Nanette Lepore】

  【Taoray Wang】中国设计师

  【Theory】从刻板严肃的美国品牌变为低调知性的日本品牌

  【Tracy Reese】黑人的调色板/华丽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三):《我的衣橱故事》后感

  

读的第一本关于服装的书。作者的名字也是名不经传。或者,在服装设计行业鼎鼎大名,对于一般老百姓你我而已,也不过时路人甲。

每天都要穿衣服。可是衣服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大多数的人无外乎好看罢了。我自己,对此也没有特别的情怀。先不说专业方面的了解,即使是一般的面料的甄别,剪裁的恰当与否,作为消费者本身,似乎都失去了思考能力。又或者说是:从来没有思考过。

这本书提供了另外一个视界和角度。看别人对衣服的思考,对服装工业的思索,都是一种新鲜的体验,但是本书读得并不流畅,当然这其中与作者的行文表达有关。毕竟不是专门的文字工作者。

但是此书对我最大的两个好处,从此知道一些听起来很 niubi的专业名字。比如:法式省(sang)道-专业设计中剪裁的名字;知道了纽约服装学院,设计师的摇篮,比如了很多的中档品牌。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和体会了:

Agnes b;

A&F

Ann Taylor

Banana Republic

BCBG

Clu Monaco

Cotelac

Donna Karan

Eileen West

J Crew;

Maidenform

Marni

Max Studio

Nanette Lepore

Polo

Ralph Lauren

TAORAY WANG

Tracy Reese

Urban Zen

最重要的,也是这本书当初吸引我的,对“江南布衣”的推崇。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江南布衣有着一种自以为是的狂热。今日在一个专业的设计师眼中看到这种狂热的肯定,内心对自己那一段穿衣黑历史也就有了不愧的一丝小得意。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四):时尚是更替的,但仍要守护初心。

  #正文✏︎✏︎『雨木木的读书分享』

  《我的衣橱故事》 于晓丹

  推荐指数:★★★

  我昨天就有说,这当作一本时尚科普书,我这个土人不懂时尚,就看的很快,一目十行,看看图片,感兴趣的段落仔细看一点。给个及格分,因为作者本人,不想当译者的设计师不是好作家。

  当然了,也不能全怪我,我觉得作者的写法还不够深入,现在就在我印象里的不过是,A&F的裸男宣传手段、Eileen west受到明星青睐、Maindenform的女性梦和几个不断出现的作者喜欢的品牌。

  怎么说呢,这本书让你都能略知个一二,更深入的文化没有过多提及,包含几个作者作为设计师的经历,就大概如此。

  或许这也就是适合我们这种时尚圈外人看的吧,多种草几个品牌,不过都是轻奢,目前能让我消费的起也没几个。

  那我先说被种草的几个品牌吧,因为我一边看书,一边上网去他们的官网看衣服。

  ①Colélac

  文中引用王尔德的话描述这个品牌的裤子特别好:A well-made dress...takes its shape from the figure and its folds from the movement of the girl who wears it.

  大概就是说剪裁贴合每一个穿上它的女生,我去官网看了一下,衣服版型的垂坠感和线条都很自然流畅,价格还好,不算特别贵。

  ② Eileen west

  “还是祖母的看睡袍最贴心”

  在这个提到内衣就是维秘的追求性感年代,Eileen west一直安静得执着于初念,把握这奢华和舒适间的平衡。我被种草是因为书中安吉丽娜朱莉和杰西卡辛普森的两张杂志图,在这两组展现家庭和女性的图片里,Eileen west的简朴是柔和画面的催化剂。

  简单的碎花,田园素雅,才是家里的母亲最平常的样子。

  ③J.Crew

  一个简约大方到我直接因为图片被种草的牌子。在时尚更替频繁的世界,因为前第一夫人米歇尔的pick把在垂死边缘的它救了下来。

  文中提到一个观点“如果消费者不跟着第一夫人人云亦云,而是总能拥有自己的主见,那就更是时装工业的福气了。”

  现在的大众时尚,大多来自于通稿满天飞的带货女王,其实普通人和明星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且不说人家泡在健身房、控制饮食,更重要的是普通人的气质气场就不是能比的……

  网红和明星就是这样的差别,虽然我知道网红很有钱,但她们身上的香奈儿总给我一种假货的感觉,哪怕我知道这是正品。

  接着,是我一点点拙见!!

因为买衣服这回事,我跟我妈从来都是疯狂的,但我很少自己买,身边有个年龄跨度的人做参考总归会好一点。(实际上,还不是因为我穷

  《我的衣橱故事》读后感(五):高手眼中的时尚&穿衣 (大量书摘)

  有“小天才”之称的前同事重新当编辑后策划的书。她说她喜欢、甚至崇拜这作者。当年,这位小姐是眼高于顶的才女。她都说崇拜的人,我立马端正态度,百度于晓丹其人。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这句有名的开头,出自于晓丹之手。

  然后,三十而立的她去了美国。当起了服装设计师。现在,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一个有故事的人。

  专门讲穿衣服的书,已读了不下二十本。

  有服装设计师的,化妆师的,造型师的,形象设计顾问的,也有草根博主,美女记者的。

  可我还没有读过一个跟文学有如此亲密关系,又是时尚圈内人的讲述。

  这本书,对刚刚起步,不了解自己的体型适合什么衣服的姑娘,帮助不那么实际。

  要实际的指导,比较适合先看一下入门书。学完方领、圆领和V领对体型的影响,突出哪些优势,又增强那些缺点,知道自己的体态、五官、脸型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什么样的提升和遮盖。

  于晓丹的厉害之处,是能把外行人眼里虚无缥缈,故事满天飞的服装风格、服装师的理念落到实处。从衣服的一针一线,面料,剪裁上解读服装的风格、特色、设计师的理念。

  原来,在高手眼里,服装风格不用靠忽悠,想象力,是可以从细节处一一拆分解析。抽象的理念也可以从实物中还原的。

  下面大部分摘抄书里有意思的原文。()是自己的一点想法。

  ------------------------------------------------------

  #怎么看懂衣服#:

  作为女人,我一直相信服装的款式、手感和色彩有诉说情感的意义,也启发对生活的想象力。(相关品牌:Agnes b, 曾经的诗意)

  我们跟品牌到底有什么关系? 其实,是我们自己做磨合着它们成长。有些品牌会越来越适合我们,以后写则越来越远离。

  服装的传统本质——裁剪、材质和色彩。

  看似裁剪简单,没有任何多余和繁复的线条,但越简单就越不简单,穿上它立刻能感觉到得体、适宜和恰到好处,有那种“穿我之人不必多美,我必让人美”的自信,有焕发穿着之人的优点,掩盖其缺点的力量。

  (用人脸来比喻吧。很多美女之所以不耐看是脸上线条太多,多余的肉多。只有不笑的时候才好看。或者PS的只剩下五官的时候。而杨洋、刘亦菲的好看就是脸上干净,少有多余的线条和肉肉。简单又能好看,实在比繁复而能好看,更难。因为一点都不能错。)

  材质上品牌的灵魂;色彩和印花则是呼吸

  中档服装品牌的年代感其实也很明显。“你这是哪年的agnes b?”回答假如是今年,那它至少意味:在某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比过去的棉轻灵至少三分之一;最重要的,多半是黑色的,而不是十年前万种风情的鲜艳的橙或妩媚的粉了。

  裁剪前卫,经常使用钟型结构,褶皱,不对称等裁剪方式,比起腰部更注重领部和臀部以下部位的设计,都说明其出发点不在于迎合男性对性感的想象,而是让即使身材不完美的女人也能忽视身材的存在感,这样就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穿着时的感受。

  (某种款式上“直男”偏爱造型,某种颜色是“斩男色”。如果去掉这些tag,也不反感,也罢了。仅仅为了这个tag而打扮自己,就有回到《特工卡特》当女人的感觉。无论怎么厉害,也只能夹着尾巴去做人。憋屈得厉害。)

  #懂美国#:

  “五大道”,指曼哈顿中城从49街道59街左右的一段商业区。不过800米,密密麻麻排布着从欧洲到美国本土几乎所有顶级名牌服装服饰店,以及美国最顶尖的几家百货公司。据福布斯杂志说,如果按每平米零售空间租金比,这段800米长的五大道从1990年代中期起就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贵街道”了。

  (J.Crew)之所以能在第一夫人穿着后起死回生,不是因为为第一夫人做了特别定制,而是因为第一夫人穿的是所有人都可以在J.Crew任何一家店铺里买到的款式和花色。

  #时尚圈内人看时尚#:

  2008年经济危机,美国所有服装品牌都紧急趋向保守,安全的几何图案盛行。不擅长几何图案的Ann Taylor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黑白两色敷衍了事。各种成本涨价,有限的优质优势也难以为继。

  (经济危机,大部分人收入减少,消费减少。消费品行业(非必需品)的策略趋向保守,打安全牌。不再冒险,选择最大多数可能感兴趣的款式、颜色。黑白灰是时尚圈的保守牌。)

  时尚和艺术的区别,香奈儿曾引申王尔德的话说,时尚转瞬即逝,而艺术不朽。

  不时髦的东西往往才有可能弥久耐看,这些衣服即使挂在衣橱的最深处,每每不经意瞥见时,心中也会荡起一小幅涟漪。

  想象力,对于设计师则是另一种法则来。有没有都可能是她的长处。

  时尚业其实是非常讲究起点的……所有的优秀设计师都有个了不起的起点,这个起点不是学历,而是感知性和技术操作性,后者尤其重要。很多设计大师的母亲都是缝纫师特别能说明问题。

  美国内衣工业年度大奖Femmy Award

  美国时装史上三个重要阶段:销售目录时期、零售业扩展时期和回归精品商业时期。……这三个时期,也是美国大众中档服装业从倡导“生活方式”到“生活品质”再回归“生活方式”的过程,其实也是追求个性,消除个性再恢复个性的过程。

  #风格V.S.品质 独特性V.S.主流#

  “一变身‘主流’,首先意味着独特性的丧失。” 1983年Banana Republic 被Gap收购,手绘目录,非洲丛林主题都彻底摒弃,新定位为“主流高端服装零售业”

  大资本吞并小企业,资本权力增大,由此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便是趋向“平均化”。这时品牌过去突出的风格就显得碍手碍脚,因为风格总是小众的追求,而要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连锁店,赢取最大化利益,只有靠某种能被大众接受的方式。

  (这个方式被商人定义为“提倡品质”。)所谓品质,具体说来就是以材料、质地、做工取胜,资本家根据他们平庸的个人经验做出战略判断,衣服只要料子看着不错,不掉价,风格不风格的不那么要紧。设计师也变得不再是品牌的灵魂人物,资本才是,设计师的灵感不用来自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被要求考虑的只是材质、质地价格等,以及是否更符合某个阶层或某种职业人的要求。

  (看到这里想起“凡客”转型后,提倡工匠精神,一件棉T要多少道工序,材料来自某个特定地区,如何控制质量。然而,看到衣服本身,还是不想穿的原因。)

  相比较风格的天马行空,品质的路走起来总是小心翼翼因而越走越窄,于是档次接近的店铺内容越来越像。

  #法国风格#

  在方方面面崇尚法国的纽约,“很巴黎”的评价几乎就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

  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法国风格从来都即是一个卖点,也是一种态度。

  什么是法国风格?如果在互联网上搜,会出现大量教导美国女人如何穿得像法国女人的知识贴。“这个颜色很法国”或者“这个穿衣风格特别法国”常常听到这个说法,好像我们心里早都有了一套关于什么是法国风格的标准。

  在我看来,懂得遵循香奈儿的原则:在走出家门前照照镜子,拿掉身上的一件东西,而不是增加一件。这是法国风格。

  法国女人即使住在简陋、狭小的空间里,即使口袋里没几个钱,也带着一股“关你鸟事”的傲慢。这是法国风格。

  法国女人让人动心的,不是她们穿什么,而是怎么穿;Club Monaco也如此,让人动心的不是卖什么,而是怎么卖。……(试衣间奢华,不因为是降价区而降低规格、缩小面积)这也是一种法国风格。一个人的穿着品质不是由价格的高低决定,即是口袋里没有几个钱对于风格也绝不妥协。

  (想起我的朋友。没有存款,目前收入少也依然讲究生活质量。为钱偶尔压力过大,情绪失控,可还有闲情写一写《落魄的风致》的姑娘。)

  一个法国高级高级定制设计师试衣的纪录片,试衣模特是法国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跟设计师商量说说,能不能把裙子弄短一点,就一根头发粗细那么短——a hair short。这在我看来,是最终极的法国风格。

  (我喜欢却不买)我早已过了适合穿它那种高腰线条的年纪。这也是我理解的法国风格,没有什么比得体更重要。

  #八卦&品牌故事#:

  1907年,一位女顾客到店里(Abercrombie & Fitch)来找她在中国玩过的麻将。Fitch于是亲自跑到中国买了几副回来放在店里销售,还把游戏规则翻译成英文。麻将很快卖掉了,公司于是又派出更多买手去往中国农村,像扫荡一样把当地能搜罗到的麻将都带回来美国,最后共售出12000副。

  五大道上,高岛屋关门后,传统意义上的五大道对纽约本地居民来讲,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了。

  1920年代,内衣工业普遍还没有引进女性人体科学,而且以不显露女性特征为美,女人们穿着的胸衣像绑带一样扁平。……(来自日本的意见白棉布文胸,启发了美国公司推出立体的文胸)

  美国中档服装定位:(未完成)

  定位:Abercrombie & Fitch 最贵的年轻流行服饰品牌

  钱 & 时尚

  兜里的钱只能决定一个女人对时装的妥协,不能决定她对时尚的想象力。

  任何一个品牌非理性的降价,对于消费者也是是福气运气,对于商家却肯定是损失。是某种失误造成货品积压后不得已的选择。可能是品牌的转折点。

  全球化不是应该让我们一更低廉的价格享受更好的品质吗?

  相反,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演变为一场价格战。

  当价格决定一切的时候,一件不分主流非主流,牺牲质量的时候也就是牺牲想象力的时候,没有了香蕉的Banana Republic,让我的衣橱比十年前不知平庸了多少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