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猎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后的猎巫人》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莫罗著作,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一):一部奇特的小说~~儒勒凡尔纳式的古典科幻
一直觉得很难界定《最后的猎巫人》这样的小说,说他是科幻吧,他立足于真实的历史背景,本身也没有加进多少科学幻想成分。但用fiction、历史架空小说一类的词去形容它,又感觉配不上他高逼格的人文内涵。思前想后,感觉它是如同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般的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崇尚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冒险小说。
好久没看到旧式科幻小说味道这么浓的作品了,译者也很棒,这么大部头,风格掌控的很好。总之是一部难得的既能消磨时间,又能增长极见识的趣味之作!!!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二):不会起标题
有一段时间对神秘学非常感兴趣,那个时候人类在黑暗中疯狂寻找真理,各种奇绝的脑洞和秉持纷呈理念的派系让我着迷;而黑死病、宗教迫害、黑暗统治这些背景则因为时间久远发酵成了一种哥特式的奇特美感。 然而读这本书,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理性”和“科学”的可贵,那些高贵的灵魂在混沌中紧紧抓住的真理之光。 这本书封皮上写着“九年磨一剑的史诗之作”,可以看出来作者确实研究了不少资料,给了小说稳固的历史基础;故事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聪明地展示了众生像。但是……我还是觉得它配不上称作“史诗”。怎么说呢,前面真的很不错,然后女主被印第安人劫走生活了十年?也就算了,到后面漂流荒岛,靠捡贝壳活了两年,我就实在不能忍了,画风跑偏得厉害。感觉作者写了九年,中间确实忘了自己在写什么了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三):信仰就是可以让你为之去死的东西
不得不说,詹姆斯•莫罗的脑洞简直不能更大,故事在一本书的独白下展开,贯穿全文叨叨叨,再加上牛逼顿,胡克和富兰克林的友情客串,真觉得这书有点儿想上天。
同样是眼睁睁看着姨妈被父亲送上火刑场,姐姐詹妮特•斯特恩继承了姨妈的遗志,为停止对“女巫”的迫害,她甚至可以去死;而弟弟邓斯坦•斯特恩选择了父亲引以为豪的猎巫事业,成为姐姐穷尽一生去讨伐的最后的猎巫人。同样是血浓于水,是什么让姐弟俩分道扬镳,闹得你死我活的呢?
詹妮特活泼好动,主动的去选择信仰,验证信仰;邓斯坦安静乖巧,被动的接受信仰,服从信仰。可是什么是信仰呢?我觉得信仰就是可以让你为之去死的东西。
为自己的信仰而死的伊泽贝尔姨妈是个寡妇土豪,经常自费给周边小区的小盆友们进行科普教育。即便经常和科学打交道,她还是相信世上有巫术存在。为了验证巫术的运行规则,她不停的做实验,还给牛逼顿写了封信,结果牛逼顿忙着和科学界各位大伽撕逼,这样的一封信在他看来简直是无知对科学的亵渎,他愤然回信告诉她这些现象都与巫术没有什么关系,请不要再来烦我了。她觉得有些受伤,直到被姐夫送上了刑场。她终于明白,巫师的罪状都是子虚乌有,但她却无法亲手验证了。面对死亡,先被勒死再执行火刑竟变成了一种仁慈。她不幸又幸运地放弃了仁慈,把自己姗姗来迟的信仰交到了侄女的手中。
为了信仰差点儿死了的詹妮特接受了姨妈的临终委托,把推翻猎巫作为人生的目标。不论她是身陷险境,还是沐浴爱河,她都从没有放弃过。虽然,她的方式真的很傻很天真。但或许恰是这一丝疯狂最后力挽了狂澜。总体来说,詹妮特的故事还是有很强的主角光环,但她的执着,世间少有。适时送上一句鸡汤: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正是那些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的疯子和傻子。
相比之下,最可怜的,是失去信仰的邓斯坦。即便他也认为姨妈很善良,但当众人都说她是女巫的时候,他的内心并没有太多挣扎,反正别人都这么说,那就是这么回事嘛!他是真的相信世界上有女巫,消灭女巫是伟光正的。后来娶了个最佳演员,差点儿把姐姐送上姨妈的后尘,当发现真相,经历了信仰的彻底崩溃。虽然这是自作自受,但我们中的大多数,此时此刻,正是这样活着。所以,或可庆幸并没有活在书中。
大概是因为北岛曾说过“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常常听到年轻人说自己的梦碎了一地,然而,问题是,为了梦想,你都做过什么呢?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四):理性的尽头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文明自作聪明地与魔鬼交易,把他的灵魂交付给一个叫做“科学进步”的伪神,那么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机会揭露这个骗局。另一方面,如果理性时代代表着人类摆脱神圣化的无知与宗教化的荒谬的最后希望,那么我们应该坚定站起来说“不”,哪怕我们会因此得罪隔壁的占星家或街角的牧师。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带来了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人逐渐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理性的人,与此同时对“巫术”的忌惮却并未消失,还是有人被构陷为巫师惨死于那个时代。为什么理性的自然科学和这种非理性“巫师审判”会相生般存在于世,为什么一方面在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一方面又将种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归咎为巫术。更有趣的是为什么巫师基本都是“女巫”,猎巫人作为暴利职业,只要将某人定义为巫师,那么那个人的一切财产都可以归猎巫人所有,将社会地位不高的女性认定为巫师,是不是更加容易一些呢。
詹妮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每一次我认为她就会被打倒甘于现状的时候,她都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去推翻巫术法案。一路上她遇到过爱人,也抛弃过爱人,被生活推着向前,却在生命的洪流中保留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她走到过英国,探索过美洲殖民地,还曾经在加勒比海的孤岛上绝地求生。她甚至自己站上审判台,去证明她不是女巫,去证明巫术是不存在的。她继承姨妈的遗愿,终于让猎巫人这个职业消失。
这本书如果只是看故事的话,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却环环深入,没有人知道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詹妮特会被带往何处。其实我对这种奇幻类的小说兴趣不是很强,只是这本书着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了。一个聪慧的女孩子,在经历了自己的姨妈被审判为“女巫”后,却没有学会乖巧和顺从,没有选择安于现状,放弃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在探索和抗争。书中的内容很丰富,无论是她勇敢面对海盗还是和富兰克林坠入爱河,作者在历史史实的缝隙中插入了这个故事,好像真实又好像虚构,在科学和奇幻之间达到了奇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也是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宗教会憎恨启蒙运动,因为它带了世俗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们将启蒙运动贬弃为暴虐的科学至上主义的所谓的源头,那些新时代的极端思想家则邀请我们将理性视为灵性那武力而被人们高估的影子。以上种种构成了这部小说的要素,理性和迷信的斗争一直存在在西方的文化之中。现代社会宗教可能又会再次引导出那条猎巫人的道路。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五):Open their doors, and let in the Sunlight
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要追溯到16年,我对科幻小说很感兴趣,但还真没接触过这种历史科幻类的书籍,更何况这本书的叙述视角居然是《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
读了之后感觉确实不负盛名。
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一段话就是源于“叙述者”《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与《女巫之槌》的斗争,前者在与后者的对峙中利用了书蠹来打击《女巫之槌》(作为书籍)的"肉身",但它很快就后悔了,因为意识到哪怕后者是荒谬、愚不可及的存在,也不应该借助外力破坏其存在,而是应该用真理来回应。
quot;And so I must beg your sympathy, gentle reader. Now that I have regained my senses, I see that the best counter to a malicious idea is a bon mot, not a bonfire; I see that the correct reply to a corrupt text is a true one, not a termite corps; I see that the proper way to defeat the agents of darkness is not to burn down their houses but to rip away their shutters, open their doors, and let in the Sunlight."
“但是,唉,我已经失去了对这些书蠹的控制。它们就像根本没有听到我的命令,继续着它们的盛宴。等到黎明时,多佛书库里所有的《女巫之槌》都进了它们的消化系统。空气中充满了书螨和书虱的打嗝声。所以,我必须乞求你们的同情,温柔的读者们。现在,我已经恢复了我的理智,我明白了对抗一个邪恶理念的最好方法是珠玑妙语,而不是烈火焚烧;我明白了对于堕落书籍的最好回答是真理,而不是白蚁;我明白了打败魔鬼使者的正确方法不是去烧毁他们的房子,而是扯掉他们的百叶窗,打开他们的大门,让阳光照进他们的房屋。”
愚昧也许永远不会消失,但正如莫罗所说的,“打开他们的大门,让阳光照进他们的房屋”,至此,屋内的黑暗渐渐被真理之光吞噬,那些隐藏的堕落污垢在光芒中无处遁形,回看历史,似乎诸如“猎杀女巫”这样的事情可笑万分,显得近乎盲目地相信着这一点的人们如此愚昧,然而倘若当初掌握真相的那些人因恐惧或是傲慢而选择了沉默,和愚昧之间的斗争将会不战而败。
“理性,是应付这个世界的糟糕模式——但其他所有模式比它更糟”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六):打破世俗迷信,为了理想冲
《最后的猎巫人》,美国作家詹姆斯•莫罗九年磨一剑的鸿篇巨制,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开篇的“我”是一本书,正如《我是猫》中的猫一样,猫用她的思维看人类,而“我”会把你们带进“我”的世界,和“我”一起去看詹妮特•斯特恩的奇幻一生。
本书讲述了詹妮特•斯特恩不可思议的一生,她从十一二岁开始了人生的旅程。“最后的猎巫人”,本意指向最后一位猎巫人,其实另一层意义也指着最后一位继承者。詹妮特•斯特恩和他的弟弟正好对应着这双重含义。
詹妮特一生富有色彩。为了解救伊泽贝尔姨妈,十二岁的她曾独自勇敢地去寻找牛顿,希望用科学真理打破女巫的传说。可是詹妮特的能力有限,伊泽贝尔姨妈惨死,她必须和父亲沃尔特、弟弟邓斯坦生活,他们一起去了美洲,父亲成为了皇家的猎巫人。一场印第安人的战争,使这个猎巫之家破裂,父亲在印第安人杀死,邓斯坦被怀疑烧死,而詹妮特被印第安人掳去,成为他们的新娘。詹妮特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她的真理,尤其是再次看到弟弟邓斯坦还活着,继续猎巫,伤及无辜,残害妇女。詹妮特再一次进行了生活的选择,逃离古老的部落。
詹妮特是一位特别倔强、勇敢又坚持信仰的人。她的第二次婚姻,在她心目中就是为了寻找科学真理,打破关于女巫的法律。她甚至差点牺牲了她的女儿,她的痴迷已经让她失去了家庭。为了她的理想,她一直执着着。后来又结识了比她小二十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她与他的相识、相爱也在打破世俗的观念。詹妮特不怕世人的眼光,她与本杰明的爱情经得起考验,他们一起闯过孤岛,遇过海盗,就算最后的分开,本杰明也在为她的“科学实验”(亲自成为女巫)而帮助她。卡文迪许、孟德斯鸠都为这位所谓的“女巫”做着科学真理的辩护。
詹妮特的做法也让弟弟失业,很多人会不理解她,可是在我看来,詹妮特在为世人打破世俗的迷信,她经过多年“巫术”的研究,不惜牺牲婚姻、差点失掉孩子,也要追寻科学真理,为的是不要再伤害无辜的生命。像伊泽贝尔姨妈一样,她们都是无辜的,女巫根本就不存在。
詹妮特的性格让人想起了《飘》中的斯嘉丽,美丽又具有智慧,同时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做主,打破世人的观点,斯嘉丽的坚强让她可以从容面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生活;而詹妮特的坚强让她在科学真理与迷信的对抗中获胜。詹妮特婚姻的牺牲又与《玫瑰传奇》中的玛丽一样,玛丽为了父亲的遗嘱选择了农场萨默赛特,付出了她的灵魂,牺牲了她的最爱珀西先生;而詹妮特为了科学献出了自己的婚姻,亲情。她们一直都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怕世俗的眼光前进。
《最后的猎巫人》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小说,又是一部追寻真理无所畏惧的探险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坚强女性的传记。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七):不存在的女巫
在《麦克白》里,莎翁用阴翳的笔调捏塑了一个坏女人,童话里的猎杀独角兽的枪手,阻扰爱情的黑天鹅,犯下诅咒和预言的一团黑雾,她的死亡,才是黎明的开始。这像是一个时代对女巫一词的概念:站在上帝对立面的撒旦的情人。
但是怀着猎奇之心翻开这本小说的我,却进入到了更黑暗的世界里:少女詹妮特出身于式微的猎巫人之家,却目睹身为科学家的姨妈被猎巫人父亲以女巫罪名烧死后,漂洋过海到美洲的詹妮特在一场袭击中家破人亡,被俘虏到部落、嫁给印第安人作妻子,直到发现失散多年的弟弟继承了“女巫之锤”,詹妮特逃出部落,假扮成女巫站上被告席,只为在女巫法庭上推翻女巫法案,当我默读过半,才意识到,女巫并不存在。
作者莫罗是一个脑洞大开人,7岁发现自己拥有了从碎碎念中拼凑出科幻小说的神力。在这本小说里,莫罗用辛辣的笔触献上眼泪、骨血、烈火、鞭锤,接着一个愚昧残酷的黑色时代被抽丝剥茧:在欧洲大陆理性之光出现前,猎巫曾经盛极一时,著名的萨勒姆杀巫案,几名少女假装“着魔”指控邻居,用恶作剧杀死了27人,当老百姓发现只需提供含糊证词就能将讨厌的邻居送上火刑台,这场审判就变成了一个逃杀游戏。而所谓的验巫法——将人五花大绑浸入河水,无溺死即是女巫;针刺皮肤,不流血即是女巫…毫无科学根据的“验巫法”在法律面前将一百八十万名“女巫”处死,即便是刚出世的婴孩。
当我合上《哈利波特》,翻开手中的另一本书,重新拂去四百个冬日的尘埃,这个在人类河流中沉没的时代,是一个更不被“麻瓜”接纳的诡诈世界。在一片混沌之中,开普勒望向遥远的星空,画下星体转移的轨迹,象征智慧的苹果,从《创世纪》的夏娃手中坠落,落入牛顿的怀中。牛顿勇敢地说出:女巫不存在于现实,只存在于人的思想里。比现实的魔法更令人堕落的,是人心的恐惧和妒恨。杀死心中的女巫,才能得以救赎。而莫罗说,理性,是对付这个世界的糟糕模式,但是其他模式比它更糟糕。
幸好,在这本小说里,你还能看到来自启蒙运动的科学家们互相吐槽对方,坏脾气的牛顿、多情的富兰克林和优雅的孟德斯鸠。小说之配菜极好,还带入了“少年pi奇幻之旅”式的冒险、美洲大陆的原始仙境、粉红版的肖申克之救赎、复杂到引发脑高潮的科学演算和情爱描写精妙结合,即便我这般对数学无感的文科生,也想再细读一遍。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八):书本是会杀人的
有一本最近挺火的书,叫《当图书成为武器》,当我几乎看完《最后的猎巫人》时,内心出现的第一本书居然是这一本。当人类把自己的全部信仰都灌注于充满了油印墨水的白色纸张时,你几乎想象不大那种疯狂究竟可以达到何种地步。
《最后的猎巫人》就像是一次对文字信仰发动的战争,用最大的气力嘲讽那些逐字逐句拆解圣经,并将只言片语奉为瑰宝的猎巫人。中国人有四个字来形容愚昧,换作:封建迷信。那么在这本书里,作者就想告诉我们,读书之人,也可能成为封建迷信之人。读书并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也不在于你所读的书是大毒草还是圣经还是经典。终究,区分所有书籍当中内容好坏与否的,都是我们人类,与图书本身无关。
读书的詹妮特的姨妈伊泽贝尔是一个博览群书的知识女性,她执着地热爱着她的科学,她有她的信仰,她的信仰在于上帝与科学。她是一个极其智慧的女子,虽然她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巫术的奥秘,但当她的姐夫亲手将她送上火刑架时,她已经彻底得明白了过来。真是讽刺,她一门心思想揪出巫术的奥秘,自己却被当做了巫婆烧死在了绞刑架上。
读书的詹妮特是一个通晓科学知识的聪慧女子,当伊泽贝尔姨妈付出巨大牺牲,指引她走上与猎巫人斗争的道路后,她的武器、她的知识,来源也来自于书本。她用从书本中学来的科学知识与猎巫人争斗,直至最后的胜利。在我们看来,她就是一个求教于书本,而不受困于书本的人。
读书的沃尔特是一个猎巫人,他张口闭口圣经,把自己装扮成上帝在人间的卫道士。但我们都知道,他造成了人间最大的悲剧:亲人间骨肉相残,他亲手将自己的妻妹伊泽贝尔送上了火刑架,也将自己送进了地狱。他不读书吗?当然不是,他出口成章,能熟练地背诵圣经的段落,还能用圣经指导自己的儿子学习。但他有一点错了。他将自己受困于书的字里行间,让圣经变成了他的大脑。他对圣经的博学,束缚了他的思想,让所谓的“上帝的言论”代替了他自己的思考。
图书利用了愚昧的沃尔特,成为了杀人的工具。
很早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学过《论语》中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我们只是学习书本,而忘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会图书的奴隶。它借着我们的手,去杀人,让人类充当他们的杀人工具。
如今我们都知道,沃尔特的行为十分愚蠢。我们都明白,封建迷信十分愚蠢。但是这样的事例,其实一直都在上演着。超脱于书本,还有信仰,还有技术。当爱因斯坦的理论早就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弹的时候,他一定后悔了。因为那些人利用了他的思想,造出了能让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当穆罕穆德将他的思想传遍世界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想到,如今的世界上还有人在以他的名义,以古兰经的名义,行残杀同胞之时。
这些事例看似与猎巫行为不同,但究其本质是一样的。那些人类都被器物、书本、理论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了图书的奴隶,成为了杀人的工具。
如今,不会再有猎巫之事发生了,也不会再有沃尔特那样的猎巫人存在了,但是类似的事件还在上演着,我们必须借着《最后的猎巫人》告诫读者一声:书本是会杀人的。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九):“巫术法案”的女终结者
文/
1992年,当马萨诸塞州为1962年的“塞勒姆审巫案”的受害者恢复名誉的时候,“巫术”的话题又重新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在日耳曼民族的传统文化史上,“巫术”还真的掀起过一片风云,有过一项“巫术法案”,还有一帮很像样的“皇家猎巫人”。该法案在1563年至1736年间执行。而此时,恰好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走向灭亡,民众热烈呼唤宗教改革之即。
“巫术法案”得以产生,原因在于:第一,基督教会需要牢固其地位,竭力打击所有超越“人性”的能力。此能力应为上帝专属。第二,按照基督教教义,女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男人。那些日益崛起的女权意识必须被遏制。所以,被猎杀的绝大部分是“女巫”。
美国科幻小说家詹姆斯•莫罗的《最后的猎巫人》,以英格兰执行“国会巫术法案”时期作为时代背景,展现了“猎巫”与“反猎巫”之间的残酷较量。两度摘得世界最佳长篇科幻小说“星云奖”的莫罗,从小酷爱传奇,七岁便开始随口编故事,在餐厅里讲给妈妈听。讲出来之后,他吃惊地发现,故事都是那么的“科幻”。
与其说《最后的猎巫人》是一本科幻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推翻“巫术法案”的女性斗争史。尽管小说基于史实之上,有不少戏说的成分。但是,“书中提到的光荣革命、塞勒姆审巫案、阿布纳基人对黑弗里尔的袭击、塞缪尔•塞沃尔与《新英格兰报》的争斗、孟德斯鸠男爵对于巫术法案的憎恶,以及约翰内斯•朱尼厄斯恶魔崇拜的认罪书,根据我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莫罗在本书的自序里说。
那么,莫罗是如何把虚构与事实糅合在一处的呢?他以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书作为叙事者。这本书认为它的爸爸是艾萨克•牛顿。没错,就是那位让我们知道地球有引力的牛顿。
詹妮特是个生在“猎巫之家”的姑娘,爸爸和弟弟都爱这个行当。《数学原理》恰好是詹妮特的姨妈最爱的一本书!姨妈是位科学家,还曾写信给牛顿探讨过“巫术法案”。在姨妈被诬陷为女巫处死后,詹妮特以此书为线索,开始寻找牛顿,目的是确定科学家对“猎巫”的态度。尽管寻找的过程险象环生,却激起了詹妮特勇敢地去坚持自己的信念:直到让“最后一个猎巫人失业”。
莫罗的叙述纵横而绵长,穿梭在真实与虚构、巫术与宗教、科学与蒙昧、法律与正义的诸多事件之间。梁启超说,“科学是真知识”。而利用“一条蛇、一处魔鬼标记和一份画押的口供、一只蟾蜍、一个邪恶乳头”被判决的女巫们,完全是宗教集权的牺牲品。牛顿一针见血地指出,“恶魔只是人们思想的产物。”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猎巫”事件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詹妮特认识到了“科学之光”的永恒性。
纵观历史,宗教与巫术进行了漫长的博弈。莫罗巧妙地将詹妮特的一生镶嵌在这种博弈里。她与父亲和弟弟反目、流落下嫁至印第安部落,与发明家富兰克林同处与世隔绝的小岛,这些奇特的经历当然可以算做小说家的技巧之作,但是隐藏其后的坚强女性的颂歌不容忽视。
对于科学信仰的追求,不分性别。此举与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万物的签名》的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阿尔玛因“物种起源”与达尔文的交集,与詹妮特与牛顿的交集何其相似。在真知灼见这件事上,女性从来就没输过。这恰好是对于“巫术法案”中受害者都是“女巫”这个事实的极大讽刺。
牛顿在给姨妈回信中的那句“巫术是不可能存在的”,令詹妮特异变成了“复仇女神”。她假扮“女巫”,遭到猎捕后上庭为异教徒们辩护。不得不逃狱的詹妮特终于等来了“《巫术法案》的撤销并失效”。究其原因,竟然是很多国会议员阅读了她的著作《世界的自足性》,并认为“这本书让每个有思想的基督徒都看出,所有的巫术犯罪为什么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詹妮特以一个“巫术法案”终结者的胜利姿态走完了她的人生。她的胜利是科学的胜利、是妇女平等权利的胜利,也是信仰自由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巫术被定性为宗教流派之一。如今欧洲正经有那么几支古灵精怪的巫术流派呢。倘若你走在伦敦街头,没准能遇上几个笃信巫术的人。巫术与信仰,着实是个有趣的话题。
转载请豆邮联系
《最后的猎巫人》读后感(十):零散记几点
作者James Morrow是两届星云奖和世界奇幻奖得主,不过这本没什么幻想元素,完完全全是历史小说。女巫和恶魔在书里并不存在,它的背景是英国王政复辟时期以及早期美洲殖民地的血淋淋的猎巫史。对于猎巫可以说只有非常概念化的认识,因此小说是否跟设定的那一段史实有合理衔接,我无从判断。从书评里的反馈来看还不错,里面的历史人物,像牛顿、富兰克林、孟德斯鸠这些人,出场都扣得足够逼真和巧妙,而白人和印第安人的争斗、塞勒姆女巫审判的罪恶等等史实,在故事里也很灵动,不生硬。其实看完之后多少对美洲的猎巫史有点感兴趣,以前总感觉这只是旧大陆的遥远故事。关于1692年发生在马塞诸塞的塞勒姆女巫审判,后来去查了些资料,波及之广结案之草率看得目瞪口呆。我印象中Vertigo出的Fables的一个衍生漫,The Wolf Among Us,里面一个人物原型就是女巫审判的主要当事人Abigail,她在《猎巫人》里也出现了,是个还算重要的角色。
女主角詹妮特∙斯特恩出生猎巫人家庭,小时候目睹父亲将无辜的姨妈作为女巫送上火刑柱,从此立下志愿,要证明猎巫根本是无稽之谈,而她的武器就是科学。她随全家从英国搬到美洲,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坎坷,又是被印第安人抢走啦,又是流落荒岛啦,又是遇到海盗啦,经历很丰富,同时还要搞科学研究,顺便谈恋爱和生小孩。为了跟继续从事猎巫人职业的弟弟抗衡,她还不惜亲身试验女巫审判,而最后她的科学研究获得了认可,她也活得足够长,亲眼见证了猎巫行为被完全取缔。
所以这也很明显是一本女性成长小说,不过重点并不是女性,或者说更常见的那种女性成长,而就是成长,一个人的精神、勇气、知识各方面的成长。詹妮特的成长中面对更多的不是青春、爱情、婚姻、家庭这一类的烦恼,也不是女性如何在现实世界立足的困难,而是完全精神层面的,完全英雄主义的。她所承担的故事元素,像是理性精神和科学素养,质感(就一般感受而言)都非常男性化,当然,这本来也是偏见。倒是很理解作者将这样指责世界不公的任务交给一个少女,毕竟猎巫所针对的就只是女性,从故事优美的角度它理应由一个女性将其铲除。詹妮特在那场判她有罪的审判中最后陈词,她说了句拉丁语,意思是“但地球仍在转动”,这是伽利略被迫服从教廷之后说的。这是某种不可能发生但最好这样发生的优美,或者借用一个术语,“诗性正义”。书里类似的比如詹妮特的猎巫人弟弟后来发了疯,跑到厨房试图自焚,詹妮特本应阻止他,但她似乎看到了一个个被弟弟烧死的人,于是她“帮”了他,给他递油,这个将无数无辜女人送上火刑柱的猎巫人最后全身着火又被天雷击中,实在是完全象征意义的死法。
另外作者对sub-genre的吸收非常纯熟。成长小说是个大类,在德语里有专门的词汇bildungsroman来称呼,当然国别之间侧重点不同,但大致都有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或者大彻大悟)这么个情节结构。詹妮特的故事是教科书般的符合。《猎巫人》中间部分詹妮特的各种历险占了相当大篇幅,初看上去特别接近情节导向的冒险小说,一会儿印第安部落一会儿海岛乌托邦什么的,但这样的结构在成长小说里都是个人历练的一部分,内心的历练以外在的地理上的变换来具体化。更精彩的是作者对18世纪讽刺小说的融合。小说中讽刺小说大家孟德斯鸠直接出现,太明显了。作者也毫不讳言自己对劳伦斯∙斯特恩和伏尔泰的喜爱。书中的叙述者,是牛顿的《数学原理》,没错,这本书是由另一本书讲述的故事。这倒不是什么糊弄人的现代先锋技法,其实是对传统的继承。在小说的远古时代,作者离题万里扯些有的没的,直接跳出来发表见解,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当然,扯多了也烦,举个比较烦人的例子,埃柯(个人观点)…… 节奏控制比较重要吧,我觉得《猎巫人》里那些评述的部分是不烦人的,而且足够幽默。而且讽刺小说的笔法在这本小说里还不只是离题的议论和古怪的叙述者,还存在于很多“正文”里的描述中,像是詹妮特引诱比自己小两轮的富兰克林,做爱过程的“力学”描写相当可爱,又比如詹妮特小时侯去剑桥打听牛顿,剑桥的学生开嘲讽:“我听说牛顿有一次和上帝下棋,他让了全能的主一个卒,还让上帝先走。” 诸如此类,妙语连珠,在书中不要太多。
当然,最后,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精神力感人。一种也许在当代很难见到的健康的、向上的、光明的精神力。这种精神力一旦接收到了,可以弥补很多眼见的不足,这个文本也许没那么完美,但会觉得它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