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在革命蔓延时》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红在革命蔓延时》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1-05-07 23:0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在革命蔓延时》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红在革命蔓延时》是一部由克里斯·马克执导,Laurence Guvillier / Davos Hanich / 弗朗索瓦·佩里埃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在革命蔓延时》精选点评:

  ●1977-1998-2008最终版本 coul. et n&b 3h01(181min)NUM 两部四部分 Séance présentée par Antoine de Baecq需要多看几遍,唯一的问题是 把所有畛域貌似的左放在一起合适不

  ●全球江山一片红……

  ●【9/X】我看到的是这个颜色

  ●运动和改革更像是在物质生活未满足时人的精神需求,法国和中国革命具有相似性?至少电影给我解惑为何会有其他国家相信并进行毛主义运动。另外,看到林彪了,他的动作真的很⋯⋯不说了

  ●世界左倾的年代,看到疙瘩有两次次出现在镜头里,他走在街头扛着摄影机拍人群,记得他说过摄影机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当你扛起摄影机去拍摄的时候,本事就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表达。这部纪录片也是作为一种抵抗,抵抗西方阵营对二十世纪历史的掩蔽与抹杀,蛮具有悲剧性的,对往昔的眷恋与致意。此外,那样理想的时刻充满了煽动性,革命的暴力与猛烈,它不合理,但它足够反叛,尤其对权力建立起的谎言的世界给予重击。

  ●乱

  ●唉

  ●13年上半年本人最为看重的作品,亲自学习字幕技术,http://shooter.cn/xml/sub/240/240242.xml,最后终成功。还是要多谢乐哥那时的长期帮忙,要不然字幕是完成不了的。片子满分推荐。西方人概括起中国政治,简直可以成标本书了。如果此纪录片有粤语版,推荐片名:东风西风世界社会变革1960-1970话你知

  ●蛤蟆快快死,大鸟快快死

  ●这部片子让人思考很多,看到这么多事件,最大的感触就是温格绝对不是一两个人的阴谋发动的,这种群体的向左躁动是全球性的。世界就像经历了一次发烧。为什么发烧是有原因的,有资料说六七十年代是人类文明史上贫富差距最小的时代,这么多人挤在一个维度的阶层,不可避免的要大碰撞。随后,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明显,富人不会再穷,穷人也再难挤进上层圈子,秩序就这样稳定了下来,世界又变安静了。

  《红在革命蔓延时》影评(一):一段解说辞

  这个时代对于世人而言,是如此的混乱与迷茫,世人感觉是如此的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上,世人对于太多的事情感到束手无策,四处张贴了很多让人难以置信的海报,上面书写着个人的看法或是对世界的不解,大家似乎在寻找一个强硬的男人来代表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我的思想是如此的脆弱,可那些写在横幅上的口号赶走了我的脆弱,是工人与学生并肩作战让我得以清醒。

  《红在革命蔓延时》影评(二):革命

  我们或许可以说,法国五月风暴与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美国青年是在用文化的方式反抗,而法国青年自始至终表现出了更直接、更强烈的政治性诉求。索邦大学的学生说:“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场改革,那你还在这待着干嘛?” 但是,围绕着法国学运还有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如果说正是学生运动引发了后来的工人总罢工,那么归根到底法国学生与工人之间的联合到底有多紧密?

  《红在革命蔓延时》影评(三):《紅在革命蔓延時》:1960至70年代環球革命記錄

  Chris Marker拍竣於1977年的A grin without a cat《紅在革命蔓延時》其實是往前十年間,即1967年以降遍佈世界各地的諸種革命記錄。當中包括了許多早已被過度演繹作成符號,流連於不同文本卻讓陳某這一代年青人不知其所以然的火紅事蹟。比如是陳某首先在《斯德哥爾摩情人》中讀到的智利阿連德、米蘭.昆德拉掛在口邊的布拉格之春、Rambo裡面的越戰、《戲夢巴黎》內的五月風暴甚或是《一個人的聖經》讓我確實認知到的中共文革,以至長毛汗衫上的哲古華拉都一一被這部長達三個小時又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包裹在內了。

  另外,認識Chris Marker的人都應該知道,他除了從事多種媒體創作外,同時也是一位足跡遍佈地球多個角落的遊人。這點也從本片許多非官方、非主流媒體式的遊行紀實鏡頭中反映出來,讓人明白Chris Marker確是設身處地在革命群眾當中,並未如站在高處斜睨眾生的高檔知識份子一般,也就因此特別叫陳某欽佩。

  但由於電影包含的內容太多,洋人外文的運轉速度太快,說來也無法讓陳某對上述各項加深了幾多認識。不過Chris Marker的影像始終展現了其應有的力量,陳某於觀影過後還是沉下了一整顆的心。

  陳某本來想要去感受一下革命的火紅熱情,但Chris Marker卻選擇道出真相。他讓迷信群眾力量的陳某從上述被過度標籤的事蹟中清醒過來,他把這些革命中真實而弱小的一面告訴了我。而究竟接著該往何處去的問題,則以片末於荒野逃避直升機上神鎗手追擊的狗兒命運造為解答:

  一望無際更顯無處容身,縱聲嘶力歇,終究還是走不得。

  僅餘下最後一聲哀怨。

  步出戲院,陳某給自己提了兩個問題:

  一、為甚麼當年美國參加越戰會遭遇到幾近全球的反對浪潮,而今日美軍對他國的暴力鎮壓卻相對地讓這麼多人覺得可以接受?

  我嘗試先撇開兩代人對時事的關注程度不談,就事件和大環境的差異出發。

  事件:

  越戰是別國內部的政治衝突而近年的不論是伊拉克還是阿富汗均被定性為對他國有害的反恐目標。也就是說,當年美國參加越戰僅為政治意識上的角力並未有如今日的反恐戰爭般出師有名。

  環境:

  越戰時期正值冷戰兩邊陣營對抗得至為熾熱的一段日子,加之當時歐洲盛行著新左翼思想,他們的矛頭本來就指向美國,再經跟左派對著幹的越戰參興,自然讓美國更加惹火。反觀當代美國經傳媒的渲染下,以一個於恐怖份子手底下無辜受害的角色跟聯合國一道出兵,遭遇到的反對聲音相應被減至最低也確實無可厚非。

  但如果今時今日我們還有一個JOHN LENNON存在的話,情況會變得比較接近嗎?

  或者有說兩件事情根本不可比較,越戰糾纏的時間和傷亡的人數比今日的反恐戰爭多上了不止百倍。但如依此思維出發,也即武器較有效率的話,使用武力就變得愈來愈容易讓人接受了嗎?

  那麼我們不是反戰,而只是反傷亡罷了。

  二、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意識型態有堅持,會為此展開抗爭,而且主導的都是沒有利益衝突的學生,可今日我們還會有這樣的堅持嗎?

  這個答案就更加明顯了,活在後現代氛圍的我們早已變得務實,不再對烏托邦社會抱持幻想,對於改造社會的宏偉敘述我們已吃虧夠了。但陳某不認為我們這就失卻了全部的希望。我們只是變得清醒,了解到有很多零碎卻逼切的問題需被先一步解決,於是這一代的抗爭以保護弱勢社群為主。

  這個答案比較簡單,可對於曾經把革命浪漫化的陳某來說卻是不易接接受的。我仍然會為抱持宏大理想的抗爭而感動,就像阿連德於智利的911中被活活炸死於總統府後,藉由女兒於古巴向卡斯特羅傳達的這番話也終究讓我掉下了淚水。

  「卡斯特羅,我說過我會做好自己的工作的。」

  縱然我知道阿連德其實很愚蠢。

  留得青山在啦。

  最後想要提一下,紀錄片內讓陳某至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德國人當時都懂得對巴黎手下留情,我們現在的學生反而想要毀掉這裡。」

  這是在五月風暴的部份中節錄出來的訪問對白。

  革命的光環終於被摘下了。

  這反而讓陳某找到出路。

  我們該不時停低提醒一下自己,這分鐘,別個世界裡受苦的人正在想著些甚麼了。

  所謂化悲憤為力量,可以並不止於是個人悲憤的。

  陳某要和平又要抗爭,WE BLOG!

  《红在革命蔓延时》影评(四):人们总会忘记过去,但思想和肌肉不会

  

二十世纪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风云激荡的年代,原因无外乎是思想上的彻底自由化。自由化虽然兴起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远,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主义在青年人的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当这个世界的新生力量对于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理念报以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之后,整个世界就会如同青春期的少年那样激情澎湃。

单纯的给二十世纪定性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的客观的站在某一个角度衡量和评价那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即便如此,我们要彻底地同二十世纪说再见,那也仅仅是时间观念上的再见,毕竟,在21世纪来临后,很多人便会将二十世纪抛在脑后。然而它曾经确实是出现过,也影响了太多人,时至今日,记忆虽然经不起时间考验,然而我们也不至于彻底的忘记。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一部纪录片,准确的说,这是一部记录了二十世纪风云激荡的几十年的电影。本片出自一位法国导演之手,全片记载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时候,声势浩大的自由主义思潮以及汹涌澎湃的各种运动。电影展现出来的信息量之大,一定程度上会让观众目不暇接,同时深感脑容量不够用。本片就是著名的《红在革命蔓延时》

这部纪录片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四小时,第二个版本是1993年剪映的177分钟,将近3小时的版本。网络上目前留存的是后者。后者删减了部分内容,且加进去了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这部影片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让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因为两部作品的内核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革命。

影片《红在革命蔓延时》通过几个小时的时长,为影迷们展现出来了发生在二十世纪全球各地的多场革命运动,包括但不限于越战、巴黎五月风暴、布拉格之春、水门事件、切格瓦拉、卡斯特罗、日本汞中毒事件以及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政变等等,当然,这也少不了我们国内的同时代运动。这些事件都在预示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二十世纪的风云激荡。

很多人觉得国内的民众们不愿意回首那段岁月,仅仅是因为本国的历史原因,然而真实的原因当你看到本片的时候就已经默默注定。不仅仅是国内民众,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民众们愿意回首自己的过往。智利人迄今为止不愿意提及阿联德政府被推翻的整个经过。法国人也不愿意谈及五月风暴的始末,俄罗斯人说到苏联,会觉得那是耻辱,古巴人在谈及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时候,感情也是复杂的,日本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也有类似于水俣病的事实。

这些事情全部发生在二十世纪,且集中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二十多年的范围内。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当社会变革发生的时候,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被一些新生的理念或者是信仰所吸引。二十世纪之所以发生这些激情澎湃的事情的本质原因还是因为二十世纪是一个风云动荡的世纪,以往西方国家统治了这个星球几百年后,第一次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来自东方世界的社会主义力量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较量。

正是在这些较量中,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被短时间内放大了,如果说在这之前,资本主义随意的剥削和压迫底层民众并不会受到太多的惩罚的话,那么在这之后,随着美苏冷战,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众们逐渐的清醒的认识到了苏联正在形成一种标榜,这种标榜是可以解决他们目前的矛盾的,是可以给予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民众们一种力量的,是可以作为他们奋斗的目标而存在的。

影片虽然是以反斯大林主义为核心,然而展现给我们的事实却是民众们面对这种新生力量的欢欣鼓舞。他们目睹了自己所处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各种不堪的过往之后,不知不觉发现了,源自东方世界的这种新生的只有几十年的力量无意之中给予了自己指引。社会主义强调工人以及底层民众的觉醒,觉醒后的民众们有了自己的纲领自然就能自发的同资本主义作斗争。这是二十世纪之所以伟大的深层原因。

然而怀念就是怀念,怀念也不会促成时间的倒流,时至今日,很多人早已经忘记了曾经风云激荡的时代,就连经历过的人们也渐渐的变得平静,毕竟,当今世界是保守的,是以物质追求为主的,对于精神而言,有没有并不重要,对于信仰而言,信不信也不打紧。然而本片的唯一好处就是让那些愿意回顾,曾经有过记忆的人做一个回顾或者是温习。好生活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

你好,再见

  《红在革命蔓延时》影评(五):《红在革命蔓延时》:没有猫的政论文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407.html

  克里斯·马克镜头下经常出现的猫终于还是出现了,只不过它不是画在巴黎墙上变身为“Make cats, no war”口号的那只正义的猫,也不是在睁眼、转身、慵睡、无所事事中听一曲雅马哈音乐的猫,它在日本,在大阪,在1970年,从地板上站起来,却无法站立,嘴巴里流出的是无法控制的口水——一只猫,去除了具有的生命意志,去除了正义隐喻,在一个复杂、斗争的革命年代,它可能是一种病态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牺牲意义的弱者。

  和猫有关的画面是一种真实记录,色调却让人不安,而那个事件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现实写照:日本智索公司将含有汞的废水流入到海里,使得海产受到污染,而食用了这些海产的人得了“水俣病”。从1956年开始,在日本水俣湾等地出现了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就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症状表现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水俣病”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而那些患者和猫一样在变态的世界里活着,是一种不死的灾难,在对智索公司的声讨声中,一个渔民抓住公司相关领导的衣服大声叱骂:“对你们的痛恨是无法停止的!”而这一事件并非只是标志着环境恶化,并非是经济陷入萧条,更重要的是在强权世界里,如何保证生命安全?或者说,和生命相关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克里斯·马克的镜头里,只有一只病态的猫,而在这个混乱、复杂、寻找社会变革的时代,还有更多和猫一样看不到希望变成受害者和牺牲品的人。

  又名: A Grin Without A Cat,这是一个“没有猫的笑容”的时代,而对于这一片名的解读,除了日本大阪那一只令人恐惧的病态猫,出现在最后画面中奔驰的狼,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动物符号的象征体系:狼在原野上奔跑,作为凶猛的食肉动物,它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但是狼即使充满血性,它也只是在肉弱强食的生态系统中存在,但是在原野的上空出现的是直升机,直升机上是拿着枪支的人,朗在奔跑,不再是追逐弱小的动物,而是成为了被追逐者,但是再迅捷,依然无法逃离枪口,在不停的射击中,一只狼倒下,继续的射击中,另一只狼倒下——倒下之前,狼还回过头来张望着拿枪的人,像是在求饶,但是无情的子弹还是射进了它的身体。

  食肉、凶猛、血性的狼倒在了人类的子弹之下,空中和地面,动物和人类组成了不对等的关系,动物界的强者变成人类面前的弱者,而全副武装的人类、无情的子弹,无处不在的直升机,代表的并非是技术,而是一种强权——当强权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像狼一样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狼都无法有一丝的反抗,何况那些弱者,一种关于牺牲的法则就这样无情地建立了。这是最后的画面,而在这一幅充满了更血腥、更暴力的画面之后,克里斯·马克说:“对于电影的创作者而言,许多历史事件让人心酸,但能让人记住的是面对强权政治的不屈精神……”

  最后的画外音,最后的旁白,代表着镜头中再无正义之猫的克里斯·马克对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态度,狼是嗜杀者,但不是强权的代表,只有人类,只有握有子弹的人才是拥有权力的人,他们制造杀戮,他们代表暴力,他们破坏环境,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发出“我们要革命”的呐喊,才会有更多的弱者,更多的受害者联合起来,甚至携起手来变成另一种暴力,在以暴制暴的冲突中,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到底会走向颠覆主义,还是会迎来一种新生?

  伊莲娜坐在台阶上,“我喜欢这里。”她说,对于她来说,拾级而上意味着一种不同风景的变幻,但是这种美好在另一种符号意义中则变成了屠杀,变成了死亡,因为这是《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舰队已经开炮,母子在与军队发生冲突,有人奔逃,那辆婴儿车下滑——伊莲娜所在的场景不见了,影像变成了一个暴力世界,于是在克里斯·马克的剪辑中,不仅场景和场景在过渡中引起了视觉的冲突,而且大和小的冲突、静止和运动的冲突覆盖了整个画面,而这种镜头画面的直接引用,仿佛将这个时代置于“敖德萨阶梯”的暴力背景中:人群在呐喊,枪炮在发射,警察在追捕,屠杀在发生。

  《脆弱的手掌》拉开了帷幕,克里斯·马克用这样的方式开启第一部的序幕,显然是将时间定格在现在,定格在此地:1968年五月风暴。1968年5月1日,极左派的示威游行中,喊出的口号是:“我们不是共产党,我们是极左分子,我们不是纳粹,我们不会向极权低头,我们要开创前所未有的社会新局面。”5月3日,索邦大学,示威者高喊:“是政府将这里变成了对现状不满的大学”;5月6日的巴黎拉丁区,政府派出军队对示威者进行追捕,而示威者抗议:“促使我们来到街上的是政府,阻止我们的也是政府。”5月11日,盖·吕萨克街,示威者高喊:“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我们的行为并非幼稚,只要自由女神能够保证我们拥有自由!”但是场面开始失控,警察和示威者的冲突导致有人受伤有人死亡,一名示威者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一直忍受,一直循规蹈矩,甚至从未抱怨过,但是一直被政府所欺骗,忽略了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

  可以看出,这场示威游行的目标就是政府,无论是极左派口中的极权,还是游行者所说的欺骗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而5月14日在电影节现场,当人们喊出“我们要前进前进前进”的时候,对于政府的指责其实慢慢变成了一种斗争,甚至一种暴力的对抗,雷诺公司员工开始罢工,雪铁龙工厂工人开始罢工,工人们组织起来,形成了“统一联盟”,战线在扩大,革命在升级,而本来指向政府的反对声也开始指向工会组织,他们认为工会组织非但没有发挥组织作用,甚至变成了政府的帮凶,组织罢工,“他们害怕与政府为敌,他们自己有小算盘。”或者,工会组织的性质开始转变,或者示威者已经对整个体制感到伤心,而对于法国来说,摆在现实中的一个问题是:谁来领导革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社会到底会走向何处?

  声势浩大的“五月风暴”,形势多变的“五月风暴”,利益交错的“五月风暴”,以及对法国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五月风暴”,对于克里斯·马克来说,无非就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领导革命?革命会向何处去?革命是一种颠覆权力的行为还是在制造新的权力?“我们要革命”几乎成为六七十年代世界最普遍的一种声音,从亚洲的越南到反对越战的欧洲和美国,从美洲的玻利维亚、智利、古巴的民主革命到亚洲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革命在蔓延,革命在持续,革命在红色的时代前进,但是革命的错综复杂,并不仅仅是其目标问题,还在于手段,还在于方法,还在于过程,甚至还在于权力的最终分配。

  每个国家都遇到了国内产生的诸多问题,经济衰退,政治高压,生活艰难,也遭遇了国外的影响和渗透,不同势力、不同政党、不同派别对革命的立场和理解不同,所以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来说,克里斯·马克用国际视野来探讨政治起落变迁,“红在革命蔓延时”,但是在这个红旗飘飘的革命年代,“我们要革命”其实在多元中变得复杂,而在指向经历了1968年“五月风暴”的法国来说,革命的道路到底该如何抉择?《忙乱的手掌》作为第二部分,从苏联军队对“布拉格之春”的介入,到左派人士对苏联模式的幻灭,关于革命,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革命中有革命者和反革命者,革命走左派道路还是右派道路,革命是暴力还是合作?而克里斯·马克在电影中多次提及的是一本名为《革命,彻底革命》的书,这本书写的主题是革命,而作者雷吉·德布雷也是革命者,1970年的时候,他还被关押在玻利维亚的卡米里监狱,在狱中对着克里斯·马克的镜头,他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革命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我只为自己的革命信念而奋斗。”雷吉·德布雷的革命信念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这一信念也成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无疑,克里斯·马克也是带着肯定的态度来审视这一革命信念,无论是亚非拉等第三世界还是欧美国家,无论是示威游行还是武装斗争,无论是左派还是右翼,“我们要革命”就必须是为了一种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力,而要争取这一权力,就必须对抗压在上面的强权。

  布拉格之春,人们走上街头反对的是“新政府想把人送进监狱”,当那个叫帕拉奇的人死去,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为他默哀,一名女生说:“他不是自杀,而是为了所有人,他拥有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在墨西哥监狱,画面秘密拍下了对于囚犯的处决行动,诗人在这样的暴力面前说:“人们点燃了希望之火,可是有人将它熄灭,于是湖泊变成了沙漠……”而在智利政变中,圣地亚哥总统说:“要让工人认识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是机器,他是人民的一份子,是社会的一份子。”

  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文化大革命、政党矛盾,都在这场革命中呈现了不同的形态,而对于那些需要权力的人来说,他们也在这个时代经历了迷惘、愤怒、斗争,甚至是死亡,有人参与,有人逃避,有人习惯,有人极端,但是不管如何,在克里斯·马克看来,在这个连猫都被异化的时代,在这个连狼都难以逃脱子弹的社会,一只脆弱的手掌需要坚定的信念,一只忙乱的手掌则需要秩序,而只有在为了民主、自由的革命行动中,才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才能相信社会会拥有美好的一面,才能真的像伊莲娜那样,坐在台阶上不会想起可怕的“敖德萨阶梯”,然后深情地说一句:“我喜欢这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