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1966》读后感摘抄
《中国记忆,1966》是一本由【法】索朗日·布朗 / 【释】杨浪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记忆,1966》精选点评:
●释图者的文字识别能力不怎么样。P161游行队伍中红色横幅上明明是“步行华”三字,哪有什么“发行喜讯”;P185上的招牌说看不清,但看图很明显是“大同市糖业烟酒公司”,而且P189上的类似招牌也印证了这点。太马虎。
●有点意思,标语,大字报,公交小巴,“刺杀练习”……1966年的彩色影像资料
●24小时书吧翻完,有一些可看的部分,原因就在于那个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样貌,不过也就仅此而已,释图一开始我觉得还行,后面确实水了点。
●山雨欲來風滿樓。#2015緩緩讀#069 at 方所
●海事图书馆翻阅。文字部分只有前序有可读性,照片视觉冲击感和触及的深度不够,只是放在六十年代的人文风景旅行图。
●一张图片就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荒谬无常:派幼儿园小朋友抗议三里屯东三街的法国大使馆……法帝必亡,噢耶。其他再多口号方阵红本本,一切并没有在今天远走
●风雨欲来
●珍贵的历史材料,文革打破了多少家庭的宁静、摧毁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未来、拖累了多少我国经济进程…唏嘘
●摄影与文学、音乐一样,是存放秘密的地方,也是解开秘密的地方。避开历史的宏大叙事,用影像道出平静的苦痛、躲不过去的灾难、戏剧般夸张的日子和大规模的黑色幽默。历史叙述一段段被遗忘遮蔽、被有目的诗意重述,找到公共历史与个人记忆的关联,以自己的私人叙事来补历史之阙,记住伤痛才能对抗健忘。(阅读时间:2019年5月19日;自评:7.5;推荐指数:★★★★)
●今天随手拍的一幕,几十年几百年也会像今天看过去这样富有时代感和熟悉的陌生感吧。留下的倒是很珍贵。
《中国记忆,1966》读后感(一):记录六十年代的彩色中国
不知为什么没有摄影师的信息和照片,非常希望能够看到摄影师本人的文字和她对当年拍摄情景的记忆与描述。
排版显然是重大失误,按照基本常识肯定应该把图和文字放在一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文字放在图的背面,需要翻过来才能看到,或者也可以把字和图在一页上,以方便读者的观看。
内容上看,北京的街景比例较少,人物特别是演出和游行的太多,难以全面反映当时的街道、季节、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有些遗憾。
《中国记忆,1966》读后感(二):释图太草率了!
第197页照片中的所谓“石头”明显是一座石狮子;第190页第12行的“打例”显然是“打倒”之错;第189页照片中“卖花的小女孩”手里哪里有花,最多是青菜;第185页照片中“大同市**糖果公司”清晰看出是“大同市糖业烟酒公司”,“糖”是简写;第161页照片中的所谓“发行喜讯”怎么看也像“步行华*”,“华东”?第143页照片中的所谓“举着貌似大衣的物件”应该是“反映法帝暴行的现场证物”;第137页照片中肯定的“雷诺小汽车”在第113页照片却成了“老奔驰”?第113页照片中没看到所谓“仅存的‘邮’字”,明显是“**(服)务部礼品部”……不挑了,太令人失望了
《中国记忆,1966》读后感(三):摘抄
索朗日.布朗,1965-1968在中国
正阳门,北京人俗称前门,600年历史。
翁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拆除。
天文台建于公元1279年的元代,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曾把这八件仪器劫走,1921年因《凡尔赛和约》退还。
北京老城墙1967年还有不少存在,1970年为了修地铁,前门东西一线全部被拆除,明墙遗址公园一小段保存是因为当年修地铁的基建公兵师部在这里依托城墙做了自己的营房。
《中国记忆,1966》读后感(四):一段历史与生活的记忆
本着更多是对摄影而非历史的兴趣翻开了这本书。而后在翻阅的过程中,不断发觉书前序中陈小波先生所述“在选择进入国家典藏的标准中,摄影已经不是纯粹的摄影,相机镜头、光影关系全部都靠后站,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之证据才是更受关注的地方。” 对一段特殊历史的解读,使得20多岁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在1966年左右于北京、南京、苏州、大同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得以入选。
或许跟照片拍摄时间有关,在南京、苏州和大同三地,索朗日的镜头记录的更多的是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南京街头上捡菜叶的人们,买卖货物的市民,馄饨挑,小食馆里正在包小笼包的服务员;苏州的则是水乡场景:滨水人家,码头货船遍布的景象,杂货店的一瞥,白墙黑瓦,由岸边路或滨水人家伸至河道中的台阶,营造着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而在大同部分,少数几张所选照片中,有对街上小女孩的抓拍,有对云冈石窟当时面貌的记录,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典型中国式打扮的小女孩的肖像:马尾辫,浅刘海,额头上红心点……最是这一册摄影照片作为一种社会人文记录的呈现。
作为一个试图避免对时代潮流的过度追随,而对历史与生活有着更大关注兴趣的建筑学学生,在翻阅这些照片时,一个深深的体会就是,保持对“热潮”、“一拥而上”的距离,保持对生活的感知与好奇,保持平和,以及对历史的尊重,是在短暂人生中获得最大价值的生活体验的基础。
陈小波先生在序中引米兰·昆德拉:“当摆脱一切历史记忆之后,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土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同样,建筑从最初作为遮风避雨的场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如果没能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体验之中,似乎是可笑的。而参与的方式,或许从历史与生活细处去寻找答案是一种途径。
2019年1月5号下午 于南京万象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