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锦集

2020-07-22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锦集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是一本由[美]巴托·J.埃尔莫尔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精选点评

  ●no

  ●我前几章商业体质还以为要夸赞可口可乐发致富史,看到后面又觉得是在形容个老奸巨猾的家伙。 所以啊,落后国家还是要吃亏的,砍伐大量树种咖啡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来提供咖啡好像是提高经济,如果哪天说咖啡因人体不好,不需要大量种植地了?干旱地区挖取深井来生产可乐,之后可口可乐好心的提供净水疫苗和可乐,就觉得是个公益公司了?

  ●“肥宅快乐水”不想让你知道真相欢迎豆友了解https://www.douban.com/note/684393297/

  ●说是商业著作吧又参杂很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描写反思资本本质就是利益最大化,企业文化形象均为达成此目标服务。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可口可乐资本主义---保持最大灵活性(远离工厂设备投资,将成本风险最大程度的转嫁其他企业)最后作者好像很不满可口可乐这个捡漏专家

  ●可口可乐发家史。语言生动,作者引用了详实资料,著作,史料参考文献多达24页,305~329)

  ●第一部分商业史不好看 视角太内部噜 反正不是政治经济之流的写法;第二部分从与公共政策博弈开始就好看了起来,但还是批判得还不够猛烈 撕得不够响(可能是因为拿了可口可乐基金缘故

  ●被巴菲特收购的可口可乐

  ●肥宅快乐水的公关力量(瑟瑟发抖

  ●论文书,过于枯燥

  ●可口可乐的发展真是万恶资本家犯下的罪行,以后再也不喝了,哈哈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一):“肥宅快乐水”不想让你知道的真相

  从传统广告象征富足文明的商业社会生活方式,到网络上“肥宅”们的快乐源泉,可口可乐总是能够毫不费力地在各类消费者中找到对应的品牌联想和定位。最近在日本上市的“透明可口可乐”,短短几天内就刷爆了国内的朋友圈。尽管被网友们百般奚落,这款无色可乐在淘宝上售价仍然超过25元一支,成为了饮料界近期当仁不让网红

  而刚刚被网友们拥戴为“肥宅快乐水”传统棕色可乐,更是因为便宜、易得,以及高糖和二氧化碳引发的血清素快速释放快感,一举成为和广大年消费产生强大共鸣情感象征物。“不是真正的可乐,就不是真正的快乐”——一篇网络热文如是说。

  然而在真正的商业困境面前,“肥宅快乐水”带来的品牌效应似乎被自媒体夸大了。毕竟在十年前,可乐跟发胖的关联,还不见得人们观念里如此根深蒂固。如今,随着肥胖化、亚健康问题全球蔓延,含糖碳酸饮料成了烫手山芋。公号们竞相分析为何可口可乐如此成功,但事实上,如果可口可乐真依靠好喝就所向披靡,那么公司就不会在今天不断焦虑地应付全球营收下降的问题。

  《“肥宅快乐水”不想让你知道的真相》书评全文,请点击:https://www.douban.com/note/684393297/?type=rec#sep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二):商业的红与黑

  

看这本书之前,对于可口可乐我总是抱着朝圣一般的态度。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商业组织之一,可口可乐公司将可乐几乎送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他让人们相信可乐代表着快乐、希望,是连接公民,连接国家,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我一直好奇可口可乐成功的原因:打动人的市场营销能力,以轻资产模式运营,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等等或许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分析可口可乐的视角:对于环境资源的摄取、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利用是可口可乐获得巨大商业成功不为人知的原因。饮用水、蔗糖、咖啡因、铝罐...这些生产可口可乐用到的原料都来自可口可乐在全球各地对于资源的获取能力。可口可乐巨大的销量让公司能够长期以极低的价格获取资源与劳动力。这是可口可乐帝国的基础,但却也带来了大量无形的自然资源成本、公共成本和个人健康成本。

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可口可乐能以提供就业机会为筹码向地政府获取价格极低的水资源供给。加入可口可乐糖浆之后,饮用水以数千倍成本的价格卖给当地人民。看似便宜的可口可乐,用成本来计算确实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于一家成功的商业机构我们在使用显性经济标准衡量的同时,也需要以其他视角来评估一家企业给社会带来的价值高低。商业追逐的不仅仅是利润、金钱;它关乎的是自然环境,是人,是社会,是世界上几乎每一件事情。企业家的格局也正体现在能否将商业的内涵扩充到更广阔的范围,去追寻金钱之外更加永恒、崇高的使命。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三):糖、瘾与资本:可口可乐的秘密

  王豫刚/文

  在我看来,成功的企业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利用人类天性中的弱点赚取利润,另一类通过人类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获得收益。也有企业两者兼而有之,但这两条都不沾的企业都消失了。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然而作为一名职业投资人,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企业往往是绝佳的投资标的:截至2017年末,A股市场能够连续十年保持20%以上净资产回报率的公司仅有9家:其中贵州茅台、恒瑞医药、双汇发展、东阿阿胶、华东医药、承德露露、洋河股份这7家,经营的都是某种消费者成瘾性的生意;海康威视经营的则是一门让政府成瘾的生意;格力电器满足的也是人类追求舒适的需求。更遑论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巨头,正试图全面占领每个人的所有时间和欲望,让你对他们的无数触角产生重度依赖——这也属于某种成瘾。

  作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跨国企业之一,对可口可乐的公司史和运作模式的研究作品极多,而谈及其负面效应和“黑历史”的作品却不多见。本文即将谈及的这本《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由一位土生土长的亚特兰大人写出,着重研究的则是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可口可乐资本主义”模式在建立全球化统一符号和认同感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外部性,以及“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商业逻辑。

  矿业?可口可乐

  “公民角色”的另一面

  可口可乐是廉价热量的来源,也是成本些微的兴奋剂和麻醉品:玉米糖浆、蔗糖、咖啡因、磷酸和碳酸气泡,再加上通过长期植入广告营销中的“Refreshment”概念,让其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一种类毒品的成瘾性:“肥宅快乐水”的称号或许正是由此而来。当按照可口可乐罐上所标注的产品成分开始拆解其原料来源与生产来源时,一个庞大的链条便慢慢浮现出来。

  作者将可口可乐比喻成另一种形态:某种程度上,可口可乐是一个采掘工业公司,工序被隐藏起来,抑或是由他人完成,一方面其商业模式依靠其他行业的过剩产品来获取利润,然后通过商业渠道进行自然资本的协调输送,在此过程中实际扮演的是商品经纪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利用和整合属于他人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来拓宽生态交换渠道,其利润的多少取决于整个交换系统输送的自然资源流的大小。

  正如遍布各个快餐连锁和小型便利店的杯装饮料机那样:只要一个简单的净水装置,每吨不超过10元人民币的自来水,再混合高压瓶的压缩二氧化碳和糖浆,就可以变成5元一杯、10000元一吨的大杯可口可乐。早期糖浆的生产成本是每加仑0.6美元,出厂价是1美元,从主装瓶厂到达封装厂的价格是1.2美元,而到达零售商那里的价格是每加仑4美元,在终端的价格择是每加仑6美元,对于早期的可口可乐小型零售商而言,每瓶可乐的毛利高达50%,而装瓶厂的毛利更高。作为全美第十大装瓶厂,1951年里士满可口可乐瓶装中心的水、电、热开支合计仅占总成本的3%,脱离成本高昂的公共市政水务系统,这个比例是无法想象的。

  可口可乐的瘾品生意中,低成本自然资源流动的另两个关键因素糖与咖啡因的供应也是如此,或许我们还应该加上古柯叶、柯拉果与可卡因。从采购糖精以替代蔗糖开始,再到寻找低成本兴奋剂的努力——无论是从废弃茶叶里提取咖啡因,还是试图利用可可废料来获得合成咖啡因,可口可乐都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另一家今日的跨国巨头和“绿色公敌”:孟山都。然而在面临冷酷的成本计算时,孟山都这种“老关系”也会被毫不留情地牺牲,孟山都投入巨资研究的合成咖啡因被可口可乐拒绝了。另一家多年为可口可乐供应古柯叶提取物的公司梅伍德,则一直承担着生产和出售可卡因的巨大风险,而作为秘鲁古柯唯一的排他性买家,可口可乐只会尽其所能不让安第斯山的农民多赚一分钱。

  “可口可乐资本主义并不喜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因为它从不会给可口可乐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补贴如何助推了可口可乐的成功

  让我们来到糖与水的世界:进入“二战”美军的庞大供应链条,是可口可乐完成飞升的关键一步。通过对战时生产委员会的成功游说,可口可乐公司的军需产品免于蔗糖定量配给的限制,这是每天20万瓶的庞大需求:利用军方的超级供应链,可口可乐在三年里建立了64个海外瓶装厂,并在1941-1945年间给美国士兵输送了超过100亿瓶可口可乐,这同时也是效果惊人的免费广告。

  本书作者还发觉了另一层隐秘的关联:强大的美国政府一方面使蔗糖的价格得以在补贴和管制下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开发政策,使得可口可乐得以利用“开发和改善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的名义来建立海外装瓶和包装水生产企业。通过建设与自来水厂并无本质区别的水利设施,可口可乐得以实现在严重缺水的地区高价售卖“矿物质水”,而其本质上不过是添加了矿物盐的饮用水,与在水中添加浓缩糖浆和二氧化碳的做法别无二致。

  石化工业带来了塑料产业的空前发展,也让低廉成本生产大包装可口可乐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庞大的过剩铝产能使得易拉罐逐渐替代了不易运输的可循环回收玻璃瓶。然而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谁来为这些包装物的处置和回收买单?在左手,作为最大的废弃物生产者,可口可乐牵头组织了反垃圾草根活动“美丽美国”;在右手,美国软饮料协会则声称“是人,而不是容器本身”,需要为垃圾问题负责,然而公众压力还是迫使可口可乐公司建立了亏损运营的回收机构。但随着《资源与回收法案》在1976年得以实施,这一巨大的成本被成功甩锅给了公共系统。

  罗斯福新政为了补贴农民使他们免于破产,建立了玉米储备制度,也使得美国的玉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以玉米为原料的果葡糖浆价格遂急剧下跌,这使得可口可乐公司能以比蔗糖成本低20%左右的价格采购到同等甜度和热量的果葡糖浆。与此同时,随着2升装大包装的普及,美国普通成年人在1972年至1998年间对高热量饮料的消费量增加了53%——这也是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黄金时代。

  与环保诉求相同,公众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政府与可口可乐之间的博弈。从1990年代各州政府对碳酸饮料和含糖食物所征收的短命“肥胖税”,到2012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的大包装禁令(禁止销售16盎司以上包装的软饮料),最后都因遭到了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的巨大反对而无疾而终。讽刺的是,与可口可乐并肩作战的是肥胖问题最为严重的群体组织:卡车司机兄弟会、有色人种发展国际协会、西班牙裔商会联合会等等。他们一方面每年获得可口可乐公司数以亿计的赞助;另一方面,这种禁令让人们想到了20年代的“禁酒令”时期,也让在经济上和生理上都严重依赖可口可乐这种廉价兴奋剂的小型企业主及其员工面临着戒断效应。

  外包:可口可乐资本主义的秘密法门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可口可乐在“二战”后突飞猛进的全球化过程,其与美国军事力量在全球的扩张,以及“美式生活方式”随之传播渗透,紧密相关,也正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全球生产和资本大循环之后,可口可乐所依赖的物流、配送渠道、便捷的结算和原料采购外包模式才能得以实现。作为具备影响全球商品价格能力的巨大采购需求的一家跨国巨头,其组织结构本身却相当纤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可口可乐的装瓶商和生产厂并不是可口可乐体系自身的一部分:他们是代工厂和加盟商。尽管可口可乐的生产体系对萃取、化工和装瓶运输、分销流程都有庞大的需求,但它却没有在上面投资一分钱。1945年时,可口可乐的糖浆厂只有1060个雇员,全球也不过只有7000人。

  作为一家巨型企业,可口可乐非常清楚如何建立利益相关方的统一战线。在这庞大的生产链条上,从玉米农场、甘蔗种植园到不断抽取地下水的瓶装企业,都穿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双不断要求增长和扩张的红舞鞋,无法停止旋转。从耐克、苹果、微软、麦当劳到星巴克,通过外包生产,这些践行“可口可乐资本主义”方式的美国企业将自身的核心战略聚焦于销售,应用品牌授权体系,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加工和运输成品,同时建立起全球生产和分销网络。例如装瓶商网络和itunes,专卖店体系,连锁加盟网络,甚至直接销售无形产品。尽量降低前端费用和分销成本,不为固定工厂和种植园束缚,以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地和分销市场,其背后的成功因子正是科斯定理在企业中的最关键应用:在思考组织边界与交易成本之后,通过制造产业链条上的闭合市场循环来完成利润的积累,外包的效率反而最优。

  这些企业聚焦于塑造强势品牌,把控核心竞争力,如此将经营风险不断外部化,而将利润不断积累在组织体内,成为恐怖的赚钱机器。尽管以本书作者为代表的环保和社会学研究人士不断抨击此类商业组织方式给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乃至劳工权益、知识产权垄断等种种争议,却无力阻止“可口可乐资本主义”的蔓延:最新的例证即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催生的社交、打车和P2P理财平台都是牢牢把握了这种方式的精髓,谋求控制品牌、渠道、数据、信息流、用户习惯和结算方式,所有苦、脏、累活全部外包,并且连风险也试图以忽略不计的价格交易到组织体外去。

  如果按照可口可乐模式建立一家企业,却违反这一关键的“风险外包”信条,就会问题丛生。连可口可乐自己也曾经犯下如此错误,在其经营历史上,收购果汁农场、咖啡种植园、介入装瓶企业等,结局都不甚妙;在纵向一体化思路几经折返之后,中国和北美的装瓶资产都已经在近几年被处置掉了。而没有这样干的特斯拉就面临了很多麻烦:很难理解一个创立了paypal,自己另一家公司的火箭靠拼装的人,会选择自建汽车工厂,并把自己大量的时间花在品质控制上,乔布斯泉下有知都会嘲笑他吧。

  产权完全明晰和人类的绝对理性都是真空中的想法,现实生活是扭曲寻租和边际理性的世界,从管制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以及误判心理与成瘾依赖的视角去观察“非道德”和“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模式,或许更能解释他们的超额利润来源,消费型企业的经营思路着眼于利用人性的弱点,这或许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吧。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四):糖、瘾与资本:可口可乐的秘密

  本文原刊于《经济观察报》第889期书评栏目,公众号:wuhuawang5。

  在我看来,成功的企业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利用人类天性中的弱点赚取利润,另一类通过人类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获得收益。也有企业两者兼而有之,但这两条都不沾的企业都消失了。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然而作为一名职业投资人,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企业往往是绝佳的投资标的:截至2017年末,A股市场能够连续十年保持20%以上净资产回报率的公司仅有9家:其中贵州茅台、恒瑞医药、双汇发展、东阿阿胶、华东医药、承德露露、洋河股份这7家,经营的都是某种消费者成瘾性的生意;海康威视经营的则是一门让政府成瘾的生意;格力电器满足的也是人类追求舒适的需求。更遑论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巨头,正试图全面占领每个人的所有时间和欲望,让你对他们的无数触角产生重度依赖——这也属于某种成瘾。

  作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跨国企业之一,对可口可乐的公司史和运作模式的研究作品极多,而谈及其负面效应和“黑历史”的作品却不多见。本文即将谈及的这本《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由一位土生土长的亚特兰大人写出,着重研究的则是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可口可乐资本主义”模式在建立全球化统一符号和认同感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外部性,以及“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商业逻辑。

  矿业?可口可乐“公民角色”的另一面

  可口可乐是廉价热量的来源,也是成本些微的兴奋剂和麻醉品:玉米糖浆、蔗糖、咖啡因、磷酸和碳酸气泡,再加上通过长期植入广告营销中的“Refreshment”概念,让其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一种类毒品的成瘾性:“肥宅快乐水”的称号或许正是由此而来。当按照可口可乐罐上所标注的产品成分开始拆解其原料来源与生产来源时,一个庞大的链条便慢慢浮现出来。

  作者将可口可乐比喻成另一种形态:某种程度上,可口可乐是一个采掘工业公司,工序被隐藏起来,抑或是由他人完成,一方面其商业模式依靠其他行业的过剩产品来获取利润,然后通过商业渠道进行自然资本的协调输送,在此过程中实际扮演的是商品经纪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利用和整合属于他人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来拓宽生态交换渠道,其利润的多少取决于整个交换系统输送的自然资源流的大小。

  正如遍布各个快餐连锁和小型便利店的杯装饮料机那样:只要一个简单的净水装置,每吨不超过10元人民币的自来水,再混合高压瓶的压缩二氧化碳和糖浆,就可以变成5元一杯、10000元一吨的大杯可口可乐。早期糖浆的生产成本是每加仑0.6美元,出厂价是1美元,从主装瓶厂到达封装厂的价格是1.2美元,而到达零售商那里的价格是每加仑4美元,在终端的价格择是每加仑6美元,对于早期的可口可乐小型零售商而言,每瓶可乐的毛利高达50%,而装瓶厂的毛利更高。作为全美第十大装瓶厂,1951年里士满可口可乐瓶装中心的水、电、热开支合计仅占总成本的3%,脱离成本高昂的公共市政水务系统,这个比例是无法想象的。

  可口可乐的瘾品生意中,低成本自然资源流动的另两个关键因素糖与咖啡因的供应也是如此,或许我们还应该加上古柯叶、柯拉果与可卡因。从采购糖精以替代蔗糖开始,再到寻找低成本兴奋剂的努力——无论是从废弃茶叶里提取咖啡因,还是试图利用可可废料来获得合成咖啡因,可口可乐都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另一家今日的跨国巨头和“绿色公敌”:孟山都。然而在面临冷酷的成本计算时,孟山都这种“老关系”也会被毫不留情地牺牲,孟山都投入巨资研究的合成咖啡因被可口可乐拒绝了。另一家多年为可口可乐供应古柯叶提取物的公司梅伍德,则一直承担着生产和出售可卡因的巨大风险,而作为秘鲁古柯唯一的排他性买家,可口可乐只会尽其所能不让安第斯山的农民多赚一分钱。

  “可口可乐资本主义并不喜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因为它从不会给可口可乐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补贴如何助推了可口可乐的成功

  让我们来到糖与水的世界:进入“二战”美军的庞大供应链条,是可口可乐完成飞升的关键一步。通过对战时生产委员会的成功游说,可口可乐公司的军需产品免于蔗糖定量配给的限制,这是每天20万瓶的庞大需求:利用军方的超级供应链,可口可乐在三年里建立了64个海外瓶装厂,并在1941-1945年间给美国士兵输送了超过100亿瓶可口可乐,这同时也是效果惊人的免费广告。

  本书作者还发觉了另一层隐秘的关联:强大的美国政府一方面使蔗糖的价格得以在补贴和管制下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开发政策,使得可口可乐得以利用“开发和改善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的名义来建立海外装瓶和包装水生产企业。通过建设与自来水厂并无本质区别的水利设施,可口可乐得以实现在严重缺水的地区高价售卖“矿物质水”,而其本质上不过是添加了矿物盐的饮用水,与在水中添加浓缩糖浆和二氧化碳的做法别无二致。

  石化工业带来了塑料产业的空前发展,也让低廉成本生产大包装可口可乐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庞大的过剩铝产能使得易拉罐逐渐替代了不易运输的可循环回收玻璃瓶。然而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谁来为这些包装物的处置和回收买单?在左手,作为最大的废弃物生产者,可口可乐牵头组织了反垃圾草根活动“美丽美国”;在右手,美国软饮料协会则声称“是人,而不是容器本身”,需要为垃圾问题负责,然而公众压力还是迫使可口可乐公司建立了亏损运营的回收机构。但随着《资源与回收法案》在1976年得以实施,这一巨大的成本被成功甩锅给了公共系统。

  罗斯福新政为了补贴农民使他们免于破产,建立了玉米储备制度,也使得美国的玉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以玉米为原料的果葡糖浆价格遂急剧下跌,这使得可口可乐公司能以比蔗糖成本低20%左右的价格采购到同等甜度和热量的果葡糖浆。与此同时,随着2升装大包装的普及,美国普通成年人在1972年至1998年间对高热量饮料的消费量增加了53%——这也是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黄金时代。

  与环保诉求相同,公众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政府与可口可乐之间的博弈。从1990年代各州政府对碳酸饮料和含糖食物所征收的短命“肥胖税”,到2012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的大包装禁令(禁止销售16盎司以上包装的软饮料),最后都因遭到了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的巨大反对而无疾而终。讽刺的是,与可口可乐并肩作战的是肥胖问题最为严重的群体组织:卡车司机兄弟会、有色人种发展国际协会、西班牙裔商会联合会等等。他们一方面每年获得可口可乐公司数以亿计的赞助;另一方面,这种禁令让人们想到了20年代的“禁酒令”时期,也让在经济上和生理上都严重依赖可口可乐这种廉价兴奋剂的小型企业主及其员工面临着戒断效应。

  外包:可口可乐资本主义的秘密法门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可口可乐在“二战”后突飞猛进的全球化过程,其与美国军事力量在全球的扩张,以及“美式生活方式”随之传播渗透,紧密相关,也正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全球生产和资本大循环之后,可口可乐所依赖的物流、配送渠道、便捷的结算和原料采购外包模式才能得以实现。作为具备影响全球商品价格能力的巨大采购需求的一家跨国巨头,其组织结构本身却相当纤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可口可乐的装瓶商和生产厂并不是可口可乐体系自身的一部分:他们是代工厂和加盟商。尽管可口可乐的生产体系对萃取、化工和装瓶运输、分销流程都有庞大的需求,但它却没有在上面投资一分钱。1945年时,可口可乐的糖浆厂只有1060个雇员,全球也不过只有7000人。

  作为一家巨型企业,可口可乐非常清楚如何建立利益相关方的统一战线。在这庞大的生产链条上,从玉米农场、甘蔗种植园到不断抽取地下水的瓶装企业,都穿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双不断要求增长和扩张的红舞鞋,无法停止旋转。从耐克、苹果、微软、麦当劳到星巴克,通过外包生产,这些践行“可口可乐资本主义”方式的美国企业将自身的核心战略聚焦于销售,应用品牌授权体系,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加工和运输成品,同时建立起全球生产和分销网络。例如装瓶商网络和itunes,专卖店体系,连锁加盟网络,甚至直接销售无形产品。尽量降低前端费用和分销成本,不为固定工厂和种植园束缚,以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地和分销市场,其背后的成功因子正是科斯定理在企业中的最关键应用:在思考组织边界与交易成本之后,通过制造产业链条上的闭合市场循环来完成利润的积累,外包的效率反而最优。

  这些企业聚焦于塑造强势品牌,把控核心竞争力,如此将经营风险不断外部化,而将利润不断积累在组织体内,成为恐怖的赚钱机器。尽管以本书作者为代表的环保和社会学研究人士不断抨击此类商业组织方式给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乃至劳工权益、知识产权垄断等种种争议,却无力阻止“可口可乐资本主义”的蔓延:最新的例证即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催生的社交、打车和P2P理财平台都是牢牢把握了这种方式的精髓,谋求控制品牌、渠道、数据、信息流、用户习惯和结算方式,所有苦、脏、累活全部外包,并且连风险也试图以忽略不计的价格交易到组织体外去。  如果按照可口可乐模式建立一家企业,却违反这一关键的“风险外包”信条,就会问题丛生。连可口可乐自己也曾经犯下如此错误,在其经营历史上,收购果汁农场、咖啡种植园、介入装瓶企业等,结局都不甚妙;在纵向一体化思路几经折返之后,中国和北美的装瓶资产都已经在近几年被处置掉了。而没有这样干的特斯拉(299.1,0.77,0.26%)就面临了很多麻烦:很难理解一个创立了paypal,自己另一家公司的火箭靠拼装的人,会选择自建汽车工厂,并把自己大量的时间花在品质控制上,乔布斯泉下有知都会嘲笑他吧。

  产权完全明晰和人类的绝对理性都是真空中的想法,现实生活是扭曲寻租和边际理性的世界,从管制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以及误判心理与成瘾依赖的视角去观察“非道德”和“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模式,或许更能解释他们的超额利润来源,消费型企业的经营思路着眼于利用人性的弱点,这或许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吧。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读后感(五):书札

可口可乐公司2012年全球最具价值的企业,在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平均每天要销售18亿份饮料。它的盈利能力名列美国第22名,年收入高达480亿美元,净利要润超过90亿美元,是全球历史上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轻资产运作,拒绝纵向一体化的诱惑,不涉及主产品以外的制造业务,以降低成本与风险。公司在支撑其发展的原材料生产领域上投入得尤其少。从可口可乐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并没有在加勒比建立自己的甘蔗园,没有在美国种植自己的脱咖啡因植物,也没有在秘鲁成立自己的可可农场。可口可乐始终以第三方购买者的姿态出现

  第一部分 公民可乐的崛起(1886—1950年)

  第一章 自来水:包装公共用水为自己赚钱

科西嘉制药学家Angelo Mariani将波尔多葡萄酒加上可卡因 制成Vin Mariani 广受欢迎 畅销欧美破产美国佐治亚州的药剂师约翰·斯蒂思·彭伯顿( John Stith Pemberton)1884年,彭伯顿生产出了属于自己的“法式古柯酒”( French Wine Coca)并开始在亚特兰大出售。为了与维·马里亚尼的产品相区别,他添加了一些特殊的成分,最主要的是来自西非的柯拉果粉末彭伯顿的酒在南部迅速走红1885年,亚特兰大清教徒推动禁酒彭伯顿决定用碳酸水代替酒精无酒精苏打饮料:肉豆蔻、中国的肉桂油、柠檬味和橙子味的调味剂以及香草。再加上柯拉果粉末和古柯叶提取物,共有将近12种香料。柯拉果提供了饮料中的咖啡因,同时,彭伯顿还通过其他途径增添了咖啡因,比如古柯叶提取物就为饮品增加了不少咖啡因。香料、大量蔗糖、柠檬酸。在冷饮店卖得不错但依旧经营不善阿萨·坎德勒买下可口可乐配方全国推销 有许多分销商加盟 20%糖浆 当地经销商加入80%水(19世纪美国的公共自来水系统日渐发达 工业用水大户受益匪浅)冷饮店的覆盖范围有限 想要占领郊区与农村 需要瓶装可口可乐没有意愿也没有财力投资瓶装厂两位律师拿下瓶装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权 转而与各地瓶装公司签订合同 从中抽成可口可乐得以迅速扩张1919年 银行财团组建可口可乐特拉华州分公司收购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的业务为了控制口感 解决自来水里的氯味儿 水质太硬等问题

  第二章 废弃的茶叶:彼之敝草,我之珍宝

彭伯顿当年用西非的可乐果 是误以为这种异域果实有品质更高的咖啡因但美国很难获得可乐果 在加勒比海的种植园也产量不佳19世纪80年代 一些化学制药厂利用没有市场的茶屑与醋酸铅混合提取咖啡因吃官司:质疑咖啡因不健康;没有用可乐果都熬过去了

  第三章 蔗糖:满足大众甜蜜的嗜好

蔗糖有成瘾性1915年 可口可乐是全球第一大蔗糖采购者 约1亿磅美国政府保护蔗糖产业(甘蔗、甜菜种植+精炼厂):补贴,高进口关税1803年初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州后,国会对蔗糖进口开始征收关税,以此保护路易斯安那的蔗糖种植者不受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蔗糖精炼旧技术-19世纪初:在19世纪早期,常常用明火进行甘蔗汁的蒸馏蔗糖精炼新技术-19世纪末:精炼厂就开始使用蒸汽驱动的机器以及复杂的离心机,从甘蔗汁或是甜菜汁中蒸馏出洁白的蔗糖晶体。哈夫迈耶和埃尔德( Havemeyer and Elder)蔗糖精炼厂—亨利·O·哈夫迈耶( Henry O. Havemeyer)—19世纪80年代,全美最大。1887年,哈夫迈耶牵头组建托拉斯——糖炼公司( Sugar Refineries Company)——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糖业巨头。糖业托拉斯( Sugar Trust):垄断-早年每年能赚取大约200多万美元的利润。1890年6月,纽约州上诉法院裁定驳其违法将公司搬到新泽西州。在那里,根据新的公司法规定,他们可以购买和出售州外公司的股票。在不断的合并收购之后,原来的公司在1891年扩展为美国制糖公司( American Sugar Refining Company并迅速掌握了全美蔗糖精炼企业超过90%的股份。新殖民主义:创建美国保护国和军事卫星国,以此保障美国获得海外的优惠待遇和利益。至于那些国家的日常运转,则交由东道国政府负责。【降低成本】1913年,古巴进口到美国的原糖可以享受低于其他国家20%的关税税率。掀起投资古巴热潮1915年,古巴25%的原糖加工厂都属于美国的精炼企业。1921年3月,他成功地修订了公司与瓶装厂的合同,在蔗糖价格上涨时会对瓶装厂商以浮动价格供应可口可乐糖浆。根据新的合同,主瓶装厂商能够以每加仑1175美元的基准价格拿到糖浆,但是当市场价格波动时,蔗糖价格每上涨1美分,糖浆的价格就会增加6美分。更为重要的是,亚特兰大的母公司可以将原材料增加的成本传递给销售机构,这实际上极大地降低了可口可乐公司前端采购的成本。

  开拓国际市场

1900年左右,将生产和销售范围扩大到了加拿大和古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在可口可乐公司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比较可观。公司发明了一种脱水、无糖的可口可乐浓缩物,将其出口到海外浓缩物中未添加蔗糖,公司就能将购买蔗糖的责任转移给所在国的瓶装厂商来完成。这是亚特兰大总部将成本转嫁给他人的又一惊人创举。

  应对二战蔗糖配额

向政府证明:增加可口可乐的蔗糖配额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同题公关:不懈地让上至政府的高级官员下至每天辛勤工作的普通人知道,可口可乐是不可或缺的。宣传:可口可乐是国饮。可口可乐之于美国,如同茶之于英国《民众需求实情报告》( Civilian Requirements Bedrock Report):可口可乐产业中至少65%的产品都在为维持军民士气做贡献。《实情报告》还将烟草看作战时必需品,并建议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保证1941生产的71%的烟草能够被市民享用。联邦政府把可口可乐公司的蔗糖配额提升至1941年蔗糖消耗量的80%OPA将可口可乐公司从饮料与烟草分会调至食品分会的管辖之下,将可口可乐的产品作为国民基本农业必需品进行管理它能够以政府控制的价格、不受数量限制地购买蔗糖美国军方要求可口可乐公司向国内以及国外的军事基地提供可乐糖浆。享有与全球军事基地合作的排他性特权与军方签订的合同,带来巨大利润,仅1944年就获利2500万美元可口可乐公司在战争期间向军事基地以及国内的军队福利店提供了100多亿瓶可口可乐饮料,占所有军需软饮料销售量的95%。战后扩张-文化资本:可口可乐被美国大兵带到世界各地。对于许多厌战的欧洲人而言,可口可乐就是自由战士的兴奋剂。

  第四章 古柯叶提取物:可卡因与可口可乐的秘史

古柯coca 秘鲁安第斯山脉植物土著咀嚼古柯叶19世纪中叶 欧洲化学家尝试从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古柯香烟 喉咙含片 古柯葡萄酒......德国化工企业默克公司首次大规模生产可卡因大量医用 作为麻醉剂19世纪末 生产达到顶峰 拉美 欧美20世纪初 生物碱(咖啡因 吗啡 可卡因)药品被广泛使用可卡因与犯罪引起美国舆论关注20世纪初 可口可乐公司决定从配方中删除可卡因 换成一种新的古柯叶提取物,即少量脱碱古柯粉及可乐果研磨粉组成(5号材料)脱碱古柯粉对可口可乐的口感影响很小 但是与品牌中的Coca紧密相关委托梅伍德化工厂供货 原料是秘鲁古柯叶

  第五章 可可废料:化学实验室中的合成咖啡因

20世纪20年代末,孟山都化学工厂是可口可乐的主要的咖啡因供应商(原料:废弃的茶叶)随着在“进步时代”打败了那些反咖啡因的激进改革派之后,可口可乐的销售额在“咆哮的20年代”( Roaring Twenties)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天然咖啡因供不应求 孟山都试图人工合成的咖啡因老人工合成方法:用可可碱制成咖啡因(可可碱是热带可可树结出的可可豆中的有效成分),主要通过加入各种碳氢化合物改变可可碱的分子结构。原料:巧克力工业产生的可可废料。可可废料实际上是巧克力生产中多余的有机物巧克力公司/茶叶公司 渐渐不再卖出废料。。肯塔基州的邓肯海因斯公司( Duncan Hines)用边角料制成了巧克力蛋糕粉瑞土的雀巢公司开始销售热可可粉茶叶公司将茶叶碎料制成茶包进行销售1952年,立顿公司为它的“速饮”( Flo--Thru)茶包申请了专利1953年,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销售商之一泰特莱( Tetley)公司也开始销售茶包。孟山都研发了由煤衍生出的尿素加工而来的合成咖啡因,而尿素正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尿液中的富含氮的化合物。可口可乐害怕损害品牌 一直拒绝 合成咖啡因被贴上“脱水咖啡因”的标签,从而避免提及该合成物的来源”

  简洁的组织结构

可口可乐公司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奇特的巨型企业:拥有着影响全球商品价格的购买力和控制力,同时又保持着组织结构的纤细,在萃取工业、化学加工工厂以及支撑它的装瓶工业上都没有进行投资。1945年,在可口可乐公司的美国糖浆工厂工作的雇员不超过1060人。在亚特兰大的糖浆厂,只有7个人被列为参与“生产”的员工。加起来,那一年全球只有不到7000人领着可口可乐公司的薪水。对于一个制造及分销成本有限同时又十分富有的企业来说,想抵挡住吸收外部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诱惑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可口可乐公司的高管们确实抵御住了这样的诱惑。他们从公司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向后整合,从而拥有并管理商品生产企业,这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因为整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未知的陷阱将会消耗掉公司的利润。

  第二部分 可口可乐帝国的代价(1950年至今)

  第六章 海外水源:走进海外的绿洲

二战随军队走向海外战后争取美国的对外援助计划贷款(如执行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未果。被认为无助于受援助国的工业发展 也无助于受援助国增加出口。百事可乐逐渐成长 可口可乐增长停滞1937 麦当劳成立 1954年 新领导班子将可口可乐定为专属供应商20世纪末 麦当劳称为可口可乐最大的客户1986 破戒 开始收购瓶装厂开始卖瓶装水Dasani为了不让自己没有收购的瓶装厂白嫖 可口可乐公司在矿泉水里加入含有氯化钾的矿物盐 瓶装厂需要购买矿物盐浓缩物可口可乐公司因此保持了原有的商业逻辑1971年 联邦援助机构 建立 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美国政府开始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海外扩张提供大力支持在海外的扩张依靠分销商 并不直接拥有瓶装厂与大量水资源匮乏有关

  第七章 咖啡豆:巧用脱因咖啡创造繁荣

20世纪初 美国社会质疑咖啡因的健康性“反兴奋剂”令“脱咖啡因咖啡”开始流行 如Sanka1960年 可口可乐收购美汁源(全球第一大冷冻橙汁生产商 第二大速溶咖啡生产者)为了保证咖啡因供应涉足咖啡 失败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成为了美国第三大速溶咖啡生产商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成品咖啡因购买者。一直到20世纪中期,巴西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咖啡供应国和速溶咖啡制造商(如腾科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的主要供应源之一。60年代 公众对咖啡因的消极影响愈发关注1971年 可口可乐公司 被迫主动将咖啡因含量写在配料表上80年代 脱咖啡因产品愈发受欢迎百事可乐 七喜 推出脱咖啡因可乐1987 澳大利亚推出红牛

  第八章 玻璃、铝和塑料:把路边废弃物回收系统卖给政府

最早 玻璃瓶 押金 重复利用30年代 啤酒厂开始用金属罐。消费者对可回收玻璃瓶比较满意,但啤酒厂为了占领更广阔的市场,需要轻便廉价运输成本低的包装不是易拉罐 需要捅开罐子顶部才能饮用软饮料不合适:碳酸饮料会很快腐蚀金属;软饮料的压力是啤酒的2-3倍,会炸1953年 Continental Can 改进金属罐 承受更多压力 内壁加涂层 防腐蚀1955年可口可乐采用合金罐1967年之后 变成铝制减少了玻璃瓶往返运输 清洁 仓储 的成本不可回收的一次性包装造成环境问题配送能力的提升让可口可乐公司不再依赖众多的小瓶装厂 集中装罐后运输到各地 要比依赖各地瓶装厂成本更低依赖回收系统生存的小瓶装厂商 攻击可口可乐公司将回收处理垃圾的成本转嫁给了政府环保人士反对政府想要收保证金(强制押金 令消费者返还空瓶)或垃圾税软饮料行业 包装业 酿酒业 废金属回收公司:回收比保证金有用 面对成本上升 企业会转嫁成本给消费者 公众不会获益最终施行了 路边回收系统 政府承担运输成本效果一般 回收了50%上下的铝罐 29%的塑料瓶

  第九章 高果糖谷物糖浆:充满腹中的甜味剂

蔗糖价格波动较大 加之美国保护国内蔗糖种植者的配额制度(进口仅为调控国内市场)令工业蔗糖用户寻找其他甜味剂高果糖 谷物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软饮料使用的主要玉米甜味剂——含有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玉米精炼企业试图用玉米淀粉生产出一种黏稠的金黄色糖浆,其主要成分与蔗糖的分子结构相似。直到60年代中期,味道一直不佳70年代蔗糖价格恐慌,精炼厂开始努力改进工艺1967年,克林顿玉米加工公司 新工艺。用细菌酶,将玉米淀粉中提取出的葡萄糖分子转化为更甜的果糖分子,然后制成新的浓缩糖浆。该甜味剂与蔗糖的甜度不相上下,并且没有任何令人不适的余味在70年代 大规模生产

  玉米价格

大萧条时期,美国农业部(USDA)依据《农业调整法案》控制玉米的种植面积,并希望将美国农业综合企业生产出来的过剩玉米储存在粮仓中,避免流通至市场。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鼓励他们降低玉米产量。以免谷贱伤农。美国农业部的大宗商品信贷公司( 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用美国财政部拨转的税款,在丰收年份,向生产者提供贷款。作为抵押品的玉米被储存在联邦政府的粮仓中,被称为“平准粮仓”,直至价格上涨到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买卖价格和利润时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延续政策30年代至70年代的玉米支持项目使美国的大型农业综合企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而且不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40年代 高产杂交玉米。1945年至1971年间美国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66%。1952年,联邦政府在全国各地的粮仓中储存了市值高达13亿美元的过剩农作物。1972年,联邦政府 取消该政策1973年,石油危机,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尼克松的农业部长厄尔·巴茨( Earl Butz)全面改革,希望能够利用美国过剩的农业生产能力遏制通货膨胀的趋势。他根据1973年《农业和费者保护法》建立的新系统,用生产激励奖金制度来替代贷款制度。农民收到了政府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补贴,同时,可以将生产出的产品拿到公开市场上出售,想卖多少就卖多少出。平准粮仓的过剩农作物涌入市场,粮食价格应声下降。1978年,这些玉米精炼企业能够以比蔗糖价格低10%-15%的价格提供高果糖玉米糖浆可口可乐公司 1974年尝试用高果糖玉米糖浆代替蔗糖用雪碧 芬达等小品牌做实验 反应良好70年代末 完全完成替代高糖分摄入-饱腹感不持久-带来短暂兴奋-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刺激大脑释放出多巴胺肥胖问题-令可口可乐公司受到食品健康倡导者的攻击1963年 推出首款低热量饮料 包含生物糖精(煤焦油衍生物)和甜蜜素(合成环己基氨基磺酸化合物)实验发现 食用糖精致癌1969 联邦政府 糖精禁令在卡路里控制委员会的游说下 80年代末 允许糖精使用1965年 Searle瑟尔公司 合成甜味剂 阿斯巴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 且无糖精的苦味1983年 可口可乐公司在diet coke中加入阿斯巴甜 与糖精混合使用(后者价格低廉)21世纪初 放弃糖精

  肥胖税阿肯色州(1992年)、加利福尼亚州(1991年)缅因州(1991年)、马里兰州(1992年)、纽约州(1990年)、俄亥俄州(1993年)以及华盛顿州(1989年)纷纷在全州范围内对碳酸饮料和含糖食物征税。巴尔地摩(1989年)、芝加哥(1993年)以及首都华盛顿(1993年)等城市也纷纷加入征税的队伍。在阿肯色州,可口可乐公司威胁当地政府若是不撤销1992年的肥胖税,公司将放弃该地区瓶装厂的投资项目。美国软饮料协会在俄亥俄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将新的税鱼称为“政府日益贪婪”的罪状。在芝加哥,软饮料行业声称如果继续保留税负,他们将不会在那里举办饮料商( InterBev)年度会议。而据苏打水企业发言人所言,这将给芝加哥政府带来3500万美元的损失。百事可乐公司在马里兰州进行了类似的努力,威胁说不在该州扩大分销渠道和生产设施,除非政府废除新税收。加利福尼亚州(1992年)、缅因州(2000年)马里兰州(1997年)、纽约州(1998年)俄亥俄州(1994年)和华盛顿州(1994年)都在法令实施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取消了税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