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1000字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是一本由[英] E.M.福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一):带有悲剧美的HE
最喜欢小说的结局,太美好,又总有点凄凉的感觉,不同于《故园风雨后》彻彻底底的悲剧,《莫里斯》的结局是让人感到幸福的,又不缺少悲剧美。 但是总感觉电影里塑造的Clive更立体人性友好一点,给了离开莫里斯的全部因果,而书里的Clive只是因为被护士吸引了? PS.电影不亚于小说,相当忠于原著,台词基本照办,又多了电影的独特魅力,JW的气质真的是太优雅了啊啊啊啊啊!喜欢的朋友还可以去看《一掬灰烬》。可是为什么到处都如此终于原著,结果最后,我个人最喜欢的Maurice向Clive告别+摊牌的一段给删了!(也许是因为导演对Clive的态度没有Foster的那么怨念,就对他宽容怜悯了一些)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二):承认自己是胆小鬼
关于莫瑞斯的爱情,福斯特写得挺圆满。无怪萧乾同福斯特往来的书信里,曾以莫瑞斯称谓福斯特,确有自传的成分。看着主人公被流放到孤独荒原里绝望的呐喊,终于寻得回应和幸福,我也仿佛变得完整了,感到无比激动。
当莫瑞斯目送象征着旧生活的船远洋后,所流露出的坚定令我感动,“他们必须打破阶级的畛域来生活,没有收入,囊空如洗,他们必须劳动,至死相依唯命”,是对抗世俗的理想宣言,万分勇气。
前几天得知他要结婚了,似乎删了微信里另一个世界的所有人。怅然若失之间想起文中告白,曾慰勉过我。我们也曾兴致满满,想象着属于我们的船坞。但最终我们却变成了胆小鬼,灵魂饱受恐惧、愧疚的鞭笞。
另外,我想莫瑞斯永不会忘记克莱夫,或许仍残留爱意,可追忆的原宥的爱。毕竟,郁郁葱葱的剑桥时光也是真实存在的幸福啊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三):莫瑞斯
不矫揉造作,但又不单纯地朴实,平铺直叙,又不存在多余的累赘,奇怪的阅读感受,直到有人评价这种写法是古典,思考过后欣然接受了。 和写法冲突的主角情感,有十几岁小男孩的细腻。莫瑞斯在沙滩上突如其来的鄙视,先许多人一步体会到成年人世界的虚伪,只因为杜希先生无意间表露出的慌张,便从理想的神坛跌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以及他在小院里突然溢满的情绪,多个朦胧的看不清主角的梦,独自为乔治的离开落泪,频频想起这个因为模糊的原因离开的帮工,也是唯一一个。福斯特也是细腻的人,把哭戏描写的这么隐晦,欺骗观众,以为莫瑞斯是个奇怪的小男孩。 又确是如此。他爱其他的和他一样的小男孩,却习惯在梦里宽慰自己,这是你的朋友。杜希先生的性启蒙教育无疑是失败了。它困扰着莫瑞斯。无数次莫瑞斯想起大家对自己的祝福:走父亲的老路,做霍尔家族新的顶梁柱,然后娶妻生子,过一般人理想的完美的一生。所有人强调着性,强调着女人,却迟钝地发现,莫瑞斯是个奇怪的小男孩。 他渴望拥有性,但不是和女人。他爱着和他一样的其他小男孩。连他自己也十分迟钝。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四):莫瑞斯读后感
我没看错吧?希腊之行前后的克莱夫是同一个人么?之前那么勇敢,和莫瑞斯简直天生一对,完美至极啊。后来毁的。。。从来只见过伪直男觉醒,从没见过觉醒后竟然能倒退回去的。人是有多么虚伪才能做到这样!
虽然最后莫瑞斯和阿列克在一起了,也许还挺幸福的。但说真的,我的大部分记忆还是停留在克莱夫与莫瑞斯早期那无所畏惧的感情上面。所以,当得知克莱夫突然改变之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甚至不能想象万一现实中我遇到这样的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我能不能招架的住。我想我会疯的。
今年上半年读了三本同性小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情感的迷惘》,还有《莫瑞斯》。说实在的,激情戏最少的就是这本《莫瑞斯》了,对性的描写几乎略过。还有大部分都是那种又冷又暗的早期英式叙事方式,可能与时代有关吧。不过还是很舒畅,很流利的一口气读完。
开放式结局还挺喜欢的。一切戛然而止。美好的人自然美好,不幸的人自然不幸。
感觉时代还是变好了一些,对同志而言。最后,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从没有得到过爱的我,上半年也是gay爆了,读了三本同志小说。算是对自己过去的弥补吧。加油!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五):记录一下看完本书的心情
第一部是莫瑞斯与克莱夫的相识及相爱,第二部是克莱夫性取向改变,与莫瑞斯分手,第三部是过渡,阿列克登场,第四部则是莫瑞斯和阿列克走到了一起。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小说,电影中克莱夫是由于外部原因才与莫瑞斯分开的,或许是休叔那时候实在是太好看了,或许是电影中二人在牛津的时光真的太美好了,所以尽管他们分开了,我还是认为克莱夫永远是莫瑞斯心中的白月光,他们还是相互爱慕的。但是书中由于克莱夫在二十四岁之后性取向就改变了,他不再爱莫瑞斯了,甚至对以往的行为感到厌恶,这导致莫瑞斯痛苦绝望,甚至想自杀,后来也是浑浑噩噩地活着,只剩一个空壳子。莫瑞斯也想想过娶妻生子,过常人的生活,寻求医生的帮助,尽力与女子接触,各种纠结挣扎,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还是不了控制地受到了阿列克的吸引与他在一起了,并在小说的最后与克莱夫摊牌。
或许没有阿列克,莫瑞斯也会与别人在一起,但他的出现太巧了,正是莫瑞斯寻求医生帮助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差不多是对莫瑞斯一见钟情,加上他的性格,两人最终在一起了。莫瑞斯身上或许走着一些不足,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情人,一心一意,与阿列克确定下来后,也就与过去的彻底告别了。克莱夫这个角色真的太可惜了,与莫瑞斯在一起时是多么的吸引人,但与莫瑞斯分开后就失去了那份灵性,就像贾宝玉对结婚后女子的看法,我也是这样看待结婚后的克莱夫,变得庸俗刻板,不再是剑桥时代的那个克莱夫了。
最后,能happy ending,真是太好了。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六):打开你的心窗,然后离去
这就是他的最后一句话,他留下一小堆月见草的花瓣儿,作为他曾经在这儿待过的唯一痕迹。这堆花瓣儿犹如余烬似的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克莱夫终生不清楚莫瑞斯离去的准确时间,随着进入暮年,对于是否确实发生过此等事,他开始拿不准了。蓝屋发出微光,羊齿丛摇曳着。他的朋友在剑桥校园朝他招起手来。莫瑞斯沐浴在阳光下,散发着五月这个学期的花香与喧哗。
然而,当时他仅仅是对朋友的失礼感到不快而已。他想起从前莫瑞斯也曾像这样失于检点,并与之比较了一下。他不曾领悟到这是终结,既没有黄昏,也没有妥协。更料想不到今后再也不会跟莫瑞斯相遇了,甚至没跟那些看见了莫瑞斯的人说过话。他在小路上等待了一会,随后回家去了。不但修改校样,还得想法设法向安妮隐瞒真相。
这段全书最美的文字出自文章结尾。既不是在最前面来一个美丽的开头,也不在高潮点。他真的不曾知道,这就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莫里斯,连想打听的份儿都没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慢慢冲淡,他也开始拿不准是否真正曾发生过此事。那天晚上他留下的月见草花瓣儿,使得他每次从窗户眺望下去都能看见当年他在剑桥校园的花香和喧哗中向他招手的景况。
他曾鼓起勇气对他说过他爱他,打开他的心窗,唤醒过对方。但是克莱夫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选择了离去,和大多数人一样清醒正常的活着。他曾对莫里斯说过可否高抬贵手,让他不用半醒半梦度过余生。如今莫里斯真的放开了手,把自己永远地撂在这见鬼的现实生活当中沉沉睡去。
还是更钟爱莫里斯的译名,会再去看一遍。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七):莫瑞斯
雖然福斯特本人是抗拒將其作品拍成電影的
但是我覺得電影甚至比小說本身還要出色
電影裡增加了Risley因為性取向而身敗名裂這一段
讓Clive的轉變看起來更加自然一些
當然演員也加分不少
HughGrant年輕的時候真的是容顏靈秀阿
一個故事裡根據著眼點和展開角度的不同
其實每個角色都可以變成主角
如果把Clive當成主角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講他最後終於變成了一個平凡人的故事
福斯特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就是鐵了心要給Maurice幸福的
至少是一個局部地一直延續下去的幸福結局
看起來他沒有給Clive太多的同情
當然一個敲開了他人的心門就跑的逃兵也並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著Clive從一個會寫詩的古典文學的高材生
一個侃侃而談地引用會飲篇的浪漫主義者
一個有著王爾德式的迷人魅力的年輕人
變成一個體面光鮮 髮量不多的成功政客
還是很替他覺得惋惜
最後一幕是Clive打開窗
看見當年在劍橋的那個Maurice臉沐浴在五月的陽光下
臉上帶著晴朗的笑容向他招手
要是穿過那扇窗戶
Clive能夠回到當時的自己 那該多好呢
正如有些人已經見了最後一面
但是他們不知道
Clive也不會料想到往後都不會再見到Maurice 甚至沒能跟那些見過Maurice的人說說話
那個時候麻雀在头顶上的屋檐下睡醒
斑尾林鸽在远方的森林里开始咕咕地鸣啭
心上人問你願意吻我一下嗎
我很想知道在Clive的餘生中
會有多少次想到那個時候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八):同性话题,从骨子里就注定是政治性的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12年左右,绝对是英国同性文学的里程碑了。
克莱夫,一个信仰希腊文化的乡绅,他是不是同性恋者,和古希腊男风文化同样值得质疑。古希腊男男文化,不像是基因下的选择,更像一种爱好,时尚文化,当时男人认为女性只是生殖的工具,不值得对她们倾注感情,而同性才是精神交流的对象。虽然克莱夫先对莫瑞斯表白,但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会饮篇》里描述的那样,成年男子对少年的精神指导,完全柏拉图式的欣赏,最后回归传统家庭,娶妻生子。他俩的关系是由克莱夫所主导的,由他来让莫瑞斯的同性意识觉醒,然后柏拉图式的三年爱恋,最后他提出的分手。(虽然现在看是典型的渣男,但和他所信仰的文化如出一辙,他意识里是觉得自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人物)
莫瑞斯,先天性同性恋,是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当被克莱夫开启之后,先是抗拒,慢慢接纳自己,最后变得义无反顾。这绝对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因为对克莱夫的挚爱,压抑自己的欲望,又贴心又会照顾人,和克莱夫比,更加真实,典型的又帅又有钱还带点玩世不恭。最后跨阶级选择阿列克,完美演绎了作者心中的那个勇士。
阿列克,这个角色出来之后一直感觉不太搭配。同阶级解决不了的问题,跨阶级就可以了?那不是难上加难么?阿列克是满足了莫瑞斯的生理需求,那就不再需要谈风谈雪谈月亮了?作者说结局一定要幸福,硬给了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那我只能说,爱情里无产者更敢于牺牲,都是勇士啊。反正几年后都世界大战了,谁还管阶级矛盾是什么鬼。
非常同意豆友的一个观点,“,关于同性话题的讨论,就是自我政治价值观与社会政治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古希腊男风文化也是政治的产物,在以后基督教开始成为欧洲的主流宗教之后,男风文化的黄金时代终于到了一个尽头。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九):莫瑞斯,莫瑞斯啊,勇敢的莫瑞斯
对于莫瑞斯来说,学会爱,贯穿了他的人生。他是忠诚的,无私的。“倘若你高抬贵手,容我听其自然,我就会半睡半醒地了此一生。” “也许咱们俩是互相被唤醒了。我情愿这么想。”克莱夫是唤醒他的初恋,因为克莱夫崇尚古希腊文化,更是将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奉为圭臬,所以即使对于莫瑞斯来说,他时常感觉到来自本能的欲望冲动,却因为对克莱夫深深的爱,收敛着,克制着,也唯有在爱人急病晕倒时下意识亲吻他的额头。在精神上,莫瑞斯和克莱夫是绝配的伴侣,他们同样接受高等教育,在社会上是有头有脸的绅士,他们有修养。但是在莫瑞斯的爱情观里,精神和肉体是需要统一的。当然,如果克莱夫希望一直保持这样的关系,莫瑞斯怕是也会做出让步,保持这份纯洁的爱恋。但是,克莱夫放弃了。这是莫瑞斯的痛苦,也是他的重生。“尽管他狼狈不堪,却仍保持着一颗自由自在的灵魂。”他想过自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想过“纠正”自己的“疾病”,这个时候阿列克的出现,是莫瑞斯对自我认识完成最后一阶段的助手,这个出身下层阶级,略带粗鲁的人,突破阶级界限,和莫瑞斯做到了结合。莫瑞斯再次显示出他的勇气,庆幸的是,阿列克同样是一位勇敢追求爱的人,莫瑞斯的勇敢第一次得到了回应。“他把阿列克内部的男子汉亮出来了,现在轮到阿列克亮出他内部的英雄。”这一次,莫瑞斯不再纠结怀疑,他以往种种的纠缠,痛苦,难过,在与阿列克的交缠中得到了安慰,爱情终于有一次,让他品尝到了一种更亲密的快乐。
我们勇敢的莫瑞斯最感动我的地方,是他对旧爱的道别方式。他是有尊严的跟克莱夫说再见。且让克莱夫“光明磊落”过他的一生吧,莫瑞斯不是控诉,“‘我确实认为你有点儿关心我,’他承认,‘然而我不可能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寄托在这一点点上。’ ”我为莫瑞斯高兴,他终于走出了克莱夫的阴影,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需要。
“你属于过去。到此刻为止的一切,我向你和盘托出——今后的事,一个字也不能告诉你。”
——再见了,克莱夫。在船房里,有我的爱。
《莫瑞斯(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十):太阳之子的结合或主仆之爱——20世纪初英国对同志伴侣模式的两种想象
在这部关于同性之爱的小说中,福斯特不单书写了同志身份认同历经的纠葛,更重要的是通过莫瑞斯的两段同性恋情探讨了二十世纪初英国同志伴侣模式的可能性。
或许在福斯特看来,同志伴侣理想的典范与形象便是剑桥之子或牛津之子的结合。这群被视为帝国接班人的太阳之子的结合象征着男性思想与男性思想的联盟,女性无法参与他们这种思想交合的游戏,他们的联手是为了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以便更疯狂地开拓大英帝国的疆域。因此,那个时代对男同志伴侣或者说同志情谊的推崇多少隐含排挤女性的意味。但在小说中,这种同志情谊更多是关于精神之爱,而非为帝国而战的男性间的激情。莫瑞斯与克里夫可以避开导师,在课堂下自由地讨论柏拉图的哲学。他们可以趁假期光临各自的宅邸,一起躺在草坪上有意无意地将手指插进对方被阳光照耀得发亮的头发中,享受那一刻被无限拉长的闲暇。这种无用的、不能将同志之情升华为为帝国服务的同性情谊最终无疾而终。贵族身份带来的诸多权力没有成为这段同性之爱的保护伞,躲在上流社会中也无法尽情地享受禁忌之爱。
另一种同志伴侣的想象便是贵族知识分子与底层青年的结合,正如莫瑞斯与克里夫的家仆亚克力的恋情。二十世纪初诸多欧洲青年受左翼思潮的影响,贵族知识分子为了宣扬自身的政治立场,甚至以身作则,选择底层青年作为自己的同性伴侣,作为实践政治的一种。然而小说中莫瑞斯与亚克力的结合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是为了肉体之欢,并且福斯特还写到了这对同志情侣相处时的摩擦多源于阶层间的不信任感。莫瑞斯总是怀疑会遭到亚克力的敲诈勒索。而吊诡的是,在小说的结尾,福斯特又安排两人美满的结局,突破了阶层间的不信任感,并将携手至新领地——阿根廷闯荡。福斯特放弃了对真实地继续挖掘,他更愿意给予这对同志情侣美好的结局以让同志这一群体受到更大的鼓舞,而不是纠缠于阶层间因现实相处而迸发的矛盾冲突。
但这未必说不通,在大英帝国需要将同性情谊投注在战场上的时代里,是无法容忍浪漫的同性之爱的。但在大英帝国的边界之外,主仆间的同性之爱或许可以在那无秩序荒蛮但新生的阿根廷消除阶层间的不信任感,以实现平等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