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精选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一本由梁漱溟 / [美] 艾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会好吗?》精选点评:
●办法不在于说服,办法只在于养成。
●梁先生经历各种浮沉,还能够保留一份知识分子的操守和品格,做到“不舍众生,不住涅槃”,以及“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之外,还对中国有乐观的估计。实在是独处时内心的明镜。BTW,这个被圣光和谐的内容也有点儿多了,有缘分要读一读港版。
●站了两小时,听完艾恺教授讲梁漱溟先生,刚翻完新版《这个世界会好吗》。梁先生的书翻过几本,朝话,人心与人生,忘光了。梁先生说自己不是学者,而是思想家。艾恺说的好,最后的儒家。儒,知行要合一。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期望太高,感觉还好,不是特别出众。老人家晚年的口述,难免啰嗦……
●录音整理,所以有的地方缺失,如书中所说非断非续。八十多岁的老爷子思维还是很敏捷清晰的。
●看看
●艾恺的名字是他大一中文老师起的,一口流利中文的可爱长者
●对于书名中的问题,梁漱溟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是乐天派,相信社会将向好的方向发展。书中记述的口语有助于了解真实的梁先生、他的思想和他所经历的历史。梁先生以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要求自己,他既关注中国社会问题,并且积极奔走于乡村建设,也关注人生与人心的问题,在处世中他是儒家,而他的内心更忠于佛家,是有思想有实践有风骨的知识分子。
●很好。真正的通透。
●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一):艾恺与改革开放四十年
今天在北京外研书店杨小洲采访艾恺,前半段没听到,后面老先生主要讲八十年代他在邹平开展田野调查的故事,后来结尾有读者问了关于89年之后西方学者的反应,老先生很聪明的绕过去了,还有人问这四十年您觉得哪个十年最好,老先生回答当然是最近十年,越来越好嘛,全场笑了!后面签售环节,我拿着一本九几年出版的《全世界范围反现代化思潮》找老先生攀谈了几句,他真是健谈,关于美国汉学界的几位大师和重镇,一一评述,真是过瘾!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父亲最后问道。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往一天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呀!”父亲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梁济,字巨川,人称梁巨川,想起巨川先生,两年前看到他的《敬告世人书》中说:“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犹如做狮子吼,海潮音。此中国性概念,窃以为是制度。具体未细究。1980年代在美国学者艾恺采访梁漱溟的时候问他同一个人问题。与当年还是同样的答案。窃以为梁氏做到了“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但所以信念如此者,必在日常生活上有其前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也。”晚年口试实则是一生的总结和近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三):《这个世界会好吗?》“会好的”
书名来源于1918年梁济投业湖前三天对梁先生的提问。葛先生几年前在北大毕业典礼上提到了这部书,听书名就很感兴趣,就买来读了读。整体上是访谈录和回忆录形式,内容上我自己分三部分:第一章是谈儒家佛家问题,但由于梁先生年岁已高,并没有很明晰的讨论;第二部分是对过去人际和事件的回忆,两边的人他都熟,所以说得也很多,留下了一些私人片段;第三部分是对一些当时问题的思考,集中在前三章和后三章。p162谈世界问题,p288-289谈现代化、谈台湾,p327谈教育,很多见解和预测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来看还是非常有借鉴性,甚至可以说是真知灼见,这种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再让我动容的,是那个年代的读书人,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依旧那样阳光,乐观,积极。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感伤,惆怅,但都只是微笑后的语重心长,这份敦厚实在值得我反思。读书绝不是把自己往混里读。巴老《随想录》里曾写过孙女端端的故事,在文中,他也谈到了一直以来被诟病的“教育”,相较于现在很多人那种理性的分析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后代需要什么,如今如何如何,巴老只是写到:“无论怎样,我们的后代一定要比我们更幸福。”至今我依旧把这句话奉为圭臬。所以啊,这个书名问题的答案,永远都应该是“会”,永远都应成为一种追求。就像1918年,梁漱溟先生的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并为之努力。自己的失望绝不能成为让他人失望的理由。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四):“这个世界会好吗?”
一本访谈录。
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教育家、思想家,“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自己真正做到他提倡的“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与其说读,不如说听老先生娓娓聊一生。他谈他的佛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谈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胡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熊十力,杨昌济,康有为,梁任公,李济深,陈铭枢.......(其中的趣闻:老先生谈苏联八十年代状况简直就是大预言家;面对芝加哥大学采访者艾恺大谈资本主义必迈向社会主义道路;聊康有为某些令人不齿的品性。)
梁先生的父亲梁济,曾留万言遗书:“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在投湖之前三天问过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我们的时代何去何从?我们该在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继承什么?许倬云先生曾说过,“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这些问题也是作者艾恺一直文中贯穿辐射来让读者思考的。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五):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书的内容其实是个访谈录,且因为追求“逐字还原”,很多口语中的琐碎、重复、省略等都未加处理,读起来显得有些啰嗦和不连贯;而且聊天中诸多发散性的话题,也使全书显得主题分散,不够聚焦。但是在这些不足之外,仍然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地方。
在佛/儒之思想上,梁先生的研究已臻于至善,有《究元决疑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等论著。在他看来,人身上有两种“执”,分别是“俱生执”和“分别执”,“俱生执”是最深层次的意识,或说是本能,而“分别执”是浅层次的思想活动。佛家最终是要“破二执”,而儒家只破“分别执”,不破“俱生执”。此乃佛与儒之根本差异。这样的区别,显然只有对两家思想都进行深刻研究之后才能体会。
在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梁先生发起民主同盟会,在抗战时期倡导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对两方高层领导都多有接触,能够通过自身经历从第三方立场给出更加客观的评断,也是难得的了解抗战史的新角度。当然,梁对共产党和新中国是非常认可的,也曾与毛泽东彻夜长谈,两人一度往来密切。虽然后来与毛在政治理念上出现分歧,并主动远离政事,但即使经历了十年动乱,梁先生仍然对中国充满希望,认为社会总是一步一步往更好的方向上去走的。这也正回应了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显然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积极的。
书读到最后,明显感到梁先生已经与时事逐渐脱节。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巨变尚未真正登场的1980年,梁先生已经是一位88岁的老人,虽然前半生亲身经历过风云诡谲的近代历史,但对即将发生的社会变革显然已经缺乏兴趣,绝对不会想到后来的世界天翻地覆,已非他所能预料,因此其乐观不可谓不盲目,作为现在来看,姑且听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