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信任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信任论》读后感100字

2021-05-02 03:5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信任论》读后感100字

  《信任论》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0.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任论》精选点评:

  ●170420,咸阳机场

  ●最后一章,单位制引发人格信任的滑坡颠覆了我的认知

  ●观点犀利,哪有什么完美的事情,想要不付出代价就得到,那是痴人梦话。存在就是不完美。学习技能也一样,价值观的养成也一样。

  ●写作参考书目

  ●后面几章尤其精彩

  ●教育书店偶遇,初看只觉得像民科。很惊讶作者竟然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诚然,作者的很多想法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更多的表述情感有余、理性不足。具体地说,就是很多理论已经在学界有系统论证,但作者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还在表述中有疏漏。要么就是直接的大段引用。这样一来文章是漂亮了,但不能算严格的学术作品。最后,洞见是可以用更规范 的方式表达的,就算是随笔也可以更严谨,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内功不够。

  ●不明觉厉的东西太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野心。

  ●不错的一本书 将信任的机制讲的很清楚 对 秘密社会 和 单位的分析 尤为精彩

  ●如此小的切口,洋洋洒洒写成一本书,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郑也夫的确是高手!

  ●逻辑清晰的一本书,很有启发。推荐。

  《信任论》读后感(一):分开理解,一起不懂的书

  学术大作,社会心理。略艰涩枯燥。在安静氛围下前四章吸引|人。内容契合了一些常识观点,但作者奔着主题做论文,更系统。是缘分,近期想到词,晚上就碰到这个词的论的一本书。数学模型的模拟统计,互惠道德进化等策略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囚徒困境等非零和博弈的思考,大多数的极度利己者,是自然选择,总是善良是差解。给予-回报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⑤,重要到5%的比例就能定大局。

  其他,引经据典,金句频出,适合摘录,也让人迷失了主脉络,也不知道说了啥,反正都对,只能赞同,具体是啥,说不清楚,信任吧。

  《信任论》读后感(二):唯有郑也夫其人能成就信任论

  唯有郑也夫其人能成就信任论,故此信任理论方面多年再无著述;这本信任论是经济、生物、法律、宗教多方面的大综合,可谓奇书。从实用性考虑,互联网赖以成长的基础口碑(信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搜索这种类似集权制的互联网生产机制下,中间组织对信任的产生和消亡起到关键的承载作用,而互联网上的自发性社群(血友病吧、李毅吧、杀马特等)就是这种承载信任传播的中间组织。一旦中间组织消亡,或者中间组织的交易成本收到干扰,信任链条会迅速断裂,这就是百度的信任危机(黑百度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类宗教式的规避风险和利益驱动兼有的信任/不信任的传播)

  书中论及的信誉、宗教、传销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信任论》读后感(三):关注当下 创造未来

  整本书阅读下来,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回味,我选取出我最收益、最想传达地一个片段说说我的看法。作者在第六章——信任对复杂的简化中简述了简化复杂(例如:语言符号、金钱、学历)是人类进化的一种重要战略,然后细写了信任的简化功能。“过去是确定和不变的,现在是有限和迟疑的,将来时复杂和未知的。”所以人们总是会从过去汲取经验,概括出一种行为期待,以内心保证的安全感代替信息匮乏。没错我们确实需要很多很多的经验,例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够参加很多的活动来积累经验,这时应对未知将来的好办法。

  但是我又想起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阿德勒目的论所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我最害怕的是自己总是想着自己以前没有做过或者自己曾经失败过,而变得不愿尝试,就如同《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人一样,一旦陷入一种安逸的状态,就无法自拔,当变化来时也是以“恐惧”和“不可能”为借口,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生活在舒适圈。我们时刻都要警醒自己关注当下积累经验,乐于改变!

  《信任论》读后感(四):对自己和他人抱有期待

  在第七章当中,作者提到:“信任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具备更大的确定性”“信任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一定限度的控制,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做了贡献。”由此,我联想到自信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对自己有期待,相信自己可以,所以更加愿意为想做的事情付出努力。就如《小狗钱钱》里面所说的:“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留好退路,不能实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还是不做。”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抱有期待,相信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勇于尝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此外,我还想起了一句话人们常说的话:“不要对别人抱有期待”,这句话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品味这只是害怕在人际关系当中遭受拒绝时的托辞罢了。“没有一个人能像一个孤岛一样活着”,我们必须必须承认人际关系对我们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对他人抱有期待,就如《被讨厌的勇气》当中哲人说的:“对他人无条件信任”。这种信任时对别人价值与能力的肯定,也就是我们社会工作当中的一个信念“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要学会的不是不对别人抱有期待,而是要学会向他人清晰地表达自己地期待,而且能够在期待落空地时候及时调整自己,寻找原因。

  《信任论》读后感(五):从全权制到人工智能的逻辑推演

  书中论述,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类社会中,创造价值和稳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非人类生物属性的本体,这造就了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任关系渐渐从血缘转移到了地缘,甚至到了货币和由知识和技术支撑起来的公司(公司的定语是个人加的),也就是说,信任关系已经从人的生物属性中转移出来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然也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有价值,因为这部分价值已经转移到了货币和公司。

  同时书中论述,全权制的不可持续性是因为,它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人类活动的价值活力,使权力本身无可为继,不得不对权力做出让步。

  问题来了,既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转移到了货币和公司,而全权制破坏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那么,在极端情况下,假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完全转移到了货币和公司上,那么就不存在全权制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摧毁,因为这种信任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全权制自然又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想到这里有点细思极恐,似乎有点伞公司玩生化危机的意思。但仔细想来,这种全权制也有破绽。

  其破绽在于,就目前而言,货币、知识、技术显然不是完全可靠的,其背负的和被转移的只是一部分的信任。如果把货币和知识都归纳在技术中,只有在技术无所不能的时候,由其带来的全权制才有可能稳定下来。

  这也是人们对彻底的人工智能恐惧的原因,因为这玩意儿一旦出现,彻底的全权制必然会降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