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后感锦集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是一本由Gregory Zuckerman著作,Portfolio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精选点评:
●比外面看到的要艰辛许多。
●讲Jim Simons成立文艺复兴前的那一段很有意思,Mercer的政治影响也有意思。不要期待有太多量化干货,但看上去也还靠谱。超级多的小八卦和趣闻轶事。
●刚出版的新书《解决市场的人:西蒙斯如何开创了量化革命》,不管是做基本面还是做量化投资的金融市场专业人员都可以看看。文艺复兴公司的大奖章基金长期年化收益率66%真是神奇的事。里面描绘他早期做的很多期货投机,后来的量化,多次巨额亏损接近清盘,合伙人分道扬镳等等。可惜书里没有说到文艺复兴的老板捐款上亿美元给川普竞选总统成功的事。
●An essentially anti-hero, human story.
●如果专业的能够在这本书里读出很多道道,那么我则是enjoy讲的故事。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小小传记,却见证历史。
●【第三十三本】要读一本英文原著真是费时间啊,前前后后读了三周时间。像文艺复兴基金,西蒙斯这样的高频量化基金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神秘和向往,打败市场对传奇和量化高频交易的鼻祖,让很多人神往。但是真的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整个公司的创始和发展历程充满了波折和变化,即使是西蒙斯这样的学术大拿也不是说轻松搞定市场的,何况最大的调整不仅仅是模型,而是如何管理手下这么多天才和科学家,让大家能在同一个平台为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这远比西蒙斯研究数学问题要来的复杂的多。从Baum到Ax到Berlecamp到Mercier和Brown,从最初的趋势交易到指标交易,慢慢过渡到后来完全机器自动交易,即使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碰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西蒙斯还是不能完全信任程序判断,要人为干预仓位,所以投资真是一项反人性的事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后感(一):文笔实在是晋江文学风,坚持读完的都是狠人
写了大概一万三的中文摘要,按照每个章节的顺序,这是第一篇。居然还有140字字数限制,过分了。。。文笔真的不咋地,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作者,不过听说这本书挺大卖的,毕竟这么多年就一本书,可以理解。还花了很多篇幅写文艺复兴其他员工的生活经历,离过几次婚之类的,水分有点大。外加不是经过本人授权的,有点小说性质。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后感(二):一直等着这老头的书
得知这本书的出版时非常振奋,因为我很早就想多知道一点simons的投资故事,无奈网络资源实在太少。
雪球有人说simons的风格本质上和长期资本没太大区别。这里我发表下看法:长期资本已经死亡多次,都是活不回来那种。长期资本主要团队成员关了一个基金又重开一个,遇到一次大危机又死一次。同期大奖章至少还算是活得滋润。 大奖章可能确实不够稳定。我很早就感觉他们的收益率有点过分高,而且投资方式太神秘,曾经甚至觉得会不会是马道夫第二。 个人更推崇Edward thorp的风格,但是名气小太多了。 更多的观点,等我看完这本新书再来发表。
本书11.5刚上市,才三天豆瓣已经有4个评论。作为投资领域的新书,这个热度说明了simons的名气。书名极其接近thorp那本,感觉是受到了刺激才出的:真不知道谁才是更高明的量化大师?
传记作者zuckerman也是the greatest trade ever的作者,那一本是大空头里没提到的次贷空神约翰保尔森的事迹记录,我个人也极其喜欢。我一直在期待zuckerman在金融领域的新作,确实没想到这一次又是写我非常期待的人物。 强强联合、期待度爆表,台版赶紧出吧,哈哈。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后感(三):文艺复兴科技的突破
虽然只是传记,但仍是能够获得的最第一手的资料,收获挺多的。虽然没有时间,但可以略微做一些总结。
1. 出乎我意料的是,西蒙斯是从FICC类品种起步的,包括量化投资方法获得第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在FICC品种上。
2. FICC市场的深度不够,所以文艺复兴科技实现规模扩张是股票策略成功之后的事情,很靠后。
3. 虽然西蒙斯早期的主观交易很关注经济基本面,但FICC量化策略获得成功却是技术分析。后期也应该是以市场数据为主(越来越偏向高频),书中语焉不详地说“用了所有数据”,但没有讲具体有什么数据。西蒙斯的主要团队似乎研究过了类似天气、新闻之类的另类数据,但似乎只有新闻数据有用,而新闻数据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单词频率计数)。
4. 第一次重大突破来自于两点改革:第一是应用凯利准则(我就知道这个准则很有用,之前还发表过一篇基于凯利准则的论文);第二是缩短交易频率使其交易更体现大数定律。交易频率从平均持仓1周半缩短到平均1天半,此后越来越短。
5. 第二次重大突破来自于两点改革:第一是建立了统一的模型;第二是对多种交易的权衡进行建模(凯利准则的进一步应用),包括衡量横截面上的交易价值以及衡量时间序列上的交易价值。
6. 在修正了一次代码错误后,模型开始具备股票交易能力,大奖章基金也开始真正扩大规模。
7. 文艺复兴科技的一项重要核心能力是知道“交易的价值”,包括价格趋势的确定性大小,包括交易信号之间的权重取舍,包括根据信号进行交易对市场造成的影响的判断。这项能力对于高频全品种交易尤为重要。
8. 作为基金组织,文艺复兴科技的学术基因和开放文化十分关键,这与Simons的学术背景以及在IDA和石溪分校数学系主任的工作经历分不开。Simons知道如何识别人才、吸引人才以及让人才发挥作用。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后感(四):西蒙斯的量化革命: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书笔记
本文来自于 以下文章来源于FICC与资产配置 ,作者hongchen
西蒙斯的量化革命: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书笔记
声明: 这篇文章不是我所写的,转自其他人。
放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为了占字数,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其他文章
1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原则》解读
1.1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原则》解读
1.1a 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原则》解读
1.3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原则》解读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读后感(五):几点思考
作者是经验丰富的华尔街新闻从业者,之前写过08年的John Paulson、12年摩根大通的伦敦鲸以及15年PIMCO内斗逼迫Gross辞职等事件,可以看出作者在华尔街的名声之大、人脉之广。
对于金融从业人员,本书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对书中提到的事例也能感同身受。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其本上是Simmons与文艺复兴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很多篇幅都花在了CEO Mercer在2016年特朗普选举中的一些趣事,读者有趣但却有些偏离主线。
imons是集智慧与商业天赋于一身的天才。20岁MIT毕业、23岁在Berkeley获得PhD,教了两年书以后加入IDA从事密码破译工作。30岁组建SUNY石溪分校的数学系,与陈省身创立陈-西蒙斯理论获得几何学最高奖。40岁创建文艺复兴。不是典型的数学家,学术研究之外一直迷恋赚钱,曾参股开办工业公司、业余期间炒商品期货。40岁创办基金时,自有资金已经积累到一百万。在IDA的经历对其帮助非常大,早期基金合伙人都是IDA的同事,基金内部完全分享透明的风格也是学自IDA。后期赚钱之后,设立科技基金研究自闭症、宇宙起源等。
从文艺复兴的早期发展过程总结几点:
第一,再聪明的科学家在金融投资中也要不断经历失败,投资风格也不免落入俗套的直觉判断。从1978年成立基金,与另一位科学家Lenny Baum的投资方法不过是简单的趋势模型与直觉判断,1984年在国债期货市场亏了不少钱。1982年Simons还涉猎风投,尝试各种方向。另一位合伙人James Ax是早期交易系统的创始人,后期也更以来自己的直觉判断,偏离交易系统的指引。
第二,任何投资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对数据的重视,桥水如此,文艺复兴也是。从1980年初期,Simons就搜集各类市场的历史数据、经济数据等。早期重要人物之一Straus很早就开始搜集日内数据,并反复核对数据的准确性。为早期量化交易模型的开发奠定基础。如果没有高频价格数据,文艺复兴可能在1980年代不可能开发出以来短期交易的策略模型,或许也就不会如今文艺复兴神一般的存在了。2000年开始,文艺复兴搜集非结构化数据,如分析师对业绩的估计、突发新闻等来辅助判断股票价格短期走势。
第三,与成千上万的股票相比,FICC策略的资金容量小。基金早期的优势是FICC市场的短期交易,包括债券期货、外汇与商品。但当基金规模增长到600mio时已经需要担心规模增长对利润的侵蚀问题了。而1995年股票量化交易模型上线后,基金规模才得以不断增长到bn级别。大奖章成立时只有20mio,1995年增长到800mio,2003增长到5bn后维持6年不变,2010年增长到10bn后封顶。大奖章基金自2003年开始就不再对外部投资者开放。
关于大奖章的策略,本书只提到针对FICC的趋势分析(短期、长期)与股票的stats arb。但2000年开始,基金就开始涉足高频交易,充分说明大奖章中的策略应该非常丰富,不断迭代进化,而且彼此不相关,从而造就了连续30年盈利、平均年化盈利66%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