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新闻50年》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BBC新闻50年》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新闻50年》影评(一):观看提醒:注意你的中文翻译版本!
一部不错的纪录片,毁在了差劲的翻译上,建议观者在看本片时,最好下载英文字幕,或者观看AVI格式时仔细听,不知道有没有别的其他译本,我曾今在两年前看过此片,发现该版本有大量翻译错误,例如把巴勒斯坦翻译成巴基斯坦等等,在此提醒诸位!
《BBC新闻50年》影评(二):新闻与旧闻
这部纪录片历数了近50年的“新闻”,很多已成为重大历史事件。叙述没有特定脉络,主要以西方为主,选择标准是新闻关注度,以及同BBC本身的相关性。
纪录片给我的感受是,世界从来都是动荡不安的,近来的动荡也算不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较为和平的一段时间。其中的动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英国本身也经历了长久的内部冲突。这样看来,中国内部的矛盾算不上什么,我们应该充满希望才对。
《BBC新闻50年》影评(三):也看到了BBC成为全球媒体的历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BBC50年的新闻关注变化,也能够看到作为传媒本身的BBC逐渐转化为一个全球的媒体这样的变化.
从即使是在全球动荡起伏的50-60年代,他们始终只关心小岛上的那些皇家琐碎而逐渐成为一个关注全球并以其视角而影响世界的传媒.
顺带说一句的是,至少我那个版本的DVD中文字幕简直是观众的噩梦,以至于如果要期待那个胡翻乱译的中文字幕来了解新闻内容的话,那两个小时简直是种折磨.
《BBC新闻50年》影评(四):未免也太露骨了点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在画面上不像真实的战争,倒像是视频游戏,而地面上的实情如此丑陋,以至于布什总统看到这样的画面决定叫停这场战争”(The Reality on the ground was so ugly that "President Bush seeing pictures like these decided to call a hold to the war)。
这马屁拍得未免也太露骨了点,不怕闪了舌头。
看到这里,不得不停下来写几句话。
《BBC风云五十年》(50 years of BBC News)作为BBC五十年新闻报道的集锦,内容虽然跨越半个世纪,但此片谨守两个基准点:
1.英国之于美国的鹰犬地位。每届美国总统都会提及,说到肯尼迪、尼克松和里根等名总统,由衷的欣悦之情漫溢而出;对美国之于世界和平的杰出贡献更是赞誉有加。
铭记历史的过程必然也是涂抹、遗忘历史的过程。新闻集锦所用的画面材料是几代人留下来的,五十年的时间里英国人和BBC新闻人对于美国的视点不可能没有变化;但这部纪录片抹平了其间的差异,以一以贯之的忠犬思维组织材料。
2.铁幕在欧洲落幕了,但在BBC还没有落幕。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还是香饽饽:某些放不到台面上的真正原因(金钱和权力)躲在意识形态这块无比正确的挡箭牌后面,当世界人民被电视机锻造几十年就真成了白痴。
回顾漫长的冷战岁月,英国她就是一只小白兔。苏联是异质的,邪恶的,欺凌弱小的巨人——BBC对苏联在华约内部的霸权行径津津乐道、义愤填膺;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爆发的流血冲突摆出一副中立的绅士做派;对英国在中东的驻军士兵遭到袭击身亡无比哀痛。
世界一分为二,这区分摆再多事实终究是道德化的:我们是善良的,他们是邪恶的;他们的邪恶也指向自身内部,所以我们要拯救他们的人民。这也是两位布什出兵伊拉克的立论之本。
非洲的饥民在镜头里只是一晃而过。那里贫瘠的沙漠没有石油,再以十万为单位地死人也没什么报道的价值。
最后得说,我手上的dvd只有中文字幕,其翻译质量与当年译林的《精灵宝钻》有一拼,最基本的人名和专有名词不知道也就罢了,整句话是好话还是坏话,是褒扬还是讽刺都分不清楚。
《BBC新闻50年》影评(五):BBC的镜像与形象
电视纪录片《BBC风云50年》,是将BBC在其50年的电视新闻报道历程中种种重大事件进行汇编制作而成的。影片在带给我们50年历史的风云变幻的同时,也见证了BBC在电视新闻报道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发展。
C最初的电视新闻报道,仅仅是对重大事件的相关图片进行描述和评论而已。在1954年的第一期节目中,不管是关于中越停战的报道,还是关于玛格丽特公主访问兰开夏的报道,都是在历史照片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后来的关于食物配给制度终结的报道,才是真正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开始。在报道中穿插着历史影像记录,同时配合着播音员的解说,构成了BBC最早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那时的镜头运用,一般也都采取远景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记者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其拍摄仅是对历史事实的一个见证。因此,镜头语言的独立表意性相对较差,需要通过解说员的后期解说才能形成完整的新闻报道。当然,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特写镜头来进行强调,比如在新闻结尾时一双手撕毁配给手册的特写,以及下一个镜头对服务员将牛排放进顾客盘子中的特写。同时,将上述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也是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表现了自由购买代替配给制的历史事实,体现了这一改革给民众带来的好处,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而且在新闻报道中,还采用了采访的形式,请一位家庭主妇来谈论对配给制结束的看法。不过,尽管早期的BBC电视新闻已经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但仍不够成熟,而且过于单调。在报道形式上缺乏现场报道,因而也缺乏同期声和记者参与。特别是采访与新闻事实相脱节,不是现场采访,而是将采访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影像相割裂,给人一种不连贯不顺畅的感觉。同时,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也过于表现主义化,特别是手撕配给手册的特写稍显做作,缺乏新闻应有的现实主义特征。
随着电视报道的发展,BBC开始采用现场直播。较典型的是关于英国住房问题的一次报道。在报道中,记者深入现场,站在镜头前为大家进行介绍。这就是记者参与由“旁观式”发展到“记者出现”的一大突破。同时,报道中采用了现场采访的形式,对为生活所迫只能住在酒吧中的一位母亲进行了采访,这样就把采访融入了报道之中,而不会产生脱节,使新闻报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更强。同时,BBC还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有所创新。在对南非种族冲突的报道过程中,BBC用了下列三个连续镜头:一排种族冲突遇难者的棺材——黑人领袖曼德拉的争取成立黑人政府的讲话——街头的黑人民众举着标语呼唤曼德拉早日出狱。这样三个镜头的运用,不仅体现出南非种族冲突的激烈,以及南非黑人争取权利之迫切,更在隐隐之中表达出对曼德拉以及黑人民众的支持。可以说,电视画面本身是没有特定意义的,画面意义都是通过观众的不同解读而产生。可是报道者在可以通过对其报道画面进行剪辑来使画面产生特定的含义。正所谓电影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剪出来的。因此,尽管这种诱导观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新闻客观真实的标准。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报道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和热情,是一种报道手段的成功。
上世纪60年代,对希腊土耳其战争的报道中,BBC的战地记者开始将现场感与带入感带给观众。所用的手法很简单:移动摄影。当摄影机不再固定地摆在一个位置,而是跟随记者的脚步行动时,便会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也在战场前行。当然,当时的镜头只是记者举着白手帕在战场穿行,没有两军交锋的紧张感,但这毕竟是电视新闻现场化的真正开始。此后的越战报道,有记者坐在直升机上进行报道,而直升机上跳下的士兵就直接冲向战争前线。这样的话,记者便更接近了战争,伴随着直升机的摇晃,给观众带来的现场感就更加强烈了。从那以后,跟拍镜头就成了在战争和冲突中进行报道的一件利器。可以说,如果没有镜头跟拍,当代的战争报道也不会如此震撼。巴黎的“五月风暴”、北爱尔兰的“血腥星期天”,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战争等报道中,主观第一视角的移动跟拍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世纪初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这种第一视角镜头的运用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低视角、摇晃镜头,特别是镜头上一滴鲜红的血迹,带来了极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带入感。观众都仿佛在低着头弯着腰到处躲避着。著名的战地摄影大师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那么,如此近距离地接近战火的BBC战地记者,应该算得上是拍得足够好了吧。
除去在画面拍摄手法上的发展外,BBC还在探索着声音对画面的作用。BBC新闻中最早的声音,如前文所述,是播音员的解说。同时,在报道时还会穿插背景音乐,对画面进行渲染。而自从BBC开始进行现场直播,现场音响与同期声便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早采用现场音响和同期声是在丘吉尔的80大寿现场报道中,后来应用到反对同埃及开战的演讲以及肯尼迪总统上任等场合。然而,最早的现场音响和同期声,一般都是在这种演讲的情境下,所谓现场音响和同期声,也不过是所报道的主角的演讲内容而已。真正在报道中发出“人民的声音”,开始与美国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主游行的报道中。民众群情激昂的呼声,时而传来的刺杀领袖的枪声,种种现场声音将报道具象化、形象化,同时对观众的视觉听觉同时加以刺激,从而获得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影片中说,从1954年到2004年的半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而这段时期,同时也是电视新闻报道由方兴未艾到蓬勃发展,最后成为现代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的过程。在这段发展历程中,BBC的不断探索和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在未来,BBC仍会以一个行业领军人的身份,不断进行发展创新,将电视新闻报道这一新闻形式推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