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100字

2021-06-02 00:0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100字

  《金陵市井图鉴》是一本由谷以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一):平凡故事里的时代剪影

  

南京的胭脂井、乌衣巷,时时提醒人们这里曾是六朝古都,玄武湖、明城墙,也曾见证了明帝国的开场。以这座城市为背景,继《金陵小巷人物志》之后,谷以成又推出了《金陵市井图鉴》,内容依然是聚焦当代普通市民生活,描摹南京街巷之中小人物的人生百态。

既然是市井中事,自然没什么惊心动魄或是跌宕起伏。全书所写,的的确确就是升斗小民们的日常琐事,书中35个故事,或长或短,讲述的都是平常小人物命运中的一段遭遇。这里有开出租车却意外被人在车上留下婴儿的出租司机;有因境遇不顺,一心向佛,却屡屡出家未果,转而全心全意创业,就此开悟的女子;有主业讨债,为了儿子读小学要登记家长情况而金盆洗手,谋了份安稳工作的社会混混;有曾经刻苦读书,进城读了护理学校后却堕入风尘,最终退学的山里姑娘……故事有的温暖,有的荒诞、有的悲凉,虽然没什么奇情奇遇,倒也有些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意思。

读谷以成笔下的这些故事,宛如在茶馆或是排档里听说书,或是在街头巷尾拉家常,别具烟火气,让人感受到寻常百姓由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构成的市井生活。虽然文字平淡质朴,却充满鲜活的细节,像《夜遇》中出租车司机做夜总会生意遇到的种种奇葩事,《群演》中主人公如何巧妙拦截下乡调研的领导,《闷热》中村干部解决棘手难题的灰色手段,等等,不仅使人物形象立了起来,也使短小的故事丰满了起来,反映了当今时代百姓的生活风貌。

书中多用简单短句,表达凝练,矛盾揭露得干净利落,不多做铺陈,不掺杂说教,全留给读者自己品味,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就在这淡淡的笔触间流淌出来,余韵悠长,这种风格非常适合讲述市井故事。如《那天》的结尾,闪回失足少女在学校排练《天鹅湖》的场景,“阳光从落地窗涌进来,练功房里,一片温暖”,与前面故事悲凉的色彩适成对比。再如《冲刺一百天》在铺陈了赵金陵面临的难题后,结尾一句“林倩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赵金陵,我会输给明治吗?”给读者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引人遐想,感叹人生的无常。

既然名为金陵市井,书中的故事必然也带有地方色彩。南京方言、地名等元素点缀其间,点明了故事发生地点。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书中市井人物不经意间吐出的南京方言,“通腿睡”“真他妈踩屎”等等,体现了南京市井文化,用方言读来,更有味道。还有百家湖、马台街、栖霞山等地名,也赋予了故事南京色彩。

此外不得不提书的装帧,《金陵市井图鉴》采用裸脊,封面和每篇标题独特的字体和内页泛黄的纸张,使人宛如打开一本古旧书籍,翻开就是被时光封印了的岁月,也为本书锦上添花。

在南京街巷穿行时,也许与读者擦肩而过的就是故事原型,他们带着自己的过往和期待,过着自己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有苦有乐,在这个时代继续上演着市井百态。

  《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二):《金陵市井图鉴》:用小说的形式、用朴实的语言、用特殊的设计展现金陵市井生活故事

  

第一眼看到这本奇特的小书《金陵市井图鉴》,以为是一本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市井风情的整理之作。那些大红的字,像极了曾经墙上的口号;那些红字印刷的民谣,一直流传于我们的街头巷尾。但真正把这本书拿在手,打开之后,却闹了一个极大的笑话,这竟是一本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

其实应该有心理准备的,毕竟前两年风靡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就是以奔波在城市中的小人物来展示都市人的生存现状的。那么《金陵市井图鉴》不也同样是用各种小人物的生活来拼凑出这个六朝古都平凡百姓的现状吗?

拿到了这本书之后,对于书的作者和设计者进行了相关了解,毕竟如此奇特的书,本身就是特别的存在。作者谷以成,他是在职的政府官员,他写过另外一本书《金陵小巷人物志》,可见他扎根于南京这片土地,对这里有着深深的感情。而这两本书的设计者是同一个人——周伟伟,甚至他还以《金陵小巷人物志》的设计而获得了2016最美图书奖。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徐海告诉我们,这种纸张叫马粪纸。也许吧,用这种最为简朴的设计,裸脊、无封面的装钉、标语口号式的标题,真的可以反映出最市井的生活。打开这本书,就像从大街小巷中走来的一段一段的生活气息。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最普通的书,最普通的文字,大巧若拙,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感觉。

作者虽然为政府官员,但在这本书中没有任何的说教观,甚至书的很多内容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但这正是我们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常态。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大是大非,有的常常是一些小事的抉择,是一些极为普通的点,也许就是这些点最能见证人性灿烂的光辉。

看一下第一篇小说《补偿》,从自始不渝的爱情来说,这篇小说的结果是不符合大众心理。妻子出车祸变成植物人在医院里抢救,而作为丈夫的能够怎样呢?尽全力而已。郑天宁做到了,但天不遂人愿,80万元就赔偿款花掉大半,仍然无法挽留住妻子的命。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平凡的人就只有平凡的生活,本来和姐夫有些感情的小姨子来补位,在我们正统的伦理观中这是不成立的。但这就是我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结果没有对谁不好,没有威胁社会,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呢?市井生活就是这样。

谷以成的其他小说也是以这种风格在继续。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一切都普普通通。《闺蜜》是两个普通灵魂,因嫉生恨,而又最终和解的过程,那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真诚朋友的形象。《夜遇》反映了一个出租车司机拉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而出租车司机妻子的形象鲜明而立体,母性的爱,女人的善良,情感的真诚,表露无遗。《断指再植》是一个改过自新的小偷和警察联手打击犯罪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被作者写的平淡无奇,就像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谷以成就有这样的本事,这些小说就被他以最朴实的语言、最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这些故事、这些人就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他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三):谁来认识我们,谁来记住他们

不管长痛还是短痛,对他来说,都是痛。但是,这个痛点,准确地说,究竟在哪里?却又一下子说不清楚。”

大概是一直深受主流史说与价值观浸淫,基本上,我们只关注皇者、革命者、创始人、名人、集团继承者等等“成功人士”,他们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被书写者与时代捆绑在一起,历史总是因他们而改变,这使我们对那句“英雄造时势”深信不疑。但我们也知道,其实“高手在民间”。民间,与相对,有时可称之为江湖,有时也可称之为市井,不过市井只是它的一部分。何为市井?市,“买卖之所也”;井,汲水之地。不管是做买卖还是取水,都是民众必去的地方,各得其所。“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以前课本里常用“络绎不绝”来形容市井。想象一下,各式各样的人物在市井中来来往往,交换信息与物品……如此热闹的社会,其运作与发展,很大程度还是依靠生活在市井中人物们,但也因为他们只是市井小人物,不管是我们自己对于自身,还是对同等或不同等阶层的群体,认知上都会判定“不值一提”,“市井”也总是被当做贬义词看待。于是,他们对于时代与社会的作用,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意义,连同他们的人生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还是要回到“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上。这是一句对存在于社会中,形形色色有特异技能的人们的赞叹之语,不过“高手”们大多还是被淹没的小人物。他们没有特权,正如《补偿》里那句:

他没料到,自己这样微不足道的人,如蚂蚁一般,谁都能分分钟踩死他,不费吹灰之力。头上却飘来一片祥云,让他体会到了天下总有讲理的地方,虽然讲得那么艰难那么伤自尊。”

消失在地球上,分分钟的事。不过,为了生计,他们还是会捣鼓出许多小心思来,正因为这些小心思都是旁人意想不到的,所以才被认为是特异技能,将其称作高手。假如有钱有权,人生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钱与权解决,哪里还需要那么多生活小技能啊。也正因为他们,市井才显得那么多姿多彩,斑斓无比。

市井的多姿多彩不仅仅是“高手”们表现在生活上的技艺,还有那些堪比电视剧的生活经历。有人会为了避婚而走进寺庙吗?《距离》里的男生就会。“心平气和,润物无声,云深不知处。”

的士司机开的士风险其实挺大的,毕竟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几率比普通人走在路上要大。《叹息桥》里面有个剧情,说的士司机跟同行炫耀自己某天晚上载了一位美女回她家,她喝得酩酊大醉,只好送她上楼,钱也要不了了。美女样子看着是廖碧儿,同行不信,后来证实确是其人(剧里玩的梗)。有意思归有意思,载客是生计,总是没钱挣哪行。可要是载的是故意耍赖的女客人,硬是假装钱藏你见不得的地方,那也没辙,只能认栽。更可怕的还是,把可爱的小生命藏车上,的士直接变成弃婴案发第一现场,第二天还要不要开工了……

虽说市井生活斑斓无比,但生活大体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日子到底要精致还是将就,管它呢,有“稳稳的幸福”不就得了?如果我们眼中的“市井”净是邋遢的鸡毛与狗血,谷以成还是给我们展现了“市井”不同的面相,不过大体还是平凡带点起伏但总的还是平凡的“市井人生”。这也是谷以成写《金陵市井图鉴》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这么多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不一样,每段在市井中的小人生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南京市纪委常委”这个头衔容易给读者产生错觉,可能会认为常委真的懂市井烟火吗?对于这样的疑问,以《金陵市井图鉴》书写的语气可以判断,谷以成不会强加解释,他大概会坐下来,招呼问者相对而坐,再缓缓地给问者多讲几个不一样的小人物的故事,没有花哨生涩的用词和语句,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剧情,就是淡淡的,一口茶,品起来又多味的。所谓“体察民情”,不就是关注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吗,多一分了解,自然就多一分理解。理解深刻了,自然他们也就被记住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用心还体现在书籍装帧上。草纸质感的特种纸加拟旧时代(八十年代左右)印刷字体的质感,口袋书尺寸,仿佛随时都能坐下来阅读此书,读着读着彷如身在“市井”中;手稿速写的,签名逼真,更拉近读者与这本书的距离。只能说,王烈和周伟伟,懂《金陵市井图鉴》。

  《金陵市井图鉴》读后感(四):市井小生活,人间烟火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地域,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金陵,就是在此时被命名为这片土地的名字。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陵”者,山也,于是,“金陵”可以理解为“金色的山”。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金陵市井图鉴》,书名的来历。

继《金陵小巷人物志》之后,南京六合区纪委书记谷以成在其近作《金陵市井图鉴》中,再次以诙谐幽默的文笔,描绘了近年来南京街头巷尾的市井传闻,小市民的苦乐人生,反映出了市井生活的百态与人间喜乐。

据谷以成透露,书中收录的35个民间传说都是由真实故事加工而成,都是自己平常观察积累的结果,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大致相对应的原形,并融入传统金陵元素,精心绘制35幅线描插画,将一个原汁原味的金陵市井民风风俗向读者真实还原。不仅如此,书中语句凝练、精致,看似诙谐却不乏深厚意蕴,以轻松调侃却不失温暖治愈的笔调,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今日市井中小人物的种种心路历程……

从古至今,千百年来,姐夫与小姨子的故事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二者之间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流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一个个把姐夫和小姨子的微妙关系演绎得惟妙惟肖。春秋时的蔡哀候为了小姨子息妫,导致了两个诸侯国的灭亡;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姐妹皆有染;明成祖朱棣在徐皇后亡故后爱上了正值妙龄的小姨子,更不消说南唐后主李煜先后娶了周娥皇与周家敏两姐妹的故事。

在这个名为《补偿》的小故事里,作者将一个中年男人——液压件厂工人郑天宁在妻子张小雅遭遇车祸后的治疗陪护、在交警队和渣土车公司与老丈人家之间三头奔波的种种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他还是厂子里最出色的技工,一个上小学的男孩的父亲。在刚拿到八十万的赔偿款时,被主治医生告知妻子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再治下去也是枉然。此时的郑天宁内心陷入了天人交战,究竟该为了求一个心安理得,花费大量金钱与精力给已成植物人的妻子续命?还是长痛不如短痛,承受道德上的巨大压力放弃治疗?此时,如果你是郑天宁,你会如何抉择?他与青梅竹马的小姨子小文之间那点若有似无的暧昧,又会有着怎样的发展走向?

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现实生活中,劳教人员刑满释放后重新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有之,重操旧业,干回老本行,每日提心吊胆不知何时行差踏错“二进宫”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不是不想重新做人,他们也想有一份踏实稳当的职业养家糊口,很多时候只是苦于没有人脉、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因此很难赚到第一桶金。社会上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顾虑,真正愿意给予他们帮助的人很少,虽不至于说这是道德的沦丧,但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断指再植》同样是个很现实的故事。惯偷许涛“出来”后,在一辈子受人尊敬的父亲的刺激下剁掉了自己左手的小拇指。十指连心之痛岂是常人可以忍受?在一家三口火速赶往医院进行再植术的途中,已答应父亲金盆洗手的许涛为了手术费用不得已偷了把出租车让给他们的好心人的钱包。正是这一举动让他被市局反扒队长林志华“盯上”,在伤好后从此成了他手下的特情人员。此后,惯偷与反扒队长这两个老江湖之间,谁会更甚谁一筹?许涛在林队长的帮助下,会从此走上正途吗?

猫奴、吸猫、撸猫,种种与猫有关的字眼皆说明了人们对猫的喜爱。从达官贵人到文人墨客,多少人拜倒在喵星人的懒威之下,沦为了“猫奴”。在日本,类似川端康成这类与猫不投缘的作家当属异数,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太宰治、村上春树,他们无一不是坚定的猫派。近现代中国,老舍、梁实秋、冰心、丰子恺、钱钟书等大家都将自己与猫的故事跃然纸上,读来生动感人。老北京出身的收藏大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中亦是处处可见猫咪的身影。

《撸猫记》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对猫的喜爱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与其说是人类,不如说是一只名为“黄毛丫头”的流浪猫。一般人总是对流浪动物避之不及,生怕被它们身上携带的病菌传染,有爱心者最多也只是给它们一些食物,但也仅此而已。但这个故事里,女老总和保安钱松林无疑都是很有爱心的人,在黄毛丫头一家六口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后,钱松林在送走黄毛丫头未果的情况下打算把它改造成生意人喜欢的“招财猫”形象,如此一来黄毛丫头在公司也就有了立足之地,他,会如愿以偿吗?

书中收录了许多市井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的缩影。读着这些戛然而止的故事,我总忍不住在想,后来呢?后来呢?他们的命运如何?为什么几乎每一篇都没有交待明确的结局?这就只有靠读者自己去想象。同时,这些人物又是那么真实,几乎每一个都不是虚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文字,用这种方式对这个时代的南京人所作的记录,比虚构的文字,显然来得更有力量,也更真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