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谈美》读后感锦集

2021-06-14 00:2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美》读后感锦集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5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慢慢走,欣赏啊!

  绝对的美学入门书籍,既不是各种专业名词的堆砌,也不是主观的信口开河。

  有理有据的从各种凌乱的知识里,弄清楚美感的观念。把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的那连环,指给你一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

  《谈美》读后感(二):谈美笔记

  对于美与审美,平时只有一个从微博或零散文章看到的零散知识,朱光潜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比较整全、整体的想法。

  从美感与实用、审美距离、移情、美感与快感、美与自然、艺术与游戏、想象、模仿、灵感等,全面地把关于美与审美的都讲了一遍。虽然对于“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具体内容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况且对大众来说已经足够了。

  写法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如《大众哲学》也是以例子出发,讲一些哲学道理,只不过这个是美学道理罢了。

  有一些句子,倒是不易之论,如“凡事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很多浮躁急切的人以为只要有妙悟或灵感,就可以创造流芳百世的艺术品。其实不然,尽管灵感在其中也有重大的意义,但伟大的艺术品都是在一次次的模仿、试验中来的,艺术史中我们常见的伟大作品,无不如此,灵感与匠心是溶而为一的。

  当然,也有些内容失之简单或过时了,如分想与联想的作用其实跟分析与综合没差。又比如游戏说其实是影响非常大的艺术理论,但作者似乎没有详细解说它与艺术的关系和游戏说的影响。

  当然,也有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审美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可以说审美产生于直观。但这种意识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的难度几乎就是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连现在的思想家、科学家也不能解释,当然也不能苛责老先生了。

  《谈美》读后感(三):《谈美》:让美在俗气的土壤中发芽开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比如人们通过穿衣打扮来体现自己的美,园艺通过修剪枝杈来体现环境的美。提起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美,比如美人、美女,或者画美,比如莫奈的《睡莲 》,其实美的种类多种多样,首先人们得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最近看了朱光潜的《谈美》,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美是没有局限性的,人、景、物、画在特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审美基础下都有不同的美感。很多人一提起美,就会觉得这是很肤浅的东西,其实不然,美的事物能让人心情愉悦,心情好是一切努力最原始的动力。 而朱光潜的《谈美》里他首先表示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免俗。 免俗即去掉庸俗,但他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免俗的程度,但我在他的文章中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免俗但不厌俗。 所谓的不厌俗就是他依然认定人是需要穿衣吃饭这些俗事来维持自己生存的基本的,而在某一时期或者时刻的免俗,则是用美来滋养生活,让俗气的土壤里诞生出最优雅的花朵儿。 如果你要问我,身为作者的朱光潜是如何在《谈美》中教读者去俗的,那么我可以根据他的文章给你举几个例子: 在《谈美》的第一篇文章里,朱光潜用松树做为一个观察点,分别以商人、植物学家、画家 的角度去分析了他们眼中发现的松树,通过对比,让读者察觉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职业经验、知识积累、性格、艺术鉴赏上而衍生出的不同的态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最能让读者领悟到审美能力也是需要逐步积累的。 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还是用树举例子,实际的树和(水中)倒影的树,来让读者明白实际生活和艺术的的不同,即距离产生美,而朱光潜也明确指出要注意适当的距离,这一点我觉得需要反复的观察和体会。 在这本《谈美》中,一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朱光潜会先从一颗古松树入手,带你了解到一个人有美感和没有美感的原因,又顺势让你发现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用语简洁精炼,而且思维清晰,让你在了解世间万物与美的联系后,在领略美的诞生(创造)过程,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的,建议自己找书来仔细的阅读和体会。

  《谈美》读后感(四):幸福无他,得一“美”字足矣

  你幸福吗?我姓郑。曾几何时一段这样的采访视频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古往今来无数思想者都对幸福做了一些列的探讨,就现代人来时,我们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以往世代的人群,所不曾具有的生活质量,可是就幸福的体现来说,现代人并不见得获得了以往更多的幸福。幸福是一个变量,或许我们在获得的过程中才是快乐,得到结果反而意味着目标的丧失,在这一点上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生活观要更胜一筹,因为中国人将生活的幸福感和美学追求联系起来。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这本《谈美》充分反应了他对于美学的思考,读来就像是在走在盛夏的骄阳下,突然迎来一场雨,整个人都给浇透了,凉爽至极。

  朱先生总是先从熟悉的事物来谈美,他说抱有不同人生观的人看待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会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这棵古松,他会想用它做家具合适不合适,怎样才能把它砍了运送下去。有些人会从科学的角度思考,这棵松树属于什么种类,叶子是几针的等等,他们会对松树进行拆分,然后就像西医一样进行分析,这种态度虽然理性,可是生硬,如果有朋友在我旁边用这种方式大谈黄山迎客松,多半感觉这人好没有趣味。最后一种态度就是美感的态度,有美感的人就会从这个古松的造型,联想到苍劲、坚韧的美学趣味,再联系到八大山人等艺术家同类的作品,在现实之物和艺术作品之上,获得一种概括的、宏大的情感升华体验,将自己对人生的大悲大痛与古松的美学意象结合起来,谈及东晋大臣恒温抱着大树哭泣、陈子昂在幽州台上的感叹等等文艺典故,我想和这样的朋友聊天我们是不会感觉到郁闷的。

  美感的态度和实际生活有而且必须有一定的距离,这也就是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提倡美学上的理念论的原因,因为实际生活往往单调而乏味,对人有许多的限定性,个人先天因素和社会道德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天性的发挥。因此,艺术创作所提供的美感,就给人以超越凡俗生活的精神空间,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我们体验到美感的时候,就是体会到了某件事物美的理念。

  我们要懂得美,最佳的途径就是要将事物人情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要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充分的融入到宇宙万物之中去,宇宙万物也就有了美感,中国人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运用到美学这个领域,就是要告诉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凡是我们感到美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在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朱先生就美学方面很多的争议问题,很多难点,一一解读出来,充满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思辨力,对提高个人美学修养很有帮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