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锦集

2021-04-29 01:3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锦集

  《夜晚属于恋人》是一本由远子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一):赞赞的

  在远子的作品里能看到严肃的天真,甜蜜的忧伤,一种对美好情感的憧憬,以及他用来掩饰这种孩子气的憧憬时使用的那种躲闪的、故作世故的、好笑的口气。在这个自我过剩的世界上,远子这样的男性是个稀缺品种。他具有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温柔和诚实的品质,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安慰。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二):远子你现在写的这么好,回头看以前写的文字会识羞吗?

  以前没听过远子。

  2014年转行到图书公司,当时急于做选题策划,终日在豆瓣上挖掘原创作者。

  后来就知道了远子,看了《商场里的地下王国》,看了《芍药居的空中花园》,随后一口气看完了他已出版的《十七个远方》。

  当然,后来由于公司产品线方向上的一些原因,我并没有能与远子有过出版合作。也无一面之缘,然而,我却是记住他了。直至今日,每当上豆瓣看看,总会刻意搜索远子主页(并没有关注远子,是因为私下觉得通过搜索进别人主页有一种神圣的目的性),点进去看他最近又在看什么书,写了什么日记。

  我惊异于远子在写作上的成长,竟至如此迅猛。早期的作品,有痛感,北漂的经历足够引人共鸣。却囿于一种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孤独的吐叹。

  远子你现在写的这么好,回头看以前写的文字会识羞吗?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三):这些是真心话

  此刻,身为室友的我正通过手机听远子的豆瓣读书会直播。他的声音有些紧,不过比康奈尔大学的纳博科夫教授的口才要好得多。如果单纯听他关于写作的思考,已经是《巴黎评论》的级别。剩下的悬念是,他的写作能否达到他对写作的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三十年才能得出答案。不过就现在的他来说,这个自我感觉不好的诗人有一个不坏的开始。

  这个不坏不是说他的东西已经写得很好。即使远子本人也会承认,他的东西缺陷很多。但我想说,这种缺陷不是才能的匮乏所致,恰恰是由于天才所致,因而是为了迎取可能性的必要。当然我是在美国而非欧洲的意义来使用天才这个概念的。我得说,他的感受荒诞的能力是一流的。我的脑海中现在还回荡着《公车回忆录》中“开放式死亡”和“封闭式死亡”的说法。同时我很喜欢他写作的自传性,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成熟的表现,参见特吕弗和李安的思考,但实际上是意味着用生命去写作。

  如果换作从前,我肯定不会这么称赞自己的同龄人,尤其还是朋友。我不想滥用友情。但是,托马斯曼都可以被视为一流作家,依此为尺度,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远子是个很容易自我否定的人。我不希望这是他的最后一本书。

  就在昨天下午,他还开玩笑说要放弃写作。正好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一位学生在这边,他是湖南邵阳下面某个县的人。读高中的时候,他在县城书店里看到远子的第一本书,简直是被启蒙了。他对首都的想象被彻底打破。北京还是另外一种样子,在那里,人字居然被写得那么小。不知道远子听到后有没有重获信心。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四):你是夜晚的恋人吗

  我知道自己写不出来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或许可以姑且理解为对文字的恐惧吧。

  作者在说一文中说到的那样我感到我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地超过了我现有的能力,这迫使我痛苦地反思:面对这些已有的伟大作品,为什么还要写一些蹩脚的小说出来?博尔赫斯晚年说的话给了我一点安慰:“我们都只读我们喜欢的读物——不过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东西。”

  也并不是每个书写者都会思考这样的命题,已经有这么多伟大的作品,还会缺我的一部吗?看似悲观的命题,却隐藏着一种真正的希望,对文字世界的希望,有了我的文字世界会不会有一些改变?

  在宇宙中往来彷徨的年轻人终于厌倦了宇宙的浩渺无垠,便决定独自钻井,期待悄然死去的青年网络作家;

  那个来北京也许就是为了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讨厌北京的外省人;

  还有那个写过多我笑吧笑吧的而今下落不明的民谣歌手小柴;

  起码他们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走向死亡的终点,而更多的是模糊的面孔,是放眼望去没有生命的面具,在尽管微不足道的生活里,我们是宁愿选择死的更慢一点,每天刷刷微博、微信、逛逛商场,雷打不动的上下班工作……

  还是或许也只是一种遐想,去闻草原的味道,当马戏团的一员,给全世界贫穷的人带去感动和惊喜,拥有一个美妙的夜晚,也可以选择出离。

  走进了看,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一场灾难。而透过这样的文字,就如同走进了看见自己的生活一样,就是一场灾难。

  只要从梦中醒来

  生活便落入双眼

  看不见的刺躲在肉里

  世代相袭,如同癌症患者

  服从于病服的权威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五):读下去的欲望

  首先,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标题控以及封面控(原谅我是个这个看颜值的社会其中一份子)。作为一个谈不上见识渊博的文艺爱(zhuang)好(bi)者,我想对我们这种平庸粗谷的读者来说,首先第一观感就是书名以及其封面带来的冲击。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动点和触碰底线,当某个瞬间,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作者所取的书名不谋而合,书还没有翻开,内容还没有阅读,却已经在内心碰撞出星点的火花。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成功的作家必备的第一步吧。

  但凡是一本连书名都起的随心所欲,封面粗制滥造,我想就算内容再华丽,也不会有人有要翻下去的欲望吧。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么个先看表面的肤浅读者。人总是说,看姑娘不要只是注重外表,内涵最重要,品格最重要,可现下在这俗不可耐的速食社会里,谁还会有闲暇心情去喝杯茶去了解你得过什么奖,过马路扶过几个老人,捐过几次钱?就连相亲不也是先看对方照片,有谁是把品格品德列出来的么?

  没有办法,这就是事实。人都说恋爱是最会最快让人成长的。没错,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像开了外挂一样,打通任通二脉,看破红尘。结局不论是坏是好,恋爱的过程总归是美好的。

  我爱这个名字,夜晚属于恋人。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六):颓

  讨厌这本书的很多小说的主人公的腔调。感觉都在悲伤。无奈。世界亏待了我。可是那些情感怎么就不够让人共鸣呢。明明世界上所有人都经历过痛苦,尽管那痛苦的根源并不一样,可因为那样饱满的情感我们还是可以阅读同一本书和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笑。

  这本书不是。可能我受书里前面几篇文章影响比较大。主人公的腔调:矫情。无病呻吟。把世界上努力生活的别人都看成sb。别人那样生活并不是那样没有意义,他们起码为自己选过。这世界上的别人并不是行尸走肉,他们都在耀眼地活着。主人公其实是自己对生活根本没有热情。逃避现实以为能躲到哪去? 这种情况下博尔赫斯根本救不了你。一味地腻在以前的环境里从来不挑战自己。一味地以为读很多书就能寻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根本没有想真正地挑战自己真正做一些什么事。coward。

  你知道我多期待这本书吗我有多伤心啊。。。

  我以为 豁达开阔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色彩 而不是死腻在自己的sb情绪里

  我自己已经很有腻在自己情绪里的懒惰倾向了。我受不了自己,没想到还有比我更甚的人。还有比我更甚的人啊。更懒的人。

  小说是铺开一种世界不加评判没有错 可小说不能这么颓下去还以为自己有多悲壮。怎么前几篇的主人公都这么颓 颓。 悲壮你妹啊。

  不挑战自己根本就不算真正活着。

  做费力的事才能呼吸顺畅。因为不做费力的事我们就不能成长。

  心灵需要被守护。善良是最美好的东西。但站在高处也不全是污秽。高处也有清风和善良。

  我不是缺乏同理心。只是讨厌烂在泥里还要拉别人下去。

  我已经下去一半了,我要爬出来。

  附给跟我一样的sb一张图: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七):小说家与诗人,他们的名字叫远子

  认识远子老师,缘于去年年底。那时候我刚刚开始玩豆瓣,偶然看到一篇名叫《私人偏爱诗集推荐》的日记。写日记的人有理有据的把他喜欢的现代诗集做了个概括,这个人就是远子。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作为小说家的远子,不认识作为诗人的远子。

  在远子的豆瓣日记上读过《国贸商场的地下王国》、《七本书》、《假想的乐趣》这些文章,我开始对这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假想的乐趣》)的豆瓣作者有了兴趣,便在京东上买下了他的第一本书《十七个远方》。

  我把《十七个远方》添加在我的读书豆列里“杂类”那一项里,因为我难以定义它到底算一本杂文集还是小说集,它在描写北京和更远的“远方”。说实话,北京是我最爱的城市,并非因为它是繁华帝都,而是出于我对明清文学的热爱,是因为纳兰,因为豌豆姐姐,也因为在北京读书的我的朋友们。从小到大,我只去过北京两次,一次是夏令营,一次是送姐姐去考试。北京,在我眼里是个有底蕴的,发着光的古都,而在远子的《十七个远方》里,我看到的是另一个北京,一个人的北京,迷茫和痛苦的“围城”。

  如果仅仅是“北漂文学”一点,并不足以让我被远子的文字征服。被远子征服,是当我在黑暗污浊的网吧里,一边听他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边看他的诗《一定》的时候:“一定有什么东西/能在最肮脏的空气里/挤出最干净的歌曲”;是当我通宵看完了他在豆瓣阅读上的所有作品的时候;或者说,是当我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作者,他所拥有的那颗敏感干净的心,那一种与这个世界叫劲的信念的时候,我彻底被远子征服。很感谢几个月来远子老师在豆邮上给我的鼓励和建议,与你交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夜晚属于恋人/属于一同站起来或一同倒下去的恋人”。这是远子老师的诗集《微弱的火》里的诗《夜晚属于恋人》中的最后一句。这本小说集与诗同名,自然也引了这首诗作为序诗。从远子老师的文字里看得出,他最想做一位诗人,其次才是小说家。第二本书无论在排版,插画,封面等等方面都相比第一本有了很大的进步。很高兴在推荐语里突出的是“严肃文学作家”而非“北漂伤痕”的戏称了。我们都期待着他作为诗人,作为小说家的每一分进步,我期待着有一天《微弱的火》出版,期待着能看到“诗人远子”四个字出现在纸质书的封面上。成为远子老师的读者,我很荣幸。

  最后一句,

  要对叶笛同学说:“谢谢!”

  要对远子老师说:“加油!”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八):【读来读往】如何在现实中避开现实

  这本小说(以下简称《夜》),黄蓝封皮,基本一个下午就能读完。读完了,该干点什么呢?我觉得我只要起身,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会跟书里写的撞车。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日常谶语集吗?不,我相信,所有读过的人,都不会答应这种定位。放下它之前,我丝毫没有这种苦恼。句子明白,修辞去诗化,偶尔来点小调侃,一切都没有问题,好像把生活快进了一样。就算是《厕所里的菜刀》这样的篇目,也是高扬起,轻落下,没有骇人听闻。

  它简朴吗?好像是的。《浇花》和《出租车司机》,是小人物的烦恼,但又没有小到忽略不计的地步。它贴着生活的褶皱,有时又会来一个小跳。为了表现一种漫不经心,它牺牲了一些调味品,这也让它更加别致。读完后很久,我都觉得它难以归类。某一天,我逆着人流,去某个目的地。我敢说,那是一次非常庞大的相逢。我与上百个陌生人,不断地相向而行,又擦肩而过。我突然想到,也许,《夜》里所写的,就是模拟了一种庞大的、极其缓慢的、肉眼几乎难辨的消耗。为了模拟得足够逼真,这些文字在戏剧性上相当克制,切开的创口也很小。它轻盈避开一些流行标签,但有时又毫不避讳。作者本人也似乎在拿捏着一种微妙的分寸感,不是宣战,也不是单纯的描摹,就好像是素描时,擦了又擦,有些微痕已经永远留下。读着读着你偶尔会想起菲茨杰拉德:“若在二十几岁的年纪能度过这样一段确凿的、无忧无虑的时光,还是很让人愉快的……因为此后,对于周遭的环境,我们将永远不会再如此感同身受。”

  不对,它其实没有这么乐观。虽然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比较轻松的书。我突然明白我那古怪的不安来自何处了,那是一种匀速累加制。我知道,我与所谓的衰老之间,也不过就隔着几十本《夜》而已。它像一块玻璃,明净透亮,但时间会将它无数次重叠,成为不透光的石英墙。那轻盈里的沉重与哀愁,正来源于此。有时我会更加悲观一点,认定下坡路并非匀速,而是急景凋年。《夜》总会以秒针震动的平静,校正我这种夸张的被害妄想。

  总而言之,它成功地悬浮在乐之下,哀之上。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九):有个离我们很近的家伙叫远子

  有一次,在朋友家聚会,席间有个叫远子的家伙,清瘦,鼻梁上架个眼镜,表情淡然,眼藏锋芒,他跟我说,有个叫“近父”的经常在网上骂他,我问“近父”是谁,他说是他的马甲。

  回头,我网购了一本远子的小说集——《十七个远方》,花一下午时间读完,与其说是小说,更像非虚构类的纪实作品,主要讲他来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这些故事,或辛酸或荒诞,很多我自己都亲身体验过,有很深的共鸣。读完后,第一反应是觉得还不错,第二反应是觉得可惜,如果对焦度再高一点,挖得再深一些,就是一本中国版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乔治•奥威尔早期作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乔治•奥威尔当年比远子更落魄,为了写出经典作品,让远子在现实中去跟乔治•奥威尔比惨,太不人道。

  远子因为写了在北京的一些经历,被戏称为“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作家,这让我想起王朔在写完《空中小姐》后,被称为“大陆琼瑶”。对于作者来说,比被人贴上标签更惨的事,就是没人给你贴标签,因为那说明还没人知道你。当然,如果被一个肤浅,甚至带侮辱性的标签贴了一辈子,那也是够倒霉的。

  读到远子的新作,是在一年后,也就是近日。这次,我花了一天时间来读,读完有点被惊到了。如果说《十七个远方》是以纪录片式的白描直击生活表象,那么《夜晚属于恋人》则已渐渐潜入生活底里,技艺更成熟,题材更开阔,缤纷如万花筒。

  我认为,这种写作上的破茧,一方面来自远子生活阅历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他涉猎广泛的深度阅读,后者甚至可能占更大的比重。在《你喜欢阿基考里斯马基吗?》中,一对男女因看电影结识,废寝忘食地搜寻各种冷门电影,阅片无数,彼此较劲,都想胜过对方,终因不堪重负而分手。后来男的漂泊外地,女的考入电影学院深造,各自生活。有天女的打来电话,向男的哭诉,她其实不喜欢电影,只是为了投男的所好,才逼自己跟电影死磕,没想到最后却换来分手的结果。男的听了沉默,因为他也是如此。这篇小说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堆冷门电影导演的名字和作品,拼贴感十足,虽是黑色幽默,却以悲剧做底,让人觉得五味杂陈。另一篇《公车回忆录》,全篇自述,主人公似乎有点臆想症,性格敏感,甚至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每次伤害了别人,都以为自己才是受害者。读这篇小说,我想到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爱伦坡的一个短篇,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远子自己的东西。

  书稿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各有其貌,打磨的非常圆润,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炫技。或许远子的这本小说集,有致敬的成分,向那些影响他的文学大师致敬。卡夫卡,乔伊斯,欧亨利,太宰治,卡佛,里尔克……

  当作家的写作技艺日趋完善后,最后比拼的大概是个性,海明威,就是《老人与海》中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老人;布考斯基,就是《邮差》里那个粗鄙,嗜酒,反叛的亨利•切那斯基;菲茨杰拉德,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个容易感伤,充满幻灭感的“我”,又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却富有悲剧性的盖茨比。远子冷静,敏感,悲悯,擅于观察,这些特质,在《夜晚属于恋人》中已有彰显,但仍嫌不足,在未来会开出怎样的文学之花,我们拭目以待。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十):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第一次见到基哥,是我第一次去豆瓣面试实习生的时候,范筒师兄问我读什么书,那时候我喜欢读黑塞,师兄哈哈大笑,于是让我和这位“远子老师”聊两句。彼时我并未听说过“远子“这个名字,只觉得眼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的文艺青年看起来比我还拘谨,明明是来面试我的,显得比我还语无伦次,好像十分不好意思地看了几眼我的简历,连连说:”很厉害,很厉害。“明明是我来面试,最后却一直是我在问问题,基哥反而像个学生一样一脸腼腆地回答。

  后来我去上班了,基哥负责教我审稿,他仍然总是局促不安的样子,对我的表现不置可否,起初我以为他高深莫测,后来才慢慢发觉,基哥就是一个连批评人也不好意思的人,即使我弄错了编辑器,他也只会支支吾吾地说:”哎,你看这个地方,好像有点不对。“但是还要加一句:”不过这个评语写得很好了“,然后还要加一个笑脸表情。

  当时组里有好几个写小说的,大家中午一起吃饭,总爱拿基哥开玩笑,说他是”北漂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基哥身上总是好像自带忧郁滤镜,言谈中喜爱引用哲学家名人名言,大家总是打趣他,他也只是笑笑,吃完饭和几个男同事一起抽烟,烟雾中露出迷茫的表情。

  基哥话不多,就是说话也没有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大家拿他开玩笑,他很不好意思,大家夸他,他更不好意思。有一次他来北大,和几个师兄师姐一起吃饭,有一个师姐说:”我可是把‘北漂伤痕文学’写进论文了。“基哥连连说受宠若惊。

  我那时正在毕业季,每天都很欢脱,不懂基哥哪里来的深沉,实习结束离职的时候,基哥送我一本《十七个远方》,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后来我出国了,基哥开了个公众号,风格还是一贯的苦大仇深,我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点开看看,虽然里面写的故事好像离我都很远了,但是却感到那才是从真正的大众市井里出来的故事,而我在异国他乡恍恍惚惚的生活,却总有一种迷幻感。

  转眼两年过去了,我也逐渐习惯了新的生活,以前在豆瓣的同事大多离职了,而我也并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温柔相待,也一直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欣闻基哥又出了新书,我虽然没法读到,但还是感觉很开心,虽然这个书名好像有点俗气,但是看到基哥这样一个腼腆的人也可以找到自己文字的落脚之处,就觉得未来也不是全无希望。

  祝大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