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摘抄

2021-04-29 03:3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摘抄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是一本由苗艳著作,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一):话语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觉得语言通俗易懂,并不是那么晦涩,但提出的很多东西,是非常值得人深思的.并且理论与案例结合得非常巧妙,与以往的书相比较很难理解的理论,在案例的分析下,理解的比较透彻;不妄言、不失语,就问题讨论问题,很值得一看.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二):新媒体事件话语分析

  这本书通过符号学理论和相关新闻事件的话语分析对中国的近年来的新媒体事件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根本上揭示出一件普通的事件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发展成媒介景观,本书的作者对其中深层次的结构系统及其体现的文化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值得一读!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三):强烈推荐

  新媒体事件总在发生,我们分析的视角很重要,这本书中的理论支撑很有料,作者思维很独特,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尤其对具体时空下的新媒体事件很有见解,以小见大。

  一本好书就是可以与作者在书中对话,就可以从书中探视到作者的思想,好书!手动赞!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四):关于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的经典图书力荐

  一本好书犹如友,字里行间似甘露。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是苗艳苗老师的经典著作,是一本理论与事件相结合的智慧之作。在我研读学习该书之后,自我感觉获益匪浅!在我做新媒体理论研究过程中,该书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例如,该书详细阐述了新媒体事件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取向,清晰地诠释了理论,界定了媒介事件的概念,对新媒体事件与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进行了详解等。详尽的内容,完备的理论,通彻的分析,严谨的逻辑,无不让该书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经典参考。而且该书还被作为经典教材被很多高校参阅、学习。

  一本好书的价值不在于被人们口头赞誉,而在于其智慧的结晶与你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助你前行。这本书将成为你从事研究与学习的好伴侣,其精华之所在你值得拥有!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五):论新媒体话语符号分析重要性

  我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在这个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新媒体中的一些网络事件的话语符号分析是多么的重要。

  本文分析了国内新媒体事件发展最为活跃、典型的时间段和相关事件。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媒体事件的一些理论知识。媒体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一些独特的地方,因此对媒体的一些定义也就有所不同,本书就对新媒体的新的概念进行了独到的诠释和分析。然后具体的分析了话语空间的符号化构建。用扎实的理论充分说明了不同的符号构建和结构对一个话语的和意义得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就是向读者呈现了一些新媒体的奇观,比如说彭宇案,由一场助人的事件演变成一场闹剧,再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恐慌。用具体而典型的例子向我们陈述了话语的结构与建构。

  总得来说,本文通过从广义语言学的角度,探索当今时代的新媒体文化表征与其话语原型之间的关系。我们也通过阅读本书看清了隐藏在新媒体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规律。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六):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传媒人认真研读的书籍,作者写的真的很棒。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以往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如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喜欢在网上讨论各种各样的事件,媒介的议程设置安排了我们的日常阅读和关注点,媒介甚至操纵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候我们会努力挣扎却又无力挣脱。在中国体制转型的今天,一些原本普普通通的案件在新媒体的大肆传播和哗众取宠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举国关注的大事件,例如“彭宇案”“夏俊峰案”“药家鑫杀人案”“欺实码”“我爸是李刚”“贾君鹏事件”等等,如何成为新媒体事件被人们谈论,其中舆论的是如何被引导,媒体是如何去报道,民意如何被煽动,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关系是什么,本书将会以最专业的知识和案例分析一一进行解答。就算是前不久大家都在关注的“女生住店时被陌生男子强行拖拉”的新闻事件,它是如何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新媒体事件,我们依然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为一个传媒人非常有必要去了解和认识新媒体事件,了解这个行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七):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传媒人认真研读的书籍,作者写的真的很棒。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以往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如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喜欢在网上讨论各种各样的事件,媒介的议程设置安排了我们的日常阅读和关注点,媒介甚至操纵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候我们会努力挣扎却又无力挣脱。在中国体制转型的今天,一些原本普普通通的案件在新媒体的大肆传播和哗众取宠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举国关注的大事件,例如“彭宇案”“夏俊峰案”“药家鑫杀人案”“欺实码”“我爸是李刚”“贾君鹏事件”等等,如何成为新媒体事件被人们谈论,其中舆论的是如何被引导,媒体是如何去报道,民意如何被煽动,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关系是什么,本书将会以最专业的知识和案例分析一一进行解答。就算是前不久大家都在关注的“女生住店时被陌生男子强行拖拉”的新闻事件,它是如何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新媒体事件,我们依然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为一个传媒人非常有必要去了解和认识新媒体事件,了解这个行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八):读《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有感

  接触到这本书,是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当时笔者在做公众号,内容偏向新媒体事件。阅读了众多资料,总感觉打不开思路,写出来的东西不够深入。当我拿到苗艳老师的这部著作时,并未抱有多少信心,以“走马观花”的态度去读。然而在如今这个不停争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时代,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对于任何一个媒体事件,特别是当今“盛行”的新媒体事件,我们不仅要去知晓who,what,when,where,why,更要是知晓how,这个不仅指它是怎样发生的,更指它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这样传播?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透过层层迷雾,去看那被掩盖的真正的真相,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在苗老师的《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这本书中,我不仅获得了这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更认识到该如何去思考,我们看到的世界,真的是真实的世界吗?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启发。我想这本书的作者,应该有比书本更高的思想。

  好书,就要分享!希望对传播学和新闻学感兴趣的豆友们,去看看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失望的!希望关心我国社会状态的豆友们也去看看这本书,相信你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的!

  笔者在做的公众号也比较有意思,希望豆友们多关注!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搜索微信公众号:huliaishangmao520 微信公众号:狐狸爱上猫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九):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小的时候,夏夜小区里露天总会有人架起电影银幕,整个社区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密密地做在下面,银幕中英雄鬼子斗智斗勇,大家在下面哈哈大笑,一个晚上刷的一下过去了,我们吵闹着被爸妈拎着耳朵回家睡觉。

  我们来类似想像一下,你,我,他,全世界的人都密密麻麻站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之上,每个人只能看见身边有限的人群,这里面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熟悉了解的人,几十米开外,几百米,甚至更远处的人群对他就等同空白,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背景。幸好,人群上空有一面巨大的屏幕,屏幕里出现了那些远处的陌生人。

  这个屏幕让人群彼此了解,让他们感到宽慰。它就是媒体。

  媒体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上,如同头顶的屏幕一样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力,把他们变成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

  以上,我铺陈的太多了。其实都是我们普通人内心早已经明确的道理:我们看到的东西让我们彼此产生了联系。可是,有趣的事情慢慢发生了,我们不愿意老是信任眼前的景象,我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这就是本书的核心主旨。

  书中第二章描述的是“网络社会、新媒体事件与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流动的空间与永恒的空间彼此交融,信息可以转瞬即逝,但是有的时候却绕梁三日驱赶不开——无时间性,上个月的【山东疫苗】事件,就是典型,具体情况你还记得吗,那个被用了滥掉的“殇”字产生的大浪你可还记得?当你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打一个冷颤——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在本书最后三章,是重头戏部分,它分章论述了在新媒体视野中,三种新的(较之传统的竞赛、征服、加冕)话语原型:冲突、越轨以及狂欢。我资质尚浅,天分不够,又不肯下功夫细读,这便是下一步的打算。

  lt; to be continued >

  《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读后感(十):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再思考

  我向来是有做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的习惯的,最近读了苗艳老师的《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颇有一些心得,在豆瓣进行记录,同时也给正在阅读的小伙伴一些指引或分享。

  这本篇幅不大,却内容深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视角,对新闻学、传播学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极有帮助,同时,对研究新媒体或媒介事件的小伙伴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最深的内涵就是跳脱了既有的理论格局。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学生而言,学习新闻理论或传播理论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对“议程设置”、“媒介即讯息”、“沉默的螺旋”等经典理论的认识绝不仅限于我们知道这理论是什么,描述了什么,这种认识是浅薄的,因为理论不是目的。学者为什么要总结出一系列理论?因为他们提出的理论就是对社会、对媒介、对传播的思考,理论只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尝试。但理论并不是永久的,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语境进行分析。

  媒体事件也是一个理论,但它囿于上个世纪卡茨和戴扬对电视的研究,但现在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技术文明,媒体事件的“媒体”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新媒体事件”显然有其研究价值。

  书中研究的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超越了媒介形态的变化与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展,涉及到了媒体内容、话语权、主体性的变迁,涵盖了网络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多个层面。因此在与原有的“媒体事件”理论进行界定、辨析的过程中,应摆脱旧有的“媒体事件”的理论格局:任何一种媒介文化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卡茨和戴扬的“媒体事件”研究的对象是电视,强调“历史的直播”,但这并不会是最终的答案。这更像是在媒介研究领域中树立一盏灯塔,而具体的航线则需要结合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等进行制定。

  因此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这一观点,没有永久适用的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理论),理论不是目的,而是观察世界的一种路径,最后观察到世界的模样取决于观察的方法与所处的环境,这也是为何当下学界不断对经典理论进行再思考、再定义,试图发展一套数字时代的传播理论。书中“新媒体事件”对“媒体事件”的发展就是对经典理论继承与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它让我们从原本的既定框架中摆脱出来,开始关注“新媒体事件”中社会共同注意力的集中机制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理论,或者说我们的知识,变得鲜活。

  这本《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整体逻辑非常清晰,现将篇章结构列出来,给正在读的小伙伴一个指引~

  什么是媒体事件?书中自一开始就对“媒体事件”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包括与“媒介事件”这一概念的辨析,以及“媒介化”与“事件化”两种范式的转换等。书中的研究从“媒体事件”转向了“新媒体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从原有理论框架中对现象进行分析,而是直接摆脱旧有的“媒体事件”的理论格局,仅在保留原有核心理论视角的情况下对新语境下理论的新视角和新内涵等给出了新的解读。之后的种种现象解读、特点分析等都是建立在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之上,因此,研究什么现象、从什么视角研究这些现象、集中关注这些现象的什么方面等,这些研究路径在起篇之时便早已奠定了基调。

  媒体事件是立足于具体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事件”,因而分析当下社会结构、深度剖析社会传播格局乃至社会心理便显得势在必行——因为只有结合具体社会现实才能对之后的系列“新媒体事件”做出准确、全面的解读。书中对社会传播格局的研究集中在话语权方面,以一种整体的、联系的视角分析了“媒介话语空间”。通过对网络社会、话语空间等的分析,书中详述了媒介话语格局的变化以及网络社会媒介话语的基本特征。

  有了理论基础,且对当下社会现实有所了解,便能进一步分析抽取出的新媒体事件研究样本。逻辑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第三章也是承上启下的一章,对应着“新媒体事件中出现的稳定的媒介符号表征以及背后的文化系统”这一研究问题。第三章是找寻规律的一章,试图找寻众多新媒体事件中存在的稳定的故事结构和反复出现的符号——书中以“原型”理论予以概括,最终呈现的规律便是新媒体事件的“话语原型”。书中也指出,“探询新媒体事件的故事框架事实上是对事件进行分类”,作者采用了“文本—社会语义”的切分方法对新媒体事件进行分类,最后确立了新媒体事件的三种话语原型:冲突、越轨和狂欢。

  之后三章便是对冲突、越轨和狂欢三大话语原型的论述,包括对社会心理特征等社会语境因素的分析,以及对典型个案的深度剖析。最终得出结论。

  其实这本书挺有意思的,因为在网络社会场域中(尤其是微博上)经常看到一些舆论,出现过一面倒的极端话语,也出现过一些感觉没什么意义的表达,但都没进一步深究,看了苗艳老师的这本书以后豁然开朗,将原来散落的、片段的经验与理论结合,原来能描绘出这么有意思的研究图景。希望苗艳老师还能再接再厉,再出新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