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100字

2021-05-17 02:4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100字

  《The Creative Spark》是一本由Agustín Fuentes著作,Dutto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8.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一):这其实是一篇论文

  

作者背景所限,写文字条理化太重,论证一个事情必须要引经据典,其实吧,看书就图一个乐子。本来就是英文的,又用论文的形式把为啥人类能进化这事儿说出来,本身就挺尴尬的。非人类学或者没有生物学基础的估计会觉得是看玄学或者天书,而有这些基础的,也没人会看它。

至于好的地方,就是书写到中段到末端之后,感觉作者认为自己的理论框架搭建做好了,于是又有了大量想象,推论之类的内容记述,这部分看着还不错。其中关于性别,战争部分的讲述虽然没那么新,但思维逻辑还是有意思。

想看这本书,尤其是原版,建议从中段挑个地方开始读。因为前面的积累和铺垫其实偏常识,不太需要读的,而且会很困。(电车非痴男亲身体会)

就这,三星,不能再多了。

  《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二):A different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下面这几段书摘是我认为全书最重要的几段话。前两天发现社会学的教授讲到种族的时候还是两次用到了biological这个词,所以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强调一遍:除非你觉得你跟地球上的另一个人是处于不同进化轨迹上的,否则永远不要觉得你们属于不同的种族,起码从生物学上,种族是这么定义的。人类,homo sapiens, 只有一个种族,不存在任何分支。

[Excerpts]

In the biological sense, a race is a population or group of populations in a species that are on a different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from the other populations in that species. Biologists call this a “subspecies.” Subspecies are still in the same species, they can interbreed and share more in common with each other than they do with members of other species, but they are under different evolutionary pressures, producing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measure whether a cluster within a species is different enough to be labeled a subspecies, and they include both 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body) measurements.

Apply any measurements of biological race (subspecies) to humans today and you always get only one race. We are all the same subspecies. Neither genetics, nor behavior, nor height, nor body, face, or head shape, nor skin color, nor nose or type of hair, nor any other biological measure divides modern humans into subspecies. If you compare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any two humans from anywhere on the planet, they are much,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between any two chimpanzees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Africa. It is a stunning fact. Humans are spread across the whole world and chimpanzees are found in only a relatively tiny swath across the center of Africa, but humans are far more genetically similar to one another. This pattern is the same for almost all comparisons between humans and any other mammal—we are among the most genetically cohesive and most widespread of any animal on the planet, a combination that is amazingly rare in the animal kingdom.

Thirty thousand years ago, and earlier, there were subspecies of humans, such as the Neanderthals. It’s highly likely that there used to be more than one human biological race sharing the planet. Nonetheless, Homo sapiens sapiens is not what people usually mean when they say “race.” We still use white, black, and Asian as labels for groups of humans as if they referred to biological races, and they don’t.

Race as we use the term today is a socially, historically, and politically created and maintained category, not a specific and identifiable cluster of genetic or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it does not reflect our 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三):【读书半杯茶】之34 《创造的火花:人类的起源》

  记得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和其他科普读物,还有北京猿人是人类祖先的说法,这里面的意思,不言自明。人类起源的研究,这几十年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起源于非洲。大约7百万年前现代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发生分化,其中的一支进化为能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大约在3百多万年前,非洲大陆上的原始人已经可以制造简单的石器,有名的"露西"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1975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的17具原始人化石告诉我们,当时的非洲猿人已经与猩猩明显不同,比如他们在同伴受到攻击时,会留下来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战斗。这些生活在非洲的原始人,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有强有力的嘴,年头不好的时候可以嚼坚果、草根;又有另外一支,长得又高又细长,临风而立,咏颂诗歌(噢,不对,诗歌这段是我加的)。这个玉树临风的一族,就是我们的祖先。从那时到距今40万年,我们的祖先(homo erectus ,直立人),为了爱情,唱着歌曲,几进几出非洲(噢,歌唱爱情应该也是我想出来的),他们的足迹已遍布欧、亚、南太平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就是其中一支。40万年前尼尔丹人出现在北非、地中海一带。大约20万年前,现代智人(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出现在非洲大陆。他们一路向欧亚迁移,并与其他人种如"野人"尼尔丹人通婚(应该是交配,婚姻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以至今天的很多人带了3-4%尼尔丹人的基因(噢,对了,除了非洲的一些部落,大家都有尼尔丹人的基因,不用只怀疑身边别的人了)。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欧洲、中亚和东亚(山顶洞人应该是其中一支)。6万年前他们已经能够航海而进入澳大利亚。大约2万年前,他们穿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到2万5千年前,地球已经没有其他人种,只有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Homo Sapien)了。今天所谓的白人,黑人,亚洲人等等,没有区别,在人类进化中,是完全相同的人种。用肤色区别"人种"是政治、社会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在我们常常看到的历史书或博物馆的展览中,古人们总是男的打猎,女的看孩子或做饭,老人一边坐着。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的祖先最早是捡了别的动物吃剩的东西吃,像秃鹰一样。考古学家常常在动物化石上发现石头砍、削的痕迹。但2百万年前,情况有变化。2百万年前时代的化石,人类石器工具砍、削的印迹是在食肉动物牙齿痕迹之上,说明那时是动物先吃,人后吃。2百万年之后的化石,动物牙齿痕迹在人类砍、削印迹之上,说明是人类先把肉砍削走了,食肉动物只吃了个剩下的骨头。这个变化非同小可,因为2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自己是无法成功猎取大的动物的。考古学家认为,当时的原始人是跟着大型食肉动物,等它们咬死了其他动物,原始人齐心协力一哄而上,赶走狮子、豹子,抢夺胜利果实。这样的做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计划、实施复杂的方案,这一群光着屁股,跑不快,跳不高,没角,没刺的猴子样的东西,从此做了非洲草原上的大王。

  也基本是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制造石器工具。开始只是砸一下,搞出个锋利面。工具的制作,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学习、观察、改进、代代相传,工具的制造技术不断提高。学者们认为,人类大脑的进化与工具制造密不可分,相互促进。50万年前人类造出了长矛,20万年前,已经有石刀,从而使狩猎而不只是抢食动物尸体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人类开始用火做熟食物(人类用火的痕迹在160万年前就出现过,但是常规使用火是大约50万年前),包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这时候的猿人大脑已经与智人相近了。这个时期,也有了人类照顾老人、残疾人的考古证明。

  大约在2万到1万5千年之前,人类开始驯化狗,牲畜,有心、无心地培育各种庄稼。比如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人们采食野稻,他们一般先采早熟、稻粒易掉的,结果稻粒不容易掉的品种得到保护,为人类种植提供了方便。农耕的出现,使人类自己"驯化"了自己,从此定居下来。卫生条件变差;因为有了土地为私有财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开始出现;因为营养单一而引起疾病等等。

  战争与性别不平等,也从此出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暴力并不是主流,彼此相爱也不是。人既不是天生的天使,也不是天生的恶棍。但总体上,在人类社会中只顾自己或成心捣乱的人一般不能长久。人们认识到一个和平的环境对谁都好,各种部落、社会都有对暴力的惩罚,并由此而产生了人类社会总体向前、向上的好势头。与人们一般认识相反,哪怕在原始部落中,暴力男也并不多留下后代,他们的孩子也不比别的孩子活的时间长。但是到了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定居下来的时候,财产的观念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屠杀也随之出现(人类现知最早的集体屠杀发生在1万年前的肯尼亚,共27具尸骸),人类变得越来越暴力,特别是在有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对地域、财产的争夺时。6千到7千年前,全世界好像都在打打杀杀。这个时期的有暴力痕迹的化石(7%)比人类农耕定居之前高好多倍(2%)。这个人类暴力增加的结论与Steve Pinker 教授在"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中阐述的不同。(Pinker 先生认为人类历史上暴力比例一直是下降的)笔者更同意本书作者的论述,那就是随着产权的出现,多余财物需要使用武力保护。城市的出现,部落的认同,掠夺特别是有组织的掠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暴力。这一增长在农业社会初期,有强有力的考古证据。

  农业社会的出现,使男女之间关系也发生大的变化。这之前,没有化石证据表明男、女之间明显的营养不同。采集、狩猎时代,男女在工具制造、狩猎责任上没有大的区别。在现在发现的早期人类岩画上,根据周围留下的艺术家自己的手印看,大部分可能是女性(75%)。农业社会带来更具体的分工,社会地位的分化,女子花更多时间在带孩子上,她们的营养也开始落后于男子。因为社会的因素,女子生理意义上的性特征,比如女子乳房的形状,金发的女子,等等,被习俗所左右,成为男子性欲的目标。近代婚姻,尤其是以爱情为基础并以婚姻为目标的男女关系,是十六世纪之后才在西方开始被提倡、保护、制度化,而这一发展与财富的关系密不可分。作者提倡男女平等的用心,跃然纸上。

  书的最后几章是关于宗教、艺术、科学的阐述。作者指出,宗教做为一个有组织的人类活动,是6千到8千年前出现的,最古老的是印度教。宗教有四个特点:相信超越自然的力量、有效的宗教仪式、世俗与神圣的界定、有意的教导而不是自悟。虽然考古发掘不容易找到人类宗教活动的确切证据,但抽象符号在考古中发现,古人埋葬同伴时留下的陪葬品,都给我们一些启发,人类关于"意义"的活动,在30万年前后的石器工具出现之后,成为可能。

  艺术与宗教或"意义"的出现不分先后。30万年前的化石中就有抽象的符号、画线,10万年前就更多了。小型人像在4万年前就有了。"Willendorf的维娜斯",一个造型优美的人像雕刻,2万多年前在西欧广泛流行。绘画则最早出现于4万年前。早期的壁画常常在山洞深处,有时艺术家们得走很远,住下来,画很久。画完后,把手放岩石上,含一口颜料,从嘴里喷到手背和周围的岩石上,算是签字(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测出艺术家女性居多,孩子也不少)。有意思的是,早期绘画都是动物,人的形象,特别是脸部画像1万年前才出现,算是很晚了。对了,最早的乐器是个在德国发现的一个4万3千年前的笛子,可惜关于音乐的考古证据太少了。

  最后作者对人类早期科学活动有阐述但科技实在是太近期了,放在这本书中,有点勉强。

  这本书是对近期古人类研究的一个好的总结。我从来就想知道"人从哪里来的“,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推荐一下。

  高嵩 2.24.2018

  《The Creative Spark》读后感(四):【读书半杯茶】之34 《创造的火花:人类的起源》

  记得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和其他科普读物,还有北京猿人是人类祖先的说法,这里面的意思,不言自明。人类起源的研究,这几十年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起源于非洲。大约7百万年前现代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发生分化,其中的一支进化为能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大约在3百多万年前,非洲大陆上的原始人已经可以制造简单的石器,有名的"露西"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1975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的17具原始人化石告诉我们,当时的非洲猿人已经与猩猩明显不同,比如他们在同伴受到攻击时,会留下来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战斗。这些生活在非洲的原始人,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有强有力的嘴,年头不好的时候可以嚼坚果、草根;又有另外一支,长得又高又细长,临风而立,咏颂诗歌(噢,不对,诗歌这段是我加的)。这个玉树临风的一族,就是我们的祖先。从那时到距今40万年,我们的祖先(homo erectus ,直立人),为了爱情,唱着歌曲,几进几出非洲(噢,歌唱爱情应该也是我想出来的),他们的足迹已遍布欧、亚、南太平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就是其中一支。40万年前尼尔丹人出现在北非、地中海一带。大约20万年前,现代智人(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出现在非洲大陆。他们一路向欧亚迁移,并与其他人种如"野人"尼尔丹人通婚(应该是交配,婚姻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以至今天的很多人带了3-4%尼尔丹人的基因(噢,对了,除了非洲的一些部落,大家都有尼尔丹人的基因,不用只怀疑身边别的人了)。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欧洲、中亚和东亚(山顶洞人应该是其中一支)。6万年前他们已经能够航海而进入澳大利亚。大约2万年前,他们穿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到2万5千年前,地球已经没有其他人种,只有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Homo Sapien)了。今天所谓的白人,黑人,亚洲人等等,没有区别,在人类进化中,是完全相同的人种。用肤色区别"人种"是政治、社会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在我们常常看到的历史书或博物馆的展览中,古人们总是男的打猎,女的看孩子或做饭,老人一边坐着。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的祖先最早是捡了别的动物吃剩的东西吃,像秃鹰一样。考古学家常常在动物化石上发现石头砍、削的痕迹。但2百万年前,情况有变化。2百万年前时代的化石,人类石器工具砍、削的印迹是在食肉动物牙齿痕迹之上,说明那时是动物先吃,人后吃。2百万年之后的化石,动物牙齿痕迹在人类砍、削印迹之上,说明是人类先把肉砍削走了,食肉动物只吃了个剩下的骨头。这个变化非同小可,因为2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自己是无法成功猎取大的动物的。考古学家认为,当时的原始人是跟着大型食肉动物,等它们咬死了其他动物,原始人齐心协力一哄而上,赶走狮子、豹子,抢夺胜利果实。这样的做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计划、实施复杂的方案,这一群光着屁股,跑不快,跳不高,没角,没刺的猴子样的东西,从此做了非洲草原上的大王。

  也基本是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制造石器工具。开始只是砸一下,搞出个锋利面。工具的制作,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学习、观察、改进、代代相传,工具的制造技术不断提高。学者们认为,人类大脑的进化与工具制造密不可分,相互促进。50万年前人类造出了长矛,20万年前,已经有石刀,从而使狩猎而不只是抢食动物尸体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人类开始用火做熟食物(人类用火的痕迹在160万年前就出现过,但是常规使用火是大约50万年前),包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这时候的猿人大脑已经与智人相近了。这个时期,也有了人类照顾老人、残疾人的考古证明。

  大约在2万到1万5千年之前,人类开始驯化狗,牲畜,有心、无心地培育各种庄稼。比如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人们采食野稻,他们一般先采早熟、稻粒易掉的,结果稻粒不容易掉的品种得到保护,为人类种植提供了方便。农耕的出现,使人类自己"驯化"了自己,从此定居下来。卫生条件变差;因为有了土地为私有财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开始出现;因为营养单一而引起疾病等等。

  战争与性别不平等,也从此出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暴力并不是主流,彼此相爱也不是。人既不是天生的天使,也不是天生的恶棍。但总体上,在人类社会中只顾自己或成心捣乱的人一般不能长久。人们认识到一个和平的环境对谁都好,各种部落、社会都有对暴力的惩罚,并由此而产生了人类社会总体向前、向上的好势头。与人们一般认识相反,哪怕在原始部落中,暴力男也并不多留下后代,他们的孩子也不比别的孩子活的时间长。但是到了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定居下来的时候,财产的观念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屠杀也随之出现(人类现知最早的集体屠杀发生在1万年前的肯尼亚,共27具尸骸),人类变得越来越暴力,特别是在有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对地域、财产的争夺时。6千到7千年前,全世界好像都在打打杀杀。这个时期的有暴力痕迹的化石(7%)比人类农耕定居之前高好多倍(2%)。这个人类暴力增加的结论与Steve Pinker 教授在"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中阐述的不同。(Pinker 先生认为人类历史上暴力比例一直是下降的)笔者更同意本书作者的论述,那就是随着产权的出现,多余财物需要使用武力保护。城市的出现,部落的认同,掠夺特别是有组织的掠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暴力。这一增长在农业社会初期,有强有力的考古证据。

  农业社会的出现,使男女之间关系也发生大的变化。这之前,没有化石证据表明男、女之间明显的营养不同。采集、狩猎时代,男女在工具制造、狩猎责任上没有大的区别。在现在发现的早期人类岩画上,根据周围留下的艺术家自己的手印看,大部分可能是女性(75%)。农业社会带来更具体的分工,社会地位的分化,女子花更多时间在带孩子上,她们的营养也开始落后于男子。因为社会的因素,女子生理意义上的性特征,比如女子乳房的形状,金发的女子,等等,被习俗所左右,成为男子性欲的目标。近代婚姻,尤其是以爱情为基础并以婚姻为目标的男女关系,是十六世纪之后才在西方开始被提倡、保护、制度化,而这一发展与财富的关系密不可分。作者提倡男女平等的用心,跃然纸上。

  书的最后几章是关于宗教、艺术、科学的阐述。作者指出,宗教做为一个有组织的人类活动,是6千到8千年前出现的,最古老的是印度教。宗教有四个特点:相信超越自然的力量、有效的宗教仪式、世俗与神圣的界定、有意的教导而不是自悟。虽然考古发掘不容易找到人类宗教活动的确切证据,但抽象符号在考古中发现,古人埋葬同伴时留下的陪葬品,都给我们一些启发,人类关于"意义"的活动,在30万年前后的石器工具出现之后,成为可能。

  艺术与宗教或"意义"的出现不分先后。30万年前的化石中就有抽象的符号、画线,10万年前就更多了。小型人像在4万年前就有了。"Willendorf的维娜斯",一个造型优美的人像雕刻,2万多年前在西欧广泛流行。绘画则最早出现于4万年前。早期的壁画常常在山洞深处,有时艺术家们得走很远,住下来,画很久。画完后,把手放岩石上,含一口颜料,从嘴里喷到手背和周围的岩石上,算是签字(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测出艺术家女性居多,孩子也不少)。有意思的是,早期绘画都是动物,人的形象,特别是脸部画像1万年前才出现,算是很晚了。对了,最早的乐器是个在德国发现的一个4万3千年前的笛子,可惜关于音乐的考古证据太少了。

  最后作者对人类早期科学活动有阐述但科技实在是太近期了,放在这本书中,有点勉强。

  这本书是对近期古人类研究的一个好的总结。我从来就想知道"人从哪里来的“,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推荐一下。

  高嵩 2.24.201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