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观后感摘抄
《国王》是一部由詹姆斯·马什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贝尔·詹姆斯 / 保罗·达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王》观后感(一):难以平静
倒不是说看完的感觉.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流动时间里.没有猜想结局,却很想继续.
每一次情节的波动都带着明净的音乐,和主角的内心世界相互逆反,又彼此勾结.画面的颜色温和柔静,没有生涩,却有小小的出人意料的构图.
我无从论述这部片子主人的内心世界.也许根本无法触及.可是感觉上并不纯粹.
也许就是揉着很多种笔触,它却淡淡地流淌在眼前.
《国王》观后感(二):麻痹还是堂而皇之
主人公居然可以如此平静复仇,让一切誓言(宗教)变得荒谬不复存在。当然,我既没有被“感动”,也没有被震撼住,我只是纳闷他杀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以后,让他尸沉湖底时为什么还要给他留一条裤子?你想想,就算他被发现了也只是尸体,穿不穿裤子都可以当作证据。而最后Elvis杀了妹妹和她妈妈以后去找了他爸爸,这个结局真的不算开放式,因为人们可能都不敢想结局了,于法,必死无疑,于理,也是这样(其实Elvis一点也不讲理),于情,简直是疯狂的悲剧,其实根本是无情的
就像这么一句话,
道德是一个人所在国家的习俗,在吃人的国家里,吃人是合乎道德的。-勃特勒
也许“复仇”就是国王Elvis所认同的,没什么不对,只是我们似乎来不及适应
还有,那王冠怎么叠的?小时候看港剧还有叠戒指的……
《国王》观后感(三):底线
断断续续的看完这一片,也许因为不连贯,所以影片给我的感觉比较清淡。
最近一直在谈论关于爱情底线的问题,人的底线总会被一次次的探底,但是,最终我们还是会有一根最极限的神经,触碰不得,一碰就必定要崩裂。我的爱情底线很低,但是,我不能容忍我爱的人伤及我的家人。
我一直很费解,要有多深的爱情才能够谅解那个杀害自己亲哥哥的人?是爱情的力量?还是信仰的力量?不得而知。
我甚至分不清楚,男主角的一系列杀人行为是否称之为复仇?他那么不动声色,那么有条不紊的做完一切,然后仿佛理所应当的去要求得到谅解,他似乎是一个孩子,在做一些坏事去吸引大人的注意。又似乎是一个天生情感缺失的人,在找一些所谓的精神依托。在他杀人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残暴或局促,反复这些事情在他心里早已酝酿到熟透,轻而易举。
不理智的感情是家庭生活的后门,这是一个“引狼入室”的故事,故事虽因男主角找生父而起,却完全因为女主角盲目的爱情而酿惨剧。
《国王》观后感(四):我们家Gael Garcia Bernal的新片
一部看似明快却深深撼动人心的电影,近100分钟下来,随着故事发展,越看越是让人觉得心里的哪块被卡住了一样,尽管导演已刻意将故事说得那么平静。
片子所讲的是一个从海军退伍的年轻人,凭着母亲遗物寻找到了从未谋面的生父,在遭到对方冰冷拒绝后,不计代价进行复仇、争回“儿子”权利的故事。
拍摄纪录片出身的导演James Marsh首次指导故事长片,便涉及争议题材,其运动独特的电影语言深层探讨了这个关于犯罪、家庭、宗教和伦理的故事。整部片子的配乐极为巧妙,层次分明、简洁流畅、毫无拖沓之感,将沉重的扭曲的人性蕴藏在明快节奏之后,更显悲壮。
曾被誉为“摄像机动物”的墨西哥小伙Gael Garcia Bernal对主人公的诠释应是本片的最大亮点,除了到位,还是精彩。他的每个细微动作和眼神都透露着主人公年轻气盛、性格扭曲的那种野性及对爱的渴望。主人公屡屡颠覆传统价值观,观众却被迫一次又一次原谅他,Gael Garcia Bernal精湛的角色诠释天分不禁叫人拍手叫绝。
《国王》观后感(五):人与魔谁是——上帝的私生子
在可与不可之间的决定往往带着冲动和安慰自己的无穷力量。
他从海军退役还带着一脸的大男孩的模样,可是回想影片的开始,这个还显纯真的退伍军人分明有个计划在心里,只是不知道他原本是要去认亲还是要去杀人。就在被生父拒绝后他也还是一脸的平静,“我只是想来问候一声,仅此而已”,看到这里我也以为仅此而已,是“仅此而已”吗,从结果来看显然不是,但从行为表面实在看不出他原本是为了后面的一切而来的。他在自己同父异母的中学生妹妹不知情的情况下引诱她,自然国外的性开放还是较早,又似乎不经意地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内心谴责中与妹妹继续,最后似乎忍受不了这一切告诉了妹妹她的哥哥是自己杀害的,妹妹原谅了他,他的老爹是知道他的存在的,失去一个儿子的老爹就想到了他,于是他顺利进入他坚定地认为本该拥有他的家庭,至此他的行为表明他是主观设计的,对那张纯真的脸是可惜还是可憎?还是这个被导演看中的演员正中影片需求的下怀。可是不受控制的事开始展开了,老爹大人间居然在自己主办的宣扬无限爱的宗教现场把自己的这个私生子隆重推出,对宗教的亵渎令很多他的忠实听众纷纷离场,可这点小损失无法与重新找到一个儿子相比,于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因为他那可怜的妹妹无法忍受这种乱伦,也再已无法承受宽恕异母哥哥对亲生哥哥的死所做的一切,虽然她也曾用宗教的爱原囿了他的。妹妹告诉了亲生母亲,于是她们也离开了,当那个以为自己曾犯下的错在爱的借口下被上帝原谅的老爹坐在办公室开始面对新生活的时候,这个上帝的私生子轻轻地推开了门,他说:“我祈求上帝的原谅。”
可以吗?
评价: 推荐
标签: 原谅是可以的吗?
《国王》观后感(六):虚弱的宗教意识+虚伪的自由国度
《The King》-《国王》是又一次美国电影对宗教和人性的反思,这一主题的反复出现,出现在美国电影里,是有其社会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的。911之后,美国思想界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重新确立了信仰的地位,道德传统的回归仿佛是在经历一场六十年代自由主义思潮之后的最大的一次回流,大多数人把这些回归看作是倒退;在政治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抬头,新英格兰的资产阶级思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自由和人性受到了某些程度的压抑和限制,民族、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共溶被看作是得不偿失的失败的尝试,是不如和平演变和强行让你丫接受来得更直接和有效的,美国人开始重新面对六十年代以前的矛盾:理性与信仰,自由与传统,包容与强权,适应接纳与强迫他人改变并且接纳,多元化与一体化,美国英雄主义式的救赎的痛苦与美国浪漫主义的妥协的幸福…… 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党派之争,左派与右派的主义之争的意义根本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美国民众在这些反思之后,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将深远影响世界文化与政治格局的大事情,其他事情毫无意义。现在很多人到了美国之后,大发感慨,说这里标榜自己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度,但是这里简直是太不自由,太不平等了,电子邮件、书信和电话录音都能被随便监听和监视,没有任何原因,中央情报局就可以把你找去讯问一番,你随时可以看到周围的人疑惑和警惕的目光,到处是说教,到处是意识形态的灌输,简直像个社会主义国家。看来真正自由的空气,只有去欧洲才能呼吸的到,但是你又能呼吸多长时间呢?所以看最近几年的好莱坞电影,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和读解,是一组一组的对立着同时出现的,《华氏911》《父辈的旗帜》《大象》《百万美元宝贝》《消防员》《慕尼黑惨案》《晚安好运》《窃听风暴》《撞车》《通天塔》…… 其中很典型的,《华氏911》《晚安好运》《撞车》是对这一系列思潮的反思中,显得最理性的,同时也是最有悖于美国当下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是反思的;而几个美国的老牌大导演的反思结果是接受和认同,甚至认为需要更加强化信仰和美国主义,美国式的自由与民主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奥立弗.斯通曾经一贯地和美国政府唱反调来着,马丁.西克塞斯是个意大利移民,尼古拉斯.凯奇也是啊,真是奇怪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更是一个老牛仔,一贯标榜美国英雄主义。最有意思的是,片子中的男演员是现在大红大紫的那个墨西哥小子,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墨西哥与美国的关系,是很有代表性的,美国曾经画了一个“北美自由贸易区”,出人意料的把(我们所理解的)“第三世界国家”墨西哥画了进去,很有创意和大胆的革命意义的壮举,有人开始惊呼,哇塞,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终于被我们感化了,资产阶级开始了他的救赎之路,开始偿还资本主义时期欠下的罄竹难书的一屁股烂债了,资本主义阵营被我们和平演变掉了,武装到了牙齿的反革命被非武装的革命给革命了,我操,世界大同了……但是,现在美国人肯定后悔了,后悔死了,如果发生在911之后的今天,这一现象是不可想象的,付诸行动的是,美国开始限制墨西哥的进出境和贸易自由了。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壁垒从来就没有被打破过,如今更加壁垒森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