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晚属于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夜晚属于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7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晚属于恋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夜晚属于恋人》是一本由远子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一):这些是真心话

  此刻,身为室友的我正通过手机听远子的豆瓣读书会直播。他的声音有些紧,不过比康奈尔大学的纳博科夫教授的口才要好得多。如果单纯听他关于写作的思考,已经是《巴黎评论》的级别。剩下的悬念是,他的写作能否达到他对写作的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三十年才能得出答案。不过就现在的他来说,这个自我感觉不好的诗人有一个不坏的开始。

  这个不坏不是说他的东西已经写得很好。即使远子本人也会承认,他的东西缺陷很多。但我想说,这种缺陷不是才能的匮乏所致,恰恰是由于天才所致,因而是为了迎取可能性的必要。当然我是在美国而非欧洲的意义来使用天才这个概念的。我得说,他的感受荒诞的能力是一流的。我的脑海中现在还回荡着《公车回忆录》中“开放式死亡”和“封闭式死亡”的说法。同时我很喜欢他写作的自传性,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成熟的表现,参见特吕弗和李安的思考,但实际上是意味着用生命去写作。

  如果换作从前,我肯定不会这么称赞自己的同龄人,尤其还是朋友。我不想滥用友情。但是,托马斯曼都可以被视为一流作家,依此为尺度,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远子是个很容易自我否定的人。我不希望这是他的最后一本书。

  就在昨天下午,他还开玩笑说要放弃写作。正好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一位学生在这边,他是湖南邵阳下面某个县的人。读高中的时候,他在县城书店里看到远子的第一本书,简直是被启蒙了。他对首都的想象被彻底打破。北京还是另外一种样子,在那里,人字居然被写得那么小。不知道远子听到后有没有重获信心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二):五味陈杂

  有人说远子写的很阴郁,我倒不觉得,反而认为远子写的力度不足。

  大概是由于远子出身于哲学系,他的小说里常常冒出来许多论断和反思,表现出一种距离感。至于是否要加入这些东西,我持保留态度

  我相信远子是个对自己坦诚的人,这是远子老师最为可贵的地方,在行文中你能感受到那种细无巨细的罗列,想法毫无保留地释放。远子老师愿意分享他的感受。

  敢写,是作家的必要条件;怎么写,几乎决定了作家之间水平的差距。

  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能看到一些端倪,并不代表什么。远子老师比我更清楚自己。作家应当向自己更高的目标进发,不要在乎(有时很难)读者的看法,读者会阻碍你、干扰你。读者只在乎作品(也应该是这样)。意见什么的,都是狗屁。作家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坚持写下去。

  好了,我要大放厥词了。

  《与友人书》

  这是一个半成品。我以为是不合格的。

  但在后来的篇目中,我看到了远子写作的手法在改变

  特点:一、清醒直白 二、贴近现实

  文章做到了让大多数人能读懂,但还不够,我以为小说是要去表现,要去感动(远子老师也在试图去做)。

  此文,那个友人被你用‘片断’拼接,就像一个从未在这个世界诞生过的人一样

  你的笔下有呐喊,却是(无可奈何后)失去力气的呐喊,结果读者只看到这一面。

  你不觉得,应当把你从‘初始的强烈的呐喊’到‘失去力气的苍白的呐喊’这一过程描写出来吗?你不觉得,应当把‘友人感动过你’的事件记录下来吗?为什么,你把他遗忘了呢?为什么他在你的印象中是如此单薄,如同纸片?

  我不是在说道德感、责任感,如果人物真有感动你的地方,我相信你是忘不了的。你没有尝试过了解他吗?为什么又要事后追溯?

  我诊断一下:你对人物的情感还不够炽烈。所以笔下创造的他,也是缺乏生气。这很要命。不要纠结于结果。你应该把‘你和友人一起’和‘你对他的印象’写进去,那么多强烈的感受哪去了?!为什么要戴着望远镜去观察你们的过去?几句话就概括清楚了?!与友人书,又真的是给友人看的吗?

  你内心挣扎呢?‘友人’被你浮光掠影轻描淡写过去,被你遗弃了。我想——没有无缘无故地遗弃,这里可以深挖呀。小说不是给人一个结论,读者不需要,他自己看得到。

  很多时候,有另一个你在试图引导你说话,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把那一部分关在牢笼里。你要把他放出来。

  ‘你和友人’在文中像照片一样,如一洼死水。

  ‘友人’真不像在这个世界上活过,我希望这句话是发自读者之口。

  他曾是活生生的,却被你‘只言片语’写死了。

  《一位青年网络作家的肖像》

  及格。还是要提一下,短篇小说的语言密度是高于日常生活素描的。有些多余的修饰语和废话可以删掉。

  《厕所里的菜刀》

  这篇挺有意思。对话真实

  在北京呆过一段时间,知道那里的环境异常逼仄。人生活在狭窄的角落里,不得不变形。菜刀成了一个隐喻,它,是扔不掉的。

  如果再奇幻一点就好了。虽然不讨厌贴着现实的写法,但读久了,也容易腻。

  《浇花》

  及格。好笑是好笑,但也苦。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缺点在此;如果延伸一点,发散一点,露出和女友的矛盾脉络所在就更好了。我感觉描写不够。难道你没有火吗?忍,再忍?是个悬而未决的结尾,而不是开放的结局。再写下去有一定困难,很考验作者。

  《灭蟑螂记》

  主人公一方面耽溺于幻想,另一方面又想抓住现实。夹在其间,不知所措。最后只好延续现在的生活方式,不作改变。远子,你还真是不愠不火。这让我恼火。如果你的感受先于你的大脑就好了。(我期待:制造出一些混乱。让读者跟着一起混乱。)

  《马戏团之夜》

  有一些写法上的改变。不再依照单一时间的顺序。

  场景描写不足。距离感还在(我总感觉隔着什么东西)。举个例子,第三段,用了‘村民’一词,好像你不是其中一员似的(你是隔着屏幕看这些人么?超脱了?)。

  《人人都有初恋吗》

  没按正常时间来叙述。还有就是,时而俯视人物。可悲的是,人物十分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而不得不干。纠结一阵子又返回现实。这是远子老师的写照吗?我觉得可以变形一下:取自己的一部分,在加上一些虚构,要是都按情绪来写,人物的性格容易重复(也不好玩)。人物偶尔爆发一下也挺好,再添上一些创伤,痛苦什么的(额,我想多了?)。

  《夜晚属于恋人》

  玩了一个游戏,理想与现实的纠缠。想起来了,远子老师写的次要人物,给我的印象不是很强烈。好像都是在围着‘我’转,‘我’跑来跑去的。有时不能偏向自己呵。如果有人来主动对你说就好了,震动你。总感觉你接收着他人的话,但他人的存在和你不产生积极的互动。说来说去,还是远子老师太清醒。偶尔被他人泼一泼冷水也好啊。

  《对我笑吧笑吧》

  嗯。有点小感动。因为文中的‘无缘无故’,‘不清不楚’。

  《公车回忆录》

  也是不错。非理性的力量显现了。人,有时真的会疯狂。内在的动机对推动情节非常有帮助。谁愿意耐着性子去看一大段一大段的无味的自我分析呢?人与人的关系才有可绘之处。

  《死于秦皇岛》

  写法又有突破。写一个临死人的心境。把对话融合在一段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写法。看好你。

  远子老师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你的作品。

  我以为,小说是现实片断的重组,而不是投影。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三):“对抗,然而还是失败了。”

  我跟远子有很多次讨论,关于写作,关于文学。去小公园散步的时候,去吃饭的时候,一同回老家的时候。是的,我们是老乡,有着相同的乡村经历,也有相似的打工经历。当然,更多的是不同。我们喜欢的作家不同,喜欢的写法也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他常问我为什么总是这么乐观,好像困难在我这里都不是困难,而他认为自己总是陷在困顿之中。他羞涩、敏感、腼腆,让人总忍不住去“欺负”一下,每当这样的时候他都是好脾气地笑笑,要不就躲开。哪怕他有意见要说,他也会耐心和气地解释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朋友。

  远子在写作上有抱负,他希望自己能成为非常厉害的小说家。这个他正在努力去做。他非常纯真,跟他说话,不用有过多的顾忌,所以我常常直接地说我对他作品的看法。他会“对抗”,一一逐条地把我的意见驳回去。然而,等再看他的作品,他又会去吸收一些。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有多好,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刚学习写作的入门者,很多方面有我自己的缺陷。而远子,我也常觉得自己未免有些严苛。这本书中的小说,我大半看过他的初稿。他写完,发给我看,而我详细地把我的看法发给他。

  我喜欢他的《浇花》,那种情侣之间的感觉,琐碎、夹缠、绝望,如此干净地表达出来。喜欢他的《你喜欢阿基•考里斯马基吗?》,他博闻强识,援引各种中外电影,又很融洽地放在文本之中,读起来很过瘾。但我不喜欢他的《对我笑吧笑吧》,我当初对他提了很多我的看法。我觉得这样一个小中篇,不能这样拼贴式地写,而且作者站出来发表的观点并不高明。远子对社会有很多看法,我往往觉得他表达过浅,甚至有些幼稚。这些平常说说当然没有关系,如果用在小说里,直接表达出来,或者借用小说人物来表达,我就觉得损害了小说的品质。

  读远子文章,慢慢能提炼出一个模式:“我”常是“生性怯弱”的,在日常生活中常陷入窘境;而外界对于“我”是嘲讽、不屑;对于此,“我”会有怒气,会自虐式地要反抗,然而终究还是怯场,只能在内心中默默承受。“对抗,然而还是失败了”——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小说人物都有敏感内向的内心,世界像是阴影一般笼罩四周,哪怕有阳光,在他看来也是刺眼的;哪怕有风,在他看来也是刺骨的。世界是弥漫开来的,他只能徒劳地推开,那只是一个安慰自己的动作,毕竟自己就是在这个世界之中。

  再进一步的,既然有“我”与“世界”的对抗,那只能非此即彼地看待对手。这是我常跟远子交流的地方。我认为远子的对抗模式,容易导致过于简单化。人,不能只有哀叹,不能只有失败,人还有各种各种的状态,世界也是各种复杂元素的存在。我觉得好的小说,常常是微妙难言的,作者在处理的时候也常常难以捉摸他的态度。他就在小说文本后面,可是你抓不到他。当然,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陋看法。

  我期待远子的小说,能逐渐地从自传式转向更多面向的书写。而他自己,常常对自己有比别人更“狠”的反思,他常常在写作的过程中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也许这才是一个好的小说作者该有的心态吧。祝福远子。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四):读下去的欲望

  首先,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标题控以及封面控(原谅我是个这个看颜值的社会其中一份子)。作为一个谈不上见识渊博的文艺爱(zhuang)好(bi)者,我想对我们这种平庸粗谷的读者来说,首先第一观感就是书名以及其封面带来的冲击。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动点和触碰底线,当某个瞬间,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作者所取的书名不谋而合,书还没有翻开,内容还没有阅读,却已经在内心碰撞出星点的火花。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成功的作家必备的第一步吧。

  但凡是一本连书名都起的随心所欲,封面粗制滥造,我想就算内容再华丽,也不会有人有要翻下去的欲望吧。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么个先看表面的肤浅读者。人总是说,看姑娘不要只是注重外表,内涵最重要,品格最重要,可现下在这俗不可耐的速食社会里,谁还会有闲暇心情去喝杯茶去了解你得过什么奖,过马路扶过几个老人,捐过几次钱?就连相亲不也是先看对方照片,有谁是把品格品德列出来的么?

  没有办法,这就是事实。人都说恋爱是最会最快让人成长的。没错,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像开了外挂一样,打通任通二脉,看破红尘。结局不论是坏是好,恋爱的过程总归是美好的。

  我爱这个名字,夜晚属于恋人。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五):有个离我们很近的家伙叫远子

  有一次,在朋友家聚会,席间有个叫远子的家伙,清瘦,鼻梁上架个眼镜,表情淡然,眼藏锋芒,他跟我说,有个叫“近父”的经常在网上骂他,我问“近父”是谁,他说是他的马甲。

  回头,我网购了一本远子的小说集——《十七个远方》,花一下午时间读完,与其说是小说,更像非虚构类的纪实作品,主要讲他来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这些故事,或辛酸或荒诞,很多我自己都亲身体验过,有很深的共鸣。读完后,第一反应是觉得还不错,第二反应是觉得可惜,如果对焦度再高一点,挖得再深一些,就是一本中国版的《巴黎伦敦落魄记》(乔治•奥威尔早期作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乔治•奥威尔当年比远子更落魄,为了写出经典作品,让远子在现实中去跟乔治•奥威尔比惨,太不人道。

  远子因为写了在北京的一些经历,被戏称为“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作家,这让我想起王朔在写完《空中小姐》后,被称为“大陆琼瑶”。对于作者来说,比被人贴上标签更惨的事,就是没人给你贴标签,因为那说明还没人知道你。当然,如果被一个肤浅,甚至带侮辱性的标签贴了一辈子,那也是够倒霉的。

  读到远子的新作,是在一年后,也就是近日。这次,我花了一天时间来读,读完有点被惊到了。如果说《十七个远方》是以纪录片式的白描直击生活表象,那么《夜晚属于恋人》则已渐渐潜入生活底里,技艺更成熟,题材更开阔,缤纷如万花筒。

  我认为,这种写作上的破茧,一方面来自远子生活阅历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他涉猎广泛的深度阅读,后者甚至可能占更大的比重。在《你喜欢阿基考里斯马基吗?》中,一对男女因看电影结识,废寝忘食地搜寻各种冷门电影,阅片无数,彼此较劲,都想胜过对方,终因不堪重负而分手。后来男的漂泊外地,女的考入电影学院深造,各自生活。有天女的打来电话,向男的哭诉,她其实不喜欢电影,只是为了投男的所好,才逼自己跟电影死磕,没想到最后却换来分手的结果。男的听了沉默,因为他也是如此。这篇小说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堆冷门电影导演的名字和作品,拼贴感十足,虽是黑色幽默,却以悲剧做底,让人觉得五味杂陈。另一篇《公车回忆录》,全篇自述,主人公似乎有点臆想症,性格敏感,甚至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每次伤害了别人,都以为自己才是受害者。读这篇小说,我想到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爱伦坡的一个短篇,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远子自己的东西。

  书稿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各有其貌,打磨的非常圆润,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炫技。或许远子的这本小说集,有致敬的成分,向那些影响他的文学大师致敬。卡夫卡,乔伊斯,欧亨利,太宰治,卡佛,里尔克……

  当作家的写作技艺日趋完善后,最后比拼的大概是个性,海明威,就是《老人与海》中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老人;布考斯基,就是《邮差》里那个粗鄙,嗜酒,反叛的亨利•切那斯基;菲茨杰拉德,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个容易感伤,充满幻灭感的“我”,又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却富有悲剧性的盖茨比。远子冷静,敏感,悲悯,擅于观察,这些特质,在《夜晚属于恋人》中已有彰显,但仍嫌不足,在未来会开出怎样的文学之花,我们拭目以待。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六):你是夜晚的恋人吗

  我知道自己写不出来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或许可以姑且理解为对文字的恐惧吧。

  作者在说一文中说到的那样我感到我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地超过了我现有的能力,这迫使我痛苦地反思:面对这些已有的伟大作品,为什么还要写一些蹩脚的小说出来?博尔赫斯晚年说的话给了我一点安慰:“我们都只读我们喜欢的读物——不过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东西。”

  也并不是每个书写者都会思考这样的命题,已经有这么多伟大的作品,还会缺我的一部吗?看似悲观的命题,却隐藏着一种真正的希望,对文字世界的希望,有了我的文字世界会不会有一些改变?

  在宇宙中往来彷徨的年轻人终于厌倦了宇宙的浩渺无垠,便决定独自钻井,期待悄然死去的青年网络作家;

  那个来北京也许就是为了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讨厌北京的外省人;

  还有那个写过多我笑吧笑吧的而今下落不明的民谣歌手小柴;

  起码他们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走向死亡的终点,而更多的是模糊的面孔,是放眼望去没有生命的面具,在尽管微不足道的生活里,我们是宁愿选择死的更慢一点,每天刷刷微博、微信、逛逛商场,雷打不动的上下班工作……

  还是或许也只是一种遐想,去闻草原的味道,当马戏团的一员,给全世界贫穷的人带去感动和惊喜,拥有一个美妙的夜晚,也可以选择出离。

  走进了看,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一场灾难。而透过这样的文字,就如同走进了看见自己的生活一样,就是一场灾难。

  只要从梦中醒来

  生活便落入双眼

  看不见的刺躲在肉里

  世代相袭,如同癌症患者

  服从于病服的权威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七):远子你现在写的这么好,回头看以前写的文字会识羞吗?

  以前没听过远子。

  2014年转行到图书公司,当时急于做选题策划,终日在豆瓣上挖掘原创作者。

  后来就知道了远子,看了《商场里的地下王国》,看了《芍药居的空中花园》,随后一口气看完了他已出版的《十七个远方》。

  当然,后来由于公司产品线方向上的一些原因,我并没有能与远子有过出版合作。也无一面之缘,然而,我却是记住他了。直至今日,每当上豆瓣看看,总会刻意搜索远子主页(并没有关注远子,是因为私下觉得通过搜索进别人主页有一种神圣的目的性),点进去看他最近又在看什么书,写了什么日记。

  我惊异于远子在写作上的成长,竟至如此迅猛。早期的作品,有痛感,北漂的经历足够引人共鸣。却囿于一种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孤独的吐叹。

  远子你现在写的这么好,回头看以前写的文字会识羞吗?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八):起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卡夫卡、佩索阿等人的影响,我痴迷于“游历头脑中的第八大洲”的说法,认定自己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这世界将飘飘然在我面前扭动”。写作的自传性被很多人诟病,但我偏执地以为,这里面有一种可贵的真诚。我相信只要自己足够诚实地面对内心,就永远不会缺少写作的素材。这当然是一种自我安慰,“认识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就像昆德拉所说的那样,对自我的探究总是会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这种不满足带来的极有可能是不足。 而且我太悲观,以第一人称写作时,总是习惯性地陷入阴暗、绝望的气氛之中,这种倾向也遭到了一部分天性开朗的读者的指责。虽然我觉得这种批评是不成立的,至少我从没读过那种让人兴高采烈,精神振奋的文学作品。当我感到痛苦的时候,“积极阳光”的东西只会让我觉得吵闹或是羞愧,反倒是那些书写相似困境的作品能带给我真正的宽慰。但是,对于自己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我还是会感到不安。据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许多青年模仿了书里的自杀行为。而歌德对指责自己的人回应道:“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这大概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强硬姿态,只要这样才能阻挡自己不想听到的声音,使自己专注于写作本身。谦虚是作家的第二美德,必须学习将自信视为一种天赋。但我始终无法习得这样的本领,所以我尝试在题材上做出一些改变。 我发现有很多“新群体”在写作者的笔下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比如中国的基督徒、年轻的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等。大家似乎更愿意从故纸堆里寻找文学形象,或者说人们执著于书写一种“国际文学”,那些人物放到纽约、东京或者巴黎,依旧是成立的。这样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这会使我们错过一些特殊的语境。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除了有主旋律,还有主流,这些高墙般的存在物虽然很容易给写作者带来伤害,却也留下了珍贵的体验。生活在墙外的人只能靠想象去构建荒诞与残酷,而我们的感受理应来得更真实更强烈一些。以前我也觉得“漠不关心”是一种必要的姿态,甚至可能表现为对文学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但实际上真正困难的是对外部世界保持持续的关心。况且,“不相关性”的写作实验在欧洲作家那里已经做到了极致,我看不出形式上的探索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 当然,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风格,并不是每个作家都适合去创作所谓的现实主义。我只是觉得如果整整一代人都不去写这些东西,未免会有些矫枉过正。即使是写私人体验,时代背景也应该是有所体现的。不过,对我来说这也只是一个调整的念头,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现实世界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文学的进展速度,强行介入往往会显得生硬。我所做的也只是一些不太成功的探索。人走出自身的围墙是需要时间的。 面对物质的匮乏,我始终不敢大胆地将写作视为一项独一无二的精神事业,所以总是下意识地强调写作和踢足球,打游戏一样,只是人类众多消遣方式中的一种,是人为了区别于动物所做的尝试。但实际上,不断将写作神圣化的自我暗示还是有用的,至少可以制造一种持续写作的幻觉,就像国内很多诗人所做的那样。对我而言,我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地超过了我现有的能力,这迫使我痛苦地反思:面对这些已有的伟大作品,为什么还要写一些蹩脚的小说出来?这种质问常常会让我产生“封笔”的冲动。或者说我变得越来越胆小,害怕下笔。因为我一直相信写作最核心的东西是一种原创性。 不过,托马斯•曼说:“作家就是写作对他们而言比起别人来更为困难的那一类人。”这让我意识到害怕下笔也许并不是坏事。博尔赫斯晚年的话也给了我安慰:“我们都只读我们喜欢的读物——不过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东西。”是的,迄今为止,我所写下的离我想要写下的仍然十分遥远,但它们又的的确确是我目前“写得出来的东西”。也许只有承认这种局限和差距,才有下笔的勇气,才有可能写得更好。 另一方面,我学习像阿多诺那样将勤奋视为天才的表现。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认识很多有写作梦想的朋友,但真正动笔的人不多,坚持下来的就更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队伍还会变得越来越小。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有些人跑着跑着就从镜头里消失了。冲过终点的人不一定是最会跑的,但一定是最有毅力的一个。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勤奋的天赋。而我现在还远远不够勤奋,所以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支撑我写下去的还有一个看起来更为可笑的动力,那就是我看到很多写得比我糟糕的人仍在写个不停,他们看起来似乎一点也不苦闷,还特别热衷于互相加冕。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写下去?何况,人活在这世上,为了不坠入虚无的深渊,是必须要牢牢抓住一点东西的,而我目前所能抓住的也只有写作了。 以上所写的只是一个写作起步者的一点思考,更准确点讲,是我的自我欺骗之道。希望对和我一样困惑的人有所帮助。 原文载于《青年作家》2016年11期,此处有删改。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九):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第一次见到基哥,是我第一次去豆瓣面试实习生的时候,范筒师兄问我读什么书,那时候我喜欢读黑塞,师兄哈哈大笑,于是让我和这位“远子老师”聊两句。彼时我并未听说过“远子“这个名字,只觉得眼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的文艺青年看起来比我还拘谨,明明是来面试我的,显得比我还语无伦次,好像十分不好意思地看了几眼我的简历,连连说:”很厉害,很厉害。“明明是我来面试,最后却一直是我在问问题,基哥反而像个学生一样一脸腼腆地回答。

  后来我去上班了,基哥负责教我审稿,他仍然总是局促不安的样子,对我的表现不置可否,起初我以为他高深莫测,后来才慢慢发觉,基哥就是一个连批评人也不好意思的人,即使我弄错了编辑器,他也只会支支吾吾地说:”哎,你看这个地方,好像有点不对。“但是还要加一句:”不过这个评语写得很好了“,然后还要加一个笑脸表情。

  当时组里有好几个写小说的,大家中午一起吃饭,总爱拿基哥开玩笑,说他是”北漂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基哥身上总是好像自带忧郁滤镜,言谈中喜爱引用哲学家名人名言,大家总是打趣他,他也只是笑笑,吃完饭和几个男同事一起抽烟,烟雾中露出迷茫的表情。

  基哥话不多,就是说话也没有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大家拿他开玩笑,他很不好意思,大家夸他,他更不好意思。有一次他来北大,和几个师兄师姐一起吃饭,有一个师姐说:”我可是把‘北漂伤痕文学’写进论文了。“基哥连连说受宠若惊。

  我那时正在毕业季,每天都很欢脱,不懂基哥哪里来的深沉,实习结束离职的时候,基哥送我一本《十七个远方》,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后来我出国了,基哥开了个公众号,风格还是一贯的苦大仇深,我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点开看看,虽然里面写的故事好像离我都很远了,但是却感到那才是从真正的大众市井里出来的故事,而我在异国他乡恍恍惚惚的生活,却总有一种迷幻感。

  转眼两年过去了,我也逐渐习惯了新的生活,以前在豆瓣的同事大多离职了,而我也并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温柔相待,也一直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欣闻基哥又出了新书,我虽然没法读到,但还是感觉很开心,虽然这个书名好像有点俗气,但是看到基哥这样一个腼腆的人也可以找到自己文字的落脚之处,就觉得未来也不是全无希望。

  祝大卖!

  《夜晚属于恋人》读后感(十):颓

  讨厌这本书的很多小说的主人公的腔调。感觉都在悲伤。无奈。世界亏待了我。可是那些情感怎么就不够让人共鸣呢。明明世界上所有人都经历过痛苦,尽管那痛苦的根源并不一样,可因为那样饱满的情感我们还是可以阅读同一本书和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笑。

  这本书不是。可能我受书里前面几篇文章影响比较大。主人公的腔调:矫情。无病呻吟。把世界上努力生活的别人都看成sb。别人那样生活并不是那样没有意义,他们起码为自己选过。这世界上的别人并不是行尸走肉,他们都在耀眼地活着。主人公其实是自己对生活根本没有热情。逃避现实以为能躲到哪去? 这种情况下博尔赫斯根本救不了你。一味地腻在以前的环境里从来不挑战自己。一味地以为读很多书就能寻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根本没有想真正地挑战自己真正做一些什么事。coward。

  你知道我多期待这本书吗我有多伤心啊。。。

  我以为 豁达开阔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色彩 而不是死腻在自己的sb情绪里

  我自己已经很有腻在自己情绪里的懒惰倾向了。我受不了自己,没想到还有比我更甚的人。还有比我更甚的人啊。更懒的人。

  小说是铺开一种世界不加评判没有错 可小说不能这么颓下去还以为自己有多悲壮。怎么前几篇的主人公都这么颓 颓。 悲壮你妹啊。

  不挑战自己根本就不算真正活着。

  做费力的事才能呼吸顺畅。因为不做费力的事我们就不能成长。

  心灵需要被守护。善良是最美好的东西。但站在高处也不全是污秽。高处也有清风和善良。

  我不是缺乏同理心。只是讨厌烂在泥里还要拉别人下去。

  我已经下去一半了,我要爬出来。

  附给跟我一样的sb一张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