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乐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永乐帝》读后感精选

2021-05-05 04:2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乐帝》读后感精选

  《永乐帝》是一本由(日)檀上宽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乐帝》读后感(一):不想写题目,就是这么任性???

  看之前以为,讲华夷关系的时候,会多少讲到朝鲜,毕竟李朝是明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最主要的藩属国,来使的次数也最多。但是没有,本书算是永乐帝的生平概要吧,虽然一直在强调他是实现华夷一家维持中华秩序并且能比肩甚至超过忽必烈的霸主,多少有拔高之嫌疑,但是文章在整体逻辑上还是很严谨的。具体内容上有很多新收获,对于入门级的朋友还是值得一读的。对于韩语专业的同学,可能细微之处帮助不大,但是能从更为宏观角度理解永乐盛世的对外关系。

  《永乐帝》读后感(二):处于历史漩涡中的永乐帝

  看过不少描写永乐帝的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评价。永乐帝在明朝历史上到位置是非常独特,以“清君侧”为名出师,终登大统。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朱元璋留给继任者的是一个“死扣”,朱允文再厉害也无法和分封的皇叔们相比,就算朱棣不反也会有其他皇叔与之相争。本书用简单的文字来评述永乐帝的一生,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剖析他的心理活动,将评判留给读者。而明朝也正是因为永乐帝的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巧合、机遇、背叛、反抗,用无数的矛盾的词汇聚集在一起或许才能解释为什么永乐帝会在历史长河中会有独特的地位。

  《永乐帝》读后感(三):意猶未盡的永樂皇帝傳

  前天晚上見到劉永華老師的微博推薦後,昨天下午就在山外圖書社購入此書。粗略讀了一下,作者認為永樂帝實踐且擴大了華夷一家的理念。其特徵在於他將宗室專用的禮服賜給諸藩王,因而將所有的臣屬藩王都定位在家族秩序當中。另外發現作者所謂永樂帝超越忽必烈,是指他不費一兵一卒就讓日本回到中國的朝貢體系裡面的事。如果僅就這點上是超越了忽必烈沒錯。而且稱永樂時期的東亞國際秩序為中華「世界體系」。不過作者也提到他幾次親征卻沒能征服蒙古是一大憾事。而這樣的「世界體系」在規模與影響力能不能說是超過忽必烈,我想還有可以商榷的空間。

  作者認為唐朝跟明朝的華夷秩序存在根本的差異,主要是在於明朝的海禁政策,透過禁止民間的海外交流,而將與明朝往來作為讓周邊諸國接受明朝主導的朝貢體系之下。但明朝海禁政策的實際作用應該還有可以探討的空間。後來民間走私其實還是相當盛行。其他國家其實不一定需要買明朝的帳。總之是個還可以深入討論的論點。但限於篇幅就停住了,相當可惜。讓人感到意猶未盡。

  《永乐帝》读后感(四):小札

  《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王晓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初版于1997年,据作者檀上宽所述,此书是他在写朱元璋传记的时候萌生的想法。也即他所说的明初体制是过了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这三人而确立,由此可知,这本书的关怀迈出了传记的范围,关注的是更宏大的明初体制,作者说到:“中国式‘近代’的旧体制的起源就在遥远的明初时代。”(p.263)由此可见作者对明初体制的重视。

  对于这一体制的具体关怀,作者在初版后记中做了说明:“本书的目的不是强调永乐帝如何夺回政权和重新评价他的政绩,而是通过传统理论考量他采取的系列政策,重新分析他在中国史上的地位。永乐帝确立的体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各国都奠定了‘近代’以前的社会基础。不论该制度的好坏,一直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各国,在那个时代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所有行动也被束缚在该秩序内。”(p.275-276)这边是作者在副标题中所说的华夷秩序。但因此书篇幅有限,作者在此书中给出的证明显得薄弱了些,尤其是对于朱元璋追梦忽必烈,可以给人好感,但不能完全说服读者。(前段时间《读书》杂志貌似发了一篇类似的文章)。

  但这也是此书的亮点所在,因此,可说吸引读者的也是此书的后半部分。另外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足利义满对读者较具吸引力,可以通过日本社会对足利义满的评价来看自明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永乐帝》读后感(五):从《大明风华》看“元明更替”

  所谓元明革命(更替),首先从表象上看,明朝推翻元朝是汉民族对蒙古统治的反抗,明朝的建立是汉族国家的复兴。但是实质上这种表象化的解释是对“中华”概念的误解,进一步讲是将“中华”等同于汉民族。且不论“汉民族”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梁大人的发明,即使在元明时代,“中华”的概念源于种族,又超越种族,涵盖了人种、文化、礼仪、道德等诸多方面。所以狄夷≠中华,但是中华可以包含狄夷,只要他们“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同理,“中华”一般默认包含了“汉民族”,倘若汉人行“礼崩乐坏”之举,则他就与狄夷为伍,与禽兽无异,从而被踢出“中华”的队伍。因此,明朝的建立不是,至少不仅仅是汉族国家的复兴,而是中华国家的复兴。由于元朝并不具备中华国家的属性(这又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所以它的建立与灭亡,不能被视为中华国家内部自秦朝以来的内部更替,而是一次彻彻底底的亡国但未灭种,虽然从种族学的角度来看汉族人种的基因已经被蒙古人的基因混同,“汉人”这个概念也已经不纯粹了。“大元”与“大清”的性质不同,大清皇帝是“满蒙的可汗,是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也是“中华国家儒教世界的皇帝”。“大清”是三合一的大清,虽然不是纯粹的中华帝国,但“中华帝国”涵盖在“大清帝国”这个世界帝国的概念和版图当中,“中华”的概念依然得以延续。

  综上,“崖山之后无中国”并非谬论,只是说得太绝对,犯了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或者说忽略了“中国”这个概念经过三次演变递进之后它的外延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此中国已非彼中国,刻舟是求不到沉剑的。

  《永乐帝》读后感(六):相當值得一看的傳記

  去年底,社科文獻甲骨文一口氣推出了幾本日本學者的中國史譯叢,主題有《西太后》、《中國通史》、《倭寇》、杉山正明的《蒙古帝國的興亡》跟這本檀上寬的《永樂帝》。本書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作者把寫作重心放在傳主本身對於“華夷秩序”的再建立,是個有趣的觀察。

  眾所周知的,中國在東亞的國際圈向來“有自己的玩法”,從儒家學說裡發展出的“五服”、“朝貢”體系,隨著中原王朝興衰,運行了一千多年。在盛唐,經過四百年的大融合新產生的華夏文明,有著強大國力而自信滿滿,只要是能夠遵守禮儀規範的教化,就可以是“中國人”。而到了元朝,由“異族”皇帝所開啟的天下秩序更加入了新的理論。繼承其後的明朝,太祖、成祖父子對於忽必烈時代的“萬邦來朝”只有羨慕,而欲效法之。

  當然,這其中更深的原因是因為明從元手中奪回中原,是需要鄰近各國的承認來增添其正統性,而對於永樂帝來說,武力篡奪後,更是需要藉此來得到認可。這就是朱棣屢次派遣鄭和出航的原因。因此現代有些史學家對於明朝沒有繼續航海事業覺得扼腕可惜,就是一種從根本上的嚴重誤解了。事實上,從永樂帝死在蒙古遠征的路上就可以看出,大陸的威脅才是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這跟歐洲人為了尋找生死攸關的商業利益而不斷探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檀上寬在本書中最有趣的地方是,他認為明成祖讓足利義滿稱臣,把日本納入體系內,是其“超越忽必烈”之處;同時,作者進一步認為“這並不是屈辱”,這只是一種互利互惠的外交行為。他認為現代人讀者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應該要跳出現代的外交框架去看待,才能得到正確的評價。

  近年來,頗多人看待明朝都認為是個很關鍵的時刻,當時歐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而中國雖然強盛,但卻日益內向。明太祖廢相,鞏固皇權,讓政府更趨於專制,永樂帝提出華夷一家,恢復朝貢秩序,都被後來的清朝所接受,也成為近代中國的遺產,不可謂影響不深遠。檀上寬在這本小書中雖然都略有點到,但都沒有深入探討,比較可惜。

  總而言之,這本《永樂帝》論點清晰有新意,篇幅適中,做為簡單了解傳主本身的事業,是不錯的選擇,跟大家推薦之。

  《永乐帝》读后感(七):奋进的帝王

  一般提到永乐帝朱棣总是会想到“靖难”、“诛十族”之类的事情,叛逆是他的称谓,残暴是他的注脚,但一位日本学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带来了新的视角。

  不否定永乐帝人性上的残忍,但也要看到他有意无意为明朝、为中国、为东亚打开的局面。我始终认为用个人私德或者是行事手段来评价一个帝王都显得略微苍白,秦始皇用活埋的方式杀了几百儒生(或许还不是),烧了一些书,结果很长一段时间连“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都成了千古一帝残暴的证据,而“乾隆文字狱”发生160多起,牵扯上万人,毁书上十万卷,成了“十全老人”。因此,关于永乐帝的私德问题并没多少好论述的必要。

  “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事实上在国防上的成就朱明远迈赵宋,永乐帝作为北方防线的缔造者,在200多年明朝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北京作为永乐的龙兴之地,也是崇祯“君王死社稷”的终结之地,既是明朝的睾丸,总被北方游牧民族捏得深疼,也是防御北方的大本营,多少抵御敌军南下,不负“天子守国门”之名。朱棣作为第一代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无论动机如何,至少对南方腹地的百姓还是算有一份作为国家元首的当担吧。

  “五征漠北,三犁虏庭”,这个事情争论很大,一般是围绕着收获与支出在争论,用于印证永乐好大喜功的实锤。但好歹也要看看明朝建国才多少年,而且蒙元势力也仅仅是被赶出中国内地,并不是全面歼灭,大家也没有所谓的邦交正常化,不形成长期威慑不免会让人觉得软弱可欺,“畏威而不怀德”可是有上千年的教训。

  站在朱棣自己的立场上来看,也是数次亲征,直到65岁还坚持带军直至死于征途中,能做到这一点,不管他为了什么,好歹还是值得人感慨尊重吧,亲征的风险可不小(参照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也不是什么享受的事情,古来整体和平时期帝王横死途中的哪个又不是常年殚精竭虑(如帝舜征三苗,祖龙崩沙丘)。

  如文中所说,经过大唐崩灭后的长期南北对峙,即使蒙元实现短暂领土统一也未达到南北通畅,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朱棣完成了华夷秩序的重新确立,对中国未来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谨慎。用奋进一词可能对永乐帝的一生而言应该不失偏颇。

  《永乐帝》读后感(八):客观也片面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想看的,有关明朝的东西最近摄入量也有点多,但在看到是日本作家写的时,好奇心泛滥,想看看在日本人的眼里永乐帝是怎样的一位人,明朝又是怎样一个王朝。 这不是一本彰显永乐帝伟绩的书,从一开始檀上宽就以华夷秩序展开一系列理论。 首先就是从何时起有华夷这个说法的,自东汉三国时期出现,已中原为华,周围都是蛮夷。说来说去就是等级分化和中原已己为中心对周边附属国的统治,管辖。 周王朝的时候楚国就是被中原国家称为蛮夷,甚至鄙视,楚国也的确出现了不为人道的事,比如说弑君。蛮夷说白了就是没有文化和粗俗的,不已仁德为本,即便是同样的附属国也还是被瞧不起。 这一段讲解檀上宽是没有说起的,他提起了一个在我认为比较新奇的词“五服图”,是对天子的臣服程度划分出的五个区域,四百米内称“甸服”,通俗点说就是贴身丫鬟。 也像是卫星探测仪,越往周边越发挥不了其作用,但也足以证明天子的野心,既然都是天子了,那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子民都应该服从自己的,包括东亚,包括日本。 在忽必烈时他是极其希望把日本也变成为自己的臣子,可惜到死都没如愿。而永乐时期大概是完成了,并已檀上宽的口气来说是一个大愿望完成了。 同书名相同,全文都是已华夷秩序为首要论,元末明初时期和永乐帝怎样开始和怎样结束的大概讲解,说了永乐时期的昌盛和漏洞,作者是站在一个比较公平的位置上讲述这一切的,他并不偏向哪一方,这大概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因为它出自故事的外界,旁观者清,可这样的也是有缺点的,你总会感觉不管他讲得再仔细,也是像在屏障外看故事一样。 当作者没有感同身受时,读者也会一样。 不得不说檀上宽对我国的历史研究是很详细的(已一个历史新人的角度来看),但他不是中国古代人,无法懂得中国人古代人的做法,情怀,也并不知道有一种力量叫信仰,有一种执拗叫节气,有一种流行叫封建。 所以只能看到表面。 可我没有和他那样阅读过那么多的史料,所以没有资格去评判它的准确度,不能去多方面定论。 本书好坏暂且不说,对于一位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的人,谁的书都要看看,国人写的,岛国人写的,甚至欧洲人写,乐趣在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角度历史也会更加多元化。 这本书初次了解下来的感受是:它客观,但也片面。它详细,但也粗劣。

  《永乐帝》读后感(九):让人惊喜的一本书

  在读完前一本让我颇为失望的书之后遇到檀上宽先生这本《永乐帝》,可算是十分惊喜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给了我一种错觉,仿佛是一本讨论华夷秩序历史渊源的著作,实际上这是一本围绕着永乐帝的生平讨论他所采取的华夷政策和其对亚洲的影响,并以此来讨论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作为一本带有传记性质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叙事生动形象,每一个故事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颇有可读性。书中对建文、永乐两朝中一些尚未有定论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并没有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从其引用的史料可见作者功力之深。文中有近半的篇幅并非在写永乐帝,而是着眼于洪武、建文两朝,这样的谋篇布局既将永乐朝的起承转合都囊括其中,又为全书的结论打好了基础。 檀上宽先生认为,明朝华夷秩序的基础建立在元朝广袤的领土和多民族统一政权的基础上的,虽然元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长期以来不被认为是中华正统,但是元明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洪武政权接受了大量来自元朝的遗产和挑战,这中思路也是近年来日本学界“元明延续论”的体现。明帝国如果无法建立超越元朝的华夷秩序体系,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帝国。然而受限于洪武朝的内忧外患,这一野望未能实现。 等到永乐朝,一方面,永乐帝几乎全盘接受了洪武朝的施政方针和政治野心;另一方面,作为“篡位”之君,永乐帝必须用尽手段体现自己执政的合法性,除了删改史书、操纵舆论之外,成为“天下共主”、重新建立中国位居四海中心的华夷秩序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这种心态解释了永乐帝为何穷尽一生以达到四夷来朝的盛况。这么一想,永乐帝最后死在了亲征蒙古的归途中,也算是求仁得仁了吧。 而建文朝,这是一个明初历史上地位尴尬又引人好奇的短命时代,作者认为建文朝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建立一个确定的政治体制,掌权的书生连误国都误不到同一个方向,造成了政局不稳。此外就是上古的仁政思想势必带来皇权的相对弱化,这对于一个帝制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如果建文朝能够延续下去,并实现它提出的复古改革,皇权持续弱化,那么有可能实现一场中国的“光荣革命”么?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回归到本书的主题,明初的政治决策对中国的近代化又有什么影响?首先应该注意,作者提出了“中国的近代”,这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时期,虽然这一点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强调中国历史的独有轨迹和尽可能反思西方体系带来的影响还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对于中国而言,作者认为明初华夷秩序带来的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央的政治权利的同时,也导致日益活跃的地方社会与中央产生了分歧: “虽说明初体制是中国社会的归结点,但不能以此断定中国社会就此固化了。的确,明初之后的统治者仍然在不断强化明初体制,竭力维持专制统治。但另一方面,社会却逐渐从专制体制中游离出来,试图冲破甚至要推倒它。按照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力学元里,明初时代成立的这种体制,从它完成那一刻起,就必然并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乖离。”这种分歧一直向后延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近代”。 最后就是关于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作者在反对日本民粹主义的时候,提出中日乃至中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朝贡贸易并非是屈辱的臣服,而是相互利用,周边小国通过获得明帝国的认可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或者获得商业利益。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真正“以德服人”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十分现代的以利益为导向的外交关系。

  《永乐帝》读后感(十):通俗易懂的小书

  

一、关于作者

檀上宽,京都大学文学博士,任京都女子大学教授。个人专攻中国近世史,著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朝专制支配史的构造》、《东亚海洋圈历史的研究》等。

二、全书梗概

本书宗旨依作者所言:

“以14、15世纪的中国与周边东亚诸国的关系为轴,重现永乐王朝,客观分析永乐皇帝的作为及影响。同时,在探讨异于欧洲的中国式近代化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冷静地对永乐皇帝的政绩作出定位”①

全书共10章16万字,依照具体讨论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中华世界的体系、建文朝与靖难之役、永乐帝治下的华夷秩序。

在本书第一部分中(第1-2章),檀上宽将中华世界的体系,也就是古代中国国内与国外的统治体系高度概括为:“纵向模式的天命思想与横向模式的华夷思想,两者以天子为基点垂直交叉,构筑起中华世界”②。而在第二部分(第2-7章),檀上宽以燕王为聚焦点,相对完整地描述了太祖设立藩王互屏、建文削藩、燕王靖难的历史过程。至于第三部分(第8-10章),同时也是笔者关注重点所在——永乐帝的事业。檀上宽称永乐帝“超越忽必烈③,并使用3章的篇幅对于永乐帝的事业及其遗产作出了高度评价。在作者看来:明朝的体制在永乐帝时得到了巩固,由此实现了极强的国家权力,得以确立了国内以君臣论为基础的统治秩序与国外以华夷论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此外,檀上宽在论述“明朝华夷秩序的完成”这一中心命题的同时,还兼及分析或提及了其他历史问题,诸如“元明矛盾是民族矛盾吗④、“宋元与明清的分代问题”⑤、“燕王来朝的真实性”⑥、“明朝史书的史实与虚构”等。但由于与笔者关注的点联系不大,因此不进行讨论。

三、评价

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对于明朝朝贡体系等宏观问题的认识清晰,描述较为到位。笔者在此援引檀上宽的一段原话概括明朝国际秩序的状貌:

“永乐时期在东亚世界建立起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高效有机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华与夷狄的关系被秩序化,并以朝贡贸易的利润为媒介着华夷秩序的稳定。正是凭借着中华的绝对政治经构想了一个中华独尊的开放性的统治世界。由此,我们也可以把永乐时期的东亚国际秩序称为中华‘世界体系’。⑦”

又如檀上宽对于中国古代——尤其是明代——统治体系的认识十分精炼。他以中国的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按照统治的对象与范围,将统治体系分解为国内与国外两个层级。国内统治体系的政治理论基础是天命论,皇帝借助天命论确立统治的正统性,建立君-臣-民的统治体系(体制、秩序)。国外统治体系的政治理论基础是华夷思想,皇帝使用这一理论构建中华与华夷并存,华为贵夷为轻的东亚乃至于世界秩序。而贯穿国内与国外统治秩序的中国伦理便是“德”。皇帝以德教化臣民,以德招抚四夷。

【脚注】

①檀上宽著,王晓峰译:《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4页。

②檀上宽著:《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第15页。

③檀上宽认为永乐帝超越忽必烈的原因有二:一是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达成了日本的属国化,二是征服蒙古曾经三次都没能将其纳入版图的安南。(详见檀上宽著:《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第228页。)PS:看的有点快,不知道有无遗漏,敬请指正。

④檀上宽著:《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第38页。

⑤檀上宽著:《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第43页。

⑥檀上宽著:《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第117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