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的影评大全
《问题少年》是一部由梅迪·夏夫执导,卡黛尔·布克阿奈夫 / Rémi Martin / Laure Duthilleul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题少年》精选点评:
●音乐真的好好听,融进灵魂了。
●前面各种事儿有点无聊,就被结尾感动了
●一流电影雕刻时光,所以一流电影值得五星。 片中人物众多,以至于我一开始有些无所适从。后来发现,原来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群像。 在时空的处理上,这部电影是干净利落的,往往一扇门的开合之间已经发生了太多事,而那些问题少年却站立街头百无聊赖。有几处印象颇深,与各位分享。 1.屁进入到录音机,会被去掉臭味。 2.妹妹要钱买本,妈妈二话不说。但是往往对待哥哥永远是“去接你爸”“你个痞子”“妈妈可怎么办” 3.公车上“正义”帮忙搜身的法国人 4.跟随警察的走狗 5.狗
●全片洋溢着复古的时代气息,关涉着一群年青人的迷茫与失落,仿佛直面着一个难解的方程式。PS:喝醉的马吉德如此狼狈地坐进超市手推车的那一幕叫人心酸。
●我选择原谅
●结尾迷了多少人…
●迷茫与躁动
●细腻,完美地展示问题,但总觉得缺少什么。也许电影不仅仅是展示,它需要去探索,并试图去解释
●哎
●两个皮衣少年
《问题少年》影评(一):社会底层青年生活的社会写实作品
本片属于波尔电影,也就是反映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后裔人的电影作品。导演沙里夫是阿尔及利亚后裔,本片根据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非常直白地将当时法国社会的阴暗现实反映出来。影片最后点出主题,渴望拆除种族的藩篱,超越肤色和种族和平友好地生活下去。整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平平,只是倒叙一段类似“戏中戏”处理得较有复古味道,不失讽刺韵味,人物的心理描写也细致准确,属于一部表现社会底层青年生活的社会写实作品。
《问题少年》影评(二):既是在向他们的纯真年代告别,也是在向成年的他用成年人的方式打招呼。
或许看似下流痞的他早就长大了呢,只是为了继续这种纯真的生活不只追求钱而跟男二号继续混,当男二被现实一步步的打击,终于觉得应该努力,自愿被警察带走而不跟他们一起逃跑,是不是就代表男二号不再选择这种纯真的下流痞生活了,那样他们就都长大了,已经通往俗世但还装作没有的的男一号在结尾向坐在警车里开始通往俗世的男二号一反常态的特别绅士冷静的的挥手告别,既是在向他们的纯真年代告别,也是在向成年的他用成年人的方式打招呼。
《问题少年》影评(三):阿基米德
在男主角马吉德的脸上写满了迷茫和无助。
影片后半段出现了一次精彩的回忆片段,麦琪回忆胖子同学巴鲁(现在已经成为了“土豪”)以前在教室里是如何把“阿基米德定律”写成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这段回忆镜头独具魅力!首先,导演自始自终采用一种复古的黑白画面,与整部影片的彩色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这段黑白回忆镜头被导演有意地处理成了无人声画面,让人不禁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那些默片来。通过这种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段,进一步强化了这段回忆的讽刺性和不可思议性。最后,在这段黑白回忆镜头中,我们能听到一种类似老式电影放映机的马达声,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戏中有戏的体会。这段独具魅力的回忆镜头,是导演梅迪•夏夫为我们送上的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电影大餐。
影片中正当吉斯特(一个失业的女人)准备跳楼的时候,隔壁一群年轻人却正在开着Party快乐地享受着生命,而此时此刻吉斯特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情感描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了吉斯特的绝望和无助。
麦琪轻轻的一个伸手,看似风轻云淡般地结束了全片,可实际上,这最后一个电影镜头却完成了对麦琪这个人物精神的塑造,完成了对整部影片主题的升华,是这部电影最宝贵的灵魂所在。
《问题少年》影评(四):作为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了好几年的人,我能深深的感觉到这帮年轻人的绝望,失望,无助,愤怒。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同化,要被被警察抓住。
作为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了好几年的人,我能深深的感觉到这帮年轻人的绝望,失望,无助,愤怒。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同化,要被被警察抓住。
当两位男主角安安心心的想找份工作,却是个电焊工的活,无聊透顶,可是这就是城市!所谓的“现代化生”!所谓的缤纷多彩的新时代!
每天做着地铁上下班,地铁上的男男女女一个个的看似风光满面,其实就是个“高级电焊工”而已。
可是他们心里可不这样想!我是白领!多么纯洁的词啊!每当乘坐的地铁被挤的满满的,我就感觉这列地铁运着满满的一车猪,就像在高速公路看见的猪贩子运猪的大卡车,恨不得让能让一头猪站在另一头猪背上,这样就可以运两层了。
可是这些大城市的猪还洋洋得意的恨,其实他们先前也和这两个少年一样,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能困住他们,可是慢慢的他们就被困在这所城市里了。最后就连嫖妓,酗酒,找乐子也忘记了,不会了,仅仅就是活着。
最后有意思的是男主角傻傻的坐在沙滩上被抓,整个表现很有诗意,就像遭遇打击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这是因为男主角似乎看清了所有的人生。所有的人生都呈现在他眼前,而他就静静的坐在那里观赏。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生活丰富多姿,不过也许这只是些冷冰冰的概念而已,我把他们太当真了,以至于幼稚的以为这就是真的。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坦白了这些完美的概念试图在隐藏些什么?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坦白了这些诱人的概念试图在隐藏些什么?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坦白了这些甜蜜的概念试图在隐藏些什么?
之所以没有给五星,是因为导演对把有些问题稍微多叙述了点,给人以误导,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种族电影。其实导演应该关注的是所有的人的问题,我看了有的人把这部电影评述为底层人的悲惨生活,这也是误导,导演应该更多的是关注人生的路在何方。
我有时候也会在静静在站在阳台上俯瞰车来车往,就像男主角坐在沙滩上一样,我不禁会问自己,我看到的都是真的么?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问题少年》影评(五):《阿基米德后宫的茶》:沉沦在微光的泥沼
法国不只有浪漫的鲜花红酒,在这部根据导演本人自传体小说拍摄的电影中,极为写实地描绘出了八十年代法国社会边缘少年们堕落而无望的生活。这部影片被划分进一个极为特殊的电影范畴——波尔电影,即反映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及其后裔生活的电影作品。片中的法国少年麦其与阿尔及利亚少年马吉德的生活,就是当时法国阴暗社会现实的写照。 影片中并没有直接与“阿基米德”或“茶”相关的内容,这一名字仅仅来自主角两人学生时代的一段经历。片中以一段戏中戏揭开了片名的意义,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让成绩很差的同学巴鲁到黑板前写下阿基米德定律,而他不会写这几个字,错写成了“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这一场景以黑白胶片的方式呈现出来,运用了降格拍摄,使影像速度变快,具有了默片的质感,同时背景音效是老式放映机转动的声音,当这一回忆场景结束时,放映机声也戛然而止,黑白影像回到了彩色的现实。 阿基米德定律即著名的浮力定律,是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内容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排开流体的形心。麦其与马吉德的生活环境就像是一汪静止的死水,而他们困于其中,唯有改变自己的体积质量,才是在一片死寂中对自己的拯救。 片中多次表现出波尔少年受到法国社会的排挤。两人一起修摩托车时,麦其无聊地学狗叫引起附近的宠物狗一片骚动,却是马吉德受到邻居的报复;在地铁上男子怀疑麦其偷了他的钱包,但最后还是把矛头指向了马吉德;他去应聘时被以视力的理由拒绝,但紧接着下一个面试者就是一个戴眼镜的法国青年。母亲多次指责他游手好闲,不去找工作,想把他带回家乡参军,而他自己的愿望却只是能成为一个法国人。他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接受法国文化的浸透,但最后却因为出身和血统为法国的社会和文化所不容,他面对的是一个自己无力改变的让人失望的世界。 与他混迹在一起的、土生土长的法国少年并没有更好的境况,他同样对一切成人世界感到失望。自私、不负责任的父亲与悲观绝望、试图自杀的单身母亲,醉酒后殴打妻子的邻居男人,伙伴中把孩子赶出门的家长,马吉德精神失常的父亲,都是“无能”的成年人或者“无能为力”的成年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少年们偷窃、游手好闲、出卖肉体,而成年人们得过且过。向后是回不去的童年,向前是浑浑噩噩的困境,然而在时间面前,不论是否准备好,他们都必须趟进这潭死水之中。 他们的世界观受到的一次巨大冲击来自和同学巴鲁的偶遇。昔日他们认为愚笨的学生此时已腰缠万贯,但这并不是什么奋斗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巴鲁充满一副暴发户的低俗丑恶嘴脸,车里带着美女,车上撒满钞票,甚至用钞票来点烟,然后把钱随意丢给车外的同学们,肆意炫耀着他的财富。这一极具讽刺性的段落集中凸显了他们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反差,而以巴鲁学生时写错的“阿基米德后宫的茶”为电影题目,也暗示了他们一直以来文化与身份的错位。 而影片中另一次冲击显得更加悲情。“我的妹妹现在工作了,让我看起来像个痞子。”不务正业终日游荡在街头的麦其因为家人而感受到压力,然而在一次挑逗揽客的妓女时,马吉德发现自己偶遇的妓女正是麦其的妹妹。他的世界又一次受到巨大冲击,在酒吧喝得烂醉。他踉跄地走下电梯时,麦其随手推过旁边的购物车,把他塞到车上,推着走向另一架电梯。他蜷缩在购物车里,像是无法长大的少年再次变回婴儿。 影片中的配乐极为动人,出现大量无歌词的哼唱,如同在肆意释放的情绪中却对世界失语。两人带着女子穿过铁轨走向原野的时候,响起了清澈的吉他声,让这一幕宛若少年们出游的悠闲场景,然而结局却是他们为妓女招揽客人,美好瞬间破碎。几人聚集在地下室饮酒作乐的时候,狂欢中忧郁的弦乐和不和谐的音符预示了一种不祥之感,而当斗殴开始的时候,音乐已经变成了低沉的贝司和鼓。 在表现回忆场景的戏中戏结尾,镜头俯拍学生跑向海边的场景,如同对法国新浪潮开山之作《四百击》的致敬。法国有一句谚语,“不听话的孩子要被打四百下才会变好”,在片尾迷茫而无处可去的安东尼跑向海边,两幕场景极为相似,也暗示了成长的残酷与教育的缺失。 “你连三根电线都焊不好。”“我不感兴趣。”“那你对什么感兴趣?”“闭嘴。”片中的少年们的无望不在于无法走好他们自己的路,而是根本没有可以选择的路。影片情节并不像常见的经典剧本那样,主人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以实现这一目标来推动情节发展,他们仿佛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浑浑噩噩地游走在街头,遇上什么事情就发生什么事情。目标不存在,也自然不存在阻碍目标达成的反向力量,然而矛盾却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几乎无法被消除的矛盾,他们的存在与无法脱离的社会本身便是矛盾。 他们不是不想脱离泥沼般的生活,只是可能一直以来,他们被生活所给予的视野不足以让他们看到出口。在影片结尾,几个少年坐在汽车里奔向海边,麦其讲述着他所向往的艳遇,被富裕的有夫之妇青睐,他也许丝毫没有意识到那时他也就成了一个自私而不负责任的成年人。汽车穿过灯光昏暗、漫长的几乎没有尽头的地下通道,也许马吉德正是醒悟了这种绝望,当其他少年在海边奔跑时,他茫然地坐在海边,直到警察来抓捕这些问题少年,他也没有逃跑,任由警察们把自己推进警车。 站在少年的末尾与成人世界对抗无疑是绝望而悲情的,因为那是他们终将步入的世界。然而尽管深陷泥沼,微光还是没有消失,导演寄希望于尚未泯灭的人性,影片自始至终依旧闪现着他们的善良。马吉德把自己的钱给有孩子的妓女,帮助试图轻生的女人,为陪伴被辞退的麦其放弃工作。而在马吉德被捕后,已经逃跑的麦其回到公路上,拦下警车束手就擒。这个结尾超出了友谊与少年的义气,他们代表着自己的民族,意味着法国人后裔与阿尔及利亚人后裔的彼此接纳、扶持、同甘共苦的愿望,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与过错。他们即将成年,至少在他们中间,那个属于他们的成年的世界将与此刻不同。 那些勇气与希望,就如同站在泥沼里仰望微光。 公众号/影调ra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