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读后感100字
《不吼不叫》是一本由罗娜•雷纳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 .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吼不叫》读后感(一):为人父母是一项需要合作的事业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1.为人父母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提升的工作,过程中承担责任,压力和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吼叫是最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吼叫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案,这本书一定是最合适的。
2.这本书的作者用近50年的专业经验,基于气质研究和正面理论,写出了提供给大家参考的解决方案,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
3.作为教育从业者,这本书的内容也能够帮助我在日常教学和教研中,为家长和老师们提供建议。
推荐指数:⭐️⭐️⭐️⭐️⭐️
阅读难度:⭐️
《不吼不叫》读后感(二):每个孩子都需要被温柔的对待
初为人母一年的时间,现在的宝宝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意愿并且能够自由移动,明显感到比之前还不能走路的时候要更加操心。在家里会四处乱翻,捡地上一切东西塞进嘴里,将东西扔的到处都是,常常在下班回家看到这一切就会有股无名火。很庆幸自己看完了这本书,看到说“当孩子降生,一个安静整洁、井然有序的家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你试图纠正孩子做的每一件你不赞同的小事,你就会精疲力尽,濒临崩溃,而且还有可能将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都变成一场战争”简直拍案称绝,说的太对了。不吼不叫,首先要先放过自己,才能放过孩子。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你的孩子需要你给予关注、安抚、规范、引导、宽慰、温柔的抚摸,以及成功的机会。而且,和你一样,你的孩子需要很多时间和很多次练习才能掌握他日常学到的技巧。”
在我今后的育儿过程中,我会时时用书中的方式方法来要求自己,不对我的孩子吼叫,平静,沟通,同理。
《不吼不叫》读后感(三):孩子抵触的是大人的情绪
在于孩子沟通时,我们有时会感觉无名怒火中烧,开始大吼大叫,至于具体的原因可能我们自己也很困惑。要改善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我们在平时深挖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直到正确识别出我们不恰当的认知或惯性行为。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分享了一个管教4C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建设性地发展与孩子的亲善关系: 一是沟通。在与孩子沟通时,表达要简短、具体、简单,适当补充解释并作出示范,并在孩子做对时给予及时的鼓励。 二是选择。给孩子提供真实而简单的选择,不要提供虚假的不对等的选择,不要假装征询孩子的意见。并在你自己做选择时,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是结果。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发展适时调整,明确一些行为的结果,并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后果。 四是连接。抽出时间与孩子独处,给他你全部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自己做主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不吼不叫》读后感(四):一点点读后感
孔子在形容他的弟子颜回的时候说的6个字:不迁怒,不二过。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在危险时候的必要的吼叫之外,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吼叫都是来自于迁怒,认为孩子做错事了,而同时家长又不愿意和孩子一同去承担这个责任,只是一味的责怪责骂。 很早我们就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孩子是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监视器?他们监视着父母的一言一行,而在以后的时光中再把这种一言一行复刻出来。所以减少吼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方法论有一点就是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明确孩子的需求,这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好的东西真的是相通的。其次和孩子商量时如果你可以给孩子选择那就明确让孩子自己做主,他们会很乐意的。而如果你作为监护人在不给孩子选择的时候,那就要用肯定的语气,不要在后面加好吗?可以吗?类似的语气询问词,因为孩子这个时候可能会想还有商量的余地,那么就会开始扯皮,所以尽量避免。
《不吼不叫》读后感(五):育儿也是自我的一种成长
这本书跟以往读到的育儿书不太相同,你必须一边读一边挖掘自己的童年经历、反省观察自己。读这本书真的让人沉浸其中,我第一次拿起纸笔跟随书中的问题不断思考记录。
虽然目前只读到第3章,但莫名有信心,跟随着作者的引导,自己大吼大叫的坏习惯真的能得到改善,因为作者的文字真的能打动到人的心里。
作者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也从众多父母的咨询困惑里不断结合心理学理论来剖析。阅读着书中丰富的实例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己的问题并不孤立、也了解大吼大叫的种种恶果让自己对这个坏习惯有了立体详尽的审查。不断观照、探索、反省、改变,成为更好的父母,这不正是时刻想阅读育儿书的初衷吗?
另外一个深刻的点是很意外在这本育儿书中读到熟悉的“当下”理论。多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从纷扰中跳离出来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这些看似很细小的方法却曾改变我多年的焦虑和思维模式,很庆幸作者同样推崇这些理念,也让自己更有动力去阅读此书,并收获更多。
《不吼不叫》读后感(六):abcde疗法
1.自问ask
2.呼吸breath
3.平静自我Calm yourelf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d what your child 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教育既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而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所以,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备无患,技多不压身。[调皮]书中精选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并分为了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并不晦涩难懂,相反,每篇文章的正文部分,前言都会呈现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者情景,唤醒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深入浅出,十分接地气,每一条心理效应对应的几乎都是常见普遍的现象,让人恍然大悟,直呼过瘾,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中,也处在心理效应当中。原来,这样的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行为表现是受到那样心理学规律的影响。从而,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在熟知它们的情况下,也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进行干预,进行有效教学的“锦上添花”了,不耽误,不误导,不破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不吼不叫》读后感(七):吼叫,最差的育儿沟通方式
[cp]#读书笔记##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二次读这本书,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关键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其实每一次对吼叫都是内心情绪的爆发,外部事件+内心想法/情绪=>情绪爆发。外部事件是触发器,不可改变,我们能做的是调整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解读方式。相同的一个外部事件,内心想法不同,对整个事件的解读就会完全不同,而你的态度就会有天壤之别。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 改变吼叫的关键要素:意愿坚定+找到触发器+学=>保持更平和、更有耐心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行为。如果外部触发器让你已经失去了冷静,关键的问题是要先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一定要先平息怒火(深呼吸,关注自己的呼吸),再考虑处罚,而且要阻止自己脑子里不断升级的想法。想法太可怕,一定要控制,日常生活中学会审慎的回应! 如果被愤怒填充了身体,你就无法感受到其他的情绪,要时刻记住:吼叫虽然能帮助你暂时释放压力和痛苦,但是会对你和孩子带来不良后果并且不可弥补!冷静下来,多观察,发现藏在愤怒下的感受。 育儿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继续努力,学以致用,做更好的家长,做更称职的妈妈[/cp]
《不吼不叫》读后感(八):父母请停止对孩子的吼叫
作者近50年的专业经验,深刻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真正帮助父母停止无用而伤人的吼叫,与孩子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终于有了一本深刻又实用,并不羞辱人或者试图说教的书。”——肖莎娜•贝内特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抑郁方向的专家
为人父母本来就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更别提你的孩子连一些小事都不肯听话——不肯把玩具捡起来,不愿去洗澡,甚至不肯上车去学校——这些都很容易让人火冒三丈,不由自主大吼大叫起来,往往还说出一些令自己后悔和沮丧的话,伤害孩子,也让自己感到挫败。
如果你也是一位容易过度反应的父母,你肯定试图有所改变,但却求变无门。幸运的是,罗娜•雷纳通过总结自己近50年的专业育儿经验,又运用气质理论告诉我们,真的不需要大吼大叫,你也可以找到温柔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合作。
本书告诉你:
●父母们吼叫的原因以及他们为什么想要改变。
●吼叫会对孩子和成人有什么影响。
●日常生活中是哪些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我们又吼又叫。
●如何辨识引发吼叫的隐性因素。
●你的个性以及你的孩子的个性对“吼叫”有什么影响。
●你为什么想要停止吼叫。
●如何减少吼叫——就从现在开始
《不吼不叫》读后感(九):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
2019年3月18日读完《不吼不叫》,副标题是《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 第一步 Ask ,也就是自问。要问问自己感觉如何,负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第二步 Breath ,也就是呼吸。在问自己那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第三步 Calm yourself ,也就是平静自我。用呼吸来平静自己的内心,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极负面的想法,让自己变得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也就是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反思一下对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还是鼓励,再想想他的行为能告诉自己什么。第五步 Empathize ,也就是同理心。这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去尽量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举个例子。有一位单身母亲,每周末都会把5岁的女儿接过来一起住,女儿喜欢在周末的早晨看电视,而这位母亲早上一般都会多睡一会儿。有一次不知为什么,女儿一大早就哇哇大哭,哭声把母亲吵醒了。母亲很生气,放到一般时候,这位母亲可能就开始吼叫了。不过这次她想起来,可以试试 ABCDE 法则。 她先注意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她感觉到了愤怒和紧张,女儿的哭泣是她的外部触发器。不过她没有发火,而是做了几次缓慢的呼吸,然后给了自己一小段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随后,她想了想女儿的需求,确定女儿需要安慰,因为女儿只有周末才和自己一起住,可能是有哪些地方不适应,所以才哭了起来。最后,换位思考让母亲理解了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她给了女儿一个很长的拥抱,又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女儿慢慢地就不哭了,这个早上也就没有被吼叫摧毁。
《不吼不叫》读后感(十):让教育“润物细无声”起来吧 ——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文/岸晓风
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父母们自身难以静下心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难免使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这使得的一些家庭的教育变得简单而粗暴,而取得的效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读到《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则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说实话,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家长来说,要做到“不吼不叫”是相当困难的,对此,作者也是充分的估计的。因此作者专门用了三章节的内容专门来研究“吼叫”的原因问题。首先是要了解自己。做家长的,如果意识到应该减少吼叫,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来扭转自己这种下意识的反映,就在改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根据心理学家默娜.舒尔的研究,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但是同时,书中也正面告诉家长们,要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毕竟,吼叫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比如自己的情绪因相关事情变得负面,如父母缺乏睡眠、作息不规律等等。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深层次因素,比如家长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影响、自己的成长环境、遗传因素、身体健康状况问题,等等。
搞清楚了起因的状况,接下来,就是作者开出“药方”的时刻了。一是让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具备一套性格特质,从婴儿期就开始影响他/她所面对的挑战与经历。了解孩子的气质才能理解其行为问题、社会交往、偏好、争执方式。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气质,从而达到两相协调。
当然在书中,作者也提出了若干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包括观察和收集自己的情绪,逐步调整,加强沟通,规划自己的情绪控制路线,等等,当大家循序渐进的摆脱不良情绪读孩子教育的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娜•雷纳,曾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医院工作,参与多个精神健康项目,在世界各地从事妇女、儿童方面的慈善公益活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作者在书中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自己的教训,还有其他父母、志愿者的例子,而这些,都增强的本书的适用性、可读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