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100字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是一本由露西·希格尔 (Lucy Siegle)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一):“完美衣柜”之消费者To Do List
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可以作为一个消费者为自己、为他人、为环境、为动物而做点事情。
在没有标章或是任何其他明显信息的情况下,你将必须靠自己搜查信息了。不要被在购买前进行调查这样的想法吓到了。这样做不仅将减缓你购买的速度,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检验此家公司做出的承若,最终判断它是否符合你对“完美衣柜”的要求。别被伪装成绿色的品牌欺骗了。你要找的是有着具体行为、透明、公开,以及有意愿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对话的品牌。只有当你对一家公司的结构有了完整的认识,并知道它对生活工资或亚洲标准工资的立场,才可以进一步考虑要不要买它的衣服。要将你从抗争团体得到的证据融汇、串联起来,以厘清一家品牌或零售商真正体现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它们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二):不买其实也就这样了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的震撼来源于童工,我实在无法想象,如果是我自己的女儿,沦落为一名低廉劳动力的时候,我该如何自处。让我瞬间就想起了中学课本里的“芦柴棒”,过着非人的生活。
我不知道以我一己之力能够改变多少,只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跟Y先生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也许在物质过剩的今天,我们从未干净的生活过,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一直在消耗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想一想,我现在消耗的资源,对于延续生命的我来说,究竟是否值得?
认真检视我的生活,我确实是一个疯狂的购物者,但是自从有了大米宝贝之后,越发理智起来,因为我忽然发现,各种买买买带给我的愉悦,甚至少于花钱之后的罪恶,就如同控制饮食的人一样,偶尔一次放纵的暴饮暴食,除了当下那少的可怜的快感之外,剩下的都是无穷无尽的悔恨了。
但是生活,毕竟无法总是如此克制,不过我十分赞同作者说的,尽量少买,买的时候也应该关注一下衣物的成分,尽可能选择环保一些的。但是如果每一件衣服都追本溯源的去“往根儿上刨”,我可能确实无法负担。
不如对于买买买也像吃吃吃一样,学会延迟满足,在实在无法忍耐的时候,去尝一口精致美味,去买一件正儿八经的好衣物,也是值得期待的一件事。这样下来,不正也磨练了自己的理性,从灵魂上优美和高贵起来了么?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三):大道至简——服装篇
坦白的说,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和它的内容其实是不太相符的。当然,它的书上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标题:“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柜的新购衣哲学”。按照一般正常人的思维,可能是会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装扮自己变的更加美丽,更加时尚精致类的书籍,而实际上,并不是。
初次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英国的记者进入到国际服装制造业的集中营的感觉.....这里讲劳动者,和服装有关的制造原料、动物原料。作者推崇精简、精简再精简。最后一章:少买一件更时尚。
一开始,我想了解的是如何规划外物上,看着出版社,放心买下此书。读着读着,确实很出人意料。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环保以及有一个断舍离的思想为核心的这样的一本书。我感觉到作者是一个很有大爱的人,因为她书里说的就是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分别解释花更多钱的原因;以及要买更少衣服的原因。
实际上她所讲的的是,通过现实血淋漓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不应该有太多的贪欲,而且是从全球的角度去理解。在看这个服装制造业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在人上面如何如何进行一些人性的扭曲而产生的一些产品衣服的。这些产品其实有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会有带有一些不好的能量。
这本书里面有讲到从原料到制作以及一些时尚的大厂,甚至就包括一些国际品牌上很知名的一些大厂和服装制造业都并非门面上那么光鲜亮丽。其实从真正的现实角度去披露,整个世界在服装业上是如何运转的,我觉得但凡是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女性,都可能会在产品购买这一点上会有所改观,对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以及对事物的各方面的看法,从环保的角度都会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最近淘宝关键字128元连衣裙上热搜了。或许,看过这本书的女生,并不会被这种话题和标签困住。知道如何做自己。
我能想到最精简的生活方式:一个背包,换洗的衣物鞋子,舒适安全的住所,精神知识存储库,在地球上自由移动的能力。将毕生所学的一切交付给世界,无论结果是什么,我没有虚度。
因为作者的大爱与环保意识、对人文关怀,我极力推荐此书。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四):时尚贸易中的灵魂
在看书的过程中,最想分享的是一大串数字。
这些因为廉价制衣而失去的生命,他们的灵魂附着在我们的衣服上:
1911年,纽约三角衣厂——大火,146名女工死亡。
1990年,达卡,萨拉喀成衣,32死;
1996年,孟加拉国达卡,卢萨卡成衣,22死;
1997年,孟加拉国达卡,上海制衣,24死;
1997年,纳拉扬甘杰,札哈纳拉服装,20死;
2001年,密尔坡,米可毛衣,24死;
2000年,全球纺织,12死
2000年,孟加拉国达卡,马科毛衣,23死;
2004年,诺尔辛迪,查迪哈瑞针织衫,23死;
2005年,纳拉扬甘杰,珊纺织,23死;
2006年,吉大港,KTS成衣,62死;
2012年,孟加拉国达卡,塔兹雷恩制衣厂,大火,造成110余人死亡。
2012年,孟加拉国达卡,一栋8层高的代工厂,坍塌,造成300余人死亡。
2013年,孟加拉萨瓦区热那——大厦倒塌,1138死。
他们是为快速时尚卖命而死的。
为他们做点什么吧,来参加:随手拍服装标签 | 一起Fashion Revolution(2017年4月24-30日)
这些因为提供廉价棉花而失去的生命,他们的灵魂附着在我们的衣服上:
1997-2008年,印度农场的自杀事件有近20万件。(在2008年,印度至少有16190名农夫自杀,他们不全都是棉农,不过其中10797件-近70%,都发生在棉花碗地带。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五):快时尚的罪恶:读《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
支付宝的年终账单出来了,果不其然,2016年花费最多的是服饰鞋包,竟然占据了支付宝总花费的54%,如果加上吃饭等费用的话,简直不敢想了。
虽然花了这么多,衣柜越来越满,不过能穿得出去的没几件,剩下的就是偶尔整理一下,翻出来,再三思量,决定扔掉。
痛定思痛,只是看《断舍离》那样的书籍是不管用的,为了更彻底摆脱这种盲目买买买的状态,还要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个崇高的意义,这样执行下去才有使命感和动力,于是,我发现了这本书:《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
吐槽时间:书名好简单、粗暴、直接,不过我喜欢。
整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为何现在的畸形时尚——“快时尚”是罪恶的,以及你应该如何做的问题。结论和做法不太新鲜,不过作者论证的过程,以及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很是让人触目惊心。怎样子的惊心呢?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
从慢悠悠到时尚狂飙——来自时尚界的怪现象
也就是进入21世纪起,时尚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结构成了“M”型,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原来的奢侈品牌还是奢侈品牌,以前那种中等时尚品牌慢慢消失,低端的“快时尚”品牌异军突起,诸如Gap、H&M、Zara以及优衣库等等。
这些快时尚品牌的崛起也可以从它们背后的掌舵人财富的增加看出来。例如Zara背后的老板西班牙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别说是西班牙首富了,在全球富豪榜上也是数一数二的,2015年、2016年两次超越比尔·盖茨。优衣库的背后的迅销集团掌门人柳井正,财富仅次于软银的孙正义。
这些人财富的增加,与每一个普通消费者不无关系,书中描述了英国消费者对于“快时尚”的疯狂。这个故事的开始是H&M位于英国的一家店开张,出售设计师联名款,预想是设计师与H&M双赢的局面,不过过程简直是一场灾难。“当店门一开,魁梧的保安人员看来颇为紧张——一看就知道商品将被一扫而空。当狂热的购物者们开始推搡、抓夺、咒骂再直冲到收银柜台时,我一下就被围困于飞舞在空中的手肘间,等我接近残留下来的商品时,那个区早已被前面到过的人群蚕食鲸吞过…… 我茫然地拿起了一件上面印有斑马纹的衣服,正想来读一读标签上的成分标示时……一个年轻女人对我大喊道:“那是我的!”便直接将它从我的手中抢去。
这样狂热的人群,结果就是2011年英国的衣服需求量是1980年的4倍之多,一年内将积累出28公斤的衣物,很多人家里的衣柜,都塞不下衣服了(我现在就是这样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六):惊呆了!任性买买买,你不知道的七宗罪
在美国,有一个女人,她叫艾米莉‧海德伦,她们一家人决定一年不买新衣服。
起因是这样的,米莉无意间参与了一个为生活做减法的挑战,即一年不买任何新衣服和饰品。起初她只是打算自己参与挑战,但因丈夫和儿子的衣服平日里都是由她来挑选的,因此他们决定全家一起接受挑战。面对物质的诱惑,意志坚定的她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竟然成功地坚持了下来,除了一双为了坚持运动而必须购买的运动鞋,艾米莉一家竟然真的在一年内没有购买任何衣物。
在挑战的过程中,艾米莉发现了远比挑战更令人不安的事实:许多人其实像她曾经那样,经常冲动购买很少使用的衣物,带来了巨大的浪费,甚至伴有环境污染及生产安全等问题。她说:我曾听说时尚服装产业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但我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意识到它。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这本书,作者露西•希格尔是英国在报道社会和环境正义方面议题首屈一指的记者。她进行了为期数年的个人调查研究,在书中指出了令人震惊的时尚服装产业的黑暗内幕。你能想到么,你任性的买买买,竟然还与血汗工厂中无数童工、女工、与弱势群体的人生,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些原本应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都扯上了巨大的关系。
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制造出约八800亿件衣服,然而,大多数人在80%的时间里,只穿衣柜里20%的衣服。想想你双十一买的衣服,有多少件购买时,是因为贪图便宜才冲动消费地?有多少件购买时,是因为真正需要?有多少件购买后,觉得非常满意?又有多少件购买后,觉得太难看,也懒得退换货,就扔到一边了?这是浪费了多少银子啊!
你知道吗?这种冲动消费的结果,不仅仅是瘦了钱包而已,这还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每一次商家的促销,不过是让你掏光钱包,买进一件又一件其实你根本不需要的衣服而已。现在,你敢站在衣柜前,数一数你有多少件衣服,是买了之后,就再也没穿过吗?
你知道吗?任性的买买买,还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了利润极大化,大量的血汗工厂——没有基本工资保障、超时加班、童工、强迫劳役、虐待、性侵害——已为成衣产业不可告人,但也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有八成的妇女是成衣工人的孟加拉,因为工厂缺乏安全考量,火灾与倒塌已经夺走上千条性命。快速时尚不谈人权。
你知道吗?任性的买买买,竟然还付出了难以挽回的生态代价。制作牛仔裤需要的喷砂,能导致缺乏卫生防护的工人得到硅肺病。一件牛仔裤所需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将近20000公升的水。在中国,为了生产更多的喀什米尔羊毛,犯滥的畜牧业导致戈壁地区每年有近千平方英里的土地变成沙漠,成了沙尘暴的元凶。难道当年的沙尘暴,就是这么来的?
热爱购物似乎是女性的天性之一,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不知不觉间,我们养成了即兴消费的习惯,购买的衣服量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多。好多人会觉得,自己个人的行为实在太微不足道,对现状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应该继续买买买。错了!想想现在的雾霾,N年前你也觉得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现在看见个蓝天就要激动地发朋友圈,就有关系了吧!
对于我们来讲,也不必说完全不买衣服,臣妾是万万做不到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小事做起:
1.收拾一下你的衣柜,把不穿的衣服断舍离。没有穿过的新衣服,可以送给朋友。还不错的衣服,尤其是厚衣服,可以洗干净消毒后,捐给公益机构,如爱心衣橱等。破旧的衣服,就果断扔掉吧,放在衣柜里也是浪费空间。
2.再买衣服时,尤其是再碰到双十一这种类似的促销活动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理智购买。再也不要因为贪便宜,一时冲动,买回一堆你根本不会穿的衣服了。有那钱,咱省下来,干啥不好啊!你说对不?
面对生活中的服装浪费,艾米莉还给出了关于绿色着装的建议,可以供我们参考:
1. 亲朋之间可以交换衣物;
2. 参加当地的换衣聚会;
3. 多逛逛二手店;
4. 把想买的东西写下来,先放一边一段时间;
5. 向过度消费的时尚潮流说不;
6. 做些调查,了解花的钱到底支持了什么样的企业;
7. 少逛大商场。
其实,买买买并不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挑战成功的艾米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坦诚地说,“我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衣物,过去我真的以为我需要”。
2011年,露西•希格尔与英国奥斯卡影帝柯林•费斯的妻子莉米亚•费斯共同发起绿地毯计划(The Green Carpet Challenge),致力于将环保融入时尚,并成功号召梅里尔•斯特里普等知名影星在奥斯卡红地毯上穿着环保时尚服装。她说,对我们来说,谨慎并且明智地消费,从来就没有比现在更关键。
拯救地球与你的衣柜,其实特别简单,从每年少买一件衣服这件小事做起,就棒棒哒!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读后感(七):敲敲我的小脑仁,是时候了解现在的处境了!
当我从ZARA折扣区买下一件令我梦回萦绕的,具有设计款式的半身裙后,你想象不出当时我有多喜悦,但直到现在我一次也没穿过他。原因不清楚,但很明白的一点是我觉得它料子很粗糙,不舒服。像是书中所谈到的买下半坯布然后自己染上颜色的衣物。如果没有读到这本书的话,我相信自己也会一如既往的追随快时尚的脚步,接着在这条路上迷失自我。
本书从服装产业各个方面讲述了当今制衣产业的状况,从生产链的最底层工人到环境的恶化,到你很难相信区区手中的几件快时尚衣物就破环了地球的容颜。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衣物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一)血汗工厂里的人们
全球贸易的一大好处使得贸易往来更加自由,生产商可以在全球搜寻劳动力低廉的地区进行生产,如今这些地区在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甚至于还存在于国内。这些地区人口多,做这些类似流水线生产但却需要人工作业的工作有着极大的优势,所以很多有着大型订单的厂家就会与他们合作完成巨大甚至超额的订单量,看看FOREVER 21货架上的巨多衣物就知道了(每次去我总会担心这些衣架会承受不住而骨折),这些快时尚品牌中的衣物堆满了世界大大小小的角落。
我们的购买力会有这么强吗?
不,如今衣物的价格也逐渐呈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要么贵的退避三舍,要么便宜的像令我不敢相信,有没有想过一件普通打折小背心20元的背后,他们的成本是多少?假设只有几块钱的话,是否从中有一方得到的钱就比较少呢?果不其然,在这些发展中国家里,制衣产业的工人们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孟加拉国,制衣工厂发生火灾是常事,每次大火都会夺走一部分人的生命,原因常常由于工厂的某处起火,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制衣工人(大多都为女性,甚至还有童工)在肮脏不堪、闷热、汗臭味与布料味道混合在一起的地方进行超额度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时候常常超过8小时甚至在快到交货期限时要连夜工作,拿到的薪资却是一星半点,而这点工资,如果做的慢或者没有到指定的数量,可能就会被扣掉。在印度,棉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棉农生产的棉花也会喷洒农药来保证棉花不受侵害,但往往害虫也会增加抵抗性,所以会不断的购入越来越强的农药,反而却又伤到了棉花,棉农逐渐开始负债累累直至倾家荡产。据统计,在印度,每半小时就会有一位棉农自杀。在乌兹别克斯坦,采摘棉花使用了大量的童工,他们早起晚睡,也忍受着肮脏的环境与蚊虫的叮咬…
这些都是由于我们身上的衣物所造成的。那还有剩下没卖出去的衣物呢?这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衣物,被扔到垃圾桶后会放在处理垃圾的土地上,书中说到衣物的降解需要200年左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些衣物扭扭捏捏堆在一起如同山峰,暴露在空气中。奢侈品品牌会更看重”大局“,不惜为了保住品牌的名誉在过季没有卖出去的包包和衣物上划几个口子后扔掉或者派人跑到偏僻小树林的荒地上烧掉它们。仔细听听看那些被烧着的发出的噼啦啪啦响声里动物的哀嚎吧。
反正没关系,200年之后就可以看到他们消失不见了。
(二)被破坏的环境和被扒皮的动物在流泪
但我看到快时尚的“惊人之举”后,便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还好可能奢侈品会比较人性,毕竟相比于快时尚品牌来说货比较少,起码买回来能用个好几年吧,但作者也开始把刀子伸向了奢侈品的外衣上,如果说快时尚是对人和环境造成更多的伤害的话,那么奢侈品算是残杀动物的“头等功臣”了。
克什米尔羊毛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这种毛做出来的针织衫用作者的话来说像是“此物只应天上有”,摸起来柔软绵密。物以稀为贵,由于供不应求,在此便形成了产业链,人们大量的养殖这类羊,造成了过度开垦和土地荒漠化,类似这种情况的例如我国阿拉善地区;鳄鱼和蛇算是奢侈品中逃不过的受害动物了,(难道是由于“冷艳高贵”的性格特征比较符合时尚界?)他们被无情的捕杀,在活着或者还有知觉的情况下被剥皮,一具具血光淋淋的肉体被悬挂在横杆上,”剩下“的部分还可能不会被完全的利用掉…这可能就是我们手头上每个带有动物皮毛服饰的悲惨处境。恒河因为制衣工厂废水的排放而逐渐成为“死河”,我国某些地区的河流随着潮流的颜色而改变…
我们向地球透支了很多,就像用了很多次的信用卡,到最后才发现可能会还不起了,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环境问题,书里把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剖析,全面展现服装产业的荒谬和混乱,这种现状背后给地球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看到的不止止是这些…
在纪录片《真正的成本》中,有一位人士说到他不喜欢把前来购买之人叫消费者,他更喜欢称他们为顾客,这里存在着被动和主动的关系。在纪录片中另一位人士提到了如今的产品广告里充斥着美丽动人、富有高贵的物质假象——“只要我们买了这个产品,就可以使自己看起来更好,生活烦恼就会少一层”但结果往往是买回来后就放在了不知名的角落。曾几何时,我们的自主选择权落到了商家的手里,他们操控着我的心,驱使我们买下实际上不怎么用的衣物,在疯狂购物的同时,我们的心是否也在此迷失了?这些衣物不仅仅使我们失掉了选择权,是否也会渐渐的侵蚀我们每个人独有的特质和品味呢?当我逛完几家快时尚品牌的服装店后很少有留下深刻印象的衣物,印在我脑海中的只有琳琅满目产量过剩的商品和刺眼的灯光。我们丢掉了挑衣的耐心,丢掉了对衣物的尊重,对事物的耐心,甚至磨掉了自己身上独有的风格。
我的母亲是舍得在衣物上花重金的人,她的衣物少却精,购衣时她会严格挑选衣物的款式、面料、耐穿性以及是否合身,等到心中的小指针正正好好摆到她想要的位置,她才会买下这件衣物。在我儿时童年时,也看着她和姥姥一针一针修补着自己的衣物,在她们的眼中,衣物虽旧但旧的金贵。那时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有着生活里的快乐,家长里短,观海赏月。之前读到了一片博主的文章,其中有提到中国电影为何拍不出精彩的家长里短,虽不能像欧洲电影文艺,但却连生活的气息都抓不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明白这其中的原由呢?
如今我也开始效仿她的购衣之道,了解衣物的材质、耐穿度、水洗度等等,甚至在消费上也仅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地球做出一点贡献,更多的是想保留住自我的特质和风格、想慢下脚步来感受物品的珍贵,更想给自己自由,不想再让欲望绑架自己。
『对本书的整体总结』:
整体而言是一本比较有启发的书籍,但在中间部分的脉络上不是很清晰,读到最后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本书后提到的关于如何改善自身衣柜的说法可以从中摘取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换个角度来说,这可能是本“解救钱包指南”。
同此类有启发性的书籍是《杂食者的两难》,这本书在吃的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