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歌》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国歌》的观后感大全

2021-04-30 03:2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歌》的观后感大全

  《国歌》是一部由吴子牛执导,陈坤 / 何政军 / 傅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歌》精选点评:

  ●学校组织看的'第一次知道陈坤'现在想想果然比刘烨出名早

  ●虽然是1999年的电影 但是还是好做作啊 感觉不像电影反而是一场话剧 坤哥年轻时候真是太帅了!!

  ●初中学校组织,阿房宫电影院,当时只觉得陈坤挺帅。

  ●时不时出来一个长的要命的镜头,大大的减弱了影片的感染力。真是浪费了这一大好题材。

  ●惊鸿一面,最明亮的少年

  ●初见陈坤

  ●小学3年级一起看的,记得聂耳很帅= =

  ●真相才没那么悲壮咧

  ●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上小学,那个时候学校还会组织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记得那天看过电影,班主任问一个女同学:“好看吗?”女同学兴奋地回答:“聂耳好帅啊!”我站在一旁,被雷倒,班主任当时样子好囧啊。哈哈哈~~~后来长大看《金粉世家》,就永远记住了七少爷~~~

  ●小学的电影院,就把陈坤记住了,也是看他的第一部片吧,当时就觉得这人可真帅

  《国歌》观后感(一):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我没看过这个电影,只觉得没有更适合此刻心情的描述了

  本来不是关心时政的人,但还是看了一天的直播。

  胸口很堵。哭不出来反而更闷。

  今年这是怎么了?

  中华民族,不怕不怕!

  大家都来听听。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国歌》观后感(二):国歌

  《国歌》 吴子牛 1999年 这部电影本来要7月1号看的,那几天有点忙,在加上这部电影的资源只有1905才有,所以也就推到今天了,豆瓣也只有2000人看过,像这样优秀的、热血的爱国电影不该被我们遗忘的。 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里,文艺青年以他们的方式在爱国,他们演话剧,游行,拍电影,渴望唤起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斗志。后来,他们发现这样的传播面太小,于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迅速唱响全国,唤醒了全国人民的危机意识,激起了他们心中的斗志,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日。 东北是我见过最拥军的地方,沈阳更是各种部队,多种多样,不管什么军,老百姓都拥,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军人的重要性。 在我当兵的时候去过一次沈阳918纪念馆,进行了入军宣誓,纪念馆建在北大营上。我已经忘了馆里面有什么,我只记得18岁的我泪流满面,心中有一股对日的愤怒。我还记得在纪念馆外面有个大钟,上面写着勿忘国耻,在每年都9月18号,都会有无数东北人来敲响这个警钟,而且全城响防空警报,我想,对日本人的恨,他们10年,100年都不会忘记的。

  《国歌》观后感(三):早就忘了剧情,不过初心难忘,不算影评,算回忆吧

  跟别人不一样,我的初见是聂耳。所以我对陈坤的初印象也是《国歌》里给我的感觉,阳光朝气,笑起来明亮开朗,浑身是劲,满怀期望的热血愤青一枚。

  我记得他冲出来叫田汉先生的样子,记得在田汉入狱后,他在监狱外,穿着一件浅灰色夹克,在北京的秋天里,为田汉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的热血愤青。

  田汉最终被释放了,大家在当年那种老式的电影院等待聂耳出来,结果只有一行冷冰冰的字幕说明——聂耳溺亡。

  就这一行字幕,令得班上好多女生哭了……(那会都是15,6岁的小妹妹啊,哈哈哈)后来我们全班女生都喜欢聂耳哥哥,也许每个人长大后,都会有新的偶像,她们未必会喜欢陈坤,但是我想,她们一定会记住那个在北京的深秋里为田汉演奏国歌的青年。

  那会我还小,所以我只记住聂耳,没有记住陈坤这个名字。

  后来他在偶像剧里打转,我一直没有认出来,从来没有想到哦那个7少爷,那个名扬就是曾经令我深深记住但是再也没见过,惊鸿一瞥的扮演聂耳的青年演员。对我来说,他们是不一样的。

  建国大业从来没有想到陈坤也可以如此斩钉截铁,如此英气勃勃,如利剑一般尖锐锋芒。但是,那时候,还只是陈坤,未重合聂耳。

  后来被朋友拉去看花木兰,我在漆黑的大银幕被一击即中!如此行云流水的演技,非常舒服,像水流行云一样看似辗转深远,其实坚不可摧,舒卷自如。

  这是我非常欣赏的月型男演员风格。一下子就迷恋上这个演员,是迷恋,不是喜欢。古龙怎么说的来着,喜欢尚有原因,迷恋毫无道理。

  走出漆黑的电影院,我在坐电梯的时候,一下子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当年的聂耳啊。

  你喜欢的东西,无论岁月如何辗转生活如何变幻,总有一天,你还是会重新遇上并且喜欢上。这其实挺好的。

  我关注了他的微博,然后,发现他依然还是当年那个愤青,挺好的。

  上次在微博我搜钱学森,看到一个初中的小姑娘给他留言,说你的钱学森演的真好,我们整个班的女生都喜欢上了,秒杀我们整个班啊。

  我突然很想笑,其实一代一代,都一样吧。

  喷

  《国歌》观后感(四):非影评评论,关于《国歌》

  在初冬的冻雨里,我去看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国歌》。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一篇影评。

  看完后我坐回电脑前,在写的这篇东西,却不是一篇影评。

  这不是影评。我心里一瞬间涌现出的东西太多,却与电影的编剧或者导演的好坏无涉,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不断闪现。

  音乐少年的明亮眼睛

  影片在火车站台的喧嚣中开始。我清晰地看见从人山人海中灵活地挤来的那个少年的明亮眼睛。我知道他的神经里一定流动着音乐与梦想。

  音乐,与梦想。那是少年人的权利。只要还有音乐与梦想,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拥挤喧嚣,总会有一条路从中延伸出来。哪怕只存在于五线谱的缝隙里。

  他还有梦想。他在奔跑。

  他和朋友一同在战场上,在子弹与炮火间抱着摄影机奔跑。

  在与音乐世界平行交错的那个现实世界,死亡触手可及。

  但他一边兴奋地指挥着合唱,一边响亮地喊:不要用死来吓唬我们!

  他也曾站在架子上伸直了手臂,于悬挂的支持义勇军的大横幅上喜悦地用力画下自己的名字。

  我这才发现,他的名字,聂耳,是四个耳字组成。多好的名字啊,和音乐紧密联系着。耳聪而且目明的少年,为了大大的梦想忘记死亡。

  那是一个少年的天真。能断金刚,真实不虚。

  他是一个硬汉

  我曾经看过田汉的《关汉卿》。剧本的语言并不华丽,或许说不上是一部很有文学色彩的剧本,但却因为朴质而感人。

  《窦娥冤》的本事,现在已不可考。所以应该是艺术虚构多于历史真实。我唯一能够凭直觉确认的,是田汉写关汉卿其实是在写自己。

  或许因为名字里都有一个“汉”字吧。他笔下的关汉卿是一个硬汉,他也是。越是危险,他越愿意为了千万人去冒险。影片里两个丑角似的特务幽灵似的尾随着他。他一开始就知道,但他不在乎。影片里义演现场有志士行刺汉奸未果,枪声引起大骚动,但他却镇定地站出来说:只要大家不是汉奸,在这里就是安全的。他对这一切完全不在意。此间只是他一个人的生死,而同胞们的生死存亡却越逼越近。这个道理,不必他讲出来,人人都知道。真实的田汉有没有这些事迹,虽然无法确知。但能够想到利用艺术的力量,并且真的去做,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硬汉。

  我所知道的《国歌》的故事与影片中不同。田汉是于匆忙间将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或许是导演觉得这样不够大气,就让他在风雨交加之夜,在空无一人的大厅内,挥毫泼墨,写下振奋人心的句子。

  之后他立即在陋巷中被捕。留下的歌词传到了少年的手里。而在这一情节上现实与电影是一致的。那个年代的事实总带着戏剧性。连打赢的战斗都可以投降,还有什么不会发生呢。

  人的最终归宿

  死亡。影片一开始就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大学生齐白山从铁蹄肆虐生灵涂炭的东北逃亡到上海。而在他以外多少人惨烈地死在入侵者枪口刺刀之下。

  人的生命在战争疯狂的野性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义演结束的时候田汉也遭到一次劫持。他对妻子说:在那一瞬间我清楚地察觉到死亡。

  码头,梅香登场,安静地坐在行李箱上低头读书。世界忽然安静了下来。她带来了抗日捐款,和那些在上海的流亡学生的希望。是那么的窈窕,而且热心,在战火中为伤员们包扎伤口。但别人一叫她,她的粲然一笑就仿佛冬日里的暖阳,将铁与血溶化殆尽。这样的一个梅香也死了,死在电影的片场,死于飞机的疯狂扫射。她无声地躺在血泊里,躺在潮湿的土地上。

  他们说,英雄和美人,都是不能见白头的。

  梅香死于火,而少年死于水。梅香死在自己的国土上,少年却死在那时的敌国。少年的死,只是被字幕带过了。二十三岁的天才的生命倏忽逝去,带着水底深不见底的谜团。

  但我始终相信,那只是我们躯壳的归宿。唯物地来看,灵魂伴随着死亡灰飞烟灭了。但他们神经里流动的音乐与梦想还在燃烧着,从你的神经烧到我的神经。唯物论在这里奇怪地失灵。

  非关电影:郭沫若是好样的

  郭沫若也是天才的。他为少年写了墓志铭。结尾二句:“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少年的死亡虽然离奇,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早已不可考。中日建交后重修那座墓时这两句被抹去了。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谜团会使我们更长期地记得他。如果失去这两句,整个墓志铭也就平淡无奇。无需多疑,只是逝去的生命不能被轻易忘却。

  郭沫若是好样的。

  溯流而上,只为放映一张唱片

  这部电影从艺术的角度看来其他地方都很平凡。唯一的亮点就是在田汉入狱以后,《风云儿女》的剧组人员乘着一叶扁舟溯流而上,从上海,到南京,在清晨的微光下,在高墙外,用一只连着大喇叭的留声机,播放聂耳写好的曲子给整个监狱里的人听。囚犯们骚动了。警卫阻拦住情不自禁向墙边冲的人们,却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鸣枪示警。后来他们也跟着囚犯们一起听,静静地听,宽容地允许船上强忍悲伤的剧组人员们将这首歌放了一遍又一遍。

  那个时候,少年已经死在异国他乡。

  我记得在The Pianist里,犹太钢琴家弹琴给德国军官,军官竟然被感动了,并且送他食物,保护他住在司令部的阁楼里的那个情节。那首曲子我也认真地听了,流泪了。《国歌》里,这首歌的旋律我们早在升旗仪式上听了近千遍,黑胶唱片的音色也并不美妙,甚至带一点嘶哑,但我这回不由自主全神贯注地听。

  因此,我能够理解The Pianist里的德国军官、《国歌》里剧组人员和看守警卫看似疯狂的举动。音乐给人的感动是相同的,我也被感动了。

  非关电影:又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在影片结尾,硬汉坚定地走在黑暗隧道中的光明里,向着光明的未来走去,国歌响起。

  少年在电影里说过:我写的歌都是田先生写的词。现在他被捕了,我怎么能逃跑呢!偏偏先是他死去了。不知道田汉对于此后他写的词配的曲还满意么?

  影片里学生们在火车上伴着少年轻快的小提琴唱《毕业歌》,一旁的硬汉冥思苦想《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应该写怎样的歌词。他的结局,不是在战火中,而是在新中国,在那荒唐的十年。他在痛苦中死在病床上,而广播里正放着这首《毕业歌》。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戏剧性。或曰:人生就是一场戏。但这样的戏剧性并不能使人愉悦。

  或许,这样的戏剧性,在现在,应该不会再有了吧。我不喜欢这样的戏剧。

  原文链接:

  http://bulaoge.com/topic.blg?tuid=12861&tid=523416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