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锦集
《最后的耍猴人》是一本由马宏杰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一):活着这么累为什么活着
全书令我深刻的不是杨林贵,而是乔梅婷的故事,有时候人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生物。是不是跟动物巨大的区别有基本的感情,感觉乔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得到了何物,另人唏嘘。活着为了什么啊。人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二):记忆中的耍猴人
小时候有耍猴人到村子里耍猴,围观的人只是图个热闹,根本没有看过表演给钱的,但是他们也还乐意继续表演,那时候还以为他们只是纯艺术表演,真没想到背后竟是有这么心酸的故事,生活在最底层的人,赚钱养家真心不容易的。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三):耍猴人
我以前总以为自己是悲剧的女主角,总觉得自己不被身边的人理解,抱怨工作压力大,认为原本工作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生活且被工作完全占领。这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耍猴人即使对面嘲笑,误解,歧视,排斥,甚至陷害,他们依然坚强而又有尊严的活着,依然认为这世上好人多过于坏人。面对他们,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四):耍猴人
5星。耍猴人有行规,每次演出对每个观众收取的钱不能超过2块,多了就得找零。所以对一天只能挣到几十块钱的耍猴人而言,收到50,100的假钞基本就意味着一天的辛苦下来,不但分毫未得还得损失好几天的收入。这是整本书最触动我的点。最多只收2块钱的耍猴人,下次我再有机会遇见的话,会给2块钱的观赏费,那是他们辛苦工作应得的。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五):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
不是所有故事都要有个完美的结局和曲折的情节,如今有太多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迎合市场需求,写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文字。
其实真正的好文字是没有任何水分的,我个人而言更能接受真实的故事,不管悲剧还是喜剧。所有人都在费劲脑汁研究如何写出畅销书的同时,还有一些纯粹的人,他们不为名利,只为能记录下那群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六):认知,理解,包容
最近看到X乎上很多回答说读书多可能并没有什么用,更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错觉。不想去反驳,但总感觉读书对自己还是有点用的,多认识一点世界,多理解一下别人,多一点包容。虽然读过几本书,但也没有写书评的习惯,尝试一下现在开始写书评吧,只要豆瓣不关,以后也可以回头看看自己打脸吧。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七):一个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
触目惊心的《最后的耍猴人》,双眼所见未必真实。道貌岸然的权力机关、司法机构仲裁者欺凌弱势群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义正言辞的背后涌动着的暗流谁人能晓?而平日欺凌猕猴的耍猴人不为人知的隐情和他们纯良端正的品性又有谁能看到?很佩服本书的作者历经十二年的跟拍记录,才能呈现出在所谓三教九流下九流里生活中的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真实生活。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八):时代的车轮
耍猴,古来有之。从高逼的格文戏到猴追人的乱弹,一本书读完,本来应该是一声叹息。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参与了耍猴人的生存这么久,流淌的文字确如此平淡,不加感情。这也助我们以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职业,像许许多多其它的传统职业一样,随着历史的车轮渐渐走向终点。所以没有叹息,有的只是合上书之后深深的思考,还有对作者能把这些呈现我们眼前的谢意。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九):人生百态,各有各的不易与艰辛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不易和艰辛;日子虽辛苦他们却依旧坚守自己的那份规矩、生活虽不易却依旧靠“手艺”吃饭不食嗟来之食,他们是一群淳朴善良自食其力有尊严值得尊敬的人~ 读过后在想,当下次我们再遇到耍猴人时,绝不再是图个乐呵看个热闹,更多的佩服尊敬同时深刻理解到他们的不易~
读的多了、看的多了、才会对世界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人也会变的宽容~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十):活着,不在乎改变或者影响社会,能支持自己的家庭就够了
虽然书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了解耍猴人的生活状态,已经改变原来对耍猴人的看法,中国有太多他们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饱经风雨、风餐露宿。可最终的结果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仍然是难以想象的,冒着生命危险扒火车,忍受路人鄙夷的眼神,换来的确是那微薄的收入。
突然有个想法,如果以后碰到耍猴人一定要问问他们是不是来自河南新野,然后再请他们吃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