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找朋友》的读后感大全
《小白找朋友》是一本由[美] 丹·桑塔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一):携手幻想好友,拥抱幸福童年-------评《小白找朋友》
虽然童年的时光是短暂的,但是童年的岁月却是神奇的,时刻萦绕着多姿多彩的亮色!也正因为如此,每个孩子的梦幻童年都是那样让人难以忘怀。是啊!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尽情地遨游在幻想殿堂。
无论是成年人的家长,或者是今日的孩子们,我们总是通过着各式各样的方式纪念着美好的童年,珍藏着珍贵的童年回忆。借由绘本形式,展现唯美画面,记录幻想片段-----2015年凯迪克金奖《小白找朋友》绘本书册着实别出心裁地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宝贵的关于童年奇幻冒险故事。
精美的胶版纸包装,色彩艳丽的插画配图,抢人眼球的幻想情景构思,简短却又深刻用意的文字------《小白找朋友》一书引领着我们书外的读者们走入一个神奇的幻想王国。对于孩子们而言,结交朋友无疑是一件让他们津津乐道,无比热衷的大事情。在书中,小白其实并不是一般的白。它是属于虚无的,不加修饰的,可以有着无限发展空间得以突破创造的孩子们心目中的幻想朋友。故事之中,这样的一个个性小白不远千里,锲而不舍地踏上了寻找它的朋友之路。尽管经历危险,尽管驻足陌生之地,尽管身处一个慢慢的寻找之路,但是书中的主人公小白还是那样乐观地寻觅着-----耐心地等待着一个真实的小孩想象到他。对于书中的小白而言,它在寻找。对于书外的小读者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是时刻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寻觅着自己幻想中的好友呢!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之中,故事的内容情节尽管看似起伏不断,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让人 守得云开见月明,各自都找到了匹配的对方。通篇的翻阅,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孩子们阅读。符合孩子们心理成长需求的假象的朋友引入,激发着孩子们充分的想象成长空间。尤其是借助着绘本的诠释表达手法,别出心裁地给予小读者们更加广阔的思维想象平台。于书中的小白是一个假象的对象;于书中某些页面上暗蓝色的配图更是塑造着千姿百态的幻想朋友。不可思议的幻想友人,陪伴着我们的孩子一路长大的好朋友们,共同探索外界,寻找世间美好和新奇的同行之人。与其说是小白找朋友,我更觉得是大家共同在和谐的氛围之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亲密幻想伙伴。
打开畅想的任意门,我们共同漫步于《小白找朋友》的深层内里,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二):小白找小孩,小孩乐开怀
小白找小孩,小孩乐开怀
评《小白找朋友》
《小白找朋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小白在一个神奇王国里,它很需要朋友;有一天它鼓起勇气,找到了地球,在那里见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但是它还是执着地找朋友,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朋友。故事却又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小白对于所处地方的自在与不安分,对于地球的好奇与不理解,又比如说小白与小孩从开始到熟悉的那个心理变化,后来一起玩的场景。
如果不稍微施加影响,如今小孩子们的物质条件有多优越,他们的心理状态就有多糟糕。他们拥有最周到的生活照顾,却很少能有同龄的朋友打闹;他们的房间堆满了玩具,但他们的内心仍觉得匮乏;他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书,但是他们却缺少自己设计、完成一件工具或者游戏的动力。就像小白眼里的地球一样,大人们匆匆忙忙,没有停下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速食文化裹挟着速成思维,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侵蚀着每个人恬静的生活。
大人们的陪伴,也许能给予孩子一个引导式的教育,但是过多的介入,容易导致孩子性格上的过度成熟,毕竟每个人需要在他所在年龄段承受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让孩子与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找孩子一起游戏,才是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的陪伴。小孩子之间相处久了,便会形成他们之间的规矩和界限,她们有她们独自的游戏规则和运行方式,而只有在他们的自由下,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和施展。
《小白找朋友》的下一个故事希望是这样:有一个小孩,他在梦里经常见到自己和小朋友、小白等一起玩,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走出了地球,来到了一个神奇王国,在那里,他遇到了小白,从认识到熟悉,从牵手到理解,小孩终于明白了有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小孩和小白,游戏乐开怀。
一个不是很适宜的案例:周末,6岁的牛和7岁的开心一起玩,在科技馆玩完出来后,两个小朋友显得不是很高兴的样子,牛说自己想吃冰淇淋,开心却一直不肯说为什么不高兴,回家的路上,她悄悄拉着我说:“我和你说吧,但你要给我保密,我刚才不高兴,是因为牛牛的原因,但你一定要保密,而且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不能让牛牛看出来。”孩子们的心思,都已经如此复杂、缜密了。我在想,是他们在朋友之间形成的“委曲求全”么?
2015-8-24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三):心动,就行动吧
这本神奇“高深”的绘本,是女儿教我阅读的。何以这么说呢?因为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前后环衬(正文开始前和结束后的两个蓝色跨页)图的时候,还真看不懂呢!我又看故事简介,还是看不懂那些图所表达的意思,于是,我叫来先我读完的女儿,问她环衬上的这些图表达了什么意思。
开学就升五年级的女儿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蓝色跨页上的这些图说的是现实小孩和TA的梦想朋友。比如前环衬里一幅小女孩拿着件毛衣和一只猫拿着一个线球的图画——就是说小女孩织毛衣的时候,幻想出一只猫帮她绕毛线球呢。这只猫就是小女孩的幻想朋友呢。如此类推,每幅图的孩子都有TA的幻想朋友。”在女儿的指引下,我开始读懂图画了……看到,前环衬图画里的主角其实是幻想人物“小白”(它原先是没有名字的,是找到了朋友之后,它的朋友爱丽丝给它取名叫“小白”。)——那个没有孩子想到它,没有被人领走,一个人孤伶伶,满脸孤寂地站在那里白白乎胖乎乎的小白。小白如此孤单,所以有了它独自造船出行,主动勇敢到现实世界中寻找朋友的故事。女儿继续指引我看后环衬的图画,图还是如前环衬一样的图,最大的不同是,前环衬里孤伶伶一脸落寞的小白,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小白和朋友爱丽丝一起拿着它的肖像画(爱丽丝给小白画的肖像)笑意盈盈地站在一块儿……小白找到朋友了,快乐写满在它的脸上!
读懂了前后环衬的图画,正文的内容也就不难懂了。这个小白找朋友的绘本,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故事。其实,现实里的每个人都是小白。作者向大家呼吁,每个人都像小白一样吧,无论想做什么,就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也许途中要经历很多曲折,但是只要勇敢地迈出步伐,积极探索,无畏前行,就一定会有收获!
这本书还特别处是,著绘作者[美]丹.桑塔特的神奇想象力令人惊叹!书里幻想绘画出来的各种图画,乃至一些不知名的怪物,让人觉得想象如此神奇!就是这样,我那同样有着不凡想象力的女儿大呼过瘾,从而触发画兴,在读完绘本的第二天,自己作了一幅名为《奇幻世界》的幻想画出来。她的这幅画同样有着非凡的想象力:有翅膀的猫,苹果人,人参人,糖果人,有着兔子耳朵、鲸的身体和头、猫尾巴的怪物,长着脚的鱼,像龙猫又不是龙猫的怪物……看,这就是她的幻想朋友!女儿的想象力也是令我惊叹啊!
这本绘本,散发出它迷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和孩子的目光……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四):互动效应
6岁的孩子刚看到书,就开心地说,妈妈,又有故事书看啦?小白我朋友,什么意思?哈哈!我给他解释道,是小白找朋友,“我”头上有顶帽子,可是“找”字没有啊,再仔细看一看,是不是“找”头上少一撇呢。可能是印刷字体的原因,孩子才会误读。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相信这样的解释后,孩子无形中就认识了两个字。随后孩子继续读了起来。这本书还是很适合给小孩子看的,每页的字数也不是很多,小孩子读起来也不费劲。虽说有一些字还不认识,可是读起来还是蛮带劲的,基本意思都能理解。
读完故事后,孩子为我复述了故事情节,小白出生在一个“玩具岛”上(其实是在岛上玩,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丰富)。他每天都在等待他的好朋友,可是等了两个晚上(一个又一个晚上)都没有等到朋友,小白就自己出发去找朋友了。他自己驾船出海的时候遇到了大鲨鱼,小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了真实世界。他跟着一个小狗来到了游乐场,他在游乐场里面走啊走,没有找到他的朋友,后来他爬到一棵大树上,听到树下有一个声音,“你好!”。于是,小白找到了一个朋友爱丽丝。小白和爱丽丝很快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玩的很开心。才读了一遍,就能把故事内容叙述的如此贴切,好佩服小孩子的记忆力呀。
书中的最后的一篇书评,是我读给孩子听的,这篇书评写的还是挺棒的。虽说孩子未必全能理解,但读到儿歌《找啊找啊找朋友》的时候,立刻精神了,妈妈,我也会唱,接着就和孩子边唱边做起动作来。后来,孩子还告诉我他的好朋友都有谁,还说爸爸妈妈也是他的好朋友。还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蓦然,发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坚定我们为孩子做出榜样的信心。
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是特别好,封面和封底都是硬皮的。在封面和封底的背面,分别对应了两幅蓝底插图。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这两幅图是一模一样的。读到最后又看到这幅图时,孩子告诉我,妈妈你看,小白找到朋友了。我这才发现,在最开始的那幅图上,小白是孤孤单单一人,而在封底的那幅图上,有小白和爱丽丝的合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幅图唯一的区别就在这里。作者用这种插图方式,巧妙地印证了故事的整个内容,留给读者许多思考。这样的设计,同时也是游戏“找不同”的有趣素材,更能激发孩子读书的乐趣。暮然发现,孩子的观察能力明显优于大人的。
书中的精美插图,孩子和我都非常喜欢,故事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孩子一起读这样的故事,并且和孩子互动,是增进亲子亲密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推荐大家都能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这美妙的故事书。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五):给了我的孤单一个出口
曾特别喜欢几米的《星空》,仰望星空的两个孤独的孩子,因为一场温暖的相遇,从彼此身上寻找到慰藉。透过他们望向星空的眼睛,我似乎触摸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也因此得到安慰的力量。
《小白找朋友》给了我类似《星空》的触动,或许,真如某人所说,每一个大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吧。这本书,反倒是给了我的孤单 一个出口。也曾那样地渴望过一份永恒的情谊,即使是长大后,也会希翼一个温暖的拥抱。
当然,这更是一本童书,有童书所独有的特点。
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白生活在一个岛屿上,它感觉有点孤单,希望能有一个朋友把它带回家去,可等待了很久也没等来它的“主人”。于是呀,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它要独自出海去寻找它的朋友。驾驶着它自制的小船,经过凶险的海洋,它终于来到了城市的地盘。可一切并没有它希望的那么完美,城市里到处是疏离而冷漠的面孔,即使是在儿童游乐场,小朋友们也热衷于各类玩具谁也没注意到它。它藏到了大树上,独自伤心,然后,它遇到了独自在树下画画的爱丽丝,然后,他们成了好朋友,相互拥抱,一起做了很多开心的事情,甚至是一起去冒险。
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但结合画面去看,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作者运用了非常丰富的颜色,配合做小白的心情,从孤单到满怀希冀,到失望,再到最后的开心,画面用开始的暗色调,转换为带有梦幻色彩的颜色,然后又变为沉重和压抑,甚至还有萧条,然而最后却整体明快起来。每一页翻过去,都是完全不同的体会。也因为HAPPY END 让心情达到欢快的高潮。
书中小白的形象是虚构的,小白所出生的岛屿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荒诞离奇的地方,并非真实所在,但对于童书而言,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局限于现实会成为一种禁锢。让孩子在天马行空中去体会和感受,才是最有趣的吧。那些有点夸张的形状,四不像的形象,最终都会成为启迪的力量吧。至少我家小屁孩还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让一次次讲给他听。
如果再回头看我自己,其实是缺乏小白的勇气的,明明是渴望陪伴的,却没有勇气走出自己走向他人,或许是因为害怕吧,害怕付出的感情得不到同等的回报,害怕有欺骗,于是越发的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六):毕克勒的冒险旅程:并非虚幻的朋友
《蜡笔小新》小新有小白,《超能陆战队》中小宏有大白,然而不管是小狗,还是充气机器人,动漫形象中的大白小白一出现就赢得了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的喜爱。
初看《小白找朋友》中的小白,觉得是一个看不出属性的漫画形象。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带着金色王冠的白白胖胖的白萝卜,再看看又有点像水桶腰雪人,若是继续猜测,那么也挺像棉花糖、面粉袋子。其实,最容易,也最真实的形象大概就是一只简简单单的白色小布偶。
小白来自幻想玩具岛,在那里每一个幻想朋友都等待着一个真实的小孩能想象到自己,然后他们便会被主人赋予一个特别的名字,开心地和他们一起生活再现实世界。然而小白等了好久也没有等到属于自己的小主人,于是它决定不再等待,去寻找那个未曾出现的小伙伴。后来小白终于被女孩爱丽丝发现了,他们慢慢学会了和对方交朋友,还一起经历了很多新的冒险,成为了彼此最要好的朋友。
《小白找朋友》的故事看似简单,实际上潜移默化的映射着幼年孩子们的生活,他们需要一个理解自己的朋友,需要勇敢踏出寻找的脚步,还要学会与人交往,一起相处,发现生活的乐趣,一起用天真和热情去整个世界探险……幻想朋友便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心灵伙伴。而他们的名字也并非固定,而需要它的小伙伴来赋予。就像加在小白头顶的金色王冠,让它有了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
这本绘本色彩丰富,细节尤为生动。故事里的玩具岛五彩斑斓,玩具们形态各异,和现实世界的灰暗楼房,无精打采的大人,暗淡画面形成了对比。长大成人的世界往往失去了童年的幻想能力和丰富的色彩感知,对周围的一切丧失了兴趣,这是生命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规律。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小白适应了新世界新朋友,还开始了更多精彩的生活。这是一个符合小朋友期待的光明的结尾。
这本绘本的作者丹·桑塔特凭借此书获得了全美最具权威的绘本界“奥斯卡”——2015年凯迪克金奖。绘本原名《The Adventures of Beekle: The Unimaginary Friend》有翻译将其直译为《毕克勒的冒险旅程:并非虚幻的朋友》,或者是《Beekle大冒险:一个超乎想象的朋友》。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采用直译,因为此绘本的受众为学龄前(3-6)岁的小朋友,《小白找朋友》的译法过于简单大众,虽然容易理解,但是丧失了原作的含义。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其实已经可以接受和熟记简单的外国名字,我的女儿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捧着《不一样的卡梅拉》天天满嘴皮迪克、卡门、罗西娜、特里斯坦之水了。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书籍采用硬质封面便于保存,纸张也非常厚实,不易翻坏。随着生活中各类污染和伤害的增多,大部分家长也更加注重书籍采用印刷材料的质量,若是再能采用对儿童没有刺激性的环保颜料就更好了。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七):小白是什么啊?
小白是什么啊?
读《小白找朋友》/by烟波浩渺1980
这是一本很有爱的绘本,整体色彩比较浓重,小白没找到朋友孤孤单单的时候色彩上是灰暗、冷色调。但是在当小白找到好朋友爱丽丝时,整本书呈现橙色暖色调。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小白在幻想岛上出生,它渴望被小朋友们幻想到,并成为朋友,看着幻想岛上其他的伙伴被人幻想走了,它耐心的等人来找它做朋友,可是没有人来。小白只好自己去寻找,开始一趟寻友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它很孤单,也很勇敢,它闯过有大龙的关口;它爬上高树等到叶子落光;它乘船远航在海面上是那么渺小。但是最终找到了一个小女孩做朋友,小女孩爱丽丝送个他一个名字叫做:小白。
小白从幻想世界穿越到真实世界,发现人们怪怪的,餐厅里没有小孩吃甜甜的糕点;行走的路人没有人欣赏歌曲;在地铁中人们都在打瞌睡,整个画面都是灰蒙蒙的,没有朝气的样子。这些场景是不是现实中孩子们看大人世界的眼光。当小白走到游乐场里发现好多小朋友,可是却它没有找到一个朋友。不过确实如此找朋友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呢?不过也许柳暗花明,缘分就在转身之间。作者[美]丹•桑塔特在前言中说把本书送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刚上幼儿园时可以交到好朋友,学会找到朋友。我想这也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作为父母哪一个不希望如此。
当我和儿子一起读完这本绘本时,儿子一直在问:妈妈,小白是什么啊?我明白他的问题,根据书后导读书评来说:作者认为小白是一个“幻想朋友”,是很多小朋友都会幻想的一个朋友,也许不一定是人,也许是其他形状的物体,或者是动物或者是小怪兽,孩子心里藏着很多奇思妙想,大人只能用心去观察,才能体会到这种难得的可爱。我个人除了幻想朋友的说法,感觉还可以这样说:小白也是代表某些孤单的小朋友。小白等不来朋友只好自己去寻找,结局是美好的,
独生子女的苦恼。毫无疑问的就是孤单,没有朝夕相处的玩伴,同龄人在家里也只有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长,大人的陪伴不足以满足他们对感情的需要,孩子们需要玩伴、发小这种甜蜜的黏糊,生气、打架、和好再生气、打架、和好这个过程是学习和人相处、交际的必经过程,我不敢想如果没有了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缺失会是什么。记得有次我就问儿子:你觉得孤单吗?儿子说:我不孤单啊,因为我有妈妈。听完之后我特别心酸,因为我自己知道,妈妈的感情不能代替朋友的感情。
小白找到朋友心里开心,嘿嘿、哈哈的笑,爱丽丝为小白画像,两个人一起画画、吃糕点、做游戏、傻笑,找啊找朋友,找到朋友又是多么快乐啊。作者绘画是注意突出主角形象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性,当小白孤单时,那画面突出了场景的大,小白的小;当小白找到朋友时,小白就占有主要画面,小白也变大了。因为它不孤单了,它有了名字有了朋友。
2015年8月24日星期一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八):童年就得有一个幻想的朋友
凯迪克金奖,每年只有一本,而今年——2015年的凯迪克金奖获奖图书就是它:《小白找朋友》。美国图画书的凯迪克奖就好像是电影界的“奥斯卡”奖,如此一比对,大家一定应该就知道它所承载的光荣。凯迪克奖“不以传递教条或受大众喜欢为目的”,而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创意水准以及这本图画书的故事和主题带给孩子的乐趣和是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小白找朋友》做到了,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代表美国图画书最高水准的奖项。
刚开始听到这本书名时,我还在猜想这个”小白“莫非是那个萌神大白的小时候,或者二者之间有什么连带关系。不过,看过故事以后,否定了我的猜想,但同时又发现,小白和大白是一样的萌,一样的暖。
故事里的小白是一个幻想的朋友,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和所有幻想的朋友生活在那里,他们一个个等着有个真实小孩能想象到他们。一个又一个的幻想朋友被接走了,唯独小白没有,于是,他决定自己出发去真实世界找朋友。在真实世界里,他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他的朋友,他爬到树上等啊等,后来终于等到了那个他要找的朋友。他们一起做许多事、经历许多冒险。从图画中,那些旁人诧异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或许那些人根本就看不到小白的存在,因为小白是来自幻想世界的,他只出现在希望成为他的朋友的真实小孩的幻想中。
回想自己小的时候,一个人没有玩伴的时候,会假想有那么一位朋友,她就在我的身边,她可能是一个花仙子,也可能是一只蝴蝶姑娘。我会想象和这位朋友一起玩过家家,一起飞在花丛中。她是我的专属好朋友,是别人不知道的朋友,更是别人不能理解的朋友。有时候,我会听到我的孩子在自言自语,就好像孩子的身边也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孩子和这位我们看不见的朋友聊天、说着只有他们才知道的悄悄话。因为自己也曾经历过,所以我并不觉得好奇,反而能够理解孩子的这种表现。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会拥有这样的幻想朋友,孩子的世界不是大人能懂的,但是每个大人又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当孩子年幼的时候,当孩子还不知道如何真正去结交朋友的时候,他也不孤单,因为有幻想中的朋友在陪伴。经历了与幻想的朋友的相处,孩子也将慢慢学会如何与真实的朋友交往。
据说作者创作这本图书的本意也在于启发即将上幼儿园的儿子去结识新朋友。我们可以看到在该书的前环衬页上,每个幻想朋友的身边都有一个真实的小孩朋友,唯独小白还是孤单的。那些幻想朋友有云朵、有积木、有玩偶、有乐器……凡是你能想到和喜欢的物件。在后环衬页上,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了一位朋友,包括小白,小白的身边有个真实的小孩,他们俩共同举着一幅画,一定是真实小孩画的,画中是来自幻想世界的小白。每个真实世界的孩子脸上都露出满足的微笑。
该故事构思巧妙,切合儿童的心理。
幻想中的朋友,填补了童年的孤单和一个人的恐慌。童年,就得有一个幻想的朋友。
文/ashley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九):玩伴是最初的交往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我们那个时候唱过,现在的孩子继续传唱,听着听着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有时候听老人或者父母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天生胆小害羞,见人不说话,喜欢独来独往,殊不知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交往”也是需要在生活中习得的,而玩伴就是孩子最初交往的对象。就像《小白找朋友》中的小白,一开始总在自己的世界幻想朋友,,“他等了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身边所有的幻想朋友都走了,还没轮到他。此时的小白状态是不是很熟悉呢,一堆小朋友玩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小朋友,他自己一个人转呀转,最后剩下自己。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不合群,那就看看小白如何应对的吧。
与其等着别人找上门不如主动出击,小白终于领悟到这一点,于是他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勇敢走出去,走进现实世界,可现实世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正如曾经的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也行色匆匆、互不理会,直到小白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尾随而来,看到了很多小孩玩得很欢乐,做游戏、滑滑梯、堆沙堡、开飞机、爬大树……已经结成“玩伴”关系的朋友圈,小白不敢也不知道如何进入,还是一种“等待”的状态,不知道主动上前和小朋友说话、交往,直到有一个同样孤单的小女孩主动和他打招呼,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玩伴”,他们彼此都是第一次交朋友,高兴地不知道做什么,但很快他们就彼此熟悉,互相拥抱,一起“吃喝玩乐”……朋友就这样简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世界开始变得不那么奇怪了,他们要一起去做更多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看到小白、小女孩和更多的小朋友玩在一起。
走出第一步有点困难,但一旦勇敢走出来,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难。小白由幻想、走出去、结交小女孩、认识更多的小朋友……一步一步,迈出了交往的步伐,从幻想世界中找朋友不得,最终在现实世界交到了很多的朋友。
我家宝贝每天晚上都会到广场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朋友,有时候玩得很好的朋友没来他就怅然若失,然而很快,他就开启自己的交往模式,交到新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必要干预过多,孩子用自己的交往方式建构朋友圈,“形式上”得到了不同的朋友,而“本质上”是他心理的突破和成长。
孩子婴儿的时候,还不知道交往为何物,更不会主动交往,但是随着身体的发育,语言的习得,他就渴望寻找玩伴了,但这个阶段的宝贝并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交往,即便上了幼儿园,他们之间也会因为交往发生打闹事件,有的时候挠小朋友或者踩对方的脚丫,在大人看来不得了的事儿,在孩子眼里确是表达“喜欢”的方式,孩子之间也不以为意,刚才还互相生气,一会就好的跟一个人似的。
《小白找朋友》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大人的, 当小白进入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大人眼睛禁闭、自顾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带上耳机与周围世界隔绝,彼此没有交流,而我们身边更多的大人加入“低头一组”、“拇指一族”,而最初习得的交往方式却被大人渐渐抛弃,我们大人是否也该反思,如何找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主动一点又有何妨!
《小白找朋友》读后感(十):玩伴是最初的交往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我们那个时候唱过,现在的孩子继续传唱,听着听着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有时候听老人或者父母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天生胆小害羞,见人不说话,喜欢独来独往,殊不知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交往”也是需要在生活中习得的,而玩伴就是孩子最初交往的对象。就像《小白找朋友》中的小白,一开始总在自己的世界幻想朋友,,“他等了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身边所有的幻想朋友都走了,还没轮到他。此时的小白状态是不是很熟悉呢,一堆小朋友玩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小朋友,他自己一个人转呀转,最后剩下自己。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不合群,那就看看小白如何应对的吧。
与其等着别人找上门不如主动出击,小白终于领悟到这一点,于是他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勇敢走出去,走进现实世界,可现实世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正如曾经的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也行色匆匆、互不理会,直到小白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尾随而来,看到了很多小孩玩得很欢乐,做游戏、滑滑梯、堆沙堡、开飞机、爬大树……已经结成“玩伴”关系的朋友圈,小白不敢也不知道如何进入,还是一种“等待”的状态,不知道主动上前和小朋友说话、交往,直到有一个同样孤单的小女孩主动和他打招呼,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玩伴”,他们彼此都是第一次交朋友,高兴地不知道做什么,但很快他们就彼此熟悉,互相拥抱,一起“吃喝玩乐”……朋友就这样简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世界开始变得不那么奇怪了,他们要一起去做更多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看到小白、小女孩和更多的小朋友玩在一起。
走出第一步有点困难,但一旦勇敢走出来,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难。小白由幻想、走出去、结交小女孩、认识更多的小朋友……一步一步,迈出了交往的步伐,从幻想世界中找朋友不得,最终在现实世界交到了很多的朋友。
我家宝贝每天晚上都会到广场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朋友,有时候玩得很好的朋友没来他就怅然若失,然而很快,他就开启自己的交往模式,交到新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必要干预过多,孩子用自己的交往方式建构朋友圈,“形式上”得到了不同的朋友,而“本质上”是他心理的突破和成长。
孩子婴儿的时候,还不知道交往为何物,更不会主动交往,但是随着身体的发育,语言的习得,他就渴望寻找玩伴了,但这个阶段的宝贝并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交往,即便上了幼儿园,他们之间也会因为交往发生打闹事件,有的时候挠小朋友或者踩对方的脚丫,在大人看来不得了的事儿,在孩子眼里确是表达“喜欢”的方式,孩子之间也不以为意,刚才还互相生气,一会就好的跟一个人似的。
《小白找朋友》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大人的, 当小白进入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大人眼睛禁闭、自顾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带上耳机与周围世界隔绝,彼此没有交流,而我们身边更多的大人加入“低头一组”、“拇指一族”,而最初习得的交往方式却被大人渐渐抛弃,我们大人是否也该反思,如何找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主动一点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